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纪念白求恩教案苏教版20180829360.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敬业与乐业教案苏教版20180829359.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宽容是一种爱教案苏教版20180829358.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第一重要的是做人教案苏教版20180829357.doc--点击预览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短文两篇教案苏教版20180829356.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第 5 课 纪念白求恩教学目标1.总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2.掌握夹叙夹议和对比的写法并理解其作用。3.引导学生学习白求恩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夹叙夹议和对比的写法并理解其作用。2.学习白求恩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加拿大医生,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自己的生命也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这个人就是白求恩。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去感受白求恩的伟大精神。2、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殉职(xùn) 狭隘(ài) 派遣(qiǎn) 晋察冀(jì) 鄙薄(bǐ) 纯粹(cuì)热忱(chén) 拈轻怕重(niān) 漠不关心(mò)(2)理解词义①鄙薄:轻视,看不起。②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③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广;不宏大。④热忱:热情。⑤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的。⑥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⑦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益,更。⑧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痹,没有感觉。文中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102.作者简介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 年 3 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 年 11 月 12 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3、整体感知2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第一段重点句:“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重点句:“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段重点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要点: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教师小结:(1)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2)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3)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共产主义精神。2.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被白求恩大夫的光荣事迹所感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求恩的光荣事迹,感悟他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二、文本探究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介绍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入手?首先,这篇文章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的,当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时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所以有必要做一个介绍;其次,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叙述交代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经过,可以使下文的议论有坚实的依据,增强说理的效果;再次,由简介主要事迹引发下文的议论,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2.引用列宁主义的观点阐释“国际主义精神” ,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论证效果?用的是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列宁主义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阐释“国际主义精神”的内涵,极具说服力。 3.如何理解第 2 段中的两个“极端”? 两个“极端” ,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人民对同志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4.第 2 段中, “不少的人”的几种表现的核心是什么?列举这些人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这“不少的人”的几种表现都和对工作、对人民、对同志的态度密切相关,其核心是“利己” 。这样写,从反面照应前文提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两相对比,既突出了白求恩的高尚,又联系实际,阐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突出了本段的论点。35.相对而言,写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这部分内容篇幅较少,联系全文,思考其原因。白求恩是个杰出的医生,他的医疗技术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做了概括。6.本文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并谈谈运用对比论证言法的好处。白求恩“不少的人”和“一班人”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技术精益求精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使用对比手法,是由写作目的所决定的。本文不仅为了颂扬白求恩,还为了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学习,所以既评述白求恩,又指出党内不良倾向。通过对比,褒贬分明,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也便于学习者对照检查,从而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三、板书设计4、课后作业请你“纪念 ”为题,写一篇小作文,300 字左右。1第 6 课 *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 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 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2、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痀偻(ɡōu lóu) 承蜩(tiáo) 强聒不舍(ɡuō) 羡慕(xiàn) 亵渎(xiè dú) 旁骛(wù) 解剖(pōu)(2)理解词义①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骛,追求。②痀偻:同“佝偻” ,驼背。③亵渎:轻慢,不尊重。④淘神:使人耗费精神。⑤骈进:并进。⑥敬业乐群:专心致志于学业或事业,与人相处得很好。⑦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⑧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比喻独一无二的门径。⑨强聒不舍:硬要啰唆个不停。聒:暄扰。舍,舍弃,放弃。2.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 148 卷,1000 余万字。 23、整体感知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 ,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 “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2.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3.什么是“敬业”和“乐业”?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文中的“业”和“敬业”精神?根据自己的才能和所处境地,从事一种职业,力求做到圆满,就是“敬业” 。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从劳苦工作中找出快乐来,就是“乐业” 。对于“业”不能只局限地理解为狭义的职业,它可以广泛地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局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对于“敬业”精神,应该理解为热爱自己的事业,干一行,爱一行,不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四、文本探究1.