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药养生与美容 第一讲 中医养生学概述,尧问于舜曰:天下孰为贵舜曰:生为贵。,中医药养生与美容主要讲授内容,第一章 概论,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灿烂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可靠的实践经验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数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与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与中医养生 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护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有“养生主”一篇
2、专论。 从含义上讲,与养生相似的称谓,还有 摄生、治身、养性、道生、保生,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中医养生: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养生学归属于中医理论体系,又与其他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涉及面甚广。但是,又与养生学独具的理论观点、丰富多样而积极有意义的方法手段、普及性与大众化的行为模式,使其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养生之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道”包括理论和
3、方法 。 养生保健: “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保健”活动,所以,有时养生与保健合称为“养生保健”。,第一节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健康与亚健康 健康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第一节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躯体健康(生理健康): 是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心理健康: 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有良好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具有同情心、爱心、和睦相处,善于交往。 社会适应能力: 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
4、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并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道德健康: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
5、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概括为“五快”和“三良好” “五快”生理健康 : 吃得快: 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便得快: 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睡得快: 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说得快: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走得快: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良好的个性人格: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
6、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 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遭破坏 空气污染 水污染 食物污染 此外,辐射、噪音、生物因素等环境因素,均可危害健康。 个人因素: 营养失衡 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遗传因素 此外,职业、年龄、教育水平、保健意识等均可影响人们的健康。,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你健康吗,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
7、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被确诊患有各种疾病的,亦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亚健康(第三状态) 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 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 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亚健康 第三状态、次等健康状态、过度状态、非病非
8、健康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期、慢性疲劳综合症等。 亚健康的人通常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1.“将军肚”早现。 2.脱发、斑秃、早秃。 3.频频去洗手间。 4.性能力下降。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想做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
9、,脑子里想东想西,精神难以集中。,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11.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 12.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3.为自己的生命常规被扰乱而不高兴,总想恢复原状。 14.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但医生查不出问题,而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 15.很恼烦,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烦恼好像摆脱不了。 16.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 17.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 18.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
10、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等。 20.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亚健康的表现可以概括累、疲劳 躯体方面: 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腕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 心理方面: 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 社会交往方面: 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道德方面: 主要表现为世界
11、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亚健康占人群总数的70%左右。 亚健康是21世纪健康的头号大敌。,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关系,健康,亚健康,疾病,死亡,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走出亚健康,保持健康水平”的建议: 1每天睡7-8小时 2不忘吃早饭 3一日三餐外不吃零食 4适度运动 5不吸烟 6少饮酒 7要喝茶 8居室卫生 9和谐适度性生活 10心理健康,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未病 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未病”应该包括健康与亚健康。,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
12、相关概念,健康和投资一样,早一点注意,就早一天有收益,开始的越晚,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中国人房子越住越大,应酬越来越多,钱包越来越鼓,可偏偏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流失”严重健康! 二十一世纪,科技、教育与健康将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以预防为核心 以综合调摄为原则 以适应广泛为模式,中医理论体系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 基于此,中医养生学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体自身皆视为一个整体,要求得长寿,就必须顺应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
13、造社会。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统一性。 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基于此,中医养生学则强调辩证施养,再将养生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时令来选择适宜的方法,主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充分体现了养生理论操作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恒动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邪正虚实等,无一不是中医养生学的基础。,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和谐主要体现于平衡阴阳之中。中医养生理论在阴阳学说的直接指导下解释生命现象,认为阴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属性,而阴阳平衡又是人
