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 基础理论,中兽医学基础理论包括: 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精液、经络、病因病基五大步分内容。第一章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性质的哲学思想,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两种哲学理论的合称。在古书中,阴阳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二者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前者把它统一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中,后者则把它统一于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阴阳五行它们都是从自然本身出发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现象,探求自然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各门类自然科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学说便先后引用到医学中来,作为医
2、学的推理工具,从而成为中医、中兽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兽医学领域中,则运用它来说明畜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病证防治等。,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以对立统一规律,去认识世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一) 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一切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事物,均可用阴阳来表示。它即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借以说明万物的构成和变化。如白天与黑夜、炎热与寒凉
3、、虚弱与强壮等,一方属于阳,另一方属于阴。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由于事物中含有两种不同属性的“阴”和“阳”所起的作用。阴和阳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一切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判定阴阳的准则阴阳既然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也代表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一般认为识别阴阳的属性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规律的。概括起来讲,凡是向上的、活动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强壮的及功能的等属性,属于阳;相反,凡是向下的、安静的、寒凉的、向内的、晦暗的、
4、衰退的、抑制的、虚弱的及物质的等属性,则属阴。在临证实践中,这种属性的区分,便成为“阴阳辨证”的基础。,2 阴阳的特性(1) 阴阳的普遍性。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如一年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日之中白天为阳,夜晚为阴。正如素问中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就说明了阴阳的普遍性。 (2) 阴阳的特殊性。阴阳虽包括万事万物,但任何事物的内部又都包含有阴阳,此一事物和彼一事物中的阴阳各有其特殊性。每一事物内部阴阳的对立统一,推动了该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以公母家畜为例,即公畜为阳,母畜为阴,但公
5、畜本身也可分为以阴和阳为代表的两个方面,母畜本身也可分为以阴和阳为代表的两个方面,由于公畜和母畜体内所包含的阴阳各不相同,所以才有公畜和母畜的区别。这就是阴阳的特殊性。,(3) 阴阳的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常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例如,就家畜胸与背的关系来说,胸在下属阴,而背在上属阳,但在胸与腹相关联时,则胸在膈之前属阳,而腹在膈之后则属阴了。(4) 阴阳的可分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仅是相对的,而且也是可分的,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如以昼夜来说,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而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而后半夜则为阴中
6、之阳。如以脏腑的关系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而属于阴的五脏,又可以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这是指属于阴的事物中,又有属于阳的一面。,(二) 阴阳的变化规律阴阳的变化规律,主要是指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及相互转化等几个方面,这也是阴阳的相互关系。1 阴阳的相互对立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二者的属性是相对的、矛盾的、制约的,阴气盛,阳渐生,以制阴,使阴不至太过;阳气盛,阴渐生,以制阳,使阳不至太亢,二者相反相成。有对立才会推动事物的消长发展,有制约才能防止一方发展太过,这既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又维持着阴阳之间在总体水平上的动态平衡。例如,夏季阳热亢
7、盛,但夏至日后却阴气渐生,以制约炎热的阳;冬季阴寒盛极,但冬至日后则阳气渐复,以制约严寒之阴,冬夏互为消长,才有一年这个大周期的寒热变化。疾病的发生同样是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阳邪盛则阴血受损,表现为“阳胜则阴病”;阴邪盛则阳气被抑,表现为“阴胜则阳病”,这说明阴阳双方一方过盛可抑制对方,使之趋弱从而导致疾病产生。同样阴阳双方一方过于不足,可导致对方的相对过盛,从而出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说明阴阳的胜负失调就要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阴平阳秘”也是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取得平衡的结果。只有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2 阴阳的相互依存 是指阴阳双方互为存在
8、的条件和根据,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又称为“阴阳互根”。例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无所谓下;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无所谓寒。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都是这样,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对阴阳的双方相互依存的最好说明。结合家畜畜体来说,阴指物质,阳指功能。物质居于体内,所以说“阴在内”,功能表现于外,所以说“阳在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运动的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功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
