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伊 斯 兰教的重兴.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40190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伊 斯 兰教的重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伊 斯 兰教的重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伊 斯 兰教的重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伊 斯 兰教的重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伊 斯 兰教的重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伊斯兰教的重兴和平之旅郑和 600 年郑和圣墓行香与泉州伊斯兰教的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中,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 第五次下西洋前的当年夏,到泉州灵 LLI 圣墓行香.这一举动所传播的家宗教政策的形象话语,及其所作出的社会示范作用,推动了泉州伊斯兰教的复兴.一郑和圣墓行香的社会动因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驻泊长乐期间,于永乐十五年(1417 年) 五月到泉州灵【lJ 吊墓上香祈佑.这远不同于宋元时期在九日【lJ 麓所举行的对远航风顺的一味祈佑,而更在意于以此作为一种政治象征,传播朝廷对国内宗教的宽松政策,对穆斯林国家的宣德柔远.郑和的这事迹刻住圣墓的郑和行香碑,铭文

2、是:“ 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抚蒲和日记赢.“据 明史卷 304郑和传记载:“ 永乐十四年冬 ,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 明史 卷 7成祖三 又载:“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郑和复使西洋:“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的碑文中记载:“永乐 f五年,统领舟师往西域.其忽鲁谟斯围进狮子,金钱豹,大西马.“此碑是宣德六年(1431 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与同僚王景弘等同立.这就是说,郑和奉诏是永乐十四年十二月,而其成行是永乐十五年秋冬.问题是蒲氏家谱的记载,也有同样任“泉州镇抚“ 的 “蒲日和 “.当年郑和曾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是虚是实的疑窦

3、即缘于此.蒲氏家谱记云:“日和 ,字贵甫,寿葳壹次子 .秉清真教,慎言谨行,礼拜日勤.光【元】至正间(按:即至元九年),清真寺损坏不【治 1,里人金阿里与之共成厥事,重修门第,皆以大石板砌成之,极其壮丽.右匾额上镌有名字,至于【令】犹存.至永乐十三年,与太监郑和奉诏敕往西域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司,圣墓立碑犹存.“蒲日和是蒲寿庚胞兄蒲寿成的次子,为蒲家第八世.据家谱记载,与其同列第八世的有年代可考的是蒲寿庚的个儿子.他们举士擢官均在 1300 年前后.按“ 十而屯 “推算 ,他们的年龄那时约为二十五至十岁左右.那么,蒲日和差不多亦同处这个年龄段.这样,到元至正九年(1349 年)协助金阿里

4、修建清真寺时,他约为八十岁,而到 60 年后的明永乐十五年(1415 年)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蒲日和已是鄞和 600 年 35面向面向南方文物 RelicsFromSouth2005 年第 3 期140 左右的高龄了 5.鄙意以为:不必将“蒲和日“ 与“蒲日和“ 视为同一人 .蒲氏家谱当是后来按郑和行香碑落款的“蒲和日“ 的官衔冠于 “蒲日和“而造成混淆.因此,不应以蒲氏家谱来怀疑永乐十五年蒲和日的存在,来怀疑其所记立的郑和到圣墓行香的真实性.朱明王朝国后,一方面禁止民间通番贸易,一方面发展与西洋诸周的朝贡贸易.明成祖继承洪武早期的这一政策,使自洪武中期冷却下来的这种朝贡贸易迅速升温,而且更

5、加积极主动.洪武时,与明朝朝贡贸易的西洋诸国最远在孟加拉湾西岸.永乐时,郑和前次下西洋,最远仍是孟加拉湾西岸.直到第四次(永乐十 J 一年)以后,才首次到达阿拉伯海西岸的忽鲁谟斯(霍尔木兹海峡北岸或其内岛),后来才抵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国.为了与西亚国家将要开展的交往相配合,明王朝必然要调整相应的文化政策,至少要考虑到朝贡使团在华的文化环境.朝贡贸易是有来有往的,朝贡使团成员在华一般要逗留半年,宜有供其过宗教生活的环境.当时伊斯兰教已经在东南亚海岛地区传播,更不用说其原生地的西亚了.此时,实施宣德柔远政策的明王朝的确需要进行历史的反思,重新调整明代初期实行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元朝奉行的民

