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420508 上传时间:2018-09-1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问题研究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对政府职能角色转换的要求更加强烈。这意味着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行政事宜的体制制度方式和方法等必须做出相应调整。税务机关是为国聚财保证公共开支的职能部门,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高低关系重大。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逐步实现从“管户制”到“管事制”从“人工管理”到“计算机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化管理”的管理方式的变革,很显然,这一变革过程也是从习惯性行政管理转化为法制化规范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来源于广大税务工作者和研究者孜孜不倦的奋斗和勇者无惧的创新精神。

2、现代税收的管理呼唤更多的创新和发展,税收管理创新也是税务机关最根本最主要的工作。然而,长期以来,税务征管工作不同程度存在着“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这既不符合依法治税的要求,也不利于国家税收长期稳定增长。税收管理工作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依法治税,实行税收管理创新。因此,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各级税务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税收精细化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以计算机管理为依托,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执法水平为目标,融岗责体系、操作规程、业务考核、责任追究为一体,实现管理、控制、预防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是一项科学严谨繁杂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

3、。本文结合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现状,就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的相关问题做较为全面的论述。一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一)税收管理的基本理论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规定的标准,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早在奴隶社会,税收就已产生,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都始终存在着。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税收都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国家是阶级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政权为行使它的职能,维持它的正常活动,必须耗用一定的物质资财,因而必须根据具体经济条件,采用适当的方式,取得财政收入。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都采用多种方式取得财政收入。奴

4、隶制国家有王室土地收入;封建制国家有官产收入特权收入专卖收入;资本主义国家有债务收入发行货币收入;社会主义国家有国有企业利润收入等等。除这些财政收入方式以外,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还普遍采用税收方式,而且一般均以税收为主。因此,税收在各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均占重要地位。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东西。 ”又说:“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官吏和僧侣士兵和女舞蹈家教师和警察希腊式的博物馆和哥特式的尖塔王室费用和官阶表这一切童话般的存在物于胚胎时期就已安睡在一个共同的种子捐税之中了。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要使一部分社会产品发生所有权或支配权的转移,因而任何一种财政收入方式

5、都必须凭借国家的某种权力。国家凭以取得财政收入的权力主要有两种,即财产权力和政治权力。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政治权力即国家政权的权力。国家向纳税人征税,一般是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所有者的权力。因为国家对属于自己所有的产品,不需要征税,只有对国家不能直接占有的产品才需要以征税的方式转变为国家所有。因此,税收是一种以国家政治权利为依据的财政收入。税收管理是随着税收分配的产生而产生的,与税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税收的存在决定了税收管理的存在,税收管理是税收分配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税收作为国家存在的经济基础,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均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要保证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使税收能

6、够及时足额地上交国库,并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就离不开税收管理。管理就是要谋划出一系列有用的,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取得预期效果的途径和手段的行为。税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一种,它是国家通过有关职能部门,依据税收分配规律和有关经济规律,依据税收法律政策,对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全过程进行组织与监控,以确保税收职能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1.税收管理的主体。税收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指定的相关职能部门。现阶段,中国税收管理的职能部门有税务机关财政部门和海关,其中,税务机关是税收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财政部门主要对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实施管理,海关则主要实行关税管理。此外,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金库,也参与税收入库的的管

7、理工作。2.税收管理的客体。税收管理的客体是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有税收分配,就有税收管理,税收管理贯穿于整个税收分配的始终。税收管理的客体表明了税收管理活动具有相当的复杂性。3.税收管理的依据。税收管理主要依据一定时期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税收分配规律,有关的经济规律进行。前者规定了税收管理必须是以法治税,后者则制约着税收管理水平与效率的高低。4.税收管理的目的。税收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税收的基本职能。税收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财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税收管理首先是保证税收的财政职能的实现,保证国家的税收能及时足额地入库。因此,税收管理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国家税收

