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 欲壑难填:形容贪得的欲望太大,不能满足 不屑一顾:指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独树一帜:指单独竖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便宜从事:指经过特许,不必请示,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斟酌处理 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养虎遗患:比喻姑息坏人坏事,结果受到祸害 诚惶诚恐:诚,实在。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致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舍我其谁:指除了我没有别人了,形容人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决(?)不退让。,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摧枯拉朽: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 走马观花
2、: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无出其右:指没有能超过他的 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不厌其详:指不嫌详细,越详细越好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鼎力相助:多用于求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诗文等婉转缠绵,感人至深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崇敬仰慕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 短小精悍:一是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二是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将有官可做,里出外进:形容不整齐,也形容人进人出很杂乱 星星点点:形容多而分散,也形
3、容细碎或很少 缓不济急:缓慢的行动或办法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喻外表很华美,里面一团糟,因人成事:指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耸人听闻:指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事 连篇累牍:文章冗长,语言啰嗦 人言啧啧: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方兴未艾:事物正当兴旺之时,没有停止发展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白璧无瑕:比喻事物十全十美 爱屋及乌:比喻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喜爱和他有关的人和物 革故鼎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 七手八脚:多而杂乱(使用对象是众人)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
4、一天天坏下去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占一半 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习惯用于不好的事物 罪不容诛:指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额手称庆:将手放在额头上,表示庆幸 入木三分:比喻描写人物和认识事物十分深刻、深入 鼎足三分: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对峙或一分为三,各踞一方 作壁上观:指在旁边坐看成败,不介入,不帮助任何一方 两袖清风:指为官做事清正廉明、光明磊落,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连篇累牍:表示用过多篇幅叙述 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适用于集体的名词) 河清海晏
5、: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秀色可餐:美好的容颜使人忘掉饥饿,指女子姿色美丽诱人,亦形容景色优美秀丽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略见一斑:比喻大致看到一些情况,但不够全面 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喻费了力没有效果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坐立不安: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不必过分责难,就是说,受批评一方尚有某些该原谅的地方(厚,过分;非,非议、责难),不靠谱:指做事情不合情理 不着(zhu)边际:多指说话空泛,不接
6、触到实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事情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有投机取巧的贬义 平起平坐:比喻彼此地位或权力平等 棋逢对手:下棋遇到对手。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逢:相遇) 置若罔闻: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置之度外:形容不放在心上,含褒义,空手套白狼:泛指凭空得到好处 熟视无睹: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对眼前的事物或现象漠不关心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扣紧主题,抓住要领 声名鹊起:指名声迅速提高,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始作俑者: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