6、族政策是以蒙古贵族联合色目人压迫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推翻蒙古贵族统治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长期压抑的歧视和排斥异族的情绪进发出来,在泉州尤甚.元末色目人拥兵作乱,“ 大肆淫虐“.,“炮烙州人,杀戮惨酷“, 色目人酿成的战乱祸害,更加激起泉州人民的民族仇恨.当色目人在相互的倾轧中两败俱伤时,企图乘乱割据福建的陈友定率元兵杀人泉州.“凡西域人尽歼之“. 所言固然甚夸张,因为所歼是有针对性的 .当明军铲除元将陈友定后,元朝在泉州的势力已是油尽灯灭,包括回民在内的色目人更如惊弓之鸟,继续纷纷逃散.明朝立国后,曾与蒙古人同受优遇的色目人的景况如流水落花,有导元倾宋之罪的蒲氏遭遇尤惨.明代陈懋仁泉南杂志道:

7、“余闻宋元通鉴云:我太祖皇帝禁泉州蒲寿庚,孙盛夫之子孙不得齿于仕类,盖其先世导元倾宋之罪,故终夷人也.“龙溪蒲氏支谱载:“大明建极之后,劫运难逃.族惨遭兵燹,流离失所,靡有子【孑】遗.“蒲氏族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迁出郡城,避居于永春,德化,漳浦,诏安等地,甚至改姓隐匿.丁,郭等姓回人也好不到36I 墅!兰哪里去.元末,丁姓从城内迁居晋江陈埭.明初,郭姓也从城内迁居城郊法石和惠安白奇.进入永乐年后,明初歧视,排斥蒙古,色目人,以及伊斯兰教的风潮未息.从下引的永乐五年(1407年)敕谕 ,就可以看出些端倪.明永乐帝保护伊斯兰教敕谕的出现正是因应当时国内外形势的产物.永乐帝保护伊斯兰教敕谕的内容是

8、:“大明皇帝敕谕米里哈只:朕惟能存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功率善类,阴翊皇度.故天赐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志好善,导引善类,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勿得慢辱欺凌.敢有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明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泉州清真寺的这方永乐敕谕碑,原位于该寺入门甬道第二拱门内东壁靠墙砌起的一个简易碑座上,现嵌于寺内北围墙上.该碑所据的原件为一裱褙的横幅,于 1956 年在扬州普哈个陵墓世袭伊玛目兰晓阳先生处发现,现藏北京民族文化宫.在永乐朝重新调整宗教政策的情况下,郑和到泉州灵山圣墓行香正是这种

9、政策调整的权威示范.灵山,“ 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圣人,生隋开皇元年,圣真显美,其国王聘之,御位二十年.降示经典,好善恶恶,奉天传教,日不晒曝,雨不湿衣,入火不死,入水不澌,呼树而至,法回而行.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卅 I,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日圣墓,日西方圣人之墓也.“圣墓是否确如闽书所转载的早唐年代,难考,但其年代久远,勿庸置疑.元代泉州穆斯林重修圣墓的阿拉伯文碑刻即一要证.该碑铭文有:“两人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据传为有善行者,后卒,

10、乃由朽世转入永世.人们因其福祥而信之.一旦遭遇艰难,彷徨无策,即前来瞻礼,祈求默示光明,并有奉献,均获益平安而返.“灵山圣墓长期是泉州穆斯林心目中的圣地,作为钦命高官,在伊斯兰教遭受欺凌的景遇中,亲临这一圣地行香,蕴涵着朝廷对伊斯兰教的尊重.这种尊重给予曾受欺凌的穆斯林以极大的鼓舞和慰藉,同时对全社会上至地方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作了意味深长的告戒.其影响是深远的,以至清代嘉庆年间晋江蔡永蔗编撰的西山杂志中“三宝下西洋“条,还有有关此事的描述:“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南方文物 2005 年第 3 期二万七千人余.王景弘,闽南人,雇泉船,以东石沿海名代

11、导引,从苏州刘家港人海,至泉州寄泊.上九日岩祈风,至清真寺祈祷.满载陶瓷丝绣币帛,历漳,潮,琼崖至占城.“罅这条史料 ,年代有误,事实也多有出入,应是长期民间流传所致:然而,它反映了郑和到灵山圣墓烧香祈求圣灵庇佑这一事件在社会的持久影响.这种社会影响对于营造泉州伊斯兰教免受歧视并得到保护的社会氛围,显然是卓有成效的.二郑和圣墓行香对伊斯兰教重兴的推动永乐末年以后,泉州回族伊斯兰教式墓葬的修建和郡城清净寺的重修,突 H地反映郑和上圣墓行香对伊斯兰教重兴的推动作用.郑和亲临灵山圣墓行香,传达着朝廷对伊斯兰教的尊重.这种尊重给予曾受欺凌的泉卅 l 穆斯林以极大的鼓舞和慰藉,营造了尊重伊斯兰教的社会氛

