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常见心理行为 问题及处理,心理与行为,心理: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言语、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社会性 行为:泛指人的一切外观活动,是动作和行动的总和。 是各年龄阶段相应心理功能发展的综合表现。,健康新概念,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提出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应有很好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心理保健,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及家庭、社会的良好影响,来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心身健康,预防心理偏倚的发生。,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这是造成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2、,多是由于各种心理压力和挫折;使儿童预感面临险境、心情紧张。常见的心理因素有: 缺乏母爱, 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律加快 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而人格教育又欠缺,使儿童对挫拆的适应能力差,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躯体因素 指对儿童身体直接产生损害的因素。 在儿童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心理应激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无论是社会性、心理性,还是躯体性因素,并不能直接造成儿童的心身疾病。它们必须首先引起心理应激,而后通过生理渠道导躯体性疾病。 可见,如果没有心理上、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儿童的健康是难以实现的。,儿童心理保健
3、的目标,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儿童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自幼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成为心身健康的社会成员。,儿童心理保健的主要任务,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让家长和社会了解儿童心理保健的内容和重要性,使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消除和消弱一切不利因素,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身发展的环境,使儿童心身发展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儿童心理保健的主要任务,指导教养员培养儿童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协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和环境。早期发现儿童
4、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由专业人员进行早期矫治,为儿童发展至成人期的心理健康奠定基础。,儿童心理保健的主要任务,配合专业人员开展流行学调查和研究,按发生率高低和危险性排列出本地区儿童各种心理行为偏倚或疾病的顺位,有针地性地制定工作要点,开展预防和治疗工作,增进儿童健康。,儿童常见 心理行为问题,卫生部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儿童心理保健服务内容,心理行为发育偏异儿童 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精神障碍,卫生部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一般心理行为发育问题,不适当的吸吮行为 咬指(趾)甲 暴怒发作 厌食和偏食 遗尿 口吃 过度依赖 恐惧 退缩行为,卫生部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一般心理
5、行为发育问题,冲动行为 屏气发作 睡眠问题 异食癖 拔毛发癖 摩擦癖 适应性问题 拒绝入园 被忽视及受虐待问题等,卫生部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脑瘫 言语和语言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喂养障碍 睡眠障碍 分离性焦虑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抽动障碍 对立违抗性障碍 品行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卫生部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精神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 焦虑症 恐怖症 强迫症 神经性厌食症 贪食症 自伤行为遇到此类儿童应及时转诊至精神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案 例,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MR),精神发育迟滞是以发生于发育时期的、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下和适应能力显著缺陷
6、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患病率0.3% DSM-5: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又称智力发育障碍 诊断标准:需同时符合三个条件 一般智力功能较正常水平明显低下,测得的智商低于70; 同时存在社交技能、言语交往、日常生活照管、个人独立能力等适应功能缺陷。其程度要比同龄儿的文化环境所期望的标准低得多; 在18岁以前发病。,MR的分度,06岁 7岁以上 适应行为 DQ(分) IQ (分) AB (分) 极重度 25 20 6 重度 2639 2034 66.9中度 4054 3549 77.9 轻度 5575 5069 88.9,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脑性瘫痪Cerebral