8、政策的贯彻实行,还要在保护好现有税源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税源,使税收收入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此外,税收管理还必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税收经济职能的实现。5.税收管理的内容。税收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税收法制管理税收征收管理税收计划管理税收行政管理。(1)税收法制管理是指税法的指定和实施,具体包括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和税收司法的全过程。税法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是整个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是税收分配活动的准则和规范。(2)税收征收管理是一种执行性管理,是指税法指定之后,税务机关组织计划协调指挥税务人员,将税法具体实施的过程。具体包括税务登记管理纳税申报管理税款征收管理减税免税及

9、退税管理税收票证管理纳税检查和税务稽查纳税档案资料管理。(3)税收计划管理主要包括税收计划管理税收会计管理税收统计管理。(4)税收行政管理,又称税务组织管理,是对税务机关内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进行的管理。具体包括税务机构的设置管理征收机关的组织与分工管理税务工作程序管理税务人员的组织建设与思想建设管理对税务人员的监督和考核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的管理。6.税收管理的特点。税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一方面,也是国民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税收管理与其他管理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税收管理的主体具有单一性。税收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是国家通过有关的职能部门管理的。因此,税收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管理者行使

10、国家赋予其管理税收分配的权限。(2)税收管理客体的复杂性。税收管理课题是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在经济生活中,无处没有税收,税收分配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既得利益,涉及国民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3)税收管理行为的法律性。税收管理行为的法律性,是依法治税的基本要求,也是正确处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管理者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键。7.税收管理的职能。从税收管理的本质来看,税收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两个:(1)税收管理的组织职能。是指为达到一定时期税收管理目标而对人财物进行调配的功能。税收管理的组织功能就在对于现有资源进行配置,以满足管理目标实现的

11、需要。(2)税收管理的监控职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税收分配的运行,监督各种涉税行为,并对各种偏离管理目标的行为予以控制调整的功能。税收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充分发挥这一功能的积极作用,做到对外防偷堵漏,对内反腐倡廉。8.税收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1)保证税收财政职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税收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严格执法确保财政收入的过程,从而有利于保证税收财政职能的实现。(2)保证税收调节职能得以实现的作用。通过税收管理,可使征收机关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税制是否符合客观经济情况,从而把税收信息及时反映给国家决策机关,以调整税收政策修订税法,使税收分配与国民经济的运行相吻合,更好的发挥

12、税收的调节职能和调节经济的作用。(3)保证税收监督职能得以实现的作用。要实现税收的监督职能,就要通过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以及税收计划税收统计等管理活动,来对税收分配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二)精细化管理基本理论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它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 20 世纪 50 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提出。它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查找和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浪费现象达到彻底降低成本的目的。它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工业的飞速发展,并已成为一部

13、国际通用的管理类教科书,被称为“改造世界的机器” 。而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是管理过程,包括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大力精简中间管理层,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推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不良;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目前,现代企业对精细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 ,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 、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 、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 、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 ,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

14、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简单地认识, “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精细化管理的含义需从六个方面来理解:(1)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以及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2)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管理理念。它体现了组织对管理的完美追求,是组织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思想的贯彻;(3)精细化管理排斥人治,崇尚规则意识。规则包括程

15、序和制度,它要求管理者实现从监督、控制为主的角色向服务、指导为主的角色转变,更多关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4)精细化管理研究的范围是组织管理的各单元和各运行环节,更多的是基于原有管理基础之上的改进、提升和优化;(5)精细化管理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通过训练达到组织成员素质提升的方式实现;(6)精细化管理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永续精进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常态式管理模式。(三)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的基本概念及内涵所谓税收精细化管理。就是税务机关按照“信息化加专业化”的要求,结合税收征管流程再造,准确把握纳税人涉税信息及变动规律、实现税收征管过程中的“零缺陷” ,使税收法律、行