14、体健康的基本标志。所以,协调阴阳使之和谐、自然就成为养生的宗旨。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只有脏腑、经络、气血等保持相对稳定协调,维持“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方能保证机体的生存。,适度人的生命活动及脏腑器官等,都有其恒定的承受能力与度数,在此范围内为常态,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所以重适度、和调节也为养生的宗旨。素问经脉别论所云:“生病,起于过用”,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三、以预防为核心,养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疾病。 尽管影响人类健康长寿有着诸多的因素,但疾病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因此,防止疾病的发生、演变以及复发,是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内容。 要长寿就必须做到未病先
15、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将此与长寿统一起来,创立了养生学说中“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养生学提出了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和调脏腑、动静适宜、养气保精、通调气血、养正祛邪、三因摄生等原则。 手段与方法调摄精神、气功导引、针灸按摩推拿、食养食疗、药养药疗、日常护理与个人卫生等。 养生保健绝非一朝一夕、一法一式能奏效,必须在上述众法中各取所需,实施综合调摄,并且持之以恒,方能内养外调、扶正祛邪、补偏救弊、导气归经,以取得养生保健的最佳效果。,五、以适应广泛为模式,中医养生的目的不是治病而是防病,其适应对象是所有未病之人、患病之人或病愈之人,无论是
16、中医或是西医,没有一个学科具有如此广泛的适应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长寿期盼值的攀升,养生正在成为大众自觉自发的行为。当今,健身活动的群众性、普及性与推广性,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保健思想与方法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可以断言,中医养生对人类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中国古代养生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自原始群居的猿人起,至公元前21世纪夏代之前。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 萌芽(上古时期),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
17、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 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中医指用火烧针以刺激体表穴位 )、熨(用药热敷) 等。,第一节 萌芽(上古时期),由于狩猎前后往往要模仿动物跳跃和飞翔的姿态欢舞,以示祝福,逐渐转化为以舒筋活络为目的的舞蹈动作,进而演变为炼身的体育保健活动;,第一节 萌芽(上古时期),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劳动强度极大,在劳作后的养息时,或闭目静养徐徐吐气、或伸展肢体、或施以按摩,顿感神清气爽,由此萌生出导引、吐纳,又被后人发展成为“气功”等养生术;,第一节 萌芽(上古时期),为躲避野兽的袭击,筑巢穴、栖木上,为适应
18、环境的变化人们冬居营穴、夏居橧巢,以改善居住条件、保障生存安全,由此而萌发了环境养生。,第一节 萌芽(上古时期),这些早期的养生法,自有文字始,就被载录。 我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寇帚”等字,似与保健卫生有关。 “小疾臣”管理治疗疾病的官 原始社会时期的养生方法是原始的、本能的,也许人们自己都未曾 认识到它的保健作用,而且中医学在此时还未形成,为此这些简单方法也就成为中医养生学的萌芽。,第一节 萌芽(上古时期),春秋战国,始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 我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经济迅猛发展的标志奴隶制的瓦解、铁器的使用、农业生产的进步、生产关系
19、与生产力的巨大变化 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 诸子百家在探讨自然规律与生命奥秘的过程中,养生学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应运而生。,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一、周易养生说周易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活水,阐释了自然、社会、人生道理等,其众多重要的命题对后世养生学有着根蒂性的贡献。,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一)天人合一 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 以乾坤二卦为始描述自然现象,乾为天、坤为地,天地定位,万物乃生。万物产生以后,才有了男女、夫妇,然后才制定出父子君臣上下之礼,形成人类社会,将人事附于天道,把对自然界的分析
20、推广到人类社会,体现出天人同源之理。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认识人之本性与规律,修身养性以保健康长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二)八卦顺逆 体现在养生中,分为顺逆两大方法: 顺式养生法:顺应人身阴阳、顺应社会和顺应自然,顺之则保全真气、免遭邪害,是养身的根本。 逆式养生法:颠倒生命发展过程,其意并非违背生命规律,而是更高程度的顺应生命规律,如延缓生命衰老,甚至逆转为返老还童。,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三)潜龙勿用 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 以龙的潜伏、隐而不见的特性,告诫人们处事当静而不动,不可妄为,以伺时机。 人之所以具有生机、富于生命力,是因为阴精阳气似
21、潜龙而伏藏于体内,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缘故。 据此,中医便有了“精神内守”的养生学观点。,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四)艮趾无咎 艮卦初六曰:“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指人们对于脚趾受伤这样的小毛病,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防止大的疾病与灾难。 (五)反身修德 蹇卦象辞曰:“君子以反身修德”。 指通过道德的提升来保养精神,使人处于良好、愉悦的心境之中,这正是养生所求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道家养生思想,老子,第二节 奠基(
22、春秋战国时期),1、顺乎自然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崇尚自然-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道家养生思想基本内容:,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形神兼养,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2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浸透到养生学中各方面。,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3贵柔、归真返朴
23、道德经“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 老子“常德不离,复归婴儿” 希望人们内心清净明澈,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保持孩童时代的自然天真,质朴无邪,养生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4形神兼养 形神问题即身心的关系形神兼养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在宥:“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基本倾向:主张形神依存、身心一体。,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念:奠定了我国古代养生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养生体系:着眼于人体内部生理
24、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提高;西方养生体系:着重于人体肌肉、骨骼、韧带等体能的强化提高两种不同的养生健身系统。,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提出: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十分重视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情绪,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三、管子的养生思想,管仲,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宣扬仁义礼乐之教,对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其论养生,则与修身、处世等伦理密切相关。1 强调精神调摄 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 孟子尽心下 :“养心莫善于寡欲”。 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
25、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儒家养生思想,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2. 注意身体护养 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反之,则“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3倡导饮食卫生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吸收。,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食饐(y)而餲(i ),鱼馁而肉败则不食; 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即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调和饮食五味,要顺应四时的