7、 palsy(CP),定义:是一组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症候群。 导致运动受限。常伴有感觉、认知觉、交流及行为障碍,伴有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DSM-5:属于运动障碍,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诊断标准:2014年必备 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 肌力和肌张力异常 反射发育异常 参考 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 头颅影像学佐证(MRI CT B超) 除外遗传代谢病、进行性和变性疾病,言语障碍是指儿童在口语的产生、运用及节律性出现的异常。(并引起交际对方的注意,感到不适,甚至所说的话完全
8、不为听话人理解)。包括 构音障碍、嗓音障碍和语流障碍,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言语和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表达和交流)语言符号及规则方面发生的问题,或者儿童语言能力的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伙伴的水平。包括 失语症 和 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表达性语言障碍、感受性语言障碍,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言语和语言障碍,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定义: ASD是以孤独症为代表的一组异质性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 指在社会沟通和社会互动方面存在持续的缺陷,以及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为特点的病症。 由多种不同原因(异
9、质性)引起的以社会交往障碍为核心表现的综合症。,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ASD分类: 儿童孤独症(autism) 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 ) 不能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DD-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喂养障碍(feeding disorder,FD),定义:指一种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婴幼儿喂食困难,以拒食、极端追求新奇和不适当进食方式为主要特征。 在食物充足、养育方式比较满意,又没有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表现进食困难显著超岀正常范围
10、,或者体重不增或下降至少1个月。 类型:肠痉挛、呕吐、婴儿反刍(或反胃),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睡眠障碍,定义:各种因素导致的睡眠质量、时序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包括睡眠失调、异态睡眠和病态睡眠。,睡眠障碍类型,睡眠失调:各种因素导致的睡眠量、质和时序方面的改变,以睡眠不安和睡眠过多为特征,如入睡困难、频繁夜醒、OSAS、发作性睡病等 异态睡眠:睡眠中出现异常发作事件和行为,清醒时可为正常行为,如睡行症,梦魇,梦呓,睡(夜)惊症等 病态睡眠:指由躯体,精神疾病引发的睡眠障碍,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时间至少一个月 入睡困难:入睡平均所需时间超过30分 夜醒:每夜睡眠中转醒频繁(3次/晚) 磨牙、梦呓
11、、梦游、夜惊(梦魇)仅对2岁以上儿童进行诊断 遗尿只对5岁及以上儿童进行诊断,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 / HD),定义:是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各种共患病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 核心症状: 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 继发症状: 学业损害、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社会适应功能异常 终身性疾病 ADHD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DSM-5 AD/HD临床类型,混合性表现:在过去的6个月内,同时符合诊断标准A1(注意障碍)和诊断标
12、准A2(多动-冲动)。 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在过去的6个月内,符合诊断标准A1(注意障碍)但不符合诊断标准A2(多动-冲动)。 主要表现为多动/冲动:在过去的6个月内,符合诊断标准A2(多动-冲动)但不符合诊断标准A1(注意障碍)。 部分缓解:先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但在过去的6个月内不符合全部诊断标准,但症状仍然导致社会、学业或职业功能的损害。,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抽动障碍,抽动(tic ):指身体任何部位肌群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和快速的收缩动作。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指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 患病率0.05%-3%
13、,男女比例约为6-4:1;起病年龄为118岁,以510岁最为多见;,儿童抽动障碍主要类型,短暂性抽动障碍 慢性运动或发声性抽动障碍 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TS) 其他尚未界定的抽动障碍,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CD),定义:指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反复、持续、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等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该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了其自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了他人或公共利益。 类型: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违抗、不服从、说谎、偷盗、逃学、离家出走、纵火、虐待动物、性虐待、躯体虐待。 患病率:国外3.2%
