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行政管理学1、行政学的历史演进一、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美主要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2)工业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 (3)城市膨胀、政府职能扩大,管理内容增加,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激增; (4)管理科学的产生为行政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5)英国文官制度(merit system) 、美国三权分立制公共管理实践。2、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一) 传统管理时期(1900-1930)“科学管理” 、 “X 理论时期”(1)1911 年: F.W.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
2、管理原理:以效率为中心。时间动作分析;工作定额:单位时间里工人完成的工作量;标准化管理:将计划和执行分开,成立“计划室” ,完成标准化管理,工作流程职业培训:计件工资制; 职能分工:管理阶层的出现:所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例外原则;劳资双方精神革命 (2)1916 年:法国“管理理论”之父,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提出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关系理论;法约尔管理 14 原则:A.分工:减少浪费、增加产出,培训人员;B.权力:实行正式的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的统一,强调权责一致;个人权力,个人的智慧、经验、道德品质、领导能力等;2C.纪律:建立以服从和尊重为基础的组织和雇员间的关系,有力的领导,有明
3、确的协议、审慎的制裁;D.指挥:每个下属只能有一个上司,双重领导对权力、稳定、效率将产生负面影响;E.指导:组织只能有一个计划、一个目标、一个负责人;组织应集中精力,协调力量,统 一行动;F.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消除无知、野心、自私和懒惰等人性弱点;G.报酬:合理报酬机制是为了体现雇员的价值以及增强其积性;H.集权:自上而下进行管理,权力最终归属最高领导者;集权并不表明制度的好与坏,具有相对性;I.等级链:权力线,组织从上而下形成明确而无间断的等级、权力和沟通渠道;表明权力等级的顺序和传递信 息的途径。跳板原则:允许横向进行交往和联系,但各方都需同意且上级随时了解情况才可以,兼顾纵向统
4、一原则和横向联系原则;J. 秩序:工作应严密安排,形成有序工作规范;K. 平等:人格平等而非职位平等,以此构建人际关系的基础L.稳定:制定稳定的用人计划,进行人力资源开发;M.主动性:诱导和劝告组织中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N.团队精神:和谐的团队氛围,增强凝聚力;法约尔组织原则:15 名员工需要 1 名管理人员,往上各级则均以 4:1 的比例为基础,如 60 人需 4 个管理人员和 1 个上司;管理幅度和层次问题;(二)行为科学时期(1930-1960)(1)1927-1932 年:哈佛大学 E.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提出行为科学核心内容:人际关系学A.行为科学的由来: 1949 年美国
5、芝加哥大学,福特基金会资助该校“个人行为与人群关系”研究计划B.行为科学的发端:1927-1932 年: 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实验” 3a.第一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和云母剥离室实验。客观物质条件(工作环境、工时长短、身体状况等)并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原因,工人的情绪;b.第二阶段:访谈实验。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信息沟通,参与管理是提升士气的关键;c.第三阶段:绕线机组实验。证明了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行为科学三原理:1、人是社会人,而非仅仅是经济人。2、企业中普遍存在非正式组织3、领导能力在于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社会需求之间实现平衡。(2)1940 年:A.H.马斯洛:需要
6、层次理论;人类动机理论1943 年 (3)1952 年:赫茨伯格:激励保健因素理论(4)1960 年:D.麦克雷戈:的“X-Y 理论”:反映了人性论的基本问题 。 企业的人性面X 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不诚实、好逸恶劳、不负责的,应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Y 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并非都是天生厌恶工作、而是勤劳和负责的,关键在于引导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5)威廉.大内: Z 理论;(人性善与恶)A.“X 理论”和“Y 理论”各有千秋,但都失偏颇;B.人既非绝好也非绝坏人是人性和兽性结合体;C.管理方法应权变,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6)卢因:团体动力学;(7)弗洛姆:期望纪律模式理论(8)斯金纳
7、:强化理论;行为科学时期行政学的特点:A.侧重行政组织内部人员的作用,忽视外界环境对人员的影响;B. 注重个别具体的事实研究,忽视整体和系统视角研究;C.把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行政学,重视人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三)系统理论时期(1960-至今):“Z 理论时期” 4(1)孔茨:1961 年管理理论丛林 , “丛林混战” ,有关管理的术语、定义、假设漫天飞舞,造成了理论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混乱,为整合各种理论,出现了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2)1964 年,伊斯顿:政治学的革命制度研究和行为研究同等重要,反对价值中立,主张后行为主义。(3)1937 年,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整合科学管理和行