9、如果阴阳两方失去了互为存在的条件,就会出现“孤阴”和“独阳。,也就不能再生化和滋长了。如“大汗亡阳”中,汗为阴,当阴大量亡失后,阳无以依附,故阳也随之而亡失。,3. 阴阳的相互消长 是指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例如,就家畜体而言,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阴消阳长”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化生,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这种“阴阳消长”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会出现
10、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会发生。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图l1).,图l一1阴阳消长示意图,4. 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一般来说,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而阴阳转化则属于质变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说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转化为阳;阳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会转化为阴;寒发展到“极”的阶段,就要向热的方面转化,热发展到“极”的阶段,也要向寒的方面转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是经常可见的,如家畜外感风寒,出现耳
11、鼻发凉、肌肉颤抖等寒象;但寒邪入里,郁久化热,出现口干,舌红,气粗等热象,这就是由阴转化为阳。某些急性热性病,如肠黄、中暑等,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泄泻及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口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病情又转危为安。前者是由阳转阴,后者是由阴转阳。,图12阴阳转化示意图,以上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领域中的灵活运用。,同时,临证中所见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人里,由里出表等病证的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图
12、12)。,二、 阴阳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兽医各个方面,用来说明畜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一)在解剖生理方面1在组织结构方面阴阳学说在阐明畜体组织结构时,认为家畜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组织结构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就大体部位来说,表为阳,里为阴。“表”指畜体的外表,泛指皮肤、肌肉、四肢;“里”指畜体的内里,如五脏六腑。脏腑又可分阴阳,脏为阴(心、肝、脾、肺、肾),腑为阳(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五脏之中又可分阴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
13、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由此看来,居于隔肌之前的心、肺属阳,居于膈肌之后的肝、脾、肾为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分为心阴、心阳,肾分为肾阴、肾阳等。总之,畜体上下、内外各组织器官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正如元亨疗马集说:“马,禀阴阳二气而生”。,2在生理方面在生理方面,认为物质为阴,功能为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亟可作“气”解)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就是说:“阴”代表着物质或物质的贮藏,是阳气的源泉;“阳”代表着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同时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通过阳气的作用
14、又不断化生阴精,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对立、依存、消长和转化的关系; 同时阴阳的运动还表现在脏腑的协调上,如心为阳脏而主血,肺为阴脏而主气,同居胸中,气血相互资生。肾为阴脏而藏精,肝为阳脏而主疏泄,共处下焦,肾阴滋养肝阳。脾胃同处中焦,脾为阴脏而喜燥恶湿,胃为阳腑而喜润恶燥,两者润燥调剂为用。此外,阴阳的运动表现在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上。肝、肾位于下焦,其气运行中、上焦,表现为升。心、肺位于上焦,其气血运行于中、下焦,表现为降。脾、胃位于中焦,脾气主升,运水谷精微上达于心肺;胃气主降,传糟粕于大肠。脏腑升降正常,则气血生化运传上息。总之,只有阴阳协调,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阴阳离决,
15、精气乃绝”。,(二)在病理方面疾病的发生,是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1 阴阳的偏盛阴阳任何一方的偏盛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不足,从而出现“阴盛则阳病”或“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是由于阴邪(寒湿)偏盛,损伤阳气,致使阳不胜阴而引起“阴胜则寒”的病证,病畜表现出一系列的寒象:身冷寒颤,耳鼻四肢发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肠鸣腹痛,不时起卧,口色淡白,脉象沉迟等。此谓实寒证(见图13) 。“阳盛则阴病”是由于阳邪(暑热)过盛引起的热性病证,耗伤畜体阴液,致使阴不胜阳而引起“阳盛则热”的病证,病畜表现出一系列的热象: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头低耳耷,行走如痴,舌红苔黄,脉象洪数
16、等,此谓实热证(见图 l一3)。,图13阴阳偏盛示意图,2 阴阳的偏衰阴阳任何一方的偏衰,都会引起另一方的亢盛,从而表现“阴虚则内热”或“阳虚则外寒”的现象。“阴虚则内热”,是阳本不亢盛,但由于阴液耗伤出现不足,则阳表现出相对的有余。阳盛则热,但这个热是由于阴不足的结果,故称虚热,家畜常表现体弱多汗,低热咳喘,粪干尿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图14)。“阳虚则外寒”,是阴本不太盛,但由于阳气衰微,表现不足,则阴表现出相对的有余。阴盛则寒,但这个寒是由于阳虚的结果,故称虚寒。家畜常表现身寒颤抖,耳鼻四肢发凉,腰膝冷痛,尿频量少,粪便稀软,口色淡白,脉迟细无力等(图14)。,图14 阴阳偏衰示
17、意图,此外,机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常可导致对方的不足,即所谓“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以致最后出现“阴阳两虚”的现象(如图16)。如临证常见的一些慢性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化生不足,或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的化生无源,都是常见的病理变化(图15)。,图l一5 阴阳两虚示意图,图16 阴阳在病理上的应用示意图,(三)在诊断方面 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任何病证,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用“阴证”和“阳证”加以概括。临床上常用的“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则又是其中的总纲
