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由于没有实践的观点,因而不可能形成科学的物质概念,也不可能正确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创立,则为探寻世界的本质与统一的基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实现了物质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不仅正确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和存在方式,而且深刻回答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节 物质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变革,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和统一基础 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与不断完善的漫长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创立,是哲学物
2、质概念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一、物质概念的历史演变,(一)唯心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主观唯心主义的物质概念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或观念 贝克莱 :“物是观念的集合”;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心外无物”,2.客观唯心主义的物质概念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不过是某种客观精神的派生物 黑格尔:宇宙万物都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表现 唯心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把物质主观化或神秘化,完全歪曲和颠倒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二)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们首先探讨了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但他们往往把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
3、质形态视为世界的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东汉时期的哲学家王充等人的元气说,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试图对世界的物质性作出统一的说明,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这种缺陷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人类认识水平低下有关,也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关,相对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来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第一,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因而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猜测性质 第二,近
4、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质,即不再把物质归结为某种直接可感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对物质作了某种程度的抽象,如把广延性、可分性、不可入性等看作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本身仍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第一,无论是其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的特定层次即原子的观点,还是其将广延性、可分性、不可入性等视为物质的本质属性的看法,都不懂得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的本质区别,都混淆了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第二,这种物质观根本就无法理解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因而它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二、马克
5、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去理解物质,并把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理解为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客观的物质存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物质概念是有机统一的: 一方面,人类实践是以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正是物质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有意识从而能从事实践的人,并提供了实践得以进行的客观对象和客观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以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为出发点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又是建立在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实践的观点,不从实践出发,就不能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物质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一个根本之点,便是一方
6、面强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将实践概念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对物质概念作了全新的规定,2.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内容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 综合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物质就是一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2.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意义 恩格斯和列宁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来理解物质,并首次确认了实践活动本身的物质性,是哲学物质概念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一,它明确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来把握物质,它对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的强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彻底地否定了唯心主义和信仰主义的哲学基础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明确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属性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
8、概念区别开来,从而也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局限性,为正确理解和说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它明确提出物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指出这种客观实在能够为人的认识所反映,从而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表明,物质本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人的意识完全可以认识它。整个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人的认识能够反映的客观实在 虽然我们的肉体感官不可能直接感知物质的一切形态、结构层次和特性,但我们可以借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运用一定的科学仪器去感知它们,还可以通过理性思维去把握它们;在整个物质世界中,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根
9、本就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第二节 物质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物质的本质,而且透辟地阐明了物质的存在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的,一、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1.什么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与运动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物质不能离开运动,世界上任何时候和任何地
10、方都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 如果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承认有所谓不运动的物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另一方面,运动也不能离开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认思维运动的存在,但认为思维运动是以人脑的物质过程、生理过程为基础的,人们意识的内容是与意识之外的物质运动相联系着的,不可能有脱离物质过程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的思维运动 如果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主张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就会直接导致唯心主义,正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质不可分离,所以人们能够通过运动的形式来认识物质 根本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多种多样的运动划分为以下五种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
11、理运动 、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和思维运动 各种运动形式的关系是: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并以低级运动形式为基础;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但并不因此否认静止的存在,但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所谓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始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的绝对性也就是指它的普遍性、永恒性和无条件性 所谓静止的相对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着某种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形式和状态 ;静止的相对性也就是指它的有条件性和暂时性,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表明,静止只不过是
12、运动的特殊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我们说某一事物是静止的,往往是相对于某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是说该事物没有进行这一特殊形式的运动,但却仍在进行其他形式的运动 第二,当我们说某一事物是静止的,有时又是相对于某一特殊的变化形式,是说事物还保持着自身的性质而没有发生质变,但却处于不显著的量变过程中,静止是相对的,并不意味着静止不重要而可以忽视,实际上,相对静止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相对静止是测量事物运动的尺度 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再次,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二、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物质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
