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包容性崛起:中国的战略选择王义桅 摘要: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战略,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越来 越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呼吁中国确立现代世界观与国家观,改变线性进化思维与 历史经验论,避免外交战略上“左”与“右”的倾向。中国要崛起不能简单停留 在自我宣示层面,要抓住世界主题从和平、安全向发展延伸的时代机遇,实现三 大包容:包容对手、包容他者和包容时代,走“包容性崛起”道路。其出发点, 是从利我诉求到利他关切,从民族视角到全球关怀,从历史经验到未来诉求,实 现中国与世界的利益共赢、权力共生、责任共担、价值共享。 “崛起” 一词与中国相伴, 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了。 1 时至今日, “中国 崛
2、起” 概念可谓滥 行于世。 不久前, 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 lobal Language Monitor, GLM) 公布调查结果称,自 2000 年 1 月至今全球最大新闻要属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 崛 起 2 。 国 际 社 会 习 惯 于 将 中 国 与 崛 起 相 挂 钩 似 乎 “崛 起 ”成 为 当 今 中 国 唯 一特征。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西方精英更是动辄拿中国说事儿 , 夸大中国挑战, 以此警醒西方社会, 也导致我们的中国观和心态在膨胀, 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不 断 扭曲和变形 。 中国与世界的隔阂, 在消除原 有障碍的同时 , 又在更大、 更新层 面 累 积 。可以说, 近
3、十年来, 外界对中国最大的误读, 就是崛起 。 太多的期待、 关切 和刺激, 源自中国崛起 , 已经到了和平崛起 (和平发展 ) 与否都不足以让世界释 怀的地步。一句话,和平崛起的问题,源头还是出在“崛起”视角与思维上。一 、 如此崛起: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不适应性 以崛起为旨趣的中国外交战略, 日益不适应全球领导需要, 体现在以下各个方 面 :就外交哲学而言,作为农耕文明、大陆文化的产物,中国内敛式外交哲学, 自 我 宣 示 的 多 , 创 新 建 构 的 少 。 比 如 , “和 而 不 同 ”的 防 御 性 外 交 哲 学 , 形 成 于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礼 崩 乐 坏 的 乱 世
4、, 目 的 在 于 恢 复 理 想 的 周 公 时 代 的 秩 序 。 当 今 世 界 , 业已成为地球村,“ 趋同”而非“不同”成为主旋律; “和” 的对立面也不再是“ 冲突” 或 “战 争 ”, 而 是 各 层 次 的 威 胁 。 为 应 对 全 球 性 挑 战 , 急 需 将 内 敛 式 的 “和 为 贵 ”外 交 哲 学 升 级 为 建 设 性 全 球 治 理 观 , 将 “和 而 不 同 ”升 级 为 “殊 途 同 归 ”。就 外 交 理 念 而 言 , 作 为 全 球 化 受 益 者 , 中 国 倡 导 的 “互 利 双 赢 ”理 念 , 曾 经 得1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威廉 欧
5、 佛霍尔特 (W illiam Overholt) 1993 年出版 的 中国崛起 (T he Rise of China) 一书,一般认为是关于中国崛起的第一部专著。不过他当时讲的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崛起。2 Rise of China Still Tops all Stories, May 5th, 2011. http:/ 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中国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 各种版本的中国责任论、 威 胁 论 粉 墨 登 场 , “中 国 之 所 得 即 为 他 国 之 所 失 ”的 零 和 思 维 不 断 抬 头 , 改 变 “中 国得大头、其他国家得小头”局面的公平贸易思潮日渐盛行,人
6、们对相对收益的 关 注 超 过 了 绝 对 收 益 , “互 利 双 赢 ”被 认 为 是 中 国 推 己 及 人 、 一 厢 情 愿 的 理 念 。 美 国 2010年拧紧冷战体制, 抵消了我在亚洲经营多年的基于 “互利双赢” 思想的一体 化影响, 成功在亚洲制造对华不信任, 并借此重返亚洲, 足已说明我外交理念的 呆板和滞后。就外交理论而言, 世界领导型国家应提出一整套 “源于自己而属于世界” 的外 交构想, 超越民族特色 , 寻求世界最大公约数的制度安排 。 比如, 威尔逊时期的 美 国 , 虽 仍 在 努 力 挤 进 世 界 强 国 之 林 , 却 已 提 出 超 越 美 国 、 超