8、为科学偏颇,用动态、开放、联系的思想和方法取代之,倾向于“原则性”而非“技术性” 。(4)菲德勒:权变理论, “权宜通达,应付变化” 。在承认系统论的基础上,否认存在“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一切取决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5)如下的生态行政学。3、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合理合法化权威)“组织理论”之父,官僚科层组织;(一)官僚模型:表明组织设计的规范和特点:完整的组织结构、分工与权责体系、职位稳定、人员公开选拔、人员绩效管理、非人格化(二)组织的基础:权力(1)传统权力:世袭而来,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对个人明确而特殊尊重,如英、日的皇室;(2)超人权力:个人奋斗而来,来
9、自领导者的意志和强制性权威;政治领袖;宗教领袖(3)法定权力:选举而来,来自法律和社会契约; 这种权力构成了官僚组织的基础4、生态行政学(行政管理是生态行政学)生态系统,政府和环境的互动和动态平衡;(一)高斯(首先提出):1936 年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1947 年公5共行政的政界(二)雷格斯 1961 年生态行政学:生态模式集大成者划分各国行政模式,融合型的农业型行政模式;棱柱型的过渡行政模式;绕射型的工业型三类,各国应结合国情选择;5、菲德勒:权变理论, “权宜通达,应付变化” 。在承认系统论的基础上,否认存在“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一切取决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6、中国近现代的行
10、政理论孙中山:“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7、 行政环境一、行政环境的含义(行政生态学基本思想)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性质、结构、功能及运行方式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其内容包括:(1)行政环境是指对行政系统产生各种影响的环境要素的总和;(2)行政环境与行政系统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3)行政环境的具体性和差异性。二、行政环境的特征 (1)广泛性 :气候、资源、人口、民族,阶层、传统、科技;(2)复杂性 :要素之间交叉,关联复杂;(3)差异性 :国家间、地区间、部门间的差异;(4)多变性 :行政系统内外部各种要素变化;8、 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
11、说一、行政生态学研究范围6(1)探讨各国特有社会文化及历史因素如何影响和塑造该国的公共行政;(2)各国公共行政如何影响该国的社会变迁与发展。二、三大行政模式分类(1)融合型(Fused Model)的农业型行政模式A.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力;B.行政活动以土地为基础;C.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务;D.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本身;E.行政风范带有浓重的亲族主义色彩 ;F.流行世卿世禄的行政制度;G.政治与行政合一,行政官吏在政治和经济上自成特殊的阶级;H.政府与民众沟通较少;I.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融合性行政模式”:行政行为与立法、司法等其他社会行为混杂在一起,犹如一道
12、道白光折射后汇集为一点,社会没有明细的分工,行政效率极为低下。(2)衍射型(Diffracted Model)的工业社会行政模式A.经济基础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或前苏联式的管制经济B.民众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政府与民众关系密切; C.行政风范体现平等主义、成就导向和对事不对人原则;D.高度的社会流动,沟通渠道发达;E.社会高度专业化,行政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和统一。“衍射型行政模式”:政府职能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行政机构完善、细致,各司其职,讲求行政效率和科学性。(3)棱柱型(Prismatic Model)的过渡行政模式A.同时具有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行政形态的一些特征;B.政府
13、的制度、法规不能实际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传统社会的行政特性仍具有很大影响力;C.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重叠存在。79、 (一) “东亚经济奇迹”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扩展创造的经济奇迹(1)东亚“儒文化圈”:普遍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2) “官产学”一体化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行金融与价格管理、确定外资外贸体系等。(3) “良性互动”:政府的公共政策得到了民众支持。成功经验: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只有在强大的政府即既有权威又具有卓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能力政府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主导或指导型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实行适度的政经分离,才有
14、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二) “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的纠正(1)反映了“传统”向“现代化”转换过程中的深刻矛盾(2)高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对发展本国经济的意义,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后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罗尔斯” 。(3) “东亚金融危机”事实上是“公共政策”的危机,缺乏灵活性。(4) “公共选择”理论的合理性:政府同样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选择的只是一种不选择。如选择“发展汽车项目”与“环境保护项目”10、行政职能的涵义涵义: 行政管理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