14、-16%,国内1.45%-13.6%,男女比例约为3-12:1;起病年龄通常学龄期。,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对立违抗性障碍,定义:故意违抗和不服从他人,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学龄期前:不如意时出现,当要求得到满足或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恢复。 学龄期:经常故意与老师或父母对着干,不服从管教,当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遭到冷落、委屈时,违抗行为会变得更加明显。,精神障碍 情绪障碍( emotional disorders,ED),定义:是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等情绪异常为核心的一组心理障碍综合征候群。,精神障碍 情绪障碍( emotional disorders,ED),分类: 焦 虑 强
15、迫 恐 怖 癔 症 躯体形式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情绪障碍 焦虑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没有明确对象而恐惧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7 7,分类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症状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情绪障碍 焦虑症,表现: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三种类型。 1.分离焦虑: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指与父母分离或离开家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表现:胆小,不能与亲人分开,哪怕短的分离也会出现严重的分离痛苦症; 2.广泛(过度)焦虑:常因一点小事就过度焦虑,烦躁不安,担心害怕,甚至与实际境遇毫无关系的事情他也焦虑; 3.回避性障碍:儿
16、童多温顺、老实,但总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显示出焦虑、恐惧、退缩的反应。,情绪障碍 恐怖症恐怖症(phobia)是指对某些物体或某些特殊环境明知不存 在对自身具有真实的危险,却产生异常强烈的恐怖,伴有焦虑情绪 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并有回避行为以期达到解除恐怖所 致的痛苦,持续至少6个月。表现:对某些物体或特殊环境产生异常强 烈的恐惧,伴有焦虑情绪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10 10,非危险性事物或环境,回避行为,恐怖具有阶段性,情绪障碍 恐怖症常见类型,单纯性恐惧症学校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 症,11 11,幼儿及儿童多见借口身体不适不去 上学,多见于学龄 期儿童多见于青少年,情绪障碍 强
17、迫症,儿童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以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儿童期情绪障碍。, 儿童强迫症发病平均年龄在 9岁12岁,10%起病于7岁以前。男孩发病比女孩平均早 2年。早期发病的病例更多见于男孩、有家族史和伴有抽动障碍的患儿。低龄患儿男女之比为 3.2:1,青春期后性别差异缩小。2/3的患儿被诊断后2-14年,仍持续有这种障碍。,12 12,情绪障碍 癔症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由个体明显情绪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性格特征:,自我中心,暗示性强情感丰富好幻想13 13
18、,情绪障碍 癔症临床症状,分离性症状,转换性症状,14 14,指起病于童年早期,已获得了语言功能的儿童,由于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一种情绪和社交功能障碍,而不是言语障碍。,情绪障碍 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指儿童因发脾气或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剧烈哭闹时突然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一般认为该行为是没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儿童发泄愤怒的一种方式。,情绪障碍屏气发作(breath holding spell),DSM-5: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A .严重的反复
19、发作的脾气爆发,可以表现为言语方面(愤怒的言语)和/或者行为方面(对他人或者财产进行攻击),并且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所处的环境和事件明显不相称 B.脾气的爆发与发育水平不相符 C.脾气爆发的次数平均每周有三次或者以上 D.在脾气爆发的间歇期,几乎每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里也会存在持续的易激惹或者生气,并且能够被儿童周围的其他人发现(比如父母、老师、同伴) E.A-D的标准持续的时间为12个月或者以上,在此期间,没有过连续3个月或者以上的时间没有A-D的任何症状的情况,情绪障碍 抑郁(症)障碍,情绪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定义:指突
20、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常常引起明显的心理和社会功能损害,对个体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和职业功能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 患病率: 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7%12%。女性患病率为10.4%,男性患病率为5.0%。 DSM-5:创伤和应激相关障碍:反应性依恋障碍;脱抑制性社交参与障碍,婴幼儿依恋障碍包括反应性依恋障碍和童年脱抑制型依恋障碍两种类型。 均是由于与抚养者依恋关系的改变所导致的儿童早期的情绪和行为障碍。,情绪障碍 婴幼儿依恋障碍 (infant attachment disorder),指已形成特殊依恋关系的婴幼儿,由于抚养者和抚养方式的突然变动,
21、产生强烈而持续的情绪反应和依恋行为改变,并可伴有生长发育的停滞。多发生于: (1)6、7个月以后,已产生了特殊依恋的婴幼儿; (2)原有的依恋对象少而固定、且依恋较强烈时,如单亲家庭或核心家庭; (3)由于领养、寄养、住院等情况,导致依恋对象和养育方式、环境突然改变时发生。,情绪障碍 1. 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又称为福利院儿童综合征。这类问题常常发生在儿童福利院这一类集体性养育的环境。由于抚养者的经常变更,不能形成固定的依恋关系,从而导致泛化的、无选择性的依恋行为。,情绪障碍 2. 童年脱抑制型依恋障碍(disinhibited atta
