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第 1 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学习重点】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学习难点】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示:不要误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知识链接: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当二力方向相同时,大小: F 合 F1 F2,方向:与 F1和 F2方向相同;(2
2、)当二力方向相反时,大小: F 合 | F1 F2|,方向:与大的力的方向相同。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知 识 板 块 一 浮 沉 的 条 件自主阅读教材 P177178 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体积不同的木块、纸屑、棉花等物品浸没在水中后,都上浮;而对应体积的铁块、石块、铜块等则下沉,由此可知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_密度和重力_有关,与物体的_体积_无关。从力学角度来理解浮沉条件:当 F 浮 G 物 时,物体下沉;当 F 浮 G 物 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当 F 浮 G 物 时,物体上浮。从密度角度来理解浮沉条件:当 液 物 时,物体下沉;当 液 物 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当 液 物
3、 时,物体上浮。2如图所示,说说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会出现上浮(最终漂浮)、悬浮、下沉的?画出物体在下面几种状态下的受力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规律小结:1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2漂浮和悬浮的不同点是物体漂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小于物体的体积,物体悬浮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几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教师选择两组同学在全班展示方案一、二,小组同学互相点评。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
4、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解:当 F 浮 G 物 时,物体上浮(丙),物体上浮最终会漂浮(丁),此时排液体积变小,所受浮力变小, F 浮 G 物 ;当 F 浮 G 物 时,物体悬浮(乙);当 F 浮 G 物 时,物体下沉(甲)。知 识 板 块 二 悬 浮 与 漂 浮 的 区 别阅读课本第 178 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为了延长水果的存放时间,果农先将水果浸没到自己配制的保鲜液中,再用保鲜纸包住就能存放比较长的时间。若将同一个苹果先后放入甲乙两个容器的保鲜液中,静止后苹果的浮沉情况如图所示。则如图甲所示的苹果所处的状态就是_漂浮_,如图乙所示的苹果所
5、处的状态就是_悬浮_。对学:分享检测题: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对子之间针对独学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群学:研讨: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帮助解决组内疑难。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方案一:俗话说“瓜浮李沉” ,意思是西瓜投入水中可以漂浮,李子投入水中会下沉。漂浮的西瓜受到的浮力_大于_李子受到的浮力,西瓜的密度_小于_李子的密度。(均选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方案二:潜水艇对保卫我国的南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潜水艇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此时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为: F 浮 _ G(选填“” “”或“”)。当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将_上浮_(选填“上浮” “下沉”或“悬浮”)。解析 潜水艇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此时其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为: F 浮 G。当压缩空气将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总重力减小,但是潜水艇所受浮力不变,故浮力会大于潜水艇总重力,即潜水艇将上浮。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