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生贫富分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39241 上传时间:2018-03-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贫富分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贫富分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贫富分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生贫富分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生贫富分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生贫富分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当代大学生问题“ 笔谈(五篇 )习成绩;受制于经济条件,一些农村中小学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个性缺乏充分发展,除了学习能力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一般较弱.而在大学里,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很多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逐渐变得自卑,敏感,脆弱,封闭.马加爵案虽然只是一个特例,但他的犯罪行为所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3.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加剧了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进入大学后首先要面对的是适应陌生的城市生活,但农村和城市巨大的文化差异让一些学生很难融入市民群体,他们因此对自己的种

2、种不适感到“羞怯 “.这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上不适应,农村和城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农村学生对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等不会使用;第二,学习上不适应,在农村学校出类拔萃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第三,心理上不适应,很多农村学生从贫困的乡村进入繁华的城市之初,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震荡,住在同一宿舍的几个学生之间可能就有很大的贫富差距,这种落差给贫困学生带来了较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4.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与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由于种种原因,现代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并不同步,这种“异时性“现象易于使向成人过渡的大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群体产

3、生复杂矛盾的心理,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成人感,自尊心一旦受挫,反抗意识,敌对心理,我行我素倾向就会增强.三,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如何走出心理“阴影“1.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应转变以往“ 重智轻德“,“重体轻心“的错误理念,开设相关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宣传,普及心理学

4、基础知识,教会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特别要把握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弱势学生群体树立自强意识.俗话说,扶贫贵在扶志,扶志贵于明德.“扶志“ 就是要引导弱者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精神.“明德“ 就是要给弱者讲明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树立乐观向上,回报社会的思想意识.只有把扶弱解困与扶志明德结合起来,思想教育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而言,对弱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冷静地对待人的一生可能出

5、现的挫折和困难,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3.要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与其他学生相比,弱势学生群体的心理和情感更加复杂,微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情感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用爱心叩开弱势学生群体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引导他们自觉升华健康,高尚的理想和信念.4.物质帮助和能力提高并重.除了提供困难补助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直接的经济扶助措施外,高校还可通过组织培训,心理咨询,创办社团等方式,提高弱势学生群体的个人技能,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自尊,自信,自强.5.建立情绪宣泄机制.一个人处在挫折和困境之中往往会出

6、现紧张的情绪反应,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就可能被“累积 “而导致病态的心理乃至极端的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与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交流,可采取个别谈话,设置意见箱,电话热线咨询等方式,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愁,把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6.给予弱势学生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平等,自由以及精神追求的尊重.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要对弱势学生群体以人文关怀,教育,引导弱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树立乐观向上,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教育研究)2002年第 2 期.调查显

7、示:贫困生抑郁状态高于非贫困生 ,中国青年报)2004 年 1 月 15 日.作者简介:李贵成,男,郑州轻工业学院法政系讲师.大学生贫富分化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许浩(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广东湛江 524025)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化,我国基尼系数已突破国际公认的 0.4 的贫富差距警戒线.贫富悬殊现象在高校也有比较突出的反映,大学生中的富家子弟生活奢华,穷学生则衣食难继,对比强烈.大学生贫富107中州学刊 2006 年第 2 期分化问题是和谐高校中的不和谐因子,必须予以重视.一,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已成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严重障碍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高校校园里

8、,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日益加剧.一方面,有的大学生家庭很富有,他们在校生活无忧无虑,出手大方,“花钱如流水“. 另一方面,有的大学生(主要是下岗工人子弟或普通农家子弟)家庭非常贫困,他们的学费都是家人东凑西借而来的,至于生活费和学习所需的文具等费用则只能靠自己想办法解决;有的甚至连学费也没有,一切只能靠自己.目前全国高校贫困生约有 300 万人,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已近 30%,有的高校几乎一半都是贫困生,每个月的生活费在 100 元以下的特困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为 10%-15%.大学生贫富分化的现象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这是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已经成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严重

9、障碍.首先,贫富分化使一些大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富有大学生大多不谙世事,处处“显富“, 行为言语有意无意中冲撞或伤害着贫穷大学生;而贫穷大学生则将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转化为极强的自尊心而憎恨“显富“ 的同窗.这种“显富“与“ 仇富 “心态上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他们之间互不往来,并对许多问题形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其次,贫富分化使一些贫穷大学生与高校教职工之间关系紧张.从全国总体上看,近年来高校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此也在高校教职工与贫穷大学生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经济反差,一些贫穷大学生因而对高校教职工产生妒忌心理,甚至认为高校教职工是靠从他们身上赚钱

10、而富起来的.再次,贫富分化使一些贫穷大学生憎恨自己的母校.近年来,高校实行交费上学,有的学费大大超出贫穷大学生及其家庭的负担能力.一部分贫穷大学生由此认为,学校的各类基础设施都是靠他们的学费建起来的,他们甚至偏激地认为自己与母校的关系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并无什么情义可言.最后,在“仇富“,妒忌和憎恨心理的支配下,有的大学生变成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双困生“. 他们在思想上茫然,政治上困惑,道德上虚假 ,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集体主义观念等非常淡漠,将现实中的一切都市场化,功利化,认为人际关系只能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辛辛苦苦读好书 ,不如有对好父母“,“为人民服务,不如为自己服务“,“