7、越 时 代 的 “国 联 ” 构想。 其外交遗产 , 直到二战结束联合国的成立 , 才完成传承 。 与美国崛起进程 相比, 我外交理论没有跟上时代发展需要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步伐, 仍然局限 于为崛起包装或减少崛起阻力的经验总结和模仿剪裁层面。就外交思维而言, 长期以来我们认定“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 , 致使外交思维带 有很强的官僚思维痕迹。而“外事无小事” 理念更不幸造成办事思维、行政思维、 管制思维。恰恰因为周恩来总理太出色,其外交教条至今仍束缚中国外交思维。 所 谓 “站 稳 立 场 、 掌 握 政 策 、 熟 悉 业 务 、 严 守 纪 律 ”, 这 十 六 字 方 针 被 定 为 金
8、 科 玉 律 。 殊 不 知 这 种 “谈 判 式 外 交 ”、 防 御 式 思 维 、 谨 小 慎 微 作 风 , 是 我 当 时 面 临 政 权 合法性挑战、 追求国际认可的经验总结。 时过境迁, 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 但不 能 适 应 信 息 时 代 和 中 国 崛 起 情 势 下 以 “说 服 式 外 交 ”为 主 旋 律 的 时 代 需 要 。 “文 装 解 放 军 ”的 外 交 斗 争 思 维 , 更 造 成 现 在 “美 西 方 ”、 “敌 我 思 维 ”等 观 念 大 行 其 道 。 如外交碰壁, 轻易归结为 “我将强未强” 、 “世界 对我崛起不适应 ”。 这种简单思维,
9、使我无法理解变化了的中国与世界关系。 如增加横向比较和历史纵深感 , 看看当 今美国之困境, 足以让我们树立超越西方霸权崛起 、 超越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全 新 思 维 , 客 观 冷 静 看 待 中 国 崛 起 的 使 命 , 以 及 遭 遇 的 困 难 和 挑 战 。就 外 交 战 略 而 言 , 和 平 崛 起 战 略 不 适 应 全 球 化 时 代 需 要 。 和 平 崛 起 不 是 外 交 大 战 略 。 真 正 的 大 战 略 要 超 越 自 我 , 通 过 规 划 世 界 而 规 划 自 己 , 旨 在 寻 求 领 导 世 界 的 合 法 性 。 而 和 平 崛 起 只 是 一 种
10、 谋 略 , 或 者 自 我 意 愿 的 表 达 , 缺 乏 对 他 国 的 规 划 、 对 未 来 的 描 绘 。 邓 小 平 冷 战 结 束 伊 始 提 出 的 “韬 光 养 晦 ”等 十 六 字 方 针,也不是外交大战略,而只是外交姿态或韬略。分析起来,中国外交不适应性,主要原因有:(一)中国内部社会转型,核心价值的断层。1. 传统价值流失,普世价值遭拒。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革命后急促现代化, 导 致 传 统 价 值 观 缺 失 又 无 法 复 原 , 西 方 价 值 观 虽 颓 尤 盛 , 且 以 普 世 价 值 面 目 出 现 , 致 使 当 今 世 界 的 “中 国 威 胁 论 ”
11、和 对 中 国 的 不 信 任 , 无 法 通 过 公 共 外 交 根 本 解 决 。 作 为 美 国 霸 权 合 法 性 阐 释 的 公 共 外 交 、 软 实 力 概 念 , 现 成 为 我 香 饽 饽 , 其 实 误 解 颇 深 , 它 们 只 能 缓 解 , 而 不 能 跨 越 价 值 鸿 沟 , 更 无 法 消 除 中 国特色的崛起引发的种种担心与不确定性。2. 五千年的华夏中心主义,三十年的全球化实践。两者时间上的严重不匹配, 导 致 我 接 受 经 济 全 球 化 , 而 拒 绝 政 治 全 球 化 、 文 化 全 球 化 。 如 何 协 调 两 者 关 系,成为我外交理念创新的
12、重大考验。3. 利 益 重 组 , 影 响 价 值 重 构 。 社 会 转 型 推 动 内 部 利 益 价 值 重 组 , 致 使 对 外 无 法 传递恒定的核心信息。 外交政策成为国内利益博弈产物。 军方对海权的呼唤,3直 接 推 动 我 将 南 海 视 为 “核 心 利 益 ”, 造 成 我 亚 洲 政 策 的 极 大 被 动 。 这 样 , 该 属于我的东西,急于想得到,不仅未成,反而破坏了“韬光养晦”公信力。(二)世界转轨,充满不确定性。1. 权 力 东 移 。 当 今 世 界 , 两 种 现 象 同 时 存 在 : 世 界 看 美 国 , 美 国 看 中 国 ; 美 国 看世界, 世