16、政法等税收制度贯彻落实到位,以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精细化管理更多体现地是一种管理要求和一种工作方法。精细化中的“精”就是要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从众多的税务工作中抓主要矛盾,抓重要环节,抓工作的精髓:“细”就是要在“精”的基础上,对“精髓”工作做细、做深、做透、做到位、做出高水平,提高管理的效能。总体要求就是坚持科学管理的基本思想、基本思维和基本思路,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税收管理行为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和控制。只有实行了精细化管理,才能不断提高税务工作的水平,保障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税收精细化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以计算

17、机管理为依托,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执法水平为目标,融岗责体系、操作规程、业务考核、责任追究为一体,实现管理、控制、预防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联系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并结合税收管理工作的特点来看,税收精细化管理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涵:1.以规范化为前提。所谓规范化,是指根据组织战略发展需要,合理地制定组织规程、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在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些组织规程、制度和流程进行实施,达到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以科学的制度为保障,税务登记

18、、发票管理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工作都必须有章可循,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2.以系统化为保证。所谓系统化,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最佳的连接,以求效果最大化。税收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细分,把工作流程、工作岗位细分成为一个个不可再分的单元,在做好每一个单元上下功夫,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另一方面,要摒弃“本位主义” ,系统地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从而使精细化管理真正取得实效。3.以流程化为方式。流程化管理,是将任务或工作事项,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的工序单元,将作业过程细分为工序流程,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贯穿流程管

19、理的思想,借助于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以流程化为方式,以“工作流”为载体,从流程的启动、分配、作业、监控、评价等细节工作形成连续的“流水线” ,把各岗位紧密衔接起来,实现无缝管理。4.以数据化为标准。量化是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衡量税收管理工作是否精细化的最好标准就是让数据说话。5.以信息化为手段。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实施税收管理精细化就必须有效地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集先进税收管理理念与现代网络技术为一体,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税收工作,从而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二我国税收的征收管理发展沿革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的税收管理模

20、式创建于 20 实际 50 年代,90 年代的分税制初步奠定了目前的征管模式。税收管理模式随着税收征管制度的建立而建立、发展而发展,从最初以“管户”为特点的税收专管员制度到以“管事”为特点的税收管理人制度,再到目前的一“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为特点的税收管理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一)以“管户”为特点的税收专管员制度分析从建国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尽管我国的税政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税收征管上一直采取的是“一员进户、各税同管、征管查集于一身”的以“管户”为特点的税收专管员制度。这种制度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成分单一、经济和税收总量小、税制简单、征管手段落后

21、等状况是相适应的,是一种传统的、全职能的、粗放式的管理制度。它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1.制度优势。这种制度存在的优势是:(1)专管员按区域、片段或按行业对纳税人进行全方位管理,工作范围和职责明确。(2)专管员上门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既能把税收政策及时告知纳税人,又能方便纳税人、降低纳税成本。(3)专管员直接接触税源,能够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申报纳税等情况,能及时监控税源。2.存在问题。这种制度存在的问题是:(1)专管员上门办理涉税事宜,实行 “保姆 ”式管理,征纳双方之间权利和义务不清,不利于培养征税人依法征税的意识,也不

22、利于培养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2)专管员集征、管、查于一身,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容易产生腐败。(3)由于管理手段落后,需要大量的专管员且专管员全靠手工操作,这样必然导致征管效率、质量低下和征税成本增高。(4)专管员各自为战、互不沟通、信息分散,税务机关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宏观管理。这种制度是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也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虽然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毕竟是我国税收征管迈出的第一步,为以后税收征管的发展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以“管事”为特点的税收管理人制度分析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采取以“管事”为特点的税收管理责任人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

23、全面改革时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税收制度由简单税制向复合税制转变。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4 年,我国的税收制度进行了全面的、结构性的改革,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收制度。为了适应新的形势,1995 年底,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 34 字税收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取消了税收专管员制度,普遍建立了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的征管格局,把原来税收专管员的权力分解到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系列岗位中去,实行以“管事”为特点的税收管理人制度

