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3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382180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3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3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3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3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专题2传记阅读考点3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三 辨法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类文体,它的艺术手法与小说类似。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的自传、第三人称的他传)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表现手法中的渲染、抑扬、对比等,结构章法中的铺垫、过渡、呼应、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等都同小说类似。故以上手法不再重复讲解。传记的文体特征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从“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 “细节描写” “选材与组材” “引用”这四方面命题。因此,复习传记,应重点对这四个特色题型给予特别关注。题型一 赏析其他人物对传主

2、的映衬传记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在传记中,常常用以次要人物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方法来达到刻画传主的目的。传记中的主要人物( 传主),通过众多人物烘云托月般的衬托,形象更加鲜明,性格更加突出。这些人物虽然属于次要人物,但对于表现传主的品质与精神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除了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以外,运用别人对传主的评价等方式也对传主具有侧面衬托作用。(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林天宏2006 年 6 月 13 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

3、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她答道。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 1915 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4、。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 年,25 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 ,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朱启钤于 1930 年创

5、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有数据显示,截至 1937 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 206 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

6、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 60 周年。6 月 13 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 3 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摘自 2006 年 6 月 21 日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注】 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答: 【解析】 题干中有传主“朱启钤” ,还提到了另

7、一位人物“梁思成” ,并且还有“作用”,已经明确本题属于“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写梁思成是为了写朱启钤,因此分析时的落脚点必须在塑造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上;其次要找出文章具体写梁思成的地方,确定其中一处,分析作者在此处写梁思成对表现朱启钤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最后,还要分析在文章结构表达上所起的作用。【答案】 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第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第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

8、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第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高考福建卷) 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题干示例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2)“自传”顾名思义应该写自己,为什么还写同事( 同学、学生、国际友人)?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传主,还会提到另一位人物;(2)题干中还有“为什么” “作用” “效果”等字

9、样。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此类题可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1)从侧面表现传主。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写其他的人。这样传主再

10、加其他的人,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2表达方面: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感染力、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丰富的想象,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答题模板:(1)内容作用(人物和情节 )(2)表达效果( 主题和情感)。题型二 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

11、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徐 虹静安先生有词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好一个“最是人间留不住”,仿佛预示了 1927 年 6 月 2 日的他,在颐和园投湖的终结一幕。但见那日,如同中国北方六月的任何一个浮热天气,风动荷影,水弄柳枝。时值正午,远处铃声轻响,一辆洋车停下,步下纤瘦学者。其人湖色长衫,脑后留辫,眼睛深陷,架副深度眼镜。他给了车钱,转身,不发一言,默默购了门票。但见长袖底下伸出的手指,纤长而枯瘦。是年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时局风起云涌,动荡不安,世界仿

12、佛翻了个儿。然而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化,他的三纲五常却变不了,依然梳辫子,穿马褂,老派学人风范,难免令卖票人轻声哂笑。那排殿西鱼藻轩,本是俗人雅客春末夏初游赏之地,鱼肥水美,下潜藏了千年的淤泥。他或许早知了这一切。现在,四边安静,午后的水汽正慢慢升腾。他的心从来没有如今天一般宁静。自沉于湖,已是一项翻覆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世界是世界,他是他。作为近代中国学问集大成者、国学大师,那些史、哲、诗、戏,金文甲骨,红楼太虚,不过是他情死心枯之返照。王国维的死因,素有殉情说、还债说、丧子说、惊惧说、绝世说等等。其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更留下千年谜面。然对其人终结的探究,是解锁

13、其人初始及至人生轨迹的关键钥匙。究竟是什么使他心殇弃世、 “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1877 年 12 月 3 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其母凌氏,生了姐姐王蕴玉之后,身体孱弱,再生王国维,身体已江河日下,力不从心,自然不能常伴幼年王国维左右。其父王乃誉,则是在江苏溧阳县衙内做笔帖士,因离家较远,公事繁忙,很少顾家。姐姐王蕴玉长王国维五岁,倒成了他少年时代孤寂之时的一个玩伴。其时,中国社会千疮百孔,满目疮痍。海宁虽江南富庶之地,亦战乱频仍,民不果腹,乃至出现食人惨剧。沿江各地大水决堤,桐城、怀宁梅雨不断,山洪陡发,尽成泽国据王国维之女王东明回忆:“我家原属小康,洪杨之乱

14、,遭逢变故,仅剩薄田,仅得糊口。 ”此乃王国维初世之社会背景及人生原罪,可叹其生不逢时,其母又很快辞世,他的人生初始给了他灰暗的人生底色,并且无可挽回地伴其一生。及至后来,他被推为“海宁四才子”之首,纵论古今,少年意气。然而父亲王乃誉仍对其十分苛刻,其父在日记中说:“教其不可畏世,示其不可鲁莽。 ”可见他在父亲眼中,是一个胆小、内心冲动又不擅逢源的少年。“避世”一词,并不能一言概之。他并非“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僵化书生,而是有大是大非观念的才子。1898 年, “戊戌六君子”菜市口遭斩,王国维颇有“扼腕、捶胸、搔首、问天”之慨。有论称,他对曾奢谈“维新”而一旦遭变却立刻改换阵营、