1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 1.时间、空间及其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其中,事物与事物、过程与过程之间都有出现先后的次序,这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每一事物、每一过程都有运动的久暂,这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即时间永远向前流逝,不可逆转,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物质运动总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总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 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的,空间则是以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来度量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
14、,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而唯心主义哲学就是通过这样那样地否认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联系而否认时、空的客观性的 康德:时间和空间是人类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马赫:时间和空间是“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是人用以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黑格尔:时间和空间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产物,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不变的、绝对的 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和具体状态则是有条件的、可变的、相对的:,首先,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会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变化,就是说,不同形态的物质,各有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规定性 其次,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会随着物质
15、运动速度的不同而变化 不懂得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形而上学时空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以牛顿为代表的绝对主义时空观虽然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却否认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联系、把时间看作是与外界事物无关的永恒而均匀地流逝着的东西,把空间设想为一个空箱子,从而完全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的时空观则夸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并由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特别是由人们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而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4.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其中,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不可穷尽的,即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点;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的三维广延性
16、是不可穷尽的,从任何一点出发,无论是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哪个方向延伸都永无终点,时间和空间就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空上都是有限的,而整个世界在时空上则是无限的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无限并不在有限之外,有限包含着无限并体现着无限,无限的时空本身就存在于具体的、有限的时空之中:,一方面,每一个有限的具体事物都有着无限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和无限等级的量的规定性,因而它本身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另一方面,正如黑格尔所说,有限物的本性就是超越其自身的限制而变为无限,即随着事物不断地由量变进到质变,其原有的时空界限就会不断地被超越,其旧的时空规定性也就不断地转化为新的
17、时空规定性,有限物的这种时空转化也是无限的,5.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 作为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时间与空间本身也是紧密联系和统一的: 首先,时间与空间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空间与时间都不是彼此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着的,相对论物理学用“四维世界”或“空时”连续体来表示时空的这种统一性 其次,时间与空间可以相互规定、互相变换、相互转化,可以用长度单位表示时间间隔,如1光英里=0.0000054秒、1光英尺=0.0000000011秒等等;反之,也可以用时间单位表示空间距离,如1光年=9,460千亿公里、到某地有半个小时的路程等等,三、物质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变
18、化过程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具有必然性 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2.物质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是极其复杂多样的,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各有其特殊规律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几种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各自包含着不同的矛盾,并因此而具有不同的规律 不能把高级形式物质运动的规律归结或还原为低级形式物质运动的规律,3.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的能动性”,它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即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积极主动性 承认物质运
19、动的客观规律性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第三节 物质与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一个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总结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正确地解决和回答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科学地分析和阐明了意识的起源、本质、结构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起源,恩格斯:“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20、”,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从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看,意识的产生主要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阶段或环节: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 高度发达的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物质承担者或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其次,意识也是人类劳动实践发展的产物 一方面,猿类学会了直立行走,前肢得到了解放,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这就是最初的动物式本能的劳动,而这种动物式本能的劳动反过来又推动着手和脚的专门化发展。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有力地促进了猿的脑组织的复杂化,为意识的产生提
21、供了有利的生理条件 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中的人类由于相互交往的迫切需要,已经达到“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于是,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缓慢地得到了改造,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这就是最初的语言。“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与此相应,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也逐渐转化为人类意识,二、意识的本质和结构,1.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仅有人脑是不足以产生意识的;人脑好比一个是加工厂,必须从外部物质世界获取原材料,才能加工出意识这种产品来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22、而已。”这就是说,意识本质上不过是对于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形式看,意识有感性(感性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和理性(理性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以及由它们构成的理论体系)之分,无论是感性形式的意识还是理性形式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者的区别仅在于:感性形式的意识是对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而理性形式的意识则是对某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事物的内在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别。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者的区别只在于:正确的意识是对客
23、观存在的如实的反映,而错误的意识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是人脑中形成的关于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它又具有某种主观性: 第一,意识的反映形式具有主观性,即意识的各种反映形式,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都具有主观性 第二,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具有差别性,即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反映往往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第三,意识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可能相符合,也可能不相符合,即使意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是相符合的,这种符合也往往是一种近似的符合,这种符合的近似性已经表明了意识的主观性,至于错误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颠倒的、歪曲的反映就更是说明了意识的主观性,总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
