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游(连减运算) 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学习目标1能够从情境图中提取数学信息,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2探索并掌握 100 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编写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 20 以内数的连加、连减运算和 100 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 100 以内数的连减运算。教科书通过“秋游”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 100以内数的连减运算的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且为下一节学习10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2、同时,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情境图呈现了 3 个主要的数学信息:“一条大船可乘 90 人。 ”“一队学生有45 人。 ”“另一队学生有 25 人。接着,教科书提出了 3 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根据情境图而提出的,返程的“乘车”问题。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目的在于让学生看图获取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秋游的情境不仅能从中获取 3 个数学信息,而且一般都要了解乘客的人数和交通工具限乘人数等两类不同的数学信息。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教科书结合情境图,提出了连减的问题,并给出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连减,先从 90 中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从剩下的数中
3、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列出连减算式后,探索连减的计算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和再减,先算出两个队一共有多少人,再从 90 人中去掉两个队的人数。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教科书提供了乘车回学校的情境,要求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列式计算。通过这样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连减的计算方法,检查学习效果,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建议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适时地点拨、肯定有价值的想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精神。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参照下面的步骤组织学生活动。(1)导入
4、:有两队学生去秋游,需要乘船。可是他们遇到问题了,想请同学们来帮忙。 (教师出示教科书中的情境图)(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从图中可以知道,一条大船可乘 90 人,一队学生有 45 人,另一队学生有 25 人。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发展学生用语言完整表述问题的能力。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科书列举了两种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第一种,用 90 人依次减去两队的人数,就可求出还有多少个空位。学生可以分步列出两个算式,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90-45-25” ,在计算连减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竖式。有的
5、学生可能受到连加算法的影响,把三个数摞在一起减,这种方法可以算出结果,但非常容易出错,一般不提倡。学生在计算退位减法时,有时会出现从十位退 1 后忘记在十位减 1,或个位不够减时,用减数的个位数减去被减数的个位数等错误。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给学生以有效的帮助。第二种,先求出两个队一共有多少人,再用 90 人减去两个队的人数和,结果就是船上的空位数。因还没有学小括号,这里只要求学生分步列式,不要求列综合算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每一步运算,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或者说求的是什么,使学生能够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在学生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鼓励和引导,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意,已知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在表述时,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只要意思对即可,教师不必要求过高。3824=62(人) ,7062=18(人) 。最后,师生一起总结 100 以内数连减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