22、chment disorder),精神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 神经性厌食症 贪食症 自伤行为遇到此类儿童应及时转诊至精神专科门诊或专科医院,儿童常见心理行为 问题处理,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处理 预 防 为 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综合治疗法,常用方法(见附件)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 教育训练:做操、抚触、智护、亲子活动、潜能开发、感觉统合训练、康复训练(PT、OT、ST)。 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 精神动力心理治疗: 认知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综合治疗法,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行为分析、行为塑造(代币制)、强化、弱化、系统脱敏、脱敏疗法、。 人际心理治疗 后现代心理治疗:焦点治疗、叙事
23、治疗、积极心理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沙箱游戏治疗、绘画治疗、游戏治疗、家庭治疗 多媒体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额前肌电生物反馈 脑波治疗仪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幼儿教师如何应对独特的儿童?,在班级管理中,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似乎是班级活动中不太和谐的音符,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影响,孩子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作为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教育者,我们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方法、手段不一样,其结果就可能是天壤之别。,常见特殊儿童类型,自闭症儿童 多动症儿童 孤僻儿童 攻击性儿童 智障儿童 残疾儿童,一、自闭症儿童,案例:小王,患有自闭症,在幼儿园里只会坐在小椅子上,不是发呆就是转转手指头,不说
24、话也不会笑,连最简单的动作也要老师手把手的带领着做才行。说话少,总是吐出一两个单字,交流困难。对周围的事也漠不关心。,自闭症原因:1、遗传的因素:很多自闭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 2、环境因素:分为两大块,一是在孕母体内的环境,胎儿在子宫内是有感知的,母体情绪的波动,以及不正常的剧烈运动都会影响胎儿生长。二是出生后外界的环境影响,家庭教育、沟通障碍、环境污染等都可能引发孩子自闭症。 3、感染或外伤 4、新陈代谢疾病,可采取的对策,1、使用平稳温和的语气, 不要用太大的声音说话。 2、在说明你想表达的事情时, 使用
25、简明的字句。 3、对于无法安坐的学生,做作业时,允许他们在手上拿着一些不太显眼的, 有操作功能的物品,比如可以挤压的橡胶球,或一小块布料。 4、尽量减少教室里的干扰, 并维持低干扰的环境。 5、允许学童坐在前排的位置, 以降低干扰。,6、在转换环境及等待的时候, 使用“首先 然后”的句法, 比如, “我们先做数学, 然后再下课”。 7、使用图像或文字的视觉课程表,来帮助学童做事件预期及环境转换。 8、请教孩子的父母,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也知道许多能帮助孩子的特别技巧。 9、帮助学童跟同学互动, 对许多孩子来说, “交个朋友”这件事, 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10、反复练习是学习的密码,一
26、而再,再而三的实际操作,口头复诵。 11、提早告诉孩子接下来会发生的事。 12、耐心,对于新的事情,新的要求,新的功课,给孩子们额外的时间去消化这些讯息。 13、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的范围,不要老是凑在他眼前跟他说话。,二、多动症儿童,表现:发生于儿童时期(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以及活动过度或冲动,且伴有学习困难,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儿童的问题核心为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案例:明明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家里是爸爸妈妈头疼的宝贝,天天喝可乐、雪碧,上蹿下跳没有一刻安稳,情绪不稳定,
27、常常冲动任性,一不高兴就对家里的东西摔摔打打。在学校是老师头疼的问题小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手脚动个不停,需要老师多次课堂提醒;好捉弄人,常干扰或打断别人的说话和活动,自控力差,脾气暴躁,智商正常但学习成绩时好时坏,一事未完又换另一件事爸爸妈妈怀疑明明是多动症孩子。,多动症的主要致病因素,1、遗传因素。 2、脑损伤或脑发育不成熟导致的脑功能轻微失调。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 3、饮食习惯。 4、环境与教育因素。近年来,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学习负担过重,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能力承受范围,这也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
28、)的原因之一。此外,家庭结构松散、矛盾冲突多、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偏于拒绝、过度保护等,都有可能诱发儿童多动症。,对多动症孩子的治疗一般侧重于教育安抚,教育安抚是家长、老师密切配合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 矫治过程是很复杂的,双方应长期坚持。在矫治过程中家长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孩子,诚挚地请求老师的配合,共同帮助孩子进步。,具体对策,1、培养多动症孩子合理的作息习惯。对多动症儿童,家长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培养他们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在生活细节上一心不二用、做任何事都专心。 2、对多动症孩子规矩应简单,要求应明确。 3、注意对多动症孩子安静、守纪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