11、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就是这种消极 ,悲观和自私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的根本措施.目前,有许多高校已认识到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许多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基金,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对贫困生减免学费等是我国目前解决大学生贫富分化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尽管能】08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大学生贫富分化问题,却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为这些措施毕竟只能援助少数贫困生,得不到援助的学生对此意见很大.并且,这些措施还会衍生出不少问题.有些大学生得到贷款并顺利完成学业后并不按约归还贷款,他们不是没钱,而是故意不还.因为他们认为

12、国家有的是钱,应该对其无偿资助.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高校只好把本该发的毕业证扣押,要求大学生在全部归还贷款后才发给毕业证;或者把欠款学生告到法院.一些申请到勤工俭学的大学生,由于一身二任而往往力不从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些大学生甚至身兼数职,不但影响了学习成绩 ,而且影响了身体健康,最后得不偿失.上述情况表明,因贫富分化而形成的大学生不正常的心理属于社会意识,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解决心理问题最终还得靠心理治疗,单靠物质或强制的手段充其量仅有一时之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根本的出路.二,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高校和谐校园首先,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显富“ 和“仇富“心理的对

13、立,可以用我国古代儒家的“仁爱“ 思想来教育大学生 .儒家“仁爱 “思想提倡的 “积善成德,以和为贵;诚信友爱,修身为本“(墨)对缓解当今大学生紧张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宽容友好,平等待人的心态,诚实守信,善良助人的品德和“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的理想人格.其次,针对大学生的铺张浪费行为和妒忌心理,要在大学生中进行自立自强的精神教育.要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倡导理性的消费观.同时,要引导贫困生认识到家庭贫困绝不是什么耻辱,鼓励他们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并通过宣传和树立典型人物,激励贫困生学会在逆境中成才.2005 年来自河南的贫困大学生洪战辉,以自

14、己十多年含辛茹苦带着妹妹求学的经历“感动中国“, 就是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典范.再次,针对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精神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信念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学生因为贫穷而信奉金钱,一些富裕学生因为物质优越而精神空虚甚至信神信教.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在进行理论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既要有课堂内的教育,又要有课堂外的教育 ;既要加强理论灌输,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对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除了思想疏导之外,还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健全心理宣泄机制建设.最后,对贫困生的思想政

15、治教育还要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充分考虑贫困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特殊需求,从细微之处着手,“当代大学生问题“ 笔谈(五篇 )切实解决他们的具体实际问题.如开拓助学渠道,将社会资金引入高校帮困体系中;大力改进奖学金制度,每年从学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专项困难补助;将资助贫困生和鼓励优秀生有机结合起来等.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是大学德育的崭新内容,高校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学校的思想教育难奏其效.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官员的腐败行为对学生心灵的冲击很大,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

16、育工作的实效.2005 年 l1 月 24 日的中国经济时报提供了这样的数据 :“八五 “期间,全国公车耗资年递增 27%,大大超过了 GDP 的增长速度.据保守统计,我国公车目前已达 350 万辆,每年用在公车上的开支达 3000 亿元,远远超过我国军费开支,超过我国教育经费和医疗经费之和.一面是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一面又是官员职务消费的公开浪费和腐败,这怎能让贫困生安心学业,听你说教?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符启林:论贫富差距的法律调整,广东社会科学 )2005 年增刊.李爱国: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探讨 ,高等农业教育)2005 年第 lo

17、 期.罗展鸿,潘献奎:用儒家“仁爱“ 精神调适大学生人际关系,广西青年干部学院)2005 年第 1 期.杨镇,王霞娟: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现实意义 ,思想教育研究)20o4 年第 4 期.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 181 页.基金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点与机制研究(项目号:05CZX022)的阶段成果.作者简介:许浩,男,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讲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与对策赵东(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从总体素质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高校从 1999 年之

18、后的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 发生了倾斜 .目前中国经济正进入从人均 GDP1000 美元向 3000 美元迈进的攻坚阶段 ,也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就业关乎民生,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外,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缺与失就狭义而言,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给大学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为其与职业的结合牵线搭桥

19、.广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则是以使大学生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为大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经验,帮助和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准备就业汇集和传递信息,开展推荐介绍,招聘应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咨询服务活动.我国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指导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的需要,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然而,我国高校目前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停留在“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的需要“ 阶段 ,很难谈得上 “内应于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就业指导工作观念上的缺失.目前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培养轻就业的

20、观念,课程设置上忽视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在创业教育上明显落后于一些欧美国家.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始终的观念.有的高校甚至认为,“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 ,只存在职业转型“1.2.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相脱节.第一,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目前高校的通常做法是,由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来教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其结果是因指导教师不了解专业教学情况而收效甚微.另外,大多数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强调就业

21、形势如何严峻,教导学生要放低标准调整好心态去择业,他们讲的最多的是“讲诚信“不造假简历“,而对于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求职方法,求职技巧等则谈的很少.第二,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缺失.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应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是未来的成功企业家和就业创造者.而目前高校能给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机会很少,许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业欲望不强,创业能力不足,创业心理素质较差等缺陷.一方面是大学就业课程体系中缺少创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是具体的就业教学环节中缺乏正确的引导,结果造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以传授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为主,为完成就业率指标而替学生找工作的多,发现并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少.3.对就业率的片面追求造成就业层次与就业结构的失】O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