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7 李清照词两首_醉花阴 教案2.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384528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 李清照词两首_醉花阴 教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7 李清照词两首_醉花阴 教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7 李清照词两首_醉花阴 教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7 李清照词两首_醉花阴 教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7 李清照词两首_醉花阴 教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醉 花 阴 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前期,抒写词人独居寂寞无聊的心绪。“薄雾浓 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九月九日通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可词人一开始就写了“ 薄雾浓云”, 这应是形容熏香的烟雾,同时也写出词人内心的愁闷。因为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所以倍觉时间的漫长,整日愁苦,度日如年。词人百无聊赖,看着瑞脑香在金兽的香炉里慢慢燃烧,以消磨时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玉枕 ”,磁制的凉枕。 “纱橱”,带木架的纱帐。又是重阳佳节了,夜半的凉意使她难以安

2、睡。词人没有直接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具体地描写独宿孤眠,凉气逼人。而写身体的感到凉,其实是写内心的凉,如果赵明诚在她身边,又 该是别一种感受了,所以在这凉意中,正是表现了对赵明诚的苦苦思念。上片描写室内的生活,以自己的寂寞孤苦写对人的思念。下片把场景移到了室外,写东篱赏菊,寄托相思之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篱”是栽菊的地方,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古人有重阳佳节赏菊饮酒的习惯,此 时一人在黄昏时赏菊东篱,更增添了对丈夫的思念。“暗香”指菊花的幽香,古诗有“馨香盈怀袖,路 远莫致之”,往日两人曾一起饮酒,一起赏花,共同陶醉于沁人心脾的香气之中, 现在菊花又传来阵阵幽

3、香,但两人远隔千里,无法把香气送给远方的他,借古诗暗写了自己的心情。结尾三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消魂”同“销魂” ,形容愁苦悲伤之极,如同魂魄离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帘卷西风”应是“西风卷帘 ”,因平仄词序作了调整,但这样写别有意趣,很是新巧。不要说不消魂,西风吹动着帘子送来秋意,菊花随着 时令的变冷也将渐渐的枯萎,而憔悴的人比秋风中飘摇的菊花还要消瘦。“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而此处作者把它用来形容花,这是她的创造,如她的“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而又自爱自怜,因相思而憔悴,该比黄花还要瘦了。宋无名氏如梦令有“ 依旧,依旧,人与 绿杨俱瘦”句,

4、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指出李清照这首词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确实词人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新,在此画出了一幅因离愁的萦绕而魂消形减的自画像。这首词写离别相思之苦,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写相思,写愁苦,然于字里行间又浸透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词意含蓄,意境空灵,而情怀悠远。尤其是词的结尾三句,受人激赏。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 诚赏叹,自愧不如,又有求胜之心,于是闭门谢客,用了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阕,并故意把李清照的词混在里面,请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 只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正好是李清照所写,可见李清

5、照词的工妙,善于以清新自然的 语言抒写真挚的情感,堪称 词作大家。 声 声 慢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 饱经离乱,所以 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 ”词人

6、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 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 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 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7、乍暖还 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 调养。人在天气多 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 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 三杯两 盏”,量少,又是“淡酒” ,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 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

8、触 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 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 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 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 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 堆积” ,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 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

9、“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 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风吹梧桐叶, 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

10、到明。” 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 ”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 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 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 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 飞雁

11、、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 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 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 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 调。关 山 月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12、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是古乐府的 诗题,前人多用此题写征人边塞之事,陆游却赋予这首诗以新的内容。这首诗写在 1177 年,距 1163 年南宋与金人议和 15 年,当时主和派占上风,上上下下弥漫着一股妥协投降的气氛,恢复无望, 陆游痛心疾首,满怀悲愤写下这首诗,批判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同情空老沙场的兵士,表达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自然地分 为三个层次。诗以“和戎 诏下十五年 ”开篇,并统领全诗。“和戎 ”是指与金人订立和议

