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393176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四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同步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堂练习姜国栋 蒋利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诞 dn 生 刹 sh 那 撕 s 碎 缺陷 xin B.凝 nng 聚 依赖 li 典型 xng 履 l 行 C.求援 yun 专横 hng 辜 g 负 罪蘖 ni D.仁慈 c 嬴 yng 得 渊 yun 源 秩 zh 序 2.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 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 被人需要

2、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

3、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 。 。 :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 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 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 B. C. D.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本 14 段,回答 57 题。 5.第 2 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

4、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6.对“母爱的体验是 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

5、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 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 811 题。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 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 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

6、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 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 是一个疼爱孩

7、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 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 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 ,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 ,有改动。 ) 8.第一段“超越自己的追求”是指什么样的追求?请结合文意加以概说。 9.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

8、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说明。 10.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11.结合全文,谈谈真正的母爱应包含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 1. B( A“刹”的音应为“ch” ;C “蘖”应为“孽” ;D“嬴”应为“赢” 。) 2. A(“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 福互相 关联。 ) 3. C(A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 ,与前面“不是”呼应;B 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调至“自己弱小”后,以使句式整齐,合乎逻辑;D 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的高度” ,使之充 当前面“达到”的宾

9、语。 ) 4. C(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是对的解说。 ) 5. C(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 “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 、B 项都不完全,D 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 6.(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 ) 7. B(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 又说 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 ) 8.母亲以创造者的姿态关怀和爱自己的孩子,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新意义的一种追求。9.对比论证。将真 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允许并希望促成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从而指出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 10.“忘我无私的母爱”要求母 亲无私并能贡献一切,许多母亲只给人一种做到的假 象,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孩子。 11.在孩子身上表现出超越自我的关怀和爱,关心孩子的成长;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在分离后还能够继续爱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