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应激与应激障碍,2018/9/12,2,一、应激(stress)的定义,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2018/9/12,3,二、应激过程,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2018/9/12,4,(一)应激源(stressor),应激源是能够引起心理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因素,又被称为生活事件。 按事件的属性分类: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应激源。,2018/9/12,5,躯体性应激源,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生物刺激,2018/9/12,6,台湾大地震,2018/9/12,7,老鹰扑向正在海滩玩耍的孩童,2018/9/
2、12,8,患病,2018/9/12,9,心理性应激,挫 折,心理冲突,2018/9/12,10,社会性应激源,2018/9/12,11,表6-1 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举例),生活事件 LCU,配偶死亡 100 离婚 73 结婚 50 退休 45 家庭成员患病 44 家庭添员 39 突出成就 29 与上级矛盾 23,生活事件 LCU,搬家 20更换学校 20 调换工作岗位 39 工作性质改变 36 饮食习惯改变 15 假期 13 圣诞节 12 打架 11,2018/9/12,12,1.社会生活事件有正性、负性之分;,2.社会生活事件有民族区域性差异。,LCU的评定及其意义,年内LCU总分与个
3、体身心健康的关系,LCU,300,患病机率70%。,2018/9/12,13,2018/9/12,14,被袭的五角大楼,2018/9/12,15,生活琐事,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且无法逃避的琐事, 都可能引起应激.,2018/9/12,16,生活 琐事,工作 职业,身心 健康,生活 环境,生活 保障,时间 分配,家庭支出,2018/9/12,17,家庭支出方面,2018/9/12,18,工作职业方面,2018/9/12,19,身心健康方面,2018/9/12,20,时间分配方面,2018/9/12,21,生活保障方面,2018/9/12,22,文化性应激源,2018/9/12,23,祈求保佑,20
4、18/9/12,24,2018/9/12,25,2018/9/12,26,(二)应激的中介机制,1.认知评价 (cognitive appraisal):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两重评价学说(Lazarus): 初级评价:判断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个体对事件是否可以改变,即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估计。,2018/9/12,27,初 评,问 题,次 评,适 应,情绪反应 不适应,问题关 注应对,情绪关注应对,无效,有利害关系,可改变,有效,不可改变,无利害关系,有效,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的作用,无效,2018/9/12,28,2. 应对方式,应对方式(cop
5、ing style) :是指个体对付应激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景的手段。,2018/9/12,29,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2018/9/12,30,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相关,社会支持对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康复。,2018/9/12,31,4. 个性特征,个性影响认知评价; 个性影响应对方式;A型行为: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工作急躁易怒。概括为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意倾向。 个性与
6、社会支持有联系。,2018/9/12,32,(三)应激反应,应激生理反应 应激心理反应 应激行为反应,2018/9/12,33,1. 应激的生理反应,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最终影响心身健康的心身中介机制(mediating mechanism)涉及:,2018/9/12,34,心理-神经中介机制,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2018/9/12,35,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类激素增加,合成代谢类激素减少,2018/9/12,36,短暂或不强的
7、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 中度应激增强免疫应答; 强烈应激显著降低免疫功能。,心理-神经免疫机制,2018/9/12,37,2. 应激的心理反应,不 良 情 绪 反 应,认 知 能 力 降 低,自 我 评 价 丧 失,行为的自控力下降或丧失,2018/9/12,38,不 良 情 绪 反 应,2018/9/12,39,认 知 能 力 降 低,2018/9/12,40,自 我 评 价 降 低,2018/9/12,41,行为的自控力下降或丧失,2018/9/12,42,3. 应激的行为反应,退化与依赖 逃避与回避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2018/9/12,43,应激反应结果,适应功能
8、,导致疾病,(四)应激反应结果,第二节 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2018/9/12,45,一、应对的概念,应对(coping)又称应付,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为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2018/9/12,46,二、应对的方法,从应对的指向看 情绪集中性应对: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针对情绪反应。 问题集中性应对:直接指向应激源,针对事件或问题。,2018/9/12,47,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
9、防御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作用。,2018/9/12,48,心理防御机制分类,自恋型 神经症型 不成熟型 成熟型,2018/9/12,49,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否认(denial)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做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负担。,2018/9/12,50,退行(regression),也称退化,当人遭遇严重挫折时,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 熟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化机制。,2018/9/12,51,幻想 (fantasy),脱离实际的空想。现实社会中遇到了难以实现的愿望和困境时,人们以幻想进入异想天开的境界,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幻想机制。“