13、界看中国。 在世界对美国失望或不抱希望时, 中国被过度寄希望, 导致中国责任论滥行于世。2. 秩 序 重 建 。 东 亚 存 在 两 种 秩 序 : 传 统 美 国 霸 权 秩 序 、 现 在 的 一 体 化 秩 序 。 当 前的亚洲局势不稳,正是新老秩序的激烈碰撞。3. 价 值 重 构 。 世 界 权 力 东 移 导 致 价 值 范 式 转 移 。 西 方 知 识 与 价 值 主 导 人 类 认 识 和 思 维 范 式 的 时 代 业 已 终 结 , 却 无 人 能 取 而 代 之 。 国 际 社 会 进 入 一 个 思 想 相 对混乱的多元世界。(三)中国与世界不同步。1. 大 国 回 归
14、 现 实 主 义 , 中 国 倡 导 理 想 主 义 , 两 者 无 法 产 生 外 交 共 鸣 。 如 , 欧 盟 提出对华“利益置换” ;日本放弃“东亚共同体”理念,追随美国;“ 911” 事 件 十 年 后 , 现 实 主 义 再 次 回 归 美 国 外 交 主 流 思 维 。 而 中 国 仍 在 和 平 、 和 谐 概念上兜圈子,缺乏与世界主要力量的现实主义对话体系。2. 中 国 快 速 崛 起 , 不 适 应 世 界 , 世 界 也 不 适 应 中 国 。 两 者 的 相 互 不 适 应 性 体 现 在权力结构、制度安排与价值理念等诸多方面,致使相互抱怨。3. 中 国 重 文 化 ,
15、 缺 战 略 。 目 前 被 称 为 战 略 的 外 交 主 张 , 具 有 浓 厚 的 中 国 文 化 特 色,外界往往难以把握和理解。 “韬光养晦” 、 “和谐世界”是典型例子,只 能听任别人曲解。(四)农耕文明不适应如今海上贸易与相互依存时代。1. 农 耕 文 明 的 生 产 方 式 , 自 给 自 足 的 小 农 经 济 , 不 适 应 当 今 以 内 需 、 外 贸 、 投 资 三 位 一 体 式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需 要 。 内 敛 式 外 交 哲 学 产 生 于 资 源 稀 缺 时 代 , 不 适应以内需为导向的未来经济发展模式需要。2. 农耕文明的交换方式或生活方式,重防
16、御轻进攻。无论是老子的无为而治, 或孔子的恢复周礼, 或孙子的兵法天下, 或墨子的兼爱非攻等诸子百家思想, 都 不 能 解 答 中 国 面 临 的 全 球 化 困 境 。 中 国 外 交 新 思 维 , 应 兼 收 并 蓄 东 西 方 文 明 、 历 史 与 现 代 模 式 , 与 国 际 社 会 共 同 探 索 引 领 世 界 未 来 发 展 需 要 的 外 交 哲 学理念和制度安排。3. 农 耕 文 明 的 思 维 方 式 , 如 提 倡 天 人 合 一 理 念 , 不 适 应 当 今 以 理 性 和 私 域 为 基 础 的 民 族 国 家 体 系 , 不 适 应 如 何 处 理 当 今
17、世 界 关 切 和 人 类 挑 战 。 中 国 现 为 世 界工厂,要成为世界实验室,必须提供全球思维的公共产品。二 、 为何崛起:崛起观的五大非对称性 从实践而言, 上述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不适应 性 揭示出崛起的瓶颈和极限: 其一是外部因素约束, 包括资源、 气候变化等由于全球化极限, 我无法通过把 蛋糕做大来追赶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和人均能耗,无法也不应追求利益最大化。 其二是内部因素约束, 包括人口、 环境与制度创新边际效用递减铁律, 使得 我在许多方面无法依靠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超越发达国家。从理念而言, 是我 “崛起” 观问题的折射。 “崛起” 观存在三大认识论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历史决定
18、论。意大利历史学家克鲁齐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是否可以说“一切崛起史也是一种当代史”?历史有很多的偶然性,我们4对 此 所 知 甚 少 。 因 而 大 国 注 定 崛 起 的 宿 命 论 是 站 不 住 脚 的 。 第二个问题是认识论上的拆分法是否合理。 比如说, 为了探寻古董花瓶的成分, 打碎以后就能获得真相吗?不可能的。 现在只能用射线方式看, 但伽玛射线 也没有找到越王勾践宝剑的秘密。 我们把大国兴衰的因素都找到了, 也无法复原 其本来面貌。历史可能比我们理性分析的更加复杂。第三个问题是思维问题。 我们讨论大国崛起, 总是期待学习借鉴。 为此我们 看重的往往为我所欠缺的方面, 并非
19、人家自豪之所在。 比如说我们很羡慕美国政 治的权力制衡, 而美国人则责问权力制衡并未阻止布什对伊拉克动武, 由此导致 美国的一系列战略错误, 反而羡慕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 。 学习借鉴美国崛起还有 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与虎谋皮。 中国崛起的最大外部障碍就是美国 。 想从美国崛 起里找中国崛起的影子,就尴尬了。这三大认识论问题,折射出“崛起”视角本身的种种非对称性:(一) 共性个性不对称: 中国崛起, 具有大国崛起的共性, 因此研究美国 等大国崛起经验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中国崛起的个性更为关键 , 即这是近代以 来 第 一 个 非 西 方 或 不 以 “西 化 ”为 目 标 的 大 国 崛 起