24、。1.制度优势。这种制度是一种现代化的、集约化的管理制度,与专管员制度相比,有以下优势:(1)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已经建立,并且申报纳税由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变专管员管户制为管事制,变“保姆式”上门征税为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这一转变意义重大,因为纳税人观念上转变至为重要,自觉申报、诚实纳税是税收征管的最理想目标。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征税成本必然会大幅下降。(2)税收征管手段日益现代化。伴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计算机在征收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冲击了传统的税收专管员制度,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金税工程进展顺利,整个国税系统的四级网

25、络开通,增值税交叉稽核、发票协查、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正常运转,税收工作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3)征收形式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在城镇,建立办税大厅,实行一条龙服务;在农村,以经济区划为界,建立中心税务所(征收分局) ,提高了征税人的服务意识、降低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4)税务稽查打击力度得到了加强。税务稽查机构普遍建立,稽查人员素质不断增强,税务稽查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5)征管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集中征收的格局初步形成,多元化申报方式逐步推广,税收政策更加透明公开,纳税服务进一步规范优化。全省税务系统逐步建立起了征管质量考核体系,初步实现了从单纯考核收入任务向收入任务与征管质量双重考核的转

26、变。2.存在问题。这种制度存在的问题是:(1)取消管户制度实行管事度制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接触少了,失去了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其理由如下:一是重管事。以纳税申报为基础的要求难以覆盖所有地区的所有纳税人,不适合零散税源的纳税人;有人将自行申报理解为纳税人主动上门缴税,于是出现了税务机关坐家等税现象,纳税人申报什么是什么、申报多少是多少,征收人就表审表、就单审单,对纳税人申报的准确率和生产经营、财务资金等情况也不过问,从而对税源监控鞭长莫及。集中征收应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信息流的集中,有人却理解为人员、场所的集中,于是出现建立办税大厅和征收分局(中心税务所)一阵风的现象。办税大厅是集中了,也少了,虽

27、然降低了征税成本,但是离税源远了,失去了对纳税人的监控。二是轻管户。重视征收和稽查,轻视管理,有人片面认为稽查才能下户,管理不能接触纳税人,否则有不廉之嫌。管理部门只能忙于内部事务或者坐家看征收部门不定期传来的纳税人的报表,不能对纳税人实行动态管理,造成税源不清。三是管事与管户脱节。征收部门管事,掌握纳税人的各种资料,但不管户;管理部门管户,但不掌握纳税人的各种资料,不能随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管理;稽查部门能下户,但又没有管理税源职责,纳税人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2)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监控纳税人,这代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员素质水平低下等国情,决定了它的功能还

28、不能充分发挥。这样,在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地方,既是对税源能监控,准确率也存在质疑;在没有计算机和网络的地方,对税源不能监控,出现了真空地带。(3)体制僵化,责任难究。征管查之间在职能上仍有交叉和重复的地方,在工作中,仍有争执和扯皮的现象;加之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制度,出现问题难以划分和追究责任,出现人人有责任、人人无责任的现象,进而形成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局面。由于以上原因,导致税务机关对管区内纳税人的户数以及纳税人从业的内容、申报的真实性、生产经营、财务资金等情况不清,出现了大量漏征漏管户、零申报户、负申报户和失踪户;进而导致税务机关对税源监控乏力。(三)以“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为特点的税收管理员

29、制度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税源总量、税收总量和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在深入调查研究、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在征管模式不变的前提下,2004 年 8 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在原先“已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中加入一点“强化管理”并正式提出“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 ,2005 年颁发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 (国税发200540 号) 。自此,以“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为特点的税收专管员模式正式亮相。税收管理员是基层税务机关分片(业)管理税源的工作人员,隶属于税源管理部门。税