第 1 段中,引用儒家、道家的格言有何作用?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明确地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该如何理解“敬业”中的“敬”字?我们为什么要“敬业”?(请用第 3 段中的原句作答)主一无适便是敬。 (或: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我们要敬业是因“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3.第 3 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个差距极大的职业?作者列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种职业,极具代表性,说服力很强,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就职业性质来说,两者都是神圣的,劳动价值是相同的,对社会、对大众都是有益的。4.第 4 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述“敬业”的?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出两组事例——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即“敬业” ) 。接着列举英国人和法国人做事和走路的态度,进一步指出什么是“敬” ,然后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3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性。5.第 4 段中, “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这句话能否删去? 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如果直接说“这些话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就仿佛作者完全肯定了那位法国学者书中的话,语言表达显得欠周密。而加上这句话,演讲的逻辑性就很强。6.第 4 段末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孔子的这句话,赞成人人要按自己的职责办事,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为旁的事劳神,与作者的主张一致。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可以为作者的主张提供有力的佐证。7.如何理解第 5 段中“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这句话?人生从出生到死亡,除了睡觉以外,所做的事情,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如果对此持反感甚至厌恶的态度,那么只会苦上加苦;如果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工作,融入工作,那么就能从劳苦中找出乐趣来。所以作者说, “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8.第 5 段中“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哭丧着脸去做”这几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几句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厌烦自己的工作,把劳作当成是痛苦的人无可奈何而又无法摆脱劳作的尴尬和可笑。五、板书设计引论(第 1 段):“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有业(2—5 段):做人之敬业与乐业 本论(2—8 段) 敬业(6—7 段):于人生最为重要有利乐业(第 8 段):生活的最高境界结论(第 9 段):敬业和乐业也就是责任心和乐趣六、课后作业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小作文。 1第 7 课 宽容是一种爱教学目标1.理解“宽容”的真正含义。2.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法。(难点)3.深入领会“宽容是一种爱”的内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成为豁达大度的人。(难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让我们一起走进肖复兴的《宽容是一种爱》,了解什么是宽容?2、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一泓(hóng) 嘹亮(liáo) 记账(zhàng) 摩肩接踵(zhǒnɡ)虚与委蛇(wēi yí) 独占鳌头(áo)(2)理解词义①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②深邃:深奥。③虚与委蛇:对人假意敷衍应酬。委蛇,敷衍,应付。④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⑤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⑥独占鳌头:据说科举时代,考中状元的人要站在皇宫前刻有浮雕巨鳌的石阶上迎接黄榜,所以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2.作者简介肖复兴,1947 年出生,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1968 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今北大荒农垦)插队知青,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已出版 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3、整体感知1.本文是如何论证“宽容是一种爱”这个中心论点的?本文首先在开头引用小诗,引出中心论点,在第 2 段提出“宽容是一种爱”的观点;然后举普鲁斯特宽容贝索勒的事例,阐述了“什么是宽容”;接着提出宽容的核心,说明“允许别人反对,不去计较别人的态度,而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并吸收其中的营养”“以心对心地去包容,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世故、物化和势利的粗糙世界变得温润一些”的道理;再列举反面事例,论证“宽容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我们要学会宽容”的结论。2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说“宽容是一种爱”的理由。宽容能感动他人、温暖人心,能化解矛盾和恩怨,让世界变得温润,变得美好。第二课时1、温故知新上节课,我们对“宽容是一种爱”的基本含义有了一些理解,这节课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二、文本探究1.选文开头所引用的一首小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1)引出中心论点,并充当论据,论述了要学会宽容的道理。(2)这种开头,生动有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说说第 4 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举普鲁斯特宽容贝索勒的事例,阐述了作者“允许别人反对我们的看法,并能充分看待别人的长处”的主张。3.第 6 段中作者认为这个世界变得“粗糙”的原因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我们要如何做才能使之变得“温润”一些?变得“粗糙”的原因:我们的生活日益纷繁复杂,不尽如人意、烦恼、忧愁,甚至让我们恼怒、无法容忍的事情都摩肩接踵而来。变得“温润”的方法:多一份宽容给予对方,多一份爱给予这个世界。4.请你谈谈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宽容”比作“健康的心电图”“美好的通行证”,告诉我们只有宽容,才可能走进别人的内心,获得他人的理解,赢得更多的朋友,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和谐。4、板书设计引出中心论点——宽容是一种爱唤起宽容之心 还世界一份美好宽容是一种爱 论证中心论点——举例论证总结论点——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5、课后作业请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不少于 300 字。1第 8 课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教学目标理解做人与做事、交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周国平的相关知识。2.理清课文的层次,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3.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认为什么最重要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周国平先生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2、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谋生(móu) 联结(lián) 譬如(pì) 衡量(héng) 蕴含(yùn) 大义凛然(lǐn) 行径(jìng) 背叛(pàn)(2)理解词义①联结:结合(在一起) 。②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③蕴含:包含。④贬薄:抑制轻视。⑤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⑥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 。⑦光明磊落:形容胸怀坦白,没有私心。⑧背信弃义:不讲信用和道义。⑨春风得意: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样子。2. 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 年生于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成都中学、上海中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 、 《守望的距离》 、 《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 《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情为一体,是周国平作品的显著特色。