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世界的发展规律.ppt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2426661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7.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世界的发展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第一章世界的发展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第一章世界的发展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第一章世界的发展规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第一章世界的发展规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共两个专题,专题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专题二: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专题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点提示 :,一、 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与实践 三、“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一)世界观与哲学(二)哲学基本问题,(一)世界观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

2、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统一,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研究的是世界观的问题,但哲学不是一般的世界观,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哲学中,方法论和世界观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运用于分析、解决问题时,必然会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而一定的方法论也往往根据于相应的世界观。哲学总是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 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泰勒士: “水”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空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意识看着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只是

3、它的派生物,贝克莱: 物是感觉的复合,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看着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只是它的派生物或表现,朱熹: “理在事先”,黑格尔: “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 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康德: 人可以反映“自在之物”的现象,不能把握本质,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与实践,(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三)在科学实践观的

4、基础上建构科学的物质观,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 物质范畴的理解,经历了从朴 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 的认识过程。,(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解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形态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结构层次说”,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5、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物质”作为哲学范畴,是对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和抽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 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 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物质是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

6、主义 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这个物质的本质存在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具体存在物中。这表明,物质处于运动中,以运动为其根本属性。,“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恩格斯,物质和运动不

7、可分割,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马克思

8、主义物质观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之上,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 质性活动。,(1)实践的本质,第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第二,实践是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的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2)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实践的基本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美国大功率激光束发射试验,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包括自然科学实验和人文社会科学实验),人

9、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实践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保持人与自然

10、的和谐统一,“全部社会 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科学物质观的建构应是科学实践观

11、发展的结果。自然界虽然在先,但对物质的理解离不开实践;离开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就得不到合理的说明。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物质观,才是彻底的、可知论的、辨证的物质观。,第一,只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包含物质的一般本质,只不过它是物质发展的最高形态-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把实践和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理解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就是把实践纳入物质的范畴中去,就使马克思找到了“社会物质”。,第二,只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彻底的可知论

12、的物质观。,辨证唯物主义主张,人本身就是客观物质过程的参与者,人并非在物质世界之外认识物质,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在自己所进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中,内在地认识物质,从而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第三,只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才能建构起彻底的辨证的物质观。,正是实践给人类提供了直接现实地与物质打交道的途径,从而使人认识到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辩证法。人的实践活动愈是深入,客观物质世界辨证发展的深层本质就愈是充分展露。,三、“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2、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

13、性的统一,是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而又不归结为它们的,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内容要点,(一)自然界是物质的(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三)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自然界是物质的,宇宙天体的构成元素是氢、氧、碳、氮、硫、硅等,服从共同的物质运动规律。微观世界的粒子和场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宇宙,基本粒子,(一)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命现象的基础是以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为主要成分的物质实体。,社会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 物质世界的组成部

14、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 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 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三)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1)从意识的起源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的发展。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发展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物质普遍具有

15、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的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2)从意识的本质看,一方面,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从对象和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第43卷,龙条,2、意识的能动作用

16、,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特别是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意识能动作用人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1)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A.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 C.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

17、造但意识的创造性并非主观随意性的,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可以通过能动地指导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具有调节、控制人的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2)正确认识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 现实意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处理好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

18、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列宁,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3、大学生要善于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应该符合客观规律地正确选择社会理想、人生目标;而且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这种理想和目标。,到“社会大课堂”进行锻炼,向实践

19、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011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与应届毕业生代表的谈话,(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总之,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为书、不为上、只为实”。,复习思考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 5、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是什么?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如何?请联系大学生的实际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