13、。“戎”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 “诏”是皇帝的命令和布告。1163 年 5 月,宋进军北伐,但因准备不足,败于符离,宋孝宗在这年的 11 月下诏与金议和,订立了屈辱的“隆兴和议”。从 1163 年到 1177 年头尾正好十五年。从和戎诏下以来,“将军不战空临边”,将士空有杀敌的雄心,却无用武之地,白白地来到边疆上。这个“空”字含有深刻讥讽的意味,边防形同虚设,军队简直成了仪仗队,装点门面。“ 朱门沉沉按歌舞” ,是 说住在深宅大院里的 贵族,打着拍子,欣赏着歌舞,寻欢作乐。表面上是写贵族的享乐生活,实际上是在写统治集团“和戎”的实质是 偷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换取声色之享

14、乐。“厩马肥死弓断弦”,写 军营里的战马不是驰骋疆场,在马棚里养得膘肥体壮,白白地老死。 战弓也不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却在兵库里烂断弓弦,造成武 备废弛的现实。 这一句既是“和戎诏下”所导致的 恶果,同时又是“将军”句的补充。这四句是一层,用种种事实说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屈辱求和的严重后果。“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因为“和戎 ”,住在碉堡里的战士进不能杀敌,退不能还乡,只能夜夜敲着刁斗催着月亮落下。三十从军,头发都白了,还捞不到打仗的机会,大好的年华在这一夜又一夜的刁斗声中白白地虚度了。“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战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 对着明月吹奏笛子,抒发

15、积蓄已久的满腔悲怨,但是又有 谁能从笛声里了解到战士内心的痛苦呢?只有月亮空空地、默默无言地照着战士的尸骨。他们可能是老死边地,也可能是病死边地,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无人关心,无人 过问。 这二句是对句,前一句写声音,后一句写色彩,笛声哀怨悲凉,寒月空照白骨,烘托出凄凉的景象。这四句又是一层,写守 边战士的痛苦和悲愤。“中原干戈古亦 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是指战争。“胡”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 逆胡”是对金人表示蔑视的称呼。“传子孙”,传子传孙,世代 统治。金侵占中原至此已历四朝三代。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发动侵占中原的战争是

16、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哪里有象金人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世世代代统治下去的?这一责问,是以古照今,说明侵略者更猖狂,统治集团腐败,不 图恢复,也表明了 诗 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必将收复失地的信念。“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沦陷区的人民忍受种种屈辱,忍受悲惨的生活,坚强地活下来,等待王师北定,恢复中原。可是,今夜的中原,遗民们处处对月垂泪,他们忍死以待的希望,被朝廷和戎、将 军不战的一系列事实所引起的失望所代替了。“岂有”极写遗民痛苦的深重。这四句又为一层,写沦陷区人民的悲痛心情。这首诗借古题写时事,写了明月之下、关山内外朱门歌舞、沙 场白骨、遗民泪痕的三组场景,并写出了三种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作

17、者的情感也蕴含其中,对酣歌醉舞的豪门贵族暴露、讽刺、斥 责,对浪费青春年 华的守边战士表示同情惋惜,对统治区的人民深表同情并充分估计他们的爱国精神。作者描写这一切,实际是把矛头指向下诏和戎、苟且偷安、不 爱护士气、不体恤民情、不思进取、不图恢复的南宋朝廷,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全诗以“ 月” 绾结全篇,分别写月下的贵族、边士和遗民。全诗虽只有一个“ 月”字,但全诗都笼罩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月亮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悲欢苦乐。另外,通篇白描,情寓其中,风格沉郁悲壮。诗歌四句一换韵,音调与内容、情感相和谐。书 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

18、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写在淳熙十三年(公元 1186 年),诗人退居山阴时作,当时 62 岁。 诗人一生主张用军事力量收复中原,到六十多岁仍是壮志难酬,此诗就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悲愤。“早岁那知世事 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 早岁”,早年,指年轻时。年轻时哪里知道世界上的事情会这么难办,这么充满艰难险恶。 陆游年轻时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但诗人回想起来,那时实在是太天真了。“ 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因格律作了调整。北望中原失地,气涌如山。“气”可以是愤慨之气,也可以指壮气、豪气。 这 二句表面上好象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充满艰