10、白日梦”等都是对幻想机制的生动写照。,2018/9/12,52,转移 (displacement),当一个人因限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或态度,在潜意识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身上。例 “迁怒于人” 。,2018/9/12,53,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又称文饰作用,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常常会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如“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酸葡萄”心理。,2018/9/12,54,反向(reaction),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制约,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
11、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防御形式。,2018/9/12,55,2018/9/12,56,升华 (sublimation),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欲望和感受,导向能被社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目标和方向上去,这就是升华机制。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升华是人们适应环境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防御机制。,2018/9/12,57,心理防御机制升华,2018/9/12,58,幽默 (humor),处于尴尬的境地时,有的人常会自发地以发笑、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看的局面,是自己摆脱困境。,2018/9/12,59,心理防御机制幽默,“苏格拉底的妻子”是
12、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常使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 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2018/9/12,60,潜抑 (repression),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抑制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的安宁。,2018/9/12,61,第三节 应激相关障碍,一、概念 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不包括癔
13、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2018/9/12,62,应激相关障碍,共同特点 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 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流行病学资料 患病率:0.68 0/00(国内12地区流调资料) 性别:男女无明显差异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可见于少年和老年,2018/9/12,63,应激相关障碍病因,病因: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因素 应激源 自然灾害: 人为集体灾难: 个人重大生活事件:剧烈的或持久的(如人际关系) 个人素质 人格特点: 性格怯懦,固执,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或感情用事。 躯体状况: 躯体健康状况不佳,
14、有慢性疾病或智力低下者等。,2018/9/12,64,二、急性心因性反应:,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诱因。 在遭遇精神打击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内发病。持续几天到一周后缓解。 个体易感性,适应能力较差或附加躯体过度疲劳消耗及脑器质性因素,则发病几率增加。,2018/9/12,65,临床表现,意识障碍:表现为恍惚或朦胧状态,意识范围缩小,注意狭窄,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理解困难(可茫然出走,表现神游症状)。 有自发言语(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可有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激越,喊叫,情感爆发,动作杂乱,无目的性,可有冲动行为。 有的病人呈运动性抑制,情感迟钝、麻木,行为退缩,少语少动,或昏睡
15、,呈亚木僵状态。,2018/9/12,66,临床表现,创伤经历常因想象、梦境、触景生情等多种途径引发个体反复重新体验。 病人常伴有失眠、易激惹、注意困难、高度警觉、惊跳反应。 病程短暂,特别在离开创伤性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缓解后对发作情况可部分或全部遗忘。,2018/9/12,67,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应激障碍,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2018/9/12,68,特点:,事件发生后数日到6个月内发病,大多数病人一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女性较男性易患
16、。 精神障碍有三方面的主要表现: (1)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2018/9/12,69,1.精神创伤性情境的反复重现:创伤性经验在病人记忆中反复地、不由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之中,萦绕不去,梦境中也经常出现。,临床表现(无意识障碍),2018/9/12,70,有时患者出现短暂“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身临其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强烈情感反应(闪回) 。儿童则在游戏中反复模拟。 有时面临类似情景或接触纪念物等又引起强烈情绪体验(触景生情)。 出现心因性遗忘,经历的事件排除在记忆之外,即使经过提醒亦予以否认,此种现象被认为是心理防御机制“压抑”的结果。,2018/9/12,71,2.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易激动或发脾气,易受惊或过分警惕,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难入睡或易惊醒)。 3.持续回避:对周围环境普遍刺激反应迟钝,情感麻木,社会性退缩,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疏远周围人物,尽量避免接触与创伤情境有关的人或事。对前途感到渺茫、失望、抑郁心境占优势。,2018/9/12,72,思考题,名词:应激、合理化、A型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的四种类型是什么?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