15、关内部事务进行管理所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即政府应“管什么” 。行政职能反映了政府管理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方向,决定了政府的规模和管理方8式,是建立行政组织的基本依据,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起点。11、行政职能体系(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性职能(1)政治职能:专政与民主(2)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文化职能:教育、科学文化。(4)社会职能:公共管理、社会保障与人口管理、环境保护(二)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程序性行政职能)(1)计划职能(决策职能)确定行政目标、任务,并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案、步骤和
16、方法。 “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战略性决策)(2)组织职能建立行政组织机构,确定职位和职权,选拔、配备工作人员,对人、财、物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与管理。(3)协调职能协调行政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人员之间的关系;协调各项行政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协调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矛盾与冲突管理机制”(4)控制职能按行政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并纠正执行偏差,确保目标的实现,包括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行政职能的其他分类(一)按功能的属性(1)统治性职能:一个阶级统治其他阶级(2)保卫性职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3)管理性职能:管理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4)
17、服务性职能:创办公共事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二)按作用手段的不同9(1)立法性职能:委托行行政立法权(2)行政性职能:推行政令和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3)司法性职能:调解和仲裁现代行政职能扩张带来了“行政国家”现象。“行政国家”:行政国家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么一个阶段 国家行政权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其生命的整个过程中离不开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行为成为影响人们生命、财产、自由和国家安全、稳定、发展的一种几乎无所不能之物。“行政国家”现象,以政府“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与失灵,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创造条件和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包括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交通以及住
18、房等。现象:(1)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大量增加 (2)行政职能大为扩张 (3)行政权力大为膨胀 (4)行政自由裁量大为增加研究行政管理学的前提行政职能12、约翰.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解决公民政治支配权、参与权、决定权、表达权该如何得以实现和保障。罗尔斯:解析人权自由与平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提出正义至上理论。普遍的正义理念高于一切价值,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道德,正义来自于不受任何利益制约的个人自由权,正义不应建立在特定的利益至上,不能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13、行政组织的概念有目的的设计活动(现行行政组织合法性权威在马克思韦伯的基础上产生)主要指政府的机构实体,是为了实现行政目标而按照一定权
19、责关系组合在一起的具有合理结构的公共管理活动群体。它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1)静态:为执行国家的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的行政机关体系。10(2)动态: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我国行政组织: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4、行政组织的特性(一)政治性与公共性(1)政治性: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持阶级统治秩序,是国家行政组织的本质特性。(2)公共性:行政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行政活动是一种公共活动,行政人员是公职人员。(二)法制性与权威性(1)权威性:以国家法律、权力为依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权威性。(2)法制性:(1)行政组织的建立、行政权力获取,必须基于法