26、原则。,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就养生思想而论,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到养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1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大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 ;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 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五、杂家养生思想,吕不韦,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五味:酸、苦、甘、辛、咸 功用: 酸味收敛、苦味坚燥、甘味和缓、辛味发散、咸味软坚。 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 肝味为酸,肺味为辛,心味为苦,肾味为咸,脾味为甘 五味过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多食咸,则脉
27、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zh)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五味所对应的食物,2、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何为害?五味太过,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乃情志为害;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 3、动形以达郁“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经常运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经络也才能通畅。,六、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一)提倡讲究个人卫生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如甲骨文中既有表示洗脸的“沫”字和表示洗澡的“浴”字。(二)注意饮食调养周礼天官 分医为四:食医、疾医、疡医、兽医食治学:将病
28、人的营养和临床结合起来,(三)导引健身导引:我国传统的健身术,它将呼吸、动形和自我按摩等内容融成一体,是活动四肢以防病健身的医疗体操。1、吐纳、气功:吸纳新鲜空气,吐出废浊之气,以维持生命,保健延年。2、导引、按摩:提倡运动,加强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各方面的机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腹式呼吸,(四)优生优育与胎教同姓不结亲、必成年而婚配。左传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论。周礼地官司徒:“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 (五)环境卫生公元前四五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了处理污水。“陶窦”:当时的下水沟。粪便管理:周礼:“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jun),去其恶臭”,汉代的“陶窦”,一、养生理论和实
29、践的发展 (一)张仲景的养生思想 1、养慎 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 2、调和五味 3、提倡导引,第三节 形成(汉唐时期),(二)华佗的养生思想1、动则不衰2、导引健身术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三)王充的先天禀赋说1、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 2、提倡少生少育,第三节 汉唐时期,(四)神农本草经重药补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120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 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第三节 汉唐时期,(五)方士之术的利弊秦汉时期的统治者,如秦始皇、汉武帝等都追
30、求长生不老 社会上方士盛行,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等唐代 “金丹九层次”:一转金丹,三年才成仙;九转金丹,三天就成仙,第三节 汉唐时期,家盛丹用的法华葫芦瓶,道家炼丹用的红砂,二、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西汉初期,统治阶级很重视清静无为的黄老哲学,即指托名黄帝,渊源于老子的新道家学派。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第三节 汉唐时期,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指用炉鼎烧炼金石,配制成药饵,做成长生不死的金丹汉代开始吃五石散: 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 中国人吃丹有风气。最初是吃灵芝,汉代开始吃五石散,宋代吃钟乳石
31、,而现在人吃冬虫夏草,第三节 汉唐时期,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冬虫夏草是个宝 成分:虫草菌素:为一种与核酸有关的物质,具有抗生作用与抑制细胞分裂的作用功效:滋肺补肾、止血化痰、保肺、化痢、止痨嗽性温和,一年四季均可食用,第三节 汉唐时期,1、泡水喝最好 2、用冬虫夏草煨炖鸡、鸭、鸽子、龟、鳖及其他副食品 3、冬虫夏草不会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 4、服用时间在半空腹;即用餐前后3060分钟效果最好 5、保健用量:约为12克即可。 治疗量:约35克 6、一般用文火煎煮30分钟左右即可 7、长期服用冬虫夏草,有百利而无一害,冬虫夏草的食用,第三节 汉唐时期,内丹:谓人身即丹鼎,以身中之精气为药物,以神
32、为运用,在自己身中烧炼,使精、气、神不散而成“圣胎” 内丹的目的:保精、守神、啬气、还精、补脑 胎息:又称“脐呼吸”、“丹田呼吸” 人一昼夜的呼吸是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息”包括一呼一吸如果不运动,脉搏达到90次/分钟以上,说明身体很虚,第三节 汉唐时期,服气:在呼吸吐纳中吸纳天地精气服气是胎息的一个步骤,即让气沉下去,一直沉到丹田 存思:将唾液分为三十六口徐徐咽下,仔细体会每一咽,感觉其到了小腹。,第三节 汉唐时期,辟谷:即不食五谷。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 行蹻(qio):蹻亦作矫,指的是行蹻。其不同于按摩的只是用脚来蹬踏。古代的按摩也叫按蹻。
33、导引:步骤(叩齿、咽津、握固、伸足、熨目、引耳、摩面、振膝、引腰等),第三节 汉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 :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入中国,汉明帝始建白马寺为据。参禅 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故称参禅。,三、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第三节 汉唐时期,佛学认为人体是由自然界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人之体温、热量,风为呼吸。 “四大调和”,人方可健康;一大不和,生一百一病;四大不调,生四百四病。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 佛家
34、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菩萨戒等,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北宋末年圣济总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第四节 完善和突破(宋元时期),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 子午流注针法(针法流派) :主张依据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穴位,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其机理可能与机体的“生物钟”现象有关,针灸铜人,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一)强调精神摄养(二)主张饮食调养(三)提倡顺时奉养(四)重视起居护养(五)注意药物
35、扶持,三、”金元四家”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一)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但尤其强调气的保养。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 这种调养之法可起到舒畅阴阳,灌溉五脏,调畅气血的作用。,(二)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 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为祛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 “为补”的狭隘观点。指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方法。在防病保健中,还特别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三)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 调养脾胃的方法:一是调节饮食护养脾胃二是调摄情志保护脾胃 三是防病治
36、病顾护脾胃,(四)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强调阴气“难成易亏”,因而在治疗与养生上,都主张以滋阴为主。 围绕保阴精,强调顺四时以调养神气,饮食清淡冲和以免升火助湿,节欲保精以息相火妄动。养老大法,总要在于承制相火的亢极。,一、养生重“命门”和治形宝精说张景岳提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明确提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二、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方法(一)调养五脏法(二)药饵、饮食保健法(三)综合调理法,第五节 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三、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人身之阴需要静,人身之阳需要动,从而提出了静以养阴,动以养阳的主张。 四、动形养生提倡导引武术健身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五、重视颐养老年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