3、整体感知1.本文的标题是“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能否换成“如何做人”?请简要概述理由。不能。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作者从做事和交人两方面论述了做人的重要性,而对于“如何做人”没有详细论述。 “第一重要”加强肯定语气,强调了“做人”是人生中首要的、最重要的事情。而“如何做人”没有强调的意味。2.怎样才能算是把做人看成人生第一位的?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①在做事情和与人交往时,都始终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做事认真、诚恳,交人诚实正直、光明磊落。②不把做事和交人的成功看作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或成功的标志,2而要把如何做人看作是人生的主要目标。四、文本探究1.“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乎应该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准”中的“似乎”和“应该”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表示不确定的意思, “应该”则表示肯定。这句话是作者根据上文的论述得出的结论,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做事和交人并不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准” 。这里将这两个词连用既对上文做了总结,又引出下文对“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准”的论述。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文章第 1 段有什么作用?文章第 1 段主要写了做事和交人的重要性,引出下文,为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好铺垫,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简述第 4 段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的观点;其次,论述了“人缘好不能说明其做人好” ;再次,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观点点明“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 ;最后从反面举例,论证“‘与朋友交而不信’是做人的大失败” 。论证思路清晰,层层递进,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 ,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中的“得逞”一词能否换成“实现”?为什么?不能。 “得逞”指(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用在这里写出了那些背信弃义的人的狡猾的心理,流露出作者对那些人的轻视。若换成“实现”则没有这样的含义。 “得逞”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5.文中说:“一个人能支配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存遭际的态度,简言之,就是如何做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人生的一些遭际往往受制于外在的因素,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支配的,但我们可以控制和改变我们对待这些遭际的态度,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它,做到了这些,也就懂得了如何做人。五、板书设计提出论点——第一重要的是做人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做事认真、诚恳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分析论点做人与交人的关系——交友诚实、有信总结论点——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六、课后作业请以《 最重要》为题,写一篇小作文,200 字左右。1第 9 课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赏析精彩论点,积累名言警句。教学时数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 ,一起走进“陋室” ,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2、基础梳理(1)生字注音德馨(xīn) 鸿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西蜀(shǔ) 调素琴(tiáo) (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 (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 (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 (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 (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 (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 (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 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3. 背景探寻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令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半年内就逼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3、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来表现居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2.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3.读《陋室铭》 ,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他对当时的社会相当不满,虽奋力抗争却屡遭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并对当时世风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四、文本探究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何深刻含义?“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室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 。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板书设计3六、课后作业写一篇 300 字左右托物言志的短文。如杨柳,松树,白杨。菊花,梅花等。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 ,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二、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2)古今异义。①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修养;今义,治理)③意与日去(古义,岁月;今义,白天)3. 一词多义夫君子之行(品德)①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非志无以成学(完成,成就)②成 遂成枯落(形成,变为)遂成枯落(终于)③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意与日去(意志)④意 宾客意少舒(神情)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⑤驰 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将复何及(来得及)⑥及 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2.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 ,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 54 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 ,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 800 株,薄田 15 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 “善政嘉事” “美声溢誉” ,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43.背景探寻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时写给他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以自身的言行感染、激励后代子孙, “善政嘉事” “美声溢誉” ,其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所传颂。三、整体感知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论据略)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四、板书设计五、课后作业请写一封书信,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300 字左右。注意:格式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