15、隔岸观火的论者十分鄙夷,表现出中国学人的风骨内在。同时,他也并非超凡脱俗、不问国事的“智巧之人” ,他私下曾指斥慈禧太后“太无情” ,义愤其先支持义和团而后反手又杀“团练大臣” ,并提出“不先强其国,何能抗洋”的主张。他盛年“独学” ,可谓“文章千古事,亦与时枯荣” 。除留下的巨著大论人间词话之外, 宋元戏剧史 红楼梦评论 观堂集林亦灿若星辰,照耀后世。尤其,他醉心于叔本华的“意志者,乃一切生物内部之精髓,即欲生之心,支配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悲欢苦乐”的消极思想,半生与叔本华之书为伴,认为“佛家涅槃”与叔本华之“意志寂灭”难舍难分。可见他的消极与悲观由心而来,浸透灵魂。文章第段中,作者对王国

16、维在颐和园投湖自尽前的外貌、动作进行了详细描写,这样写有何作用?答: 【解析】 本题考查传记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关于本题,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两点:一是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二是突出了他临死前心情的平静。从结构上看,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内容,从而揭示他内心消极的一生。【答案】 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了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变化,王国维仍是老派学人风范的形象;突出了王国维临死前心情的平静,并表明这是他自己“一项翻覆多次之后理智的决定” ;很自然地引发下文人们对王国维死因的探讨,并揭示他内心消极的一生。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题干示例常见设问方式:(1)本文追述的往事有

17、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2)细节对刻画传主形象有何作用?请分析。(3)请在文章段中找出细节描写的地方,并赏析其作用。明辨题型 题干中一般有“细节” “小事” “写法” “手法”等字样。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解答此类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1从对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1)让传主形象更全面完整,更立体化。传主形象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展现其普通的一面,人物就不能立体化。(2)让传主形象真实可信。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3)符合读者心理需要。对于

18、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影视明星等,读者已经从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因此,一些细节正能解决这一问题。2从体现传记文本特色的角度(1)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体现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2)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传记的表现力。(3)典型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传记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答题模板:(1)概括细节(2) 指明手法(3) 分析运用(4)表达效果(塑造人物、表达主题)。题型三 赏析选材组材技巧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

19、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传记的选材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是采用重大题材还是选择生活小事来表现人物,材料的使用上是否做到了详略得当,材料的次序是否安排得当,这些方面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2015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朱东润自传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

20、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 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 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 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

21、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

22、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

23、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这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24、。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有删改)相关链接: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 ,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 理性的思索和情

25、感的倾注 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语言特色。解答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文体特征、内容的侧重点、内容表达的特征。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我写谁呢”等口语,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答案】

26、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2015高考全国卷)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题干示例其他常见设问方式:(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特点” “特色” “特征”等字样;(2)题干中有“组织” “安排” “顺序”等字样。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1在解答选材类题目时需要注意:(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

27、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所选事例往往都是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代表的是传主某一方面的成就或贡献。(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2在解答组材类题目时需要注意:(1)从时序角度入手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传主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历程。(2)从详略的方面思考。传记的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表达中心作用大的材料,需要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材料,则需要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详略 详 写 读 者

28、 陌 生 , 符 合 主 题突 出 人 物 性 格 )略 写 读 者 熟 悉与 主 题 关 系 不 大 ) )答题模板:选材组材事例特点效果。题型四 分析引用的作用人物传记为了满足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需要,有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或者诗词、故事、书信、日记,或者别人对传主的评价。因此,命题者有时从这个角度入手,要求分析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梅贻琦:是“寡言君子” ,也是治校大师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自 1914 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后 ,到清华担任教授和教务长等。他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1931 年 1

29、2 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可点者极多。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他又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能发表这样今天读来仍新鲜的“重要讲话”的人,才算是真正了解了教育的意义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 10 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今天,我们可以随口列出清华很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却很少提到梅贻琦。这跟他的教育风格很有关系。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 ,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静俭约,奉行无为而治。 “黄老之治”希望人尽其才,故梅贻琦治

30、校也信奉让每个人充分表达,只要提出有利于清华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 ;“黄老之治”奉行法度,故梅贻琦尊崇科学,科学即法则;“黄老之治”奉行无己,故梅贻琦可以忘我地去服务。他说,清华的教师出名,学术成果出名,优秀学生出名,而校长却不必出名。梅贻琦的寡言少语使一般人或以为他严肃,或以为他谦和,或以为他没有主见。其实他并非不懂幽默,他的反应是才士也为之叫绝的。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长来来去去,为何独有他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立足,梅贻琦回答:“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人愿意倒梅( 霉 )!”他的寡言也并非没人欣赏,陈寅恪就曾说: “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那个政府就

31、是最理想的。 ”作为一名学养极厚的物理教授,他自幼熟读经史,背诵如流,曾对朋友笑言:“假如有谁背诵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 ”不少人都能回忆起梅贻琦的律己。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1943 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1941 年,美国空军来华抗日,急需大量翻译,梅贻琦号召联大外文系的男同学参军。1943 年,他又动员所有应届四年级身体合格的男生去当美军翻译官。在此期间,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虽然还不到四年级

