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二) 当仁,不让于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仲尼岂贤于子乎B道之斯行C小人学道则易使也D亡之,命矣夫解析:选 B B 项中的“道”通“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子哂之(微笑)比及三年(等到)因之以饥馑(继)B摄乎大国之间(整顿)立之斯立(就)子之武城(往,去)C童子六七人(未成年的男子)当仁,不让于师(谦让)夫子矢之(通“誓”)D仰之弥高(越发、更加)子哭之恸(极度悲痛)多见其不知量也(只、仅仅)解析:选 B B 项,摄乎:夹在。3下列句子中,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怎么样)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2、如果)C愿为小相焉 (做)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至于)解析:选 B B 项中的“如” ,意为“或者” 。4与“以吾一日长乎尔”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当仁,不让于师B约我以礼C仲尼岂贤于子乎D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解析:选 D A、B、C 三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D 为判断句。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9 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
4、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shn,四马一车为一乘)B因之以饥馑(接着)C夫子哂之(微笑)D舍瑟而作(住舍)解析:选 D D 项中“舍”读 sh,放下。6下列加点字与“端章甫”中“章甫”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驴不胜怒,蹄之 B皆共目之C沛公欲王关中 D殚其地之出解析:选 D 例句中的“章甫 ”是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戴礼帽。A、B 、 C 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D 项为动词作名词,出产的东西。7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也”句式不一致的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何伤乎?亦各
5、言其志也D我之谓也解析:选 B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A 项与例句相同。B 项,被动句,用“见于 ”表示被动。C 项,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何伤”即“伤何” 。D 项,用助词“之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我之谓 ”即“谓我” 。8下列对语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B孔子“哂之” ,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C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了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D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解析:选
6、C C 项中“理性的语言”不对,曾皙运用形象的描述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而非通过理性的语言。9本则故事中,孔子鼓励其弟子畅所欲言,而不阻止弟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愿,说明了什么?答:_答案: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尊重,能平等待人;孔子对弟子们言志的不同态度,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重视。(二)课外阅读(浙江高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011 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 直?或乞醯 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注 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 :醋。10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观。答案:择友11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答:_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 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