19、难,北望中原充满壮气,信心很足,实际 上是写朝廷不思恢复,英雄无用武之地,收复中原之事充满艰难、曲折、渺茫无望。心情无比沉重。“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两句相对,回顾自己在抗敌斗争中的事迹。上句是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 1161 年),金主完颜亮难侵,宋将刘琦、虞允文等在瓜洲一带造战船击之,金兵败退。 诗人当年在镇江作通判时踏着积雪上焦山看见我方战船密布。下句是诗人在南郑军中供职,曾在大散关,冒着秋 风、横戈越马,反击金兵。这是诗人在抗敌前线上两个难以忘怀的事迹。 “楼船”、 “铁马”是要突出的事件,“夜雪”、“秋风” 是时间,是 环境,“瓜洲渡”、 “大散关”是事件、环境产生的

20、地点,两个回忆镜头概括而集中。“塞上长 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有功,自比万里长城。这里,诗人是说自己曾以北伐恢复之功期待自己,但自己的志向至老都未能实现,空有自比为国家长城的雄心, 对镜自照,两鬓都已经花白了。颈联已由前一联的回忆回到现实中,诗句充满英雄暮年难平的悲愤和无限的慨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申述北伐曹魏的决心,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名世”:名扬于世,著名于世。“堪” 即“可”,“伯仲间”兄弟间。出师表足以名扬后世,千载以来有谁能和他的作者相提并论呢?诸葛亮虽然知道世事充

21、满艰难,但却毫不动摇坚持北伐,这里诗人以诸葛亮自勉,再表恢复中原的决心。 陆游一生景仰诸葛亮,并反复称道诸葛亮的出师表,如 病起书怀:“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游诸葛武侯书台:“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七十二岁吟 “渭滨星陨 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因为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可以算代表陆游说出了心事。这首诗抒写了自己在朝廷执行投降国策的情况下,不得实现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的愤慨。首联回忆早年的雄心,颔联追述战斗生活,颈联感慨现在的壮志未酬,尾联抒发收复中原念念不忘的心情,全 诗虽只有八句,但写出了诗人一生的追求和一生的感慨,诗歌还借史咏怀,含蓄曲折, 蕴含丰富。诗多层次

22、、多转折,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外,对仗工整,声 调铿锵,回肠荡气,第二联把六个名词串联在一起,名 词与名词间的关系组成画面, 结构特殊,并给后人以影响。水 龙 吟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这首词写于南京,可能是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所作。建康即今南京市。赏心亭是南京下水门城上的建筑,下临秦淮河,是登高 远望的地方。辛弃疾南归后,不被

23、朝廷重用,极有 见地的政治、军事的建议也不被采纳,主和派占上风,为此他十分悲愤。他登上城楼,极目远眺,见半壁江山为金人统治,不禁发出深沉的感慨。上片是写景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在这里是泛指南方的天空。整个南方的广阔天空都充满清秋的气象,远远看去, 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和天色融为一体,秋天的景色无边无际,秋气充 满天地之间,这是一个阔大、遥远的境界。“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因平仄关系倒装,应是“ 远目遥岑”。“远目” ,作动词解。遥望 远山,有的山尖长,象玉簪,有的山平圆,象妇女头上的发髻,是这样的美好,可是山供献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愁恨。这里诗

24、人把山美化,表现了对山河的感情,人对山喜爱,但山(遥岑是指沦陷区的山)却向人们倾诉它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愁” 和“恨”,山本是无情之物,不懂得愁和恨,但词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山以感情,“献” 和“供”二字用得很好。山犹如此,沦陷区的人民呢?更是在水深火热中煎熬。这“愁”和“恨”也更引起象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对朝廷不思恢复的痛恨。“落日楼 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傍晚,落日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大雁的哀鸣声中,我这个远离故土流落江南的人正凭高远望,面对一片衰煞的景象。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是登楼时的直接背景。“ 落日楼头”会使人想起日益衰败的南宋朝廷;孤鸿哀鸣,也正是作者身世飘零、英雄失志的象征

25、。 这里“落日”、 “断鸿”又和前面的“遥岑 ”共同构成 苍凉、凄清的景象。“把吴钩 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是领句字,领起“ 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两句。“看了” 意 为“ 看罢”。李贺南园诗有“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词人心里很愤怒, 跃跃欲试,看刀抚剑,希望杀敌立功,但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把四周的栏杆拍遍,慷慨悲歌。 这是二个对句,通过二个动作表现抑郁悲苦的心情,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慨,有对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恢复的谴责和不满。但没有人能够理解词人登高临水、看吴钩、拍 栏杆的心情,在苍茫的大地上,词人的情怀是多么的孤独、苦闷、寂寞。下片着重抒情,借历