18、。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即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临证时应用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许多症状,可用阴阳归纳如表12。,表l一2 四诊的阴阳归纳表,(四)在治疗方面 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如对阴盛的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方法治疗;对阳盛的热证,应用“热者寒之”的方法治疗。反之,若因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相对亢盛者,则应补其阴液,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治之;若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相对亢盛者,则应补其阳气,用“益火之源,
19、以消阴翳”的方法治之。,(五)在药物方面在药物方面,用阴阳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以作为临证用药的依据。如寒凉、滋润的药物属阴,温热、燥烈的药物属阳;药味酸、苦、咸的属阴,辛、甘、淡的属阳。在药物气和味中又有厚薄的不同,因而药物的阴阳属性也有区别。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药物具有升浮、发散作用的属阳,具有沉降、收敛作用的属阴。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治疗疾病,就是根据阴阳的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使用相应的药物,从而达到阴阳重新平衡
20、的目的。,(六)在针灸方面针灸治病,同样是调整阴阳。一般针属阴,灸属阳;冷针属阴,火针属阳。手法上以泻为阴,以补为阳(速进针、速退针,右转针为泻法;进针后,又留针,左转针为补法)。凡表、实、热证多用冷针与泻法;里、虚、寒证多用火针及补法,故有“寒甚火针施,热甚生针彻”的说法。灸法有雀啄灸、直接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药灸)等之别。一般雀啄灸为泻法,属阳中之阴,其它各种灸法为补法,属阳中之阳。,(七) 在预防疾病方面一般认为家畜机体与外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体内阴阳必须与外界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保持畜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这样才能使
21、家畜四季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配合四时药物防治,保持畜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去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五行学说运用中兽医学领域主要体现于脏腑学说理论中。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指运行或运动。五行不是单纯指五种物质,而还指事物的五类不同属性及其相互间的运行。五行认为,各种事物凡具有曲直性质的属木,有炎上性质的属火,有稼穑从出性质的属土,有从革性质的
22、属金,有润下性质的属水。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借以说明畜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并指导临证诊断与治疗。,(一) 五行归类五行归类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的五种属性为中心,把自然界中有关事物与畜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现象,按照毫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视其与五行哪一类相近,就把它归属于哪一类中。这种归类方法运用了“取类比象”法。五行归类的结果见表13。,表13 五行归类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古人把自然界和畜体的一些现象,都以五行为中心加以归纳分类,这种用“五行”归纳事物的方法,基本上已不是木、火、土、金、水的本身,而是按其特点(木的特点是生发、柔和;火的特点是阳热
23、、上炎;土的特点是长养、变化;金的特点是清肃、坚劲;水的特点是寒润、下行),抽象概括出不同事物的属性。如“木”的特点是生发、柔和,而春季多东风,草木开始生长,其色青绿,木味多酸涩,故把春、东、风、生、青、酸都属于木。,其余类推。把畜体的五脏也分为五类,是应用五行的生化规律来说明五脏的作用。如肝性喜条达,象树木喜欢向上伸展一样,故属木;心能推动血液运行,维持全身热能,象火一样的温煦,故属火;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供养全身的需要,象土能生长万物一样,故属土;肺主气,主肃降与发声有关,象金器能收割万物,击之有声一样,故属金;肾主水,能管理水液代谢,故属水。,(二) 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五行的
24、相生、相克、生克制化、相乘和相侮这五个方面。其中相生、相克属于生理范畴;相乘、相侮属于反常表现;生克制化则属生理上的相互制约关系。1 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助长的关系。古人从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观察到:钻木可以取火,木焚可生火,故木生火;物质被火烧后化成灰土,故火生土;土内蕴藏金属矿物,可以提炼金属,故土生金;金属接触冷空气而凝结成水或金属加热熔化后可以化成水,故金生水;水可以滋润草木使草木茂盛,故水生木。五行相生的顺序是:,相生关系一般是单方向性的,只有“顺生”而无“反生”,同时,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木为例,水生木,水为木之母
25、,木生火,火为木之子。五脏的相生关系,可按五行归属类推。 2 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时认识到:树木的根深入土内吸收养分而生长茂盛,故木克土;土堤能堵水使水不泛滥,故土克水;水能够灭火,故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故火克金;金属制作的刀斧能砍伐树木,故金克木。五行相克的顺序为:,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的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以土为例,土克水,则水为土之“所胜”,木克土,则木为土之“所不胜”,其余类推。五脏的相克关系,也可按五行归属类推。3 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五行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
26、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如果只有相生,则会发生亢盛现象;只有相克,又会发生不及现象,这样事物就不能保持相互间的相对平衡。只有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万物的生化不息。生克制化的规律是(图18):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从这个规律可以看出,木固能克土,但土又能生金以制木,因此,在相克和相生作用得到平衡的条件下,土虽被木克,但因土能生金,金能制木,同时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因此,土不会发生偏衰,木也不会出现偏盛。其余四行,均可类推。所以,类经图翼中说:“造