20、, 是 中 华 古 老 文 明 的 复 兴 , 冲 击的不只是西方的既得利益及其制度保障国际体系, 而是在挑战西方的 “普 世价值”观,冲击以西方经验、西方知识为基础的话语权及价值体系。(二)内因外因不对称: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崛起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现在的“ 崛起观 ”,尤 以“和平 崛起” 战略为 代表,将 着力点 放在如 何应因美国 霸权和国际环境上, 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 即崛起是解决我面临问题和挑战的自 然而然的结果。 当今世界, 各国面临的挑战趋同, 区别在于应对这些挑战的机制 和效率各异。(三)偶然必然不对
21、称:常言道“形势比人强” 。崛起大战略,制订易而 执行难。 当今政治任期有限, 在西方民主体制下, 很难保证继任 者沿着前任设计 的战略轨迹前进。 中国外交也日益为部门利益和利益集团所干扰 , 缺乏统筹协调。 对于国际环境而言, 偶然因素、 突发事件往往占据了国际议程 , 使得崛起的偶然 性增加。 美国学者也一再警告, 中国超越美国的崛起并非铁板钉钉 , 本质上中国 仍 然 是 个 “脆 弱 的 超 级 大 国 ”3 。 这 也 反 过 来 提 醒 我 们 , 无 欲 则 刚 , 无 心 插 柳 柳 成荫。老想着崛起,想成为老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四) 主观客观不对称: 崛起往往是事后被追
22、认的, 并非事先设计的结果。 近 代 以 来 中 国 发 展 历 程 表 明 , 中 国 是 “被 崛 起 ”的 。 邓 小 平 发 起 改 革 开 放 , 并 没 有想到要 创造什 么“北 京共识 ”,而只 是觉得 “不改革 开放死 路一条 ”。 “北 京共 识” 是西方学者为中国总结的, 甚至 “中国崛起” 的提法也是被西方建构出来的 概念。 并非我们要和平崛起, 而是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国际体系 , 只能选择和 平崛起。 一句话 , “崛 起” 是外在视角, 只有 当我们主动讨论对方的 “衰落” 时, 才掌握了话语权。(五) 理性感性不对称: 当今时代是不确定性时代, 政治不光是国家间政
23、 治, 也是人的政治; 国际关系也是人的关系。 既然政治不再是理性精心设计的产 物, 更多是感性因素所驱使 , 因此从成本收益、 阴谋论视角 , 从理论与战略层 面 研 究 大 国 兴 衰 , 局 限 性 日 益 明 显 。总之,以大国崛起记录片为代表的“崛起热”延续至今,很大程度上 是找我崛起的合法性,为诠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当性,可能陷入“自我3 Susan Shirk,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4 梁启超: 中国 史叙论 , 梁启超 全 集第 一册, 北京 出版社 1999
24、年 版,第 4484 53 页。5实现的预言”怪圈。因为大国崛起的原因往往也是其衰落的原因。是学习崛起 还是学习衰落呢?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大国衰落比大国崛起更重要。我们的 思维充满了国家意识、大国情怀。在欧洲人看来,中国还在为崛起伤神,思维 局 限 于 国 家 、 器 物 、 制 度 层 面 , 而 他 们 在 谈 后 现 代 , 后 国 家 , 后 GDP 了 。 这 是 导致中欧认识分歧的重要根源。三 、 谁在崛起:中国的多元身份 在崛起与中国划等号的情形下, 首先要思考的是, 什么样的中国在崛起呢?梁启超在 中国史叙论 一文中提出中国的三重身份: 中国的中国、 亚洲的中国、 世 界 的
25、 中 国 4 。以此对应,今日中国之崛起,内涵有三:国家传统 国家属性 国家身份 国家视角 发展状态中国的中国 中华民族 文明国家 发展中国家 社会认同 民族复兴亚洲的中国 中华帝国 朝贡体系 崛起大国 历史记忆 历史再现世界的中国 中央王国 民族国家 新兴国家 国际角色 大国崛起这说明, 当今中国之情形, 崛起只是一个方面的情形。 进一步而言, 在全球 化 时 代 , 中 国 崛 起 有 三 个 维 度 :一是传统中国 (T raditional China) 。 经济中国的 崛起, 导致文化中国的崛起, 本是自然之事。 然而, “左” 派学者将文化中国的崛起延伸至 “中国例外论” 、 “中
