收藏 分享(赏)

2018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风筝》word教案189.doc.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62607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风筝》word教案189.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风筝》word教案189.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风筝》word教案189.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风筝》word教案189.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风筝》word教案189.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风 筝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鲁迅生平简介,积累本课字词。2预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全文的中心大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

2、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显示多媒体课件)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 年 5 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故乡,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18 部。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2写作背景。风筝写于 1925 年 1 月 24 日,发表于同

3、年 2 月北京出版的语丝周刊第 12 期,后收入散文诗集野草。1925 年,中国北方各省正处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在意识形态上极力强化封建教育。1925 年 11 月,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通过了学校“读经”的决议,规定自初小四年级起必须读经。一些封建文人和买办知识分子紧相配合,高唱“尊孔读经”,竭力推行奴化教育。作者鲁迅的这篇文章,正是对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揭露和批判。3积累下列词语。模样(m) 什物(sh) 伶仃(ln dn)荡漾(yn) 瑟缩(s) 嫌恶(xin w)不堪(kn) 点缀(zhu) 憔悴(qio cu)可鄙(b) 折断(zh) 笑柄(bn)投掷(zh) 宽恕(s

4、h) 堕落(du)肃杀(s) 苦心孤诣(y) 恍然大悟(hung)4理解词义。伶仃:孤独;没有依靠。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什物:杂物。泛指家庭日常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物品。傲然: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苦心孤诣:为求达到某一目的或解决某一问题而费尽心思。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悟:心里明白。三、合作探究(一)分析线索,概括内容(老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1风筝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全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明确:风筝是全文的线索,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三件事:(1)“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2)“我”中年读书后感到无限懊悔。(3)“我”现在想补过而不得。2全

5、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悲哀。3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思路,对课文进行结构划分。明确:第一部分(第 12 段):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第二部分(第 34 段):写“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第三部分(第 511 段):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小兄弟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第四部分(第 12 段):写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4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的内容。(教师讲解复述课文的方法: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

6、出来。复述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脉络,领会老师要求,列好复述提纲。学生举手发言)示例:作者鲁迅由北京冬季里的风筝引起回忆,想到儿时的自己不仅厌恶放风筝,还破坏了小兄弟的风筝梦,自己却对此丝毫不在意,后来因为看到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内心十分愧疚。作者想对弟弟补过,但弟弟早已忘却。所以每当回忆这件事,作者的心情都很沉重。(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二)深层阅读 探究主旨1从“我”少年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到后来想补过而不得,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明

7、确:“我”原本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的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就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原因:“我”中年时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与兄弟之间手足情深,“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便改、勇于自责反省。2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老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明确:鲁迅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和自我反省意识。因

8、为当年的“我”和小兄弟,都被愚昧的观念所支配,都认为“不许去放风筝”这件事是“我”管对了,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后来的“我”因觉悟而悔恨,但弟弟的精神早已麻木。3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明确:文章开头比较了北京和故乡放风筝时的时令特点,记叙了“我”破坏弟弟制作风筝的事件以及后来对压制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反思,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四、板书设计风筝北京冬天由景入题(现实)扼杀小兄弟的风筝梦中年读书才懊悔现在想补过而不得回忆现实的北京由景衬情(现实)憎恶现实憧憬未来五、拓展延伸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留在我们记忆中的童

9、年另有一番情趣,写一写你的童年趣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深味的语言,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浓浓兄弟之情。(难点)2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围绕风筝而叙述的几个故事,理解了全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悲哀的感情基调,从“我”少年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到后来想补过而不得,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今天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深入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学习和发扬鲁迅先生勇于认错和自责反省的精神。二、自主预习认真研读课文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感悟作者是如何醒悟和补过的,小兄弟又有怎样的反应?参考答案:“我”不幸偶尔看到外国书心变铅

10、块堕下去想补过、讨宽恕 深深自责、严于自我解剖抛弃自我、追求新我 弟惊讶什么也不记得 A毫不抗争,麻木B幼稚纯真,健忘三、合作探究(一)写作特色1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法?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确: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冬天在北京看别人放风筝的情景,引起对过去自己与弟弟间有关风筝故事的回忆,最后回归现实。倒叙手法的运用便于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结合全文具体说明。明确: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外貌描写)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动作描写)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

11、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心理描写)3体会加点词语的精妙。(1)句子“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为什么用“虐杀”一词来形容人的精神?明确:“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一事。“虐杀”一词本来是指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这个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想表达自己强烈的自责。这反映出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2)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明确:“我”要讨小兄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上的创伤,而兄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无可把握”一词道出了“我”心情沉重的原因是无法弥补对小兄

12、弟的创伤。这样的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如何理解“不幸”一词?明确:因为作者一向以为自己管小兄弟管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推翻了自己过去愚昧的观念,于是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觉得自己受到了惩罚,“不幸”一词反映作者良心上的谴责。(二)探究情感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悲哀的感情?(老师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师生共同探究并体悟语言中的感情,教师总结答案。)明确:北京冬天里的风筝,使作者

13、不由得回忆起故乡放风筝时节的情境,并将故乡早春二月生机勃勃的图画与北京寂寞的冬季、灰暗的风景相比,惊异和失落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觉得“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仿佛又出现在异地的天空了。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悲哀的。2为什么说北京的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老师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第二段)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3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老师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五段和第六段)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14、,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被宽恕反而觉得沉重呢?明确:被虐杀者的精神麻木意味着虐杀者可以肆意妄为,这是令人感到悲哀和沉重的事,作者由此想到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人民,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还很封建落后,没有

15、科学的思想来引导,这是现实的、社会的、时代的悲哀。5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老师请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明确:“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感觉到的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的观念支配,彼此都不认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四、板书设计弟麻木做 虐杀 毁亲情忘 悔“我”自省封建思想虐杀了儿童的天性五、拓展延伸提起风筝,便

16、让人不禁回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正如清代高鼎的诗村居中所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请以“风筝”为话题,搜集并积累相关古诗词。示例:纸鸢(宋)寇准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风鸢图诗(明)徐渭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六、教学反思可取之处:鲁迅的文章,历来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怕学生读不懂,理解不透,所以课前给了学生较为充裕的预习时间;全篇用了两个课时,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较为完善,课堂中大量运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充分感悟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浓浓的亲情和作者的忏悔之情。对全文语句和情感的分析比较到位。不足之处:以教师讲解为主,与学生的互动太少,主要原因是担心难度较大,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 7C学 科 网 , 最 大 最 全 的 中 小 学 教 育 资 源 网 站 , 教 学 资 料 详 细 分 类 下 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