7、吧!(孟子梁惠王上)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移樽就教: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 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用一表白自己说的话没有确凿的根据,或要人家说话不要考虑得太周到,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 弱不胜衣:弱得连衣服都承受不了 放虎归山: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 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等量齐观:把有差别的事物不加区别地同等看待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甚嚣尘上:楚国跟晋国作战,楚王登车
8、窥探敌情,对侍臣说:“甚嚣,且尘上矣。”意思是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后来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人浮于事: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待价而沽:等待有好价钱才出售(论语子罕)沽:卖。 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
9、排解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美轮美奂:形容建筑多且高大美观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韵致:风度韵味:情致 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谈或争论 躬逢其盛:亲自参加了盛典或亲自经历了盛世 唱红脸:指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红色脸谱扮演正面角色,喻在解决矛盾冲突中充当友善的角色,和“唱白脸”相对 纸上谈兵:指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孟子梁惠王上中有一句话:“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对于这句话的含义,自古儒家并没有什么异议,一般都认为,这是孔子对用俑殉葬的批评,因为俑具有人的形象,用俑殉葬,会让人联想到用人殉葬
10、,这有违于上天的“好生之德”,也有违于“仁者爱人”之心。 以下是这句话的上下文和译文: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译文梁惠王说:“寡人愿意聆听您的教诲。” 原文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译文孟子回答说:“用梃杀人,和用刀杀人,有区别吗?” 原文曰:“无以异也。” 译文梁惠王回答说:“没有区别。” 原文“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译文孟子说:“用刀杀人,与用暴政杀人,有区别吗?” 原文曰:“无以异也。” 译文梁惠王说:“没有区别。”,原文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
1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孟子说:“您的厨房中有肥肉,马厩中有肥马,但你的人民却面有饥色,野外甚至有饿死的人,这是率领禽兽吞食人类。野兽吃掉野兽,人类都会感到厌恶,那些自以为是人民父母的人,掌握着政治权力,却带领野兽来吞食人类,人民会不厌恶这些父母吗?孔子说:发明用俑殉葬的人,他一定会断子绝孙吧!?这是说,即使形状像人,被用来殉葬,也是令人厌恶的。更不要说让自己的人民饥饿甚至死亡了。” 关于用人殉葬,礼记檀弓中有更明确的讨论。礼记檀弓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丧礼的形式与原则,也包括对历代丧礼的评价。在论述殉葬制度时,引用了孔子的观点。孔子认为,古代用于陪葬
12、的物品(明器),都是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有区别的,比如用泥做的“涂车”,用草扎成的“刍灵”,这些物品是给死后的人用的,人死之后,变为神明,神明并不需要人类的物品。但是,殷代却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来陪葬,也就是说,用活人的物品来祭祀死人,孔子认为,这几乎无异于用活人殉葬。周代又发明了用俑殉葬,俑不仅具有人的形状,甚至能被机关发动做出人的动作,孔子认为,这就更为不“仁”了。,这一段的原文、注疏和译文如下: 原文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13、 译文孔子说:“古人制作明器的方式,反映了丧礼之道,明器应该尽可能全面,以备死者之用,但不能用现实世界中的东西。后世的死者竟然用生者的器物来陪葬,这与用人来殉葬有什么差别呢?这真是可悲啊!所谓明器,是为神明准备的,涂车、刍灵,这是自古有之的明器,这是符合明器之道的。”孔子说:“用刍灵做明器者是善良的”,“用俑做明器者是不仁的”,因为用俑做明器近于用活人殉葬。 对于以上这段文字,汉代郑玄的“注”解释说:,“刍灵,就是把茅草扎起来作为人和马。之所以叫灵,是说他们是神的同类。”(刍灵,束茅为人马。谓之灵者,神之类。) “俑,就是人偶。面目似人,有机关能发动,看起来像人一样。孔子这是赞扬古代、批评周代
14、。”(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於生人。孔子善古而非周。) 唐代孔颖达的“疏”对这一段的解释是: “这一节是记录者记下的孔子之言,褒扬古代,批评殷代和周代。”(此一节皆记者录孔子之言,善古非殷周之事。) “记录者记下孔子的话,为了着重说明孔子对古今得失的评价,才用了两次孔子说,以突出用刍灵做明器者是善良的、周代用俑做明器者是不仁的这两句话,因为这近乎用活人殉葬。”(记者录孔子之言,又说孔子臧否古今得失,以其语更端,故重言“孔子”,谓古之为刍灵者善,谓周家为俑者不仁,不近於用生人乎哉!),在这段话的后面,还有两个小故事,用来说明用人殉葬“非礼也”,摘录如下: 原文陈子车死於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
15、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 译文陈子车在卫国死去,他的妻子和大夫的首领打算用人殉葬,做出决定后,陈子车的弟弟陈子亢(孔子的弟子)回来,他们告诉陈子亢:“夫子病死,都是下人没有照顾好他的缘故,我们请求用下人为夫子殉葬。”陈子亢说:“用人殉葬,是不符合礼的。但是,最该照顾好他的,莫过于他的妻子和大夫们的首领。如果你们取消殉葬计划,那也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如果你们不打算取消,我希望你们二位去殉葬。”最终,这个计划被取消。 原文陈乾昔寝疾,属其兄弟