26、 国中心论” ,寻求传统中国的优越感,或吸取了美国崛起的糟粕、误读了欧洲大 国崛起的启示, 或 心态 膨胀, 为外界所忽悠。 时下 “中国模式” 、 “中 国震撼” 说 变相 在否定政治改革的必要, 否定中国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 , 甚至否定其他模式 的 优 越 性 、 合 法 性 。 事 实 证 明 , 在 中 国 崛 起 的 认 识 上 , 同 样 是 “左 ”比 “右 ”更 可怕。二是现代中国(Mode rn China) 。讨论中国崛起时,许多人忘记了中国 的现 代 身 份 与 认 同 仍 在 构 建 过 程 中 ; 现 代 国 家 观 并 未 完 全 建 立 。 不 只 是 祖 国 未
27、 统 一 , 民族融合问题 挑战重重, 最关键的是核心价值观建构, 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 国际社会, 我们往往捡的都是西方超越的观念: 主权、 核心利益, 带 有明显的排 他性思维。三是全球中国 (Globa l China) 。 这是指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我们利益和观 念国际化、 全球化的部分 , 最应该鼓励崛起的。 换言之 , 未来我崛起战略的主要 着力点,是塑造 “全球中国”新身份,以平衡“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 ,在 此基础上确立现代世界观。中国崛起, 既具有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共性, 也 具有中华民族复兴的独特个性。 前者引发 对守成和衰落国家的担忧是正常的, 后者正在颠覆西方中
28、心世界观 。 由此产生中外中国观的差异: 我从时间逻辑看中国, 视中国为文化共同体, 强调社 会中国、中华文明属性和发展中国家身份,故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情有独钟; 外国从空间逻辑看中国,视中国为民族国家,强调国际体系里中国的大国身份, 着眼于中国的分量与影响。对中国崛起的中外认识反差, 往往导致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等矛盾言论6在国际社会的流行, 昭示着崛起视角的局限性。 更一般地说, 以崛起为旨趣的大 战 略 , 存 在 三 重 悖 论 :1) 知识与权力的不匹配。 传统文化是传经文化而非送经文化, 不足以支撑我 “走 出去”战略。历史上我们只有“西天取经”的故事或“万国来朝”的壮举,
29、很 少 有 传 教 士 精 神 , 即 便 郑 和 七 下 西 洋 , 也 只 是 传 播 皇 恩 浩 荡 , 并 未 积 极 输 出 中 国 观 念 。 现 在 “孔 子 学 院 ”积 极 走 出 去 , 是 大 胆 尝 试 。 但 其 中 的 孔 子 更 是 万 世 师 表 的 象 征 , 绝 非 儒 教 教 主 。 中 国 世 俗 文 化 的 内 敛 性 , 是 我 公 共 外 交 缺乏积极进取心的重要制约。相比,美国商业扩张是以传教士为铺路石的, 其 公 共 外 交 具 有 浓 厚 的 天 定 命 运 情 结 , 因 而 不 仅 为 外 交 官 所 践 行 , 甚 至 为 普 通民众所
30、传播 5。2) 我与美西方的二分法思维。 “战略机遇期”的提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美反 恐 战 争 基 础 上 , 担 心 的 是 美 欧 联 手 对 我 , 将 我 与 西 方 对 立 起 来 。 一 再 强 调 和 而 不 同 , 其 实 是 与 美 国 宗 教 观 、 欧 洲 人 普 世 观 相 抵 触 的 。 必 须 从 内 心 确 立 我与西方可以在更大层面实现相互包容的殊途同归观;更重要的,包容西方, 并 非 封 锁 我 们 改 革 的 方 向 , 而 是 相 互 学 习 、 借 鉴 , 实 现 共 同 发 展 、 和 谐 发 展 与包容发展。3) 线性进化论。以赶超为目标,以后发优
31、势为依托的 GDP 线性发展,遭遇愈 来 愈 多 的 挑 战 。 这 些 挑 战 呼 吁 中 国 确 立 现 代 世 界 观 与 国 家 观 , 改 变 线 性 进 化 思维与历史经验论,实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 种种崛起悖论,是思维悖论的折射。传统中国文化认为,有四种力量境界:诸道同源之理, 万法归一之道, 纲举目张之法, 提纲挈领之术。 以崛起为旨趣的 中 国 战 略 , 追 求 的 只 是 术 、 力 、 法 等 低 层 境 界 , 局 限 于 自 我 实 现 、 历 史 对 比 与 横 向 比 较 。 其 实 , 当 今 中 国 之 态 势 , 岂 能 “崛 起 ”一 言 以