30、收管理员制度,是指国家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建立的税务管理人员亲自接触纳税人、了解掌握辖区内纳税人税源及其变动情况,解决税务人员对纳税人税源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实、疏于管理等问题的一项制度。在该制度下,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范围包括:税收政策宣传送达、纳税咨询辅导;掌握所辖税源户籍变动情况;调查核实管户生产经营、财务核算情况;核实管户申报纳税情况;进行税款催报催缴;开展对所管企业的纳税评估及其税务约谈;提出一般性涉税违章行为纠正处理意见;协助进行发票管理等。1.制度优势。这种制度存在的优势是:(1)目的明确。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推进依法纳税,提高征管的效率和质量(

31、2 )原则明确。税收管理员制度遵循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3)职责明确。税收管理员的职责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控员。2.存在问题。这种制度存在的问题是:(1)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需进一步细化分工。目前情况看,现有的基层管理员所从事管理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所承担的工作非常繁杂,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集中在基层管理员身上。基层分局在明确税管员基本工作职责的情况下未能进一步细化各个岗位间的具体分工,税管员工作内容多、压力大,加上职责不清,容易出现税收征收管理中的“盲区” 、

32、 “死角” ,产生税源监控不力、涉税大案频发等问题。仔细分析,似乎人人有责任,追究起来却无从下手,变成人人无责(2)税收管理员评价、考核制度不健全。税收管理员管户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缺少客观的评价体系,国家税务总局的一些考核指标往往也许与浅层次的考核,对企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短时间内很难发现,评价考核间隔时间长且滞后,客观上导致很难从制度上保障管理职责落实到位。税收管理员和所管理的企业是点对面的关系,且时间接触长,难免会在感情上、心理上对企业网开一面,在一定程度上“人情税” 、 “关系税”客观存在,法制维护能力的公正性可能受到影响。(3)税收管理员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目前,虽然对税收

33、管理员有一些权力监督制度,但上未对税收管理员管理缺位、管理员越位及滥用职权等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风险管理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给谁收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隐患。针对当前税收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要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就必须构筑科学规范的税收管理体系。实行税收征收精细化的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职能的有效发挥,最大限度的发挥税务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税收征管效率的最大化,使各项税收管理工作及时准确落实到位,从而加强对税收管理权的制衡,全面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水平。三、推行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的意义、原则和目标实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

34、要举措,就当前及以后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来讲,实施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也很必要。这既是适应现代公共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当前税收征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做好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必然选择。(一)实行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的意义1.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是坚持依法治税的需要。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建立税收全员岗责体系,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依法治税在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上的具体要求。很多执法不当的事例说明,我们在执法中还存在着程序不当、职责不清、运作不畅、监督不力、处罚不到位的问题,加上个别干部执法素质不高等因素,以致出现了执法随意、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现象。而推行精细化

35、管理以后,可以科学地分解征收、管理、稽查的权力,规范执法运作程序,加强权力的监督制约,减少执法随意性,有利于提高税务队伍的专业化执法水平,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从而推进依法治税进程。2.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需要。随着税收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税收形势对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积极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岗责体系,将税收管理工作及其责任精确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坚持实行“事到岗,岗到人,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原则,实施全方位管理,注重环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系统控制,奖惩到位。这种机制使税收征管的整个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和岗位的工

36、作任务及目标形成了一个整体,它直接反映了税收管理的最终结果,有力地促进了税收征管系统的统一、规范、协调和高效,从而达到以考核促进征管质量,提高征管效率的目的。3.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强化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提高地税机关的整体效能,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税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使用价值,有利于降低地税工作人员的使用成本,对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原则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创新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工作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依法治税

37、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税收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实践税收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应当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体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严格遵循现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税收精细化管理本身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提高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税收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管理效能,促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水平的提升。2.科学管理原则。推行精细化管理,不是简单地将工作环节细化,或者人为地故意增添办事的程序,增加办事的流程,增加税收的文书,增加税收监督的环节;而是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论证,按照可行性、方便性、有效性的要求