16、,而命其子尊己曰:“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吾 二婢子夹我。”陈乾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弗果杀。 译文陈乾昔重病卧床,向他的兄弟交待遗嘱,并命令他的儿子说:“如果我死了,把我的棺材做得大一点,让我的两个婢子躺在我两边。”陈乾昔死后,他的儿子说:“用活人殉葬,是不符合礼的,更别说躺在同一个棺材里了。”于是就没有杀死两个婢子。,以上两个故事,是记入礼记的,以说明人殉“非礼”。 最近一百多年的考古学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很多古人没有提及的事实。比如,殷代中后期,存在着残酷而普遍的杀人殉葬风气,大型的墓葬经常有几十、上百的“人牲”,有的甚至上千,而且,殷代还以各种名目用活人祭祀。这
17、些血腥的历史,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文献中,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或许,孔子那个时代的人,已经不了解那段历史了。周代以来,从考古发掘来看,残酷的人殉至少在规模上没有那么大了,网上的一处资料说:“考古所见的两周殉人墓有八十多座,共殉两百多人。” 这里有个问题。孔子之后的儒家,都认为周代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为后世的中国开创了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的传统,孔子自己就很崇拜周初“制礼作乐”的周公。,那么,就“人殉”这件事而言,周代是否有明显的进步呢?除了统计性的结论之外,周代的天子之墓是否会有“人牲”出现呢?废除人殉是不是周代的一种“制度”(礼)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一座周天子的墓,因此,这些问题的答案
18、还不得而知。最近正在发掘的陕西周公庙的两座墓葬,很多人预言其中一座可能就是周公本人的墓葬,这或许是中国最近几十年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很多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发掘结果,或许,他们都想知道,到底孔子是借用一些古代的传说来推销自己的仁义主张呢,还是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一次人道主义革命? 回到孔子那句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个有趣的问题产生了,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孔子是否知道殷代曾经存在过血腥的人殉现象呢?他又是怎样看待人殉和俑殉的关系呢?孔子的这句话,到底是说: 甲:他认为俑殉带来了人殉,因此,第一个发明俑殉的人,应该断子绝孙。还是, 乙:他认为俑殉在人殉之后,以俑殉代替人殉,是个进步,但
19、俑殉仍然有人殉的影子,因此,发明俑殉的人,也应该断子绝孙。或者, 并:最近有人问,孔子这句话是不是说他认为人殉比俑殉好?孔子诅咒发明俑殉的人,是不是因为他痛恨这个发明终结了人殉?,正是第三个疑问,促使我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将不会有上述问题的答案。每个死去的人都只活在他人的记述之中。因此,本文只是回顾一些记述而已。据说,春秋为孔子所作,孔子对于他所见的时代、他所听闻的时代、以及所传闻的时代,会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予以区别,对于两条相互矛盾的记述,会同时保留下来,这叫“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我赞赏这种伟大的理性精神。 作为参考,下面回顾一些儒家关于“人”的看法。 儒家是很看重“人”的,尤其是人的生
20、命。孝经圣治章中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惟人为贵”。易经系词下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家的马厩着火了,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孔子的狗死了,让子路去埋葬,嘱咐子路说:“我听说旧帐子不要扔掉,用来埋自己的马,旧盖子不要扔掉,用来埋自己的狗。我现在很贫困,没有盖子,你就用我的席子去埋葬我的狗吧,不要让他的头陷入土里。”(礼记檀弓下) 孟子说:“在一个国家中,人民是最尊贵的,权力的传承次之,国君最轻。得到人民支持的人才能成为天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 孟子说:“哪怕只做一件不义的事,只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获得天下的权力,也不应该去
21、做。”(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说:“杀一无罪非仁也”(孟子尽心上)(墨子说:杀不辜者,天予不祥。) 荀子说:“水火有气息而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而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而不懂道义,只有人类,同时有气息、有生命、有知觉,而且懂得道义,因此是天下最为尊贵的。”(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篇) 荀子说:“上天创造人民,并不是为了给君主服务,相反,上天设立君主,是为了给人民带来利益。因此,古人建立国家,并不是仅仅为了让诸侯变得尊贵,设立官爵、,制定待遇的等级,并不是仅仅为了让大夫变得尊贵。”(天
22、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荀子大略篇) 和孟子一样,荀子说:“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荀子儒效篇) 汉代的董仲舒说:“上天创造人民,并不是为了王,上天设立王,是为了人民。因此,德行足以给人民带来安乐,上天就会赐予他王位,恶行给人民带来伤害,上天就会剥夺他的王位。”(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 儒家的民本主义通常可以在儒家经典中找到根据,儒家认为这是古代圣王开创的传统。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根据:,1。尚书虞书皋
23、陶谟:“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 译文上天自有道德原则,于是才能启迪我们写下道德原则。上天自有秩序和礼仪,于是才能启迪我们创造秩序和礼仪。让我们诚恳、恭敬地团结在一切吧!上天奖励有德的人,才设立天子、诸侯和贵族,上天讨伐有罪的人,才教会我们使用武器和刑罚。让我们努力做好政事吧! 2。尚书虞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译文上天用人民的耳朵去听,上天用人民的眼睛去看。上天的威严,由人民的威严来表达。努力呀,拥有土地的人,去理解上天和人民的道理。 3。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译文皇祖教导我们,人民可以亲近,但不可以被欺压,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