12、同.明永乐二十年(1422 年)以后,fL奇郭姓回民在墓葬建筑上毫无遮掩地张扬着民族和宗教个性.这些伊斯兰式石墓之建所处的时空,再没有元末泉州的血雨腥风,没有明初对色目人的冷眼侧目,也没有永乐初年敕谕曾提到的对伊斯教的“慢辱欺凌“,反映了泉州伊斯兰教重兴及其相应的社会政治环境.这类石墓有开基】奇一祖郭仲远(迁泉始祖郭德广次孙)夫妇双墓以及附葬的其孙郭孟伟夫妇双墓,二世郭仕源房支墓群,世郭盂俊夫妇双墓,共四处.郭仲远夫妇双墓位于白奇龙头 tlI 西麓,坐东北朝西南,墓座由下而上逐级收缩,共五级,整石雕成,镂空.南下而上,第一层即底层有六个脚座,雕卷云纹;第二层雕折枝花纹;第三层为素面;第四层雕莲

13、瓣纹;右墓座第五层雕花卉,左墓座第五层镌刻阿拉伯文古兰经句:“一切均要死亡,唯有真主活着不死“;“凡在大地 I 的都要毁灭,唯有你的主的本体,具有尊严与大德,将永恒存在“:“任何东西均要死亡,唯有真主永牛不死.“各层雕刻皆阳雕,周刻.墓主郭仲远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 年),其妻陈氏卒于明宣德八年(1433 年).在郭仲远墓右前侧,还有其长孙郭孟伟夫妇双墓附葬,俗称“公牵孙“, 坐向郭仲远墓同为坐东北朝西南.两个墓座皆整石雕成,分四层,上复墓顶石.墓主郭孟伟系郭仕初次子,卒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 年 );其妻黄氏 ,卒于成化十年 (1474 年).郭仲远次子即二房郭仕源墓位于里春村东面俗称

14、“ 鸟树墓 “处 ,坐北朝南,墓座分 i 层,素面石条砌叠而成,墓顶石前端截面阴刻卷云拱圆月纹.墓主郭仕源卒于永乐五年(1407 年).“鸟树墓“处有成列的六座家族房支石墓,皆坐北朝南.诸墓自西而东依次为:四世郭仕源原配陈氏,五世郭邦永原配曾氏,七世郭绍,六世郭益钦,六世郭益钦继妣李氏,原配王氏.墓主郭仕源原配陈氏,卒于天顺元年(1457年),郭邦永 (郭仕源长子 )原配曾氏卒于成化年间(14651487 年), 郭益钦(郭邦永长子) 卒于弘治十年(I504 年 ),郭绍(郭益钦长子 )卒于嘉靖五年(1526 年 ),郭益钦原配王氏,继妣卒年均不详.“鸟树墓“ 这六座成列墓群连同邻近的郭仕源墓

15、,系白奇郭氏二房郭仕源夫妇及其长媳,长孙,长孙媳(原配和继配)和长曾孙的四代家族墓群.这六座墓的突出特点是将传统的镂空的墓座复以顶石的构造改为以整石雕成,皆为素面,体积明显较小.郭仲远长子即二世(长房) 郭仕初及其妻在田岑村西侧的伊斯兰式并葬石墓毁于 1958 年.郭仕初之子三世(长房) 郭孟俊夫妇双墓在田岑村东面,坐北朝南.墓座由整石雕成,分三层,唯底层横截面阳雕卷云纹,墓座上复盖墓顶石.原石砌墓围两侧已毁,墓同两端立有望柱.墓围中部嵌立一方石碑,碑的上部雕刻卷云拱圆月纹,竖刻:“郭氏三世祖,乾隆丙寅年吉旦重建.“墓主郭孟俊系郭仕初长子 ,卒于明正统四年(1439 年). 另一墓主应为其“侧