32、 蔽 之 ? ! 世 界 大 势 , 浩 浩 荡 荡 , 亦 非 “崛 起 ”一 词 所 能 涵 盖 。对照中国诸子百家思想, 我崛起战略, 鲜有道家 因素 (强调“ 无为” ) , 更 无“ 道” 的境界 (强调“ 道法自然” ) , 停留在儒家因素 (强调 “和谐” ) 及法家 的“ 法制” (强 调 “势” 和“ 术 ”) ,缺乏 墨家的“ 和平主义” 及“ 兼爱” 、“ 非攻” 思想, 更不要说其“ 尚 同 ”观 念 。从大历史角度看, 中国崛起承载三重使命: 其一为国强, 其二为民富, 其三 为文明复兴。国强,改革开放三十年虽大踏步前进,然而总体上仍是大而不强, 可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33、 民富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文明复兴 , 虽初露端倪, 却 注定要还原西方为地方性, 塑造真正的多元世界。 和平崛起难以完成这三重使命。四 、 何种崛起:和平崛起的问题及其超越2010 年以来,尤其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日益处于世界事务的风 口浪尖,面临的发展阻力有提升之势,体现在:与发达国家关系, 从互利共赢迈向权力转移, 片面强调共同利益出了问 题 。 我已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利益攸关方 , 西方对我担心从体制外的挑战者, 到 体制内的不负责任演变, 对支持我改革开放, 向抱怨我改革开放转变 。 我发展道 路速度超越西方预期, 与日欧在经济总量和国际影响力的权力转移已经到来, 与
34、美国的战略冲撞加速逼近。与新兴国家关系, 从协作性为主到竞争性一面突出 , 未能追求共同权力5 王义桅等,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外交” , 公共外交季刊 夏季号,第 78 79 页。7产生问题 。 随着我发展道路态势与其他新兴国家不断拉开距离, 发达经济体与新 兴国家间的矛盾日益集中于发达国家与我矛盾上, 不仅破坏了我与新兴国家战略 合作的基础, 而且侵蚀了新兴国家作为我发展道路的战略保护带作用。 在改革国 际体系、 担负全球责任等方面, 我与新兴国家间的竞争性一面突出, 并表现在联 合国安理会改革、人民币汇率、资源与话语权竞争等方面。与周边国家关系, 从分享发展机遇到对冲发展风险演变, 根
35、本问题出在 未能实现共同安全 。 中国发展道路在给我周边国家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同时 , 也带 来巨大压力。 美国利用我周边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担忧, 借助领土争端和国际 事件, 制造我与周边国家隔阂, 以抵消亚洲一体化和我睦邻政策的积极影响 。 周 边国家借助域外大国平衡我日益发展道路的亚太影响力趋势明显。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从战略基础到成为战略薄弱环节 , 传统的共同身份 和 价值观出了问题。 发展中国家普遍对我发展道路充满期待 , 从我发展道路中得 益分化严重, 加上西方的挑唆和新兴国家的竞争 , 发展中国家对我抱怨性一面可 能增大,给我对外援助、履行千年发展目标、应对全球性挑战等国际责任方
36、面, 面临越来越大压力。上述问题的产生,是和平崛起路径依赖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体现在:(一) 体系依赖: 即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 希望借助后发优势、 比较优势, 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 结果陷入了又要负责任、 一旦负起责任又被指 责“强硬”的尴尬境界。( 二 ) 文化依赖:欧洲人担心,中国文化是地域性文化,是乡土文化,是内陆 文明文化, 天下体系不过东亚体系而已, 而现在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因此 中国崛起存在知识和权力极为不匹配的问题。 这就提醒我们, 中国崛起必 须是创新崛起,绝对不能躺在孔子的被窝里高喊文化崛起。( 三 ) 全球化依赖:中国崛起,得益于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分工。然而
37、, 全球化自身出了问题。 多哈回合谈判、 气候变化谈判等全球多边主义陷入 僵局, 地区、 双边自由贸易区风起云涌。 美国力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 伴 协 定 ( TPP) 借 此 在 抵 消 我 长 期 坚 持 的 “10+1”、 “10+3”地 区 一 体 化 路径。种 种 情 形 表 明 , 必 须 超 越 和 平 崛 起 战 略 , 首 先 要 超 越 “崛 起 ”本 身 , 并 首 要 体 现 在 三 重 超 越 上 :其一是超越国家, 关注社会。 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内政外交思考的是民族 振兴, 强国富民 , 国家建设和国际地位压倒一切 。 当下中国正以扩大内需 、 公平 正义 等
