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四章.ppt

上传人:myk79025 文档编号:5432784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四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四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四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四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四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四章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探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认识的本质和过程,2,第一节 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的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3,一、认识的结构,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1.什么是认识的主体,4,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其中社会性是最本质的。,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等。其中社会主体是主体的最高形式。,5,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

2、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2.什么是认识的客体,6,认识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认识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7,3.什么是认识的中介,认识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实现的。认识的中介既表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8,4.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3、。,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9,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本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二、认识的本质,10,2.反映、选择与建构,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写的方面与能动的、创造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建构或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11,3.主体素质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主体素质包括主体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认知结构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制约主体反映客体的全过程。,第一,认知结构制约人

4、们每一具体认识过程的目标选择。,第二,主体不仅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客体,也要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整理来自客体的信息。,第三,主体不仅按一定认知结构选择客体和整理客体信息,而且按这种认知结构对客体作出解释。,12,再次,主体在提出假说、猜测以及进行想象时,也伴有意志、情感、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主体的精神素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13,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

5、有反映。,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4.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14,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15,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行关系随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对立,也鲜明地表现出来了。,“知之为知

6、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6,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于我们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与认识理论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国古代先贤对知行关系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其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关系讨论是以道德理念与修身养性为主旨。这对我们研究、理解道德实践和道德建设是具有现实的启发与借鉴意义的。,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民族化的一个中介性因素,它有利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和中国传统认识论精华融会贯通,发展和建立具有现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认识论体系。,17,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二

7、、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8,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9,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20,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反对割裂两者的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1,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

8、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必要性表现:由认识目的、认识功能和实践 的本质所决定的。,重要性表现: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2,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动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23,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 面地认识事物。,因为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其二,受到生产发展水平

9、和科技条件的限制;,24,2.再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25,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6,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7,真理的本质特征是客观性第一,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以及主观真理论。,28,2 .真

10、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是要以外界的事物来满足自己。在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始终渗透着价值问题。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价值性。真理的价值性即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功能性,它揭示了客观真理具有能满足主体需要,对主体有用的属性。,29,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察问题的取向。真理的客观性是从真理同客体一致性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效用上所作的考察,揭示真理在客观上固有的作用和功能。 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一般说来是一致的。一方面,真理的客观性是价值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真理

11、的价值性又是真理客观性的重要体现之一。,30,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真理和谬误的对立,31,认识,互为条件,互相依赖,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3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的统一,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33,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能力是无限的、绝对的。,相对真理是指客观

12、真理内容的条件性、有限性和特殊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具体过程的正确反映,认识的广度是有限的;二是任何真理都只达到了对客观世界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认识的深度是有限的。,34,真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35,如果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开来,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或者只承认相对真理,将会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而

13、,要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发展,36,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为什么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途径和手段? 这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37,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一是指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指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一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深度和广度的限制;二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实践标准的确定和不确定性是辩证统一的。,38,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重要方法,

14、也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其作用表现为:,第一,真理的科学抽象过程是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经过正确的、科学的逻辑思维过程,才能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但逻辑思维过程不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标准,任何科学抽象最后必须通过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实践来检验。,第二,逻辑范畴及其规律本身就是千百万次人类实践长期发展和检验的认识成果。,第三,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标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它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

15、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灵魂。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根本要求。 第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40,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归纳和演绎,二、分析和综合,三、抽象和具体,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41,一、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S2 - p,S1 - p,S3 - p,S4 - p,S - p,S1 - p,S2 - p

16、,-,S - p,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42,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由前提、逻辑规则和结论三部分构成。,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二者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综合应用。,S - p,M - S,M - p,大前提,小前提,结论,43,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类型很多,实质上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在思维中形成对客体的整体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实质是从整体性出发,找出各部分和方面的内在联系。 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

17、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二、分析和综合,44,三、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指在思维中把客体的某些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深入研究,而暂时舍去其他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具体是客体的多样性的统一体,有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理性具体)两种形态。抽象和具体是对立统一的。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得严格遵守它的内在逻辑。,45,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历史的方法是指从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考察事物的方法,即从对象的自然过程研究考证描述对象的方法。逻辑的方法是指透过对象自然过程中种种表面的个别的暂时的现象,从“纯粹”的抽象概括的形态上研究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最终总是运用逻辑方法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