16、室“.石墓重修罕见,其因待析.这和灵山圣墓的重修不同.圣墓重修的是石墓外的陵园附属建筑.郭仲远四子即二世(四房) 郭仕敏墓不详.郭仲远有五子,形成五房衍派,第 j,五房“出祖“, 分别迁居于龙海,诏安等地.尽管白奇郭姓在建造开基祖郭仲远夫妻双墓以后,伊斯兰式石墓的样式出现简化的趋势,但这种伊斯兰墓葬传统基本上延至晚清,变异性的残存形态甚至续至现代.俗称“海潭边 “的仿石 i 合土墓的墓碑,刻着穆斯林必诵的阿拉伯文“总信言“:“ 我依照安拉本来的面貌及其所具有的名称和德性信仰他,我接受他的一切律例.“白奇的伊斯兰教式石墓远不止上述,被毁的数量难计其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员黄天柱等先生于 1

17、978 年调访白奇后撰写的调查报告指出:“白奇塔仔尾( 现五一海堤指挥部所在地)本为白奇村之坟地,相传有很多伊斯兰式石棺墓,因建五一海堤全被挖毁,墓石均被拆去填堤基.“ 又据白奇原私塾老先生郭有明所记,仅 1972 年第九生产队称欲平整土地,就拆毁 38 座“教墓“.这使我们对酆和 600 年 37面向南方文物 2005 年第 3 期白奇的伊斯兰教式石墓不能得见全貌.泉州的另一支【旦】民宗族,聚居晋江陈埭,其墓葬除了入清代后汉化变迁比较怏外,白奇别无二致.丁姓的陈埭开基祖丁善卒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比郭姓在L奇的开基祖郭仲远的卒年二年,其凄郭仲远妻同卒于宣德年丁善夫妻双墓也是伊斯兰教式石

18、墓,原莽于“郡城东十七都鹿原 之原“, 后迁 南麓.墓盖分四层 ,或如意纹,或折枝纹,或卷云纹,东墓盖!层刻阿拉伯文古兰经句:“ 真主 ,除了他绝尢 f 受崇拜的;他是永生不灭的,是维护万物的;瞌睡不能侵犯他,睡眠不能克服他;天地万物都是他的“准能在他那里替人说情呢?“他知道他们面前的事和他们身后的事;除他启示的外,他们绝不能窥测他的玄妙;他的知觉,包罗天地.天地的维持,不能使他疲倦.“他确足至尊的,确足至大的.“于宣德七年 (1432向年)的丁善第网子丁福保及其妻的双墓,葬于灵山灞.南麓,规模宏大同 h 奇叫【一样,永乐年以后,注 l 丁姓回民在墓葬建筑朗朗地张扬着他们民族和宗l 教的个性.

19、郭仲远墓和丁善基的阿市伯文古兰经句,:I 透露了回族社 j 城里清净寺维持着一定的联系.向 f 灵山圣墓之于泉州回 f 囊群,犹如北斗之于群甑 J 星.灵山圣墓将墓葬空间所建构的家族认同,提升到洋宗教认同乃至民族认同的层次,郭氏回民在建筑本.1 族先民归真之处的时候.并没有忘却灵山圣墓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 白奇郭氏第十世,武举人郭拔萃捐修灵山圣墓.现圣墓柱廊外的东壁上嵌着一碑,铭文是:“ 乾降癸卯年阳门重修圣墓,特恩己亥科举人郭拔萃“泉州籍的穆斯林也一再参与墓的重修,郑和圣墓行香的事迹不断被穆斯林缅怀.重修先贤墓碑记录“郡府福建汀邵延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加级记录六次陈公讳有功“与“福

20、建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府陈讳美“, 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 重修圣墓的事迹.嘉庆二十二三年(1818 年 )“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西蜀马建“, 也重修并重修温陵墓碑记 ,铭文有:“明永乐钦差郑和前往忽鲁谟斯,行香于此“,“ 迄今日久坍塌,爰捐俸重修.再建墓亭悬匾额于其上,以昭神庥.“同治十年 (1871 年)“提督福建拿省陆路军务执勇巴网鲁盐亭江长贵舆沐尽撰“的重修温陵圣墓碑记,记其“捐廉择吉 ,鸠众重修“, 仍不忘“ 命永乐太监郑和出使西洋,道此蒙佑“ 之事.从明代清净寺的几次重修,也可以看出永乐年,准确地说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 年)郑和到圣墓行38l 堡香以后,泉州伊斯兰教走出了受“慢侮欺凌“ 的阴影,开始扬眉吐气.明代泉州清净寺经五次重修.第一次是永乐(1403 年1424 年)末年.徐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