24、映,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庸俗唯物主义者把意识和人脑的关系与胆汁和胆囊的关系相类比,认为如同胆囊分泌胆汁一样也可以从大脑中“分泌”出意识来,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根本区别,把物质决定意识的正确主张简单化和片面化了,2.意识的结构 首先,根据意识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意识区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类意识 个体意识是个人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其中,“知”即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结果;“情”即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它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遗憾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的体验;“意”指意志,是指
25、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坚韧不屈等的精神状态,它们对个人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和社会行为等都有直接的影响,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团体、政党、阶级、民族、国家等)的共同意识,它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实践的产物,这种共同的群体意识对于维系群体的存在,实现群体活动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类意识或人类意识是全人类的共同意识,是整个人类对于自身作为“类”的存在及其共同的生活条件的反映;整个人类是由不同的个人和群体构成的,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因其同属于人类而必然具有一些最一般的共同规定性和最一般的共同生活条件,这些共同的规
26、定性和共同的生活条件也必然反映到人们的观念中来,形成某种共同的意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类意识,其次,根据意识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意识区分为自然意识、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 自然意识即关于自然界的意识,是人们在处理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然界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等的意识,它是人类最早产生的意识,而各门自然科学是人类自然意识的最高形式,社会意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意识与意识同义,它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对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概括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意识,是与自然意识相对应的狭义的社会意识,亦即关于社会的意识,它
27、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特别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各门社会科学等的思想和观点,也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同时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而建立起来的文化、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制度,自我意识是人作为主体对于自身的存在、需要、状态、能力、性质、地位以及与他物的关系的意识 为了说明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人们通常这样来区分自我意识与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自我意识是一种反省的意识,而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则是一种对象意识,其实,人的一切意识都是对象意识 马克思说: “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
28、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 。在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中,人又通过自己活动的结果而反观自己,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再次,根据意识的高低层次、自觉程度的不同,又可以把意识区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 潜意识也称下意识或无意识,它是没有被主体明确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的总和,是各种不知不觉的内心的意识活动,具有非自觉性、非控制性、非语言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等特点,因而它主要归属于非理性意识,显意识则是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并受到有目的控制的意识,表现为人们定向的心理、自觉的反映、能动的认识、主动的思虑、有目的思维以及反思性的观念活动等,其结果通常能够运用
29、语言符合系统明确地表达出来 显意识本身又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可区分为经验意识、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 在人的日常意识活动中,显意识居于主导的地位,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明确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它对物质的决定性作了机械的片面的理解,认为意识只能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从而完全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这种只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而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必然给唯心主义哲学以可乘之机,把唯物主义本应占领的一个重要阵地拱手让给了唯物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从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歪曲意识的本质的同时,极力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30、,认为意识可以不受物质的制约、甚至可以决定和派生物质,并由此宣扬各种形式的意识决定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探索和预测未来;不仅能够观念地复现现实的事物,而且能够构想出现实中并不存在、按照客观世界的自然发展过程永远也不会出现的事物,第二,意识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目的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人基于自身的需要以及客观事物的
31、属性、状态、关系、本质和规律而对于未来实践结果的超前反映 人的意识不仅为人的一切活动预先规定了活动目的,而且还为实现目的预先规定了一定的活动方案或行动步骤,从而使人的一切活动都带有某种计划性 自觉意识指导下的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第三,意识通过指导实践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现 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第四,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一个总括性的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基础,它已经并
32、将继续不断地为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所证明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重要原理,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首先,世界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统一体 现代科学把整个宇宙划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其中,微观世界包括分子以下的各种微小尺度的客体,如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这些微观客体的运动服从量子力学规律;宏观世界包括从多分子化合物到太阳系内的天体系统这样的中等尺度的客体,宏观客体的运动主要服从牛顿经典力学规律;宇观世界则包括太阳系以上的各种巨大尺度的天体系统,如星系、星系团、总星系等,宇观客体的运动主要服从广义相对论规律,、 统一
33、的物质世界就是由这些服从不同运动规律的不同层次的物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其次,世界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统一体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即实物和场。所谓实物,是指具有有限静止质量的物质形态,如电子、质子、中子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原子等等;所谓场,则是指不具有静止质量,而只具有以其量子能量为转移的运动质量的物质形态,如光子 统一的物质世界就是由分属于实物和场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物质构成的,再次,世界是不同领域的物质统一体 统一的物质世界包含着两大基本领域,这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其中,自然界包括原始自然与人化自然,它们都是物质性的存在;而人类社会是在物质世界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
34、的领域,它同样也是物质性的存在,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的含义 第一,世界上除了物质的各种状态、属性、表现和关系外,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东西 第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服从于一定的客观规律,而各种不同的规律不过是物质的辩证运动的表现或由物质的辩证运动所决定的 第三,物质世界多样化的进化系列、运动规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集中地体现出来:一方面,人是客观世界进化系列中最高级的存在形态,其他存在形态的基本性质、规律都综合在人的社会存在之中;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与自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变换与交流,它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内部矛盾,因此,
35、人的实践活动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最为集中的表现,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正是通过把这一原理贯彻到底,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哲学不懂得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领域的理论局限,实现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理解,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也正是从这一原理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决反对和深刻批判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二元论、多元论和各式各样的宗教迷信,其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一切实际工作的重要理论指南 既然外部世界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那么,人们要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在一切活动中都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