38、为经济 、 政治改革方向 , 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主轴, 可以预见中国将越来越 能 理 解 并 扬 弃 欧 盟 模 式 。其二是超越复兴,关注创新。以崛起为旨趣的中国发展思路,自然是思考 GDP等物质力量为主 ; 以复兴为目标的中国进步轨道 , 自然是以恢复往日的文化 辉煌为主, 往往缺乏精神价值的创新。 欧盟恰恰是发展路径与发 展 目标的一面镜 子 , 展 示 给 中 国 什 么 是 真 正 的 崛 起 , 崛 起 的 目 的 是 什 么 , 崛 起 之 后 怎 么 办 。其三是超越民族, 关注人类。 传统中国外交, 以捍卫、 增进民族国家利益为 宗旨。 崛起之后的中国 , 当更关注人类社会的和
39、谐 。 中国贡献给人类的不只 是 “中 国制造” , 更是 一种国际文明观和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 , 中国将更能理 解欧盟将规范性作为自己的力量定位。实现这三方面的超越, 中国与世界关系内涵才有可能从共同利益、 共同挑战 向共同价值 (共识 ) 飞跃 , 关系性质才有可能从和而不同走向殊途同归 。 中国与8其他国家 关系的未来在于不断适应学习, 寻求新的全球共识, 合作应对不确定性 时代,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五 、 为 谁崛 起:美 国崛 起的历 史启 示 美国和平崛起, 被公认是大国崛起的成功范 例 , 因其为创新崛起, 而非路径依 赖 型 崛 起 。 考 察 其
40、历 史 经 验 , 对 我 们 最 大 的 启 示 , 可 称 之 为 包 容 性 崛 起 : 一是包容你的对手。 美国崛起是应大英帝国霸权衰落之邀而承担国际义务的结果 , 故而实现了霸权的和平转移。 体现在, 美国的制度设计、 行为理念尽可能 考 虑 到 了 英 国 的 利 益 , 英 国 也 乐 于 借 助 美 国 霸 权 维 护 自 己 的 帝 国 荣 耀 。 100 多年 来, 英国文化、 英语在世界上有很大影响, 这并不是靠军事和经济上的实力维持 的。 中国要设立一套让美国保持体面霸权衰落而实际影响尚存的长效机制, 并且 让美国人明白只有跟中国合作才能更好维持其既得利益。 如果找到了
41、, 美国一定 会 跟 中 国 合 作 的 6。 二是包容其它国家。 其它国家也需要发展, 也有 自身合理关切和诉求。 历史 上, 日本提出 “大东亚共荣圈” ,是打着排挤欧洲人的口号实现亚洲霸权,但也 曾蒙蔽了不少亚洲国家, 因为这与亚洲国家赶出欧洲霸权的梦想不谋而合 。 美国 提 出 “门 户 开 放 ”政 策 , 适 应 了 亚 洲 的 开 放 , 适 应 了 全 球 化 发 展 需 要 , 曾 为 亚 洲 国家所欢迎。 当今世界, 中国能不能为其它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 提出 其所 需求的理念, 解决它们的关切呢?持续地做到了 , 人家自然公认中国的领导地位。 三是包容时代发展的需
42、要。 全球化发展的逻辑是生产力、 生产方式上日益趋同, 意识形态不断淡化 (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大趋同” 7) , 甚 至生活方式 也日益相互影响、相互适应。这是后发国家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根源。中国崛起, 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大国崛起,甚至不能以美国崛起为旨趣,而应真正实 现全球性国家、文化大国、文明古国的崛起。靠的是什么,不再是中国生产力、 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先进,靠的是观念领先一步,真正为实现人类持久和 平、共同发展提出一整套的观念、主张和制度安排。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未来世 界的挑战在什么地方?理念制度设计是不是适合未来发展需要?不能再停留在 赶超美国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层面了。 美
43、国提出一套套源于自身又属于世界的外交主张, 基于现实又引领未来的制 度理念, 是美国崛起的合法性基础。 中国现在讨论问题还是自身作为大国的崛起, 没有形成对世界的一整套看法甚至现代世界观还很模糊、 淡薄。 这是最令人 担心 的, 也是为欧洲人所嘲笑的 。 因为, 欧洲人讨论的是如何实现全球治理的问 题 。 如果说, 欧洲通过创立欧盟解决的是和平问题, 美国通过联盟体系解决的是 安全问题, 中国能不能提出方案、 切实解决发展问题和公正问题 , 既是中国崛起 的 机遇也是考验 。 解决好了, 中国就是公认的世界领袖 ; 解决不好, 就可能沦为 与他国争霸的境地。 事实上, 全球化并非美国化。 美国
44、军事金融霸权体系把太平洋、 大西洋联 为一体, 但是不包括非洲等南方世界。 中国包容性崛起的历史使命 , 就在于推动 实现 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南方世界的发展, 尤其是非洲的发展, 包容进6 王义桅: “防止美国过快衰落” , 环球时报2 006 年 8 月 10 日。7 马丁 -沃尔夫: “世界经济进入大趋同时代” 。 金融时报20 11 年 1 月 4 日。9自身崛起之中, 这才是中国将来追求世界领导型国家的合法性源泉。 多哈回合谈 判里把发展的逻辑抽掉了, 这是它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美国控制了世界银行行 长的位置, 把很多理念贯穿到世界银行, 背离了世界发展的真正需要的公平公正