26、史言志。“休说鲈鱼 堪脍,尽西风,季 鹰归未?” 不要说鲈鱼可以做成脍,尽管西风已经吹起,“ 季鹰”回去了没有呢?这里引用了张季鹰思乡的典故:张季鹰名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起,便想到了家 乡的 鲈鱼脍、莼菜羹,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 乡。这里辛弃疾以张翰自比,在外做官,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一是北方沦陷,失土没有收回,所以说不要提起家乡的风味,尽管西风吹起了思乡之情,但我回不去,表 现了有家难回的苦恼。二是我虽在外做官,但不是因秋风起而思乡的张翰,大丈夫何以为家?思家可耻,表明了自己抗敌的决心,这里用典,但反用其意。“求田问 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27、”也是用典。三国时,许汜去见陈登,陈登不分主客,自己睡上床,让许汜睡下床。 许汜把这件事告 诉刘备,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止上下床之间耶?这里“ 刘郎 ”是指刘备。 这几句意为那种不顾国家大事、只知购置田产房舍经营自己家庭的人,怕是没有面目去见象刘备这样关心国家命运的有着英雄才气的人吧。这个典故把前一典故中的思家的意思否定、推倒,表示要以国事为重。“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还是用典。东晋桓温领兵北伐, 经过金城,见自己早年栽的柳树皆已十围,感慨地说:“

28、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为树都这样大了,人怎么会不老呢?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几句紧承上文,思家可耻, 应为国出力,但又不被重用,光阴在无所作为中白白地浪费了。 这是词人最感痛心的事。这几句又是一层转折。“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倩”,请。“ 唤取”是“ 唤来”、“唤得” 之意。“红巾翠袖”是妇女的装饰 ,指歌女、妓女。 请什么人,招呼美人为我唱歌劝酒,消除我这个英雄失意的痛苦。这里词人自伤得不到同情和慰藉。辛弃疾在官场中,都是男子,却找不到知己,找不到同情的人,因为主和派占上风,是不是女子中有同情自己的人呢?可见其报国无路,知音难觅,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与痛苦。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报国无

29、路、壮志难伸的悲愤情怀。辛弃疾 29 岁任建康通判,这对于一个从北方来又无政治背景的人来说,不可谓不受重用,而且生活条件也相当优越。但朝廷重用他,却违背了他的志向,没有把他的才能用在抗金上,而且,他所追求的也不是个人的求田问舍,所以 这使他痛心、悲愤,登楼以抒怀,唱出了英雄的悲歌。词的风格沉郁顿挫。作者不是直接地抒发他的失意悲愤,而是运用比兴、典故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来表现,尤其是连用三个典故,把词人进取还是退休;敌人还在,有家难归,为国家还是为个人;求田问舍对不起刘郎一样的英雄志士,想做一番事业,又年华消逝,时不我待的种种矛盾曲折地揭示出来,而 这种种矛盾又都是主和派与主战派在政治上、军事上矛盾

30、的反映。如此用典,曲折,多姿,含蓄,深厚,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跟词人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性格、修养、学问、兴趣有关,也与他的归朝官的身份有关,有时不能直言,欲吐又藏,使人读来余味无穷。扬 州 慢 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 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 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 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1、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破坏。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 1176 年),词人于扬州第二次被劫后的第十六年,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今昔之变化,追怀丧乱,写下了 这首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过春风 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

32、州诗描写扬州是“ 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 春风 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 总 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自胡马窥 江去后,废池乔木,犹 厌言兵。”自从高宗 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 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 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 “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 四字,包括无

33、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 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 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 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杜郎俊 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 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 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

34、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纵豆蔻词 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 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 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 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是指杜牧的才 华 。纵然有写“豆蔻”、“ 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 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 难赋深情”又进 一层。“二十四 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 扬州韩绰判官诗:“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

35、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 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 显得十分清冷、空寂。“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 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 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 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 兴

36、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 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 不惟清空,又且骚雅, 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 扬州战乱后的 萧条景象,感 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 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 过”、 “尽” 、“自” 、“废” 、“渐” 、“杜”、 “算”、“纵”、 “二”、 “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 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 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 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