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目录,CSC的概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以黄斑部及其附近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为特征的常见眼底病变国内临床上常简称“中浆”。1866年Von Graefe首先描述了该病并命名为“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此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人们对其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对病因与病机始终不能明了。直到1965年,Maumenee通过荧光造影观察到该病变是由色素上皮渗漏引起的。1967年Gass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理和临床特征,对其神经上皮层盘状脱离的机制做了详尽的论述,并将其命名为“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
2、膜炎”(idiopathic central serous choroidopathy)。考虑到该病同时累及了脉络膜和视网膜,后来逐渐将名称统一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近年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出现为进一步研究CSC提供了新的方法,也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CSC的病因,中浆(CSC)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发病与年龄、性别、血型、气候全身情况、妊娠、精神紧张、情绪异常过敏、感冒、感染、过度疲劳和烟酒刺激等均有关常见诱因有睡眠不足、紧张、劳累情绪波动等。,CSC的发病机制,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浆液性RPE脱离,诱发RPE屏障功能破坏,导致RPE渗漏和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3、,CSC的临床症状,视物模糊视野中心似有淡影阻挡,视物可有变形变小的感觉。视力障碍程度不一,远视力检查从1.0到0.1。用Amsler方格表检查常有变形或暗点。,Amsler方格表,CSC的临床表现,在OCT横截面图像中,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并色素上皮层脱离三种典型的形态改变。,1、CSC神经上皮层脱离,左图:FAA显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中心凹鼻侧和鼻下方强荧光(箭头所示);右图:黄斑去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箭2),神经上皮囊肿(箭1),RPE损害(箭3),2、CSC色素上皮层脱离,左图:FAA图见黄斑中心凹圆形,边界清楚地高荧光;右图:浆液性
4、RPE脱离,脱离下方为液性暗区,RPE脱离下方的脉络膜光带减弱;,3、中浆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伴RPE脱离,左图:FAA图见黄斑中心凹颞侧圆形高荧光斑(箭头处);右图:黄斑中心凹颞侧RPE浆液性脱离(粗箭所示),周围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累及中心凹(细箭所示),4、OCT鉴别AMD与CSC,尽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主要影响20-50岁成年人,但部分出现于老年人,有时可误诊为老年黄斑变性或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当存在局灶性渗漏点时,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显示与中CSC相似的荧光造影表现。OCT可以提供视网膜横截面的诊断信息: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神经上皮层脱离下方的RPE光带仍完整
5、,脱离区周围的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反射光带无断裂,厚度正常,在AMD中,神经上皮层脱离的下方或旁边的RPE/CC增厚,脱离区周围的神经上皮层可增厚,RPE/CC层反射光带可断裂,借此可以进行鉴别诊断;,左图:神经上皮层脱离(箭1)伴色素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脱离(箭2),RPE/CC毛细血管光带无增宽;右图:神经上皮层脱离(箭1)伴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箭2),RPE/CC光带断裂、增宽呈新生血管改变(箭头),CSC的治疗,1.药物治疗,应用乙酰唑胺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可缩短主观视力改善时间和水肿消退时间,对最终视力无影响,也不影响疾病的复发率,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
6、过视网膜下间隙酸化,减少静止电位,增加视网膜黏附性,有助于视网膜下液吸收;或通过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碳酸酐酶,重建视网膜色素上皮极性,促进液体转运吸收,也可能通过抑制眼组织中-谷氨酸转肽酶活性,促进细胞黏附、粒细胞趋化和细胞变性,以达到抗炎作用(注:不可用激素),2.光凝治疗 光凝治疗是目前治疗中浆较有效、安全且并发症少的方法。可以缩短病程,有助于视力的恢复,但并不能减少或预防复发。 因中浆为一自限性疾病,故激光治疗应在36个月后进行。,3.光动力疗法 一些慢性或持久性CSC,疾病后期易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V),对于这部分患者,可考虑行光动力疗法。PDT对CSC引起的CNV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Mehryar Taban等做了相关的研究,术后OCT结果显示渗漏停止,视网膜下液明显吸收,浆液性脱离逐渐好转,4、手术治疗 绝大部分的CSC经过休息、适当的药物治疗或光凝得以痊愈,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均能自愈,亦不是都适合光凝治疗。有些患者渗漏点位于中心凹,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长时间的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脱离)必然会导致感光细胞凋亡,最终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这些患者既往没有好的治疗方法。,CSC的预防,避免烟酒刺激、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