20、律法规的规定;(2)行政权力行使的范围和内容,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3)行政程序和方式,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4)行政组织必须对行政行为承当法律责任。(三)系统性和动态性(1)系统性:以部门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权责体系,以组织功能为基础,设置相应组织机构,形成纵横交错且有制约和隶属关系的行政组织体系。(2)动态性:社会环境变化,行政职能变化,行政组织动态调整。15、行政组织的结构一、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一) 直线式结构,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层级制。优点:事权集中、权责明确、指挥统一、便于控制缺点:专业化分工不足、行政首长管理过多、事务繁重。纵向结构下的行政机构设置问题:管理层次
21、与管理幅度的关系(区分横。纵向)管理层次:行政机关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这取决于工作量。层次必须适当。11管理幅度: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量。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二)管理层次的原则(1)层级节制原则。下级服从上级的领导(2)层管理原则。上层机关或领导之管下一层级。同时,保留对例外事件的控制。(三)决定管理幅度的因素(1)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性格、知识、专业、技能、精力、经验、性别、年龄、作风等;(2)组织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定,如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程序;如人际关系、工作氛围等;(3)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社会对组织的需求等;二、横向组织结构(职能式结
22、构)职能的横向分工就构成了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行政组织的部门化”行政组织横向结构如何划分才更科学?优点: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减轻首长负担。缺点:事权分散,沟通、协调困难。16、省直管县改革的讨论与分析一、 “地级市”的由来与尴尬角色(1) “市管县”体制是 1983 年以来逐渐形成的,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最初是为指导县里的工作而设立的,后来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才演变为市,开始对县进行管理。1982 年,中共中央第 51 号文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首先在江苏省试点,1983 年在全国试行。随后中央又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 ,要求“积极试行地、市
23、合并” ,并把此作为 1983 年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此,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12推行。 (2) 宪法中没有地级市的概念;二、市管县体制的弊端(1)市管县体制违背宪法规定,不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与执行(2)市管县体制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地级市成为“抽水机”在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和分税制的情况下,地级市成了抽水机,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资金,一些大项目也安排在市区,从而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市管县体制导致市“吃”县、市“刮”县、市“卡”县现象 。中心城市利用其强势地位,不断截留省级下放的各种权力,同时下侵县级的各种权益,县发展受到很大抑制 。(3)纵向层级增多,成本增
24、加市管县体制增加了行政机构,扩编了行政人员,现在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地改市增设了机构、扩大编制。 “五套班子”配齐。这是“市管县”体制带来的政府机构膨胀之一 中国大陆 26 个省和自治区,地级市的平均次级行政单位只有 8.5 个,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市级机构多是起上传下达作用;多了一个环节,不利于政令的畅通。在地级市这一级,形式主义、文牍主义问题突出。三、省直管县的动力(1)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占国家经济总量的 50%以上,人口超过 70%,土地面积占90%。县域经济比重以及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潜力却没有发挥出来。县级权力不完整,要调动其积极性,必须进行权
25、力下放,促成强县扩权,助推小城镇发展。(2)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要求小城镇发展壮大能更好地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市反哺农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逐渐把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3)增强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县级政府承担更大的公共服务,省管县体制能够切实增强13县级政府的财政实力,增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四、目前省管县体制的四种形式(1)两级管理型(没有地级市的模式):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海南等地。(2)全面管理型:省级政府对财政体制的制定、转移支付和转款的分配、财政决算、收入报解、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财政管理各方面全部实行省对县的直接管理。以浙江、湖北