32、,却提前参军。女儿梅祖彤也随军做了护士。梅贻琦的风度令人难忘。学者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回忆:“梅校长那时候五十好几了,可是极有绅士风度,平时总穿得很整齐,永远拿一把长长的弯把雨伞,走起路来非常稳重,甚至于拉警报的时候,周围人群乱哄哄,他还是不失仪容,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同时疏导学生。 ”因工作繁重,梅贻琦积劳成疾,1960 年被确诊罹患癌症。他终身从事教育,毫无积蓄。新竹国立清华大学为其垫付一部分治疗费,医院又酌情减少了一部分,还是不够。清华校友们商议募捐,半年间募集台币 65 万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贻琦看到凝聚着爱心的募捐记录, “阅后半晌无语,后曾流泪颔首” 。1962 年 5 月 19 日,梅贻

33、琦溘然长逝。蒋介石特颁“勋昭作育”挽额一方,副总统陈诚送的挽联是:“崇朴学以黜浮华,实大声宏,盛绩久为文苑重;树良规而垂教泽,薪传火尽,道徽犹系国人思。 ”梅贻琦的墓前广植梅花,刻石“梅园” ,为于右任所书。清华海内外校友,每到新竹必去祭拜。当地人士每日清晨也去凭吊,十年如一日,成为新竹一景。教育家蒋梦麟曾说:“中国崛起于近代文明国家之林,( 梅贻琦) 厥功之伟,莫之与京(争强比胜 )。 ”梅贻琦之执掌清华,是清华之幸,也是中国之幸。(有删改)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皆为引用,请分析其作用。答: 【解析】 文中两处画线部分,一处是通过何兆武之口对梅校长的肖像、行动进行描写,一处是教育家蒋梦麟对梅校长的

34、评价。可以说,这两处都是借他人之口来刻画梅校长这位传主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所以,分析其作用,主要从表现人物形象这个方面来作答,涉及人物的性格、功绩等。另外,由于是征引别处资料,所以也增加了本文的可信度。【答案】 引用何兆武的话突出梅贻琦即使在非常时期也极具绅士风度。引用蒋梦麟对梅贻琦的评价,突出梅贻琦在近代历史上的巨大功绩。两处引用都从侧面丰富了传主的形象,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题干示例常见设问方式:(1)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2)传记的最后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

35、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明辨题型 题干中一般有“引用” “援引” “写法” “手法”等字样。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1了解引用材料的类型材料类型 作 用原始材料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诗词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故事 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传主的话)印证作者的观点,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别人的评价 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增强说服力2.明确切入角度(1)对传主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2)对文本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

36、、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3)对结构的作用:照应(呼应 )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4)对读者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 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3答题步骤考点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陈众议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

37、悦。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他。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以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这样的情况在他 1982 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 。1983 年初至 1985 年,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 8 点到下午 3 点。如果因为某一难以推诿的事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

38、由于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 ,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之人。他与巴尔加斯略萨(另一位拉美文豪,下文称略萨)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子。2007 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 40 周年、自己 80 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上世纪 50 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

39、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 30 年后会专门带着一沓钱回来连本带息加倍地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 ,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1982 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 ,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为他“诊治” 。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马尔克斯从文 60 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

40、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那么深的理解,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 90 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 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

41、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 ,其实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选自环球人物 ,有删改)相关链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 ,1927 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 年 4 月 18 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 87 岁。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马孔多镇,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

42、兴衰、荣辱、爱恨、祸福,传递了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 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莫言评价:百年孤独这部标志着拉美文学高峰的巨著,具有骇世惊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他在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寻找拉美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文中有马尔克斯生活中的多处细节描写,举例说明这样写凸显了传主怎样的品性。答: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如请略萨作序、补交房租及拜访嘉宝等,结合这些细节概括马尔克斯的品性即可。答案 请略萨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凸显了马尔克斯胸襟豁达;补交房租,凸显了马尔克斯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拜访嘉宝,凸显了马尔克斯是个性情中人,丰富了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

43、,完成 13 题。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张岱年 1909 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 年,86 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 1945 年 8 月 15 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

44、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20 世纪 30 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 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 ,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1935 年, 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他在文中说

45、:“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 ”“唯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1937 年 7 月 29 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 ”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

46、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天人新论 ,意为“将欲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 。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 “知论” “天论” “人论”四部分,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 “生事颇窘” ,仅写成哲学思维论 事理论知实论 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1943 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 ,恐其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

47、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 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 ”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

48、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日本投降日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岱年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B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C张岱年非常爱国。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他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D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哲学的新生。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D 解析 D 项“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哲学的新生”以偏概全,原文为“唯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 。哲学只是文化的一部分。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岱年一生中最难忘的“ 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是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直到晚年,他回忆起这个“第一次” ,仍会生起欣慰之感。B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进行学术研究,出发点是为了救国。终其一生,他的学术研究始终没有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脱离过。C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D太平洋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