29、从而逐步培养起能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4、应对多动症孩子过多的精力给予出路。多动是儿童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早期运动不够、能量释放不足,如果给儿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任其自由运动,待其能量宣泄之后,儿童必然会安静下来。 5、减少多动症孩子过多过密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三、孤僻儿童,表现: 1、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 2、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 3、不关心别人。,案例: 妙妙是个特别孤僻,不合群的小女孩,整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与外界有任何的交流,没有朋友,不爱笑,不说话,表情总是很沉闷。,造成孤僻的原因,1、性格内向。表现得比较安静、胆小,对新事物适应缓慢。如成
30、人给他新的玩具或图书,他却表现的无所谓;其他小朋友主动与其打招呼,他却视而不见。 2、家庭教育严厉。父母成天板着面孔对待孩子,压抑了孩子的情绪。因一点小事常厉斥责孩子,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心情总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孩子更加不愿说话。,3、长期看电视。长期依赖电视的儿童因为缺乏一定的人际交流,会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些孩子会表现得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非常反感他人干扰其看电视,心情容易烦躁。4、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或病故,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应有的家庭温暖,因而性格孤僻,对周围事物冷漠。,对策,1、投其所好 幼儿一般都多贪玩,当你以他喜欢玩的东西作为交流话题时,就能触动他心
31、灵的“热点“,进而产生语言上的共鸣。 2、学会理解 孤僻的幼儿,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闭心理,当他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小事,如不会系鞋带,衣服一时穿不上去时,家长应给予理解并耐心帮助提示他。 3、积极评价 幼儿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尤其看重家长,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以及如何评价自己,欲使孤僻幼儿道出心声,应从满足其正当心理需要出发,把握时间,多运用表扬、鼓励的方式,顺其自然地与之心理相容,使他产生语言交流的欲望。,4、户外活动 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表明运动刺激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儿童,要多让孩子和其他儿童一起锻炼,一起做游戏,共同活动以培养孩子热爱集体和良好性格。
32、5、倾注关爱 关爱是家长与幼儿之间增进感情的基础。爸妈要在态度上对宝宝亲近,生活上对宝宝体贴。你爱的暖流滋润宝宝的心田,宝宝在感受爱的同时,悄然改变孤僻的性格。爱是转变孩子孤僻性格的前提,没有“爱心“,再好的方法也不可能奏效。,四、攻击性儿童,表现:所谓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个体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失或不舒服的行为,包括殴打、侮辱和抢夺、损坏他们财物等霸道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有所不同。,它不是因根本的利害冲突或极端的对立关系引发的,而往往是由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或纠纷引起的。 我国学者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企图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是身体上的进攻(如打、踢、咬等),言语
33、上的攻击(如大声叫嚷、叫别人绰号、贬低他人、背后说坏话、造谣污蔑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财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案例:佳佳,她是独生女。家里的大人都视她为掌上明珠,大家都很宠她,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特别是妈妈。佳佳是一个文静,爱撒娇,不太爱说话的小女孩,每天都是由妈妈接送来幼儿园,每次妈妈来接的时候就跟妈妈撒娇。有一天早上妈妈突然问老师,昨天佳佳在是不是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老师想想昨天一整天下来都很好根本就没发生什么事情啊。当老师跟她妈妈聊起来的时候才知道原因。,原来,昨天在吃午饭的时候老师叫她多吃点饭可她不怎么情愿吃,回去就跟妈妈说老师骂她。老师都已经跟妈妈说了原因,可妈妈一直在问
34、;“真的没发生什么事吗?可是她回家一直哭说再也不去幼儿园。”有一次在组织大树妈妈找孩子活动,给幼儿发树叶的时候,佳佳看到身边的乐乐拿了一个与他不一样的树叶,她就跑过去,二话不说就想抢夺乐乐手里的树叶,这边的乐乐当然不乐意了,于是两人就争夺了起来,这时佳佳为了拿到树叶二话不说的就煽了一把掌,并把树叶抢到手。当妈妈来接的时候,老师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妈妈却说:“不可能,我女儿从来不打人的啊,都很听话啊。在家里我说什么她就做什么,一直都很乖的啊,怎么会打人呢?,原因:,1、挫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对孩子而言,家长或教师态度和行为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模仿是攻击性行为产生
35、的必要条件。除多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幼儿群体中有许多不良思想的存在,如一个班里幼儿之间争当“老大”,争当“拳王”,争比力量,形成团体互帮的现象。这些不良思想如果引导不党,将促成幼儿不良心理的养成,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3、家庭教育因素。 有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种家庭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对幼儿限制的失当。此外,对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父母往往对他们施以行为惩罚,此惩罚方式便易给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树立反面的攻击性行为的学习榜样。所以,以乘法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不奏效。,对策,对策:1、自然后果法。