26、、吉林为代表。(3)部分直管型:对转移支付、转狂分配及资金调度等省对县补助资金分配等方面实行省直管县,以山西、辽宁、河南为代表。(4)省市共管型:省级财政在分配转移支付等补助资金时,直接核定到县,但在分配和资金调度时,仍以省对市、市対县方式办理。同时省级财政加强对县级监管。五、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困难(一)利益的重新调整与权力的重新分配(1)中央和省领导支持,省厅级部门对权力下放比较担心,地市普遍不愿表态;(2)经济发达县和经济落后的县比较希望改革,以获得更大发展;(3)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县较复杂。(二)县级干部晋升问题县级干部晋升台阶变少,干部应该如何调整与配置问题。如:县委书记往哪里升迁问题
27、” 。(3)干部分流问题17、行政组织理论(起源、发展)古典行政组织理论一、代表学派与观点(一)泰勒科学管理组织理论14(1)组织中管理者的计划职能和工人的作业职能相分离;(2)组织管理职能的专门化;(3)组织管理中的“例外原则” ;(4)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提高组织效率(二)法约尔、古立克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管理理论(1)管理五要素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组织管理 14 条原则:分工协作、权责一致、命令统一、指挥统一、整体利益、报酬公平、秩序、平等、主动性及集体精神等。(三)韦伯为代表的官僚制组织理论(1)理想组织模型“官僚制模型”(2)官僚制组织特征:组织成员分工明确
28、;报酬、晋级和提薪取决于个人能力和表现;层级节制;“非人格化”管理;以文件“档案”管理为基础。二、古典行政组织理论特点(1)从制度规范的角度研究行政组织,提出规范性的行政组织原则;(2)以“效率”为行政组织建设目标;(3)对行政组织进行内部静态研究。新古典组织理论(一)代表人物与学派(1)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a.人是“社会人” ;b.组织中存在以情感为纽带的“非正式组织” ;c.组织管理必须注重人的行为、动机研究,激励成员的积极性。(2)巴纳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a.对组织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进行协调活动的系统。b.组织平衡理论:组织的存续取决于成员对组织的贡献与组织对成员的
29、满足程度的适当平衡。c.非正式组织理论: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限制作用。(3)西蒙为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15“管理就是决策”a.组织的基本功能就是决策,有效的组织应以正确的决策为基础;b.组织决策的目标是追求“满意化决策” ;c.成员参加组织的动因主要是组织对成员个人的利益实现有着诱因;d.组织的影响方式是权威、组织成员的忠诚、信息沟通等(二)新古典组织理论特点(1)以研究组织中的人的问题为中心;(2)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3)引入社会实证研究方法。现代组织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基础上产生的组织理论。一、代表学派与观点(
30、一)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的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1)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整体系统;(3)组织的权变理论:外部环境的动态性要求组织进行权变管理。(二)高斯、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1)行政生态塑造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发展行政生态。(2)三种行政组织模式:融合型组织、菱柱型组织、衍射型组织(3)行政组织模式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机制和生产力水平、社会沟通网络、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认同意识。(三)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1991 年,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新型组织应注重 5 个方面的修炼:(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团体学习;(5)系统思考第五项修
31、炼系统思考是寻找解决根本问题的前提。学习是组织生命的动力和源泉,学习型组织是扁平式组织结构,采用开放式16管理方式,领导者即使指挥者,又是教师和仆人。(四)巴拉密的“柔性组织”概念柔性:是指干不同的活或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1)柔性组织设计的基础要素:多级组织;二元系统;面向一线员工;全球化经营思想;能力型组织和多面手员工;半渗透边界。(2)柔性组织:源于权变理论思想,指出激发创造力和关心知识是柔性组织设计的基本立足点。基本结论西方行政组织理论发展脉络:“重视组织制度规范强调对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提出对组织进行宏观、综合性研究”18、行政权力一、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的政治机关通过一
32、定的程序授予行政机关的一种用于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强制性力量。其内涵包括:(1)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目标和任务: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3)作用方式:依靠影响力推行政令;(4)客体:具有普遍性,居民及其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行政权力限度”:行政权力在规范和调控社会公共事务的同时,一般不涉足社会组织的内部事务和社会成员的私人事务。 (不干涉私域领域)二、行政权力的类型根据行政权力受约束程度划分(1)羁束行政权力:行使范围、程度和方式均受到法律法规严格限制的行政权力;(2)自由裁量行政权力:法律只规定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对于
33、在什么情况下将行政权力行使到何种程度则由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自行斟酌决定。根据行政行为模式划分17(1)行政立法权:行政机关享有的依法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2)许可批准权:给予某种活动许可或批准的权力;(3)行政确认权:对某种事实或资格予以证明的权力;(4)行政监察监督权:对公民、法人遵守法律、行政命令的检查和监督权力;(5)行政制裁权:对违法行为给予处罚的权力;(6)行政强制权: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公民、法人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法定义务、遵从命令的权力;(7)行政司法权:依法对某些纠纷或争议进行裁决的权力,如:行政仲裁权、行政复议权。三、行政权力的人格化 在行政权力分配