45、 原 则 。 六 、 如何崛起:从和平崛起到包容性崛起 和 平 崛 起 作 为 我 发 展 战 略 的 重 大 抉 择 和 对 外 战 略 的 重 大 宣 示 , 是 从 自 我 出发, 无法应对世界对我关切。 中国发展太快, 外界对中国发展的担心, 不止是和 平不和平的问题, 而是中国发展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中国崛起会提出何种国际理 念?我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需要我实施不仅包容西方的和平崛起, 而且要包容 其他新兴国家发展、有效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包容性崛起”新战略。包 容 性 崛 起 与 和 平 崛 起 区 别 有 三 : 一 是 和 平 崛 起 解 决 的 是 让 西 方 包 容 我
46、 崛 起 问 题 , 包 容 性 崛 起 解 决 的 是 我 如 何 包 容 西 方 , 减 少 崛 起 阻 力 ; 二 是 和 平 崛 起 着 眼 于 从 新 兴 国 家 崛 起 中 脱 颖 而 出 , 包 容 性 崛 起 着 眼 于 如 何 解 决 与 新 兴 国 家 同 时 崛 起 的 矛 盾 , 有 效 构 筑 持 续 崛 起 的 战 略 保 护 带 ; 三 是 和 平 崛 起 旨 在 开 创 发 展 中 国 家 史 无 前 例 的 成 功 范 例 , 包 容 性 崛 起 旨 在 国 际 新 秩 序 中 如 何 包 容 发 展 中 国 家 权益 。包容性崛起是介于和平崛起路径与和谐世界
47、目标之间的道路, 要解决的问题 是如何通过中国的和平发展实现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因为共同利益、 共同安全、 共同价值无法一步到位, 只能从利益、 安全与价值的包容性入手 , 实 现 中 国 与 世 界 的 包 容 和 谐 。 包 容 性 崛 起 战 略 实 质 是 让 世 界 从 中 国 崛 起 中 普 遍 受 益, 实现权力共享与责任共担, 有利于形成国际共识 , 既让世界包容中国的发展, 也让中国包容世界的发展。 包容性崛起的目标是让世界对我发展道路不仅欣然接 受、热情帮助,而且真诚欣赏。调整自己的心态总比调整人家的心态容易。 这样, 从认识论而言, 包容性崛 起改变了和平
48、崛起自我宣示的单向思维, 改变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念 , 积极 塑造 主客体互动的包容性思维, 追求适当而兼容的利益 , 改变中国与外部世界的 二分法, 形成中国与世界互动建构、 相互学习适应的局面 , 塑造 “中国崛起也是 我的崛起” 、 “中国为我们在崛起 ”等印象, 让 外界在中国崛起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实 现 其 愿 望 , 满 足 其 安 全 感 、 幸 福 感 、 成 就 感 。 如 果 实 现 了 这 一 点 , 人 家 自 然 就 很欢迎并主动帮助中国崛起了。以“包容性崛起”坚持和完善和平崛起,既具必要性,又具可能性。 先说必要性。 美国虽无法主导世界, 但相当长时期仍将成为
49、国际社会最有影响力的阵营。 我长期面临来自西方的利益冲突、 权力转移与意识形态压力。 不包 容西方, 便面临西方联手遏制我发展道路的越来越大阻力, 最终无法实现和平发 展道路目标。 新兴国家、 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 作为我崛起的战略保护带、 战略依托与战略基础,更需包容其权益与意志,对冲我与美西方关系风险。再说可能性。当今世界,互动建构成为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主旋律。 没有固定敌友,菜单式合作、竞争性合作,成为常态。在国际秩序重建过程中, 西方尽管自信心不断下降, 但价值优越感持续。 西方不断对我失望 , 但尚未绝望。 且西方并非铁板一块。 围绕国际机构让权、 国际贸易让利给新兴国家 , 西方内部 矛盾加剧,给我实施对西方的包容战略提供战略空间。从本质而 言, “包容性 崛起”是 积极的 韬光养 晦战略, 努力做 到发展 为了世10界 、 发 展 依 靠 世 界 、 发 展 成 果 由 世 界 共 享 的 理 念 , 旨 在 实 现 全 面 、 协 调 、 可 持 续 发展道路, 是科学发展观在我与世界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包容性崛起需解决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