27、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就说明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运行不息。,4五行相乘“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指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限度,使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相对平衡的一种表现。如木气偏亢,金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出现肝木亢盛及脾土虚弱的病证。五行之间的相乘关系与相克关系是一致的。具体形式为:,5 五行相侮“侮”持强凌弱之意。相侮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另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木克土等,其中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
28、,出现肺金虚损 及肝木亢盛的病证。现列如下:,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就是对五行乘侮关系的很好说明。,二、 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中兽医应用五行学说,就是用事物属 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关系,来具体解释畜体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临证诊断与治疗。(一)在生理方面按五行学说,将畜体的内脏归属于五行,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同时,五行学说还用以说明畜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按照五行相生的关系,五脏之间存在着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生化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
29、下行以助肾水,肾(水)之精以养肝。,按照五行相克的关系,五脏之间存在着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亢热;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得太过;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二)在病理方面认为疾病是由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的失调,而出现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病理传变。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病还可能影响心,为母病及子;肝病影响肺,为木侮金;肝病影响肾,为子病犯母。五脏疾病的其它传变可以按此类推。,(三)在辨证施治方面畜体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都可从色、脉、体、窍等方
30、面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家畜的口色、孔窍、五体及脉象的变化,以诊断疾病。五行以五脏为核心,把腑、窍、体等都归纳在一起,从而以在表的体和窍的变化,推测脏腑的病证。以火为例,如舌红、肿胀或溃烂生疮,脉象洪数,常推断为心经火盛或心火上炎。其它诸如“肝病目不能视而赤,脾病肉减唇色黄,肺病色白被毛脱,肾病骨萎难听事”等,都是五行在辨证上的具体运用。此外,一些常见的病证,常常是根据五行学说来“辨证求因”、“审因施治”的。如泄泻证,常多责之于脾。但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如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可致泄泻,此为脾土本脏虚之泻;久渴失饮,饮冷水太过,出现泄泻,此为寒湿困脾之泻;肝气过盛而乘脾土,致脾土运化失常而
31、泄泻,此为肝木克土之泻;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不振,亦可见泻,此为命门火不能资生脾土之泻。同一泄泻,有在本脏,也有因他脏传变所致。因此,临证必须“辨证求因”、“审因施治”,才能收到应有的疗效。,(四)在治疗方法在治疗上,根据五行学说,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它有关脏腑,控制其传变,调整其关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难经七十七难提到的“见肝之病,则知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就是运用五行生克关系指导治宿的具体体现。后世医家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又制订了许多更为具体的治疗方法。如脾虚导致肺虚,叫土不生金,而利用培土生金法以治之;肝木过旺,克伐脾土叫本旺克土,而采用扶土抑木
32、治法;肾阴不足,相火妄动,引动心火,常采用壮水制火之法以治之等,都是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具体运用。根据五行相生的理论确定治疗原则常用的有:补肝养心;益火消阴;培土生金;清金滋水;滋水涵木等。而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确定治疗原则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壮水制阳;泻火清金;清金制木等。,(五) 作为中草药的归经古人根据长期临证用药的经验,按五行学说将中草药不同的颜色、味和气归人五气、五味、五臭之中,借以指导用药。如:味酸、色青、气臊者,属木,入肝和胆经。味苦、色赤、气焦者,属火,入心和小肠经。味甘、色黄、气香者,属土,入脾和胃经。味辛、色白、气腥者,属金,入肺和大肠经。味咸、色黑、气腐者,属水,入
33、肾和膀胱经。,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阴阳五行学说在形成时,是两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结合起来。如内经素问中便有“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的记载。从祖国兽医学来看,则是以阴阳、五行两者互相结合作为理论基础的。阴阳学说是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观点来说明生理及病理等变化,而五行学说是以五行归类及生克制化的论点来说明脏腑组织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在一般临证情况下,对于分析总的问题或外感热病的诊治用阴阳较多;对于分析局部具体问题或内外杂病的诊治则常用五行;但两者往往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例如某一病例,根据八纲辨证为虚证,从阴阳来说则属阴,进一步要确定病在哪一脏腑,这就需要运用五行;如果病在肾(属水)即为肾虚。由此可见,阴阳中有五行,五行中有阴阳,五行是阴阳的发展和补充,两者往往互相结合,而应用于兽医临证实践中。阴阳五行学说产生在我国古代,对促进祖国兽医学的发展与指导临证实践,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形成时受古代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能说是一种完备的理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它,采取批判地继承,即运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来加以整理和提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达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