38、,应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要应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途径、成果,来将需要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进行科学的分工、细化管理。实行科学化管理,除了应用信息化手段外,还应该研究税收征管固有的规律,依照规律来办事,特别是办事内容、办事程序等,既不能割裂内容间的联系,更不可颠来倒去人为地破坏法律固有的程序而违法或者增加纳税人的麻烦。3.效能最大原则。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追求效能的最大化。如果推行了精细化管理而拖累税务干部的精力,不能发挥其作用进而导致效能的下降,那就不是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初衷了。因此,在设计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标准、工作要求时,一定要考虑其简便可行性,该细化的细化,不该细化的决不细化,不能走极端,

39、要投入最小的精力、财力、物力,取得最大的收益。4.方便纳税原则。税收工作要管好,税收管理必须要细化,这是大势所趋,工作所需。但是一提精细化管理,也不能事无巨细,样样工作都要细化,而是要从方便纳税人做起,在精简办税流程的基础上,着重对内部的管理环节进行细化,对纳税人的办税事项要在细化的同时尽可能归并办理,以方便纳税人。(三)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税收精细化管理是手段、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做好税收工作,推进税收事业的发展。为此,我认为,从现阶段来说,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方面。1.提高征管质量。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的核心,而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税收征管的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精细化管理

40、,就是要以税源管理为核心,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等环节加强管理,切实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运转情况、税款缴纳情况等等,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实行过程控制,环环约束,真正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2.提高执法水平。税收执法水平如何,主要在于执法管理。执法工作是一个非常注重证据,非常需要仔细核实事实对照法规的过程。如果执法工作能做到细致入微,保证每个环节的合法性、合理性,那么,执法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差错,也就可以提高执法能力,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3.提高征收效率。税收精细化管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税款的征收上来,提高征收的效率。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及执法水平的提

41、高,规范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规范征税的程序,提高税源管理的有效性,切实堵塞漏洞,使纳税人依法及时足额申报税款,并按时足额缴纳税款,提高税款的入库率。4.提高税法遵从度。通过精细化管理,征纳双方办事的要求更加细致严格,办事马马虎虎就会难以开展工作,不仅税务内部会监督,纳税人也会监督税务干部的行为,从而促使干部必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办理每一项涉税事务;对纳税人来说,办税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必须资料齐备、手续齐全、环节到位,才能步步成功,否则就不符合精细化管理提出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征纳双方规范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力度,提高税法的遵从度。(四)推行税收征收管理精细化要把握的主要环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42、,税收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结合笔者在郓城地税局调研情况,认为实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把握好六个环节。(一)管理主体明晰化经济决定税收,税源的分布和结构情况决定了机构岗责和人力资源配置状况。1.合理配置税收管理人员,强化责任落实。税务机关要合理配备税收管理人员,充实税收管理人员力量,按照分权制约、岗责清晰、强化管理的原则,综合考虑本单位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务人员数量、素质高低等因素优化配置税收管理人

43、员。税收管理人员承担税收精细化管理的任务,具体负责户籍管理、信息采集、日常检查、发票管理、个案评估、定额核定调整、嫌疑问题调查核实、监控结果处理等工作。对税收管理人员要实行动态能级管理,赋予相应权力,落实管理责任,强化监督考核,使其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形成活力。2.完善岗责体系,加强相互制约。要以明确岗责、过程控制、监督考核、全员评价、兑现奖惩为重点,以落实责任制和提高管理绩效为目标,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实现税务人员与税收管理制度的有机融合,确保征管各环节协调高效运转。根据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按照分权制约、岗责清晰、强化管理的原则,对税收管理岗位的基本职责从工作目标、内容、标准、时限和步骤

44、等方面进行细化、量化,使各项管理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真正形成基本职能清晰、岗位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符合工作实际的岗责体系。岗位职责设置必须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与辖区纳税户数的多少、税源分布特点、管辖区域大小相适应,与其他系列的工作相衔接。各岗位之间必须加强相互制约,各岗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制作业务传递单,明确传递人与接受人办理的相关事宜,分清责任。审核评析系列岗位人员不得兼任信息采集岗,应按照“科学、准确、效率”的原则,全面审核分析相关信息资料,实事求是作出相应评价,然后按规定传递给相关岗位。各岗位之间应加快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速度,该请示上级的立即请示上级,该移交的立即移交。各系列岗位应