36、就是让幼儿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要求幼儿亲自消除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如攻击者把别的小朋友的胳膊咬出了血,就应承担后果,不能置之不理。 2、不理睬。 对于幼儿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他人对他的关注。所以,不理财孩子,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当孩子做出攻击性行为时,暂时对孩子不理睬,对他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内不理他,而对被攻击的对象给予充分的关注,用温柔、亲切的态度去安抚被攻击的对象。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性,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为止。,3、提供非攻击的环境。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提供非攻击的环境,尽量减少冲突的可能性。例如在必要的条件下,可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避免因偶然的身体
37、碰撞而导致的攻击性冲突。 4、榜样法。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可以对其采取榜样示范法。让幼儿通过观察、学习别人的所作所为,受到共鸣影响,从而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比如一些经常发生矛盾的小伙伴,教师可先让他们观察另外一些好朋友,看他们是如何互相帮助友好地在一起玩耍的,然后提醒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向他们学习,若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攻击性行为,再适当给予奖励。 5、教会幼儿适时发泄不满情绪。 过分压抑幼儿的攻击性情感,虽然能得到暂时的安宁,但压抑久了,幼儿心理失常,一旦有个导火索,一触即发,后果只会更严重。,五、智障儿童,表现:智障儿的主要特征1.学习速度缓慢或缺乏,对于学习到的
38、事物很难类化或转移到日常生活当中理解力不好,所以在学习抽象的事物上有困难2.记忆力方面,看到东西容易忘,要他们在短时间记住一件事情会有困难,而且要不断不断地学习才容易记住,不会忘记。3.举一反三的能力及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案例:佳鑫。他是一名智障儿童,从不大哭大闹,孩子坐在那里很安静,看上去很乖,从来不给老师惹“麻烦”,老师和他讲话,他也不回答,如同角落里的小草,没有阳光的呵护,默默地自生自长。每天的早操估计是他的痛苦时刻,全班小朋友都在整齐协调地做动作,他就低着头,无意识地摆弄着衣角,如同处于无人之境中。 不光是早操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如此。其他幼儿都结伴玩开了,可他仍站在原地
39、,老师去拉他的手,想带他一起和别的孩子玩,怎么也拉不动,后来他竟然蹲了下来。他这种孤立、“特殊”的举动让全班小朋友对他“敬而远之”,他似乎没有朋友,有的孩子看到他穿的衣服甚至还在背后偷偷地笑他,有的孩子会悄悄地议论他的嘴巴和别的小朋友长得不一样。这个孩子似乎更自卑了。,原因:智障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无非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即在出生前就已经得上的疾病。其中有遗传性的,也有非遗传性的,主要包括:1.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2.遗传性代谢缺陷,如苯丙酮尿症;3.先天畸形,如小头畸形,脑积水等;4.宫内获得性,是因为孕妇在怀孕期间患风疹、缺乏微量元素、缺氧、服药不当,受到X线照射及有毒物
40、质作用等而引起的。后天性:即在出生时和出生后造成的。出生时,例如有产伤、颅内出血、缺氧、窒息、感染等而致;出生后,由各种脑炎、颅脑创伤、中毒、脑缺氧、脑血管病等造成的后遗症。当然,还有些弱智患儿的病因不明。,对策,对策:(一)抓住重点、确定目标。 1、对中度智障儿童教育应以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以进入社会生活为主要目标,为他们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公民打下基础。 2、正确评价、培养信心。教学活动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二)重视因材施教(三)帮学生树立自信1、以表扬鼓
41、励为主,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倒序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即在新授一项技能时,先将该项技能除最后一道工序外全都做好,只让学生完成最后一道工序,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然后将学生需要完成的工序一步一步向前推进,从简到繁,由易到难,最终掌握该项技能。,六、残疾儿童,表现: 一般心理障碍 自卑,孤僻,多疑,依赖,虚狂,过度激动,待人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 行为偏差 偷窃,打架及其他侵犯性行动。,措施:,1、让残疾学生树立明确的“自我意识观念”。使其能够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2、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扩大认知领域。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不能让他们只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竞争,缩小了他们的发展道路。世界如此之大,应扩大每一个学生的认知领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间,发挥自己独有的技能。,3、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发展特长。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此来提高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 4、培养残疾学生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5、培养残疾学生自制能力。心理健康的残疾儿童有道德和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纪律,个人服从集体,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断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社会化。,为了每一个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