45、当建立接受、受理、实施、处理业务登记台帐,及时登录业务发生情况,保存备案。3.健全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加强税源动态监控。税收管理工作必须落实到人,实行税收管理员责任制。税收管理员是基层税务机关分片管理税源、负有管户责任的工作人员,隶属于税源监控系列。税收管理员管户责任制是税务机关强化税源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管户责任,规范基层税务人员税收征收管理和纳税服务行为的基础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有利于全面深入掌握纳税人的户籍管理、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税款缴纳、发票管理等情况以及其他各类涉税信息,加强对所辖区域的税源动态情况的分析监控,及时对照省级税务机关发布的同行业税负及其预警标准

46、,结合各级协税护税、部门配合等各类相关统计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税源的动态监控。要结合实际,择优配备企业和个体税收管理人员,细化税收管理人员的工作规程、岗位职责,制定具体的量化目标,强化考核监督,严格实行责任追究,真正做到管户到人,管事到位。(二)管理对象精细化科学合理的细化管理对象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面对行业门类众多、经济规模各异、经营方式多样、核算水平参差不齐、纳税信用高低不一的经济主体,只有科学地进行分类,才能实施有效的控管。要在充分分析税源现状、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制定不同标准实行层进式细化分类,以有利于总结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确定科学、实用的监控

47、办法。一是按纳税人规模大小,分为大企业(重点税源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二是按纳税人所处行业,以国民经济分类为基础,结合税收工作特点和管理需要,将纳税人划分为若干行业或行业细类,因类施管。三是按纳税人缴纳税种,分为增殖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四是按纳税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分为股份制企业独资企业企业集团关联企业等。五是按纳税人信用等级,分为 ABCD 四类,不同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具体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在对纳税人进行分类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分类标准,原则上以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准,不论采取哪种分类方式,都要以有利于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为基本目标,

48、切实做到管理对象精细化。对待税源,要从不同行业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涉税信息及其变动规律的分析入手,分行业确定监控方法,建立监控指标体系,据此采集纳税人相关信息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综合评定。(三)管理信息精细化全面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是税收管理,特别是日常监控和纳税评估的基础。税务机关要抓住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明确采集方法加强信息利用和档案管理这三个主要环节,努力实现管理信息的精细化。1.信息采集分为内部资料信息采集和外部资料信息采集两大类。内部资料信息主要包括:税务登记信息纳税申报信息税款征收信息和发票管理信息等;外部资料信息主要包括:生产经营信息财务核算信

49、息资金流转信息和协税部门信息等。各级税务机关要在规范和提高内部信息质量的同时,重视外部信息(不为纳税人所控制的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并将信息采集与数据评析和纳税评估的需要紧密结合,采集关键信息和有用信息,提高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明确信息采集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和财务核算信息,采取由纳税人自行申报与税收管理员定期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采集;税收管理员实地采集信息时,要做到“三到” ,即到企业的财务销售等科室,从总体上掌握经营情况和相关财务指标;到一线了解生产企业原材料耗用情况以及实际生产流程等情况,或商业企业实际经营项目经营规模等情况;到货物存放地,掌握企业原材料库存等情况;对第三方信息,建立于工商国(地)税银行财政海关审计等部门的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机制,明确信息采集的时限内容应用保密等内容,有征管部门或税源管理机构进行采集。在信息采集过程中,按照一次到户全面采集和分别采集多方共享的原则,尽量减少到纳税人那里采集信息的次数和频率。防止多头重复采集。3.积极探索各业务系统的整合与衔接办法,加强于工商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沟通,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实现信息共享,达到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和深度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税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