34、中,权力与人的结合是关键的一环。这种结合过程是行政权力人格化的过程。行政权力人格化使得滥用职权的现象不可避免。马克斯.韦伯认为,行政管理须采取合理的形式主义,用义务的压力取代感情的支配,用人人平等的观念取代因人而异的做法,用非个人制度的规则取代个人号令,以对法和制度规范的服从取代对个人命令的服从。四、集权制优点与缺点优点:目标一致,政令统一;指挥灵便,行动迅速;事权集中,责任明确;层级节制,统筹兼顾;政策执行效率高。缺点:管理单一、僵化,适应环境能力差,忽视地方差异,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发挥,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五、分权制优点与缺点:优点:防止决策独断专行,有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
35、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缺点:职责不清,相互推诿,效率低下,地方主义问题突出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行政体制的实质和主体,地方分权制或地方自治是这一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实现形式。 要坚持“中央和地方都要彻底执行民主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六、首长制和委员会制18(一)首长制:是指行政领导机关的最高和最后决策权掌握在一人(首长)手中,并且由此人对行政领导机关的决策负责。优点:事权集中,责任明确;决策迅速,指挥统一等缺点:容易形成专权和独断,产生腐败等。(二)委员会制:行政领导机关的最高和最后决策权掌握在两个以上的人(委员会)的手中,并由他们共同为行政领导机关的决策共同负责。优点:群策群力,决
36、策科学化较强,相互监督,防止权力垄断缺点:责任分散,协调困难,决策缓慢等。我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1)行政首长负责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工作,重大事务由行政首长最终决策;(2)各级政府或部门都有一个行政首长领导下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 ;(3)本级政府或部门的重大决策,需经领导机关全体成员集体讨论,行政首长要尊重集体讨论的意见。行政国家20 世纪行政权力发展的独特现象(行政国家现象)行政国家的含义从发达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出现一种普遍的现象,即行政权力的急剧扩张,公共事务的扩张带来了公共利益的扩大化,行政机构和行政自主权明显增大,出现行政国家现象。19、领导与管理(行政领导)一、尼克松领导者
37、中对领导本质的阐述:“长久以来美国国内有一种普遍的看法,即这个国家真正需要的是找一个最高级的企业家来管理政府,找一个业经事实证明卓有成效地管理大型企业的人。 ”但他认为二者有本质的不同,领导国家需要思想,必须既能说服人们,又能感动人们,领导者可以创造新事物,领导者代表的是明天。“管理人员的目标是把事情办妥,领袖人物的目标则是去做应该做的事。 ”“伟大的领导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既需要超群的力量,又需要非凡的想象力。 ”二、行政领导概念19指在公共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行政领
38、导过程本身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它由行政领导者、被领导者和行政领导环境有机组合而成。三、行政领导的特征(一)统一性(1)行政领导是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核心部分;(2)行政领导是国家管理活动中最具直接性、时效性的活动,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即统一政令、统一行动。我国在行政领导体制上规定实施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执行性(1)行政机关的执行性地位决定了行政领导具有执行性特征;(2)政党政治时代,国家政权由执政党掌握,行政领导必须执行执政党的决定,接受执政党的领导。(三)政治性依据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法律规定来行使行政权力,实行国家的政治统治。(4)一般性特征:权威性、强制性与合法性。四、行政领导者的责
39、任行政领导者基于职权在行政上应负有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以及违法法定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其内容包括:(1)政治责任(领导责任) ;(2)工作责任(岗位责任) ;(3)法律责任(承担法律责任或法律后果)五、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一)选任制通过被领导者或被领导者代表选举产生行政领导的制度,选举方式有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体现权威性和公正性。(二)委任制(任命制)20依法由行政机关的首长或主管部门经过考察了解,直接任命所需人员以某种领导职务的制度。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不受牵制、行动迅速、简便易行。(三)考任制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
40、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的制度。优点:广开才路、择优录取、公开平等。(四)聘任制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优点:广纳贤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六、行政领导方式(一)含义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领导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程序和方法,行政领导遵循的比较稳定的领导模式。影响因素有:行政组织特点、任务、环境、领导体制、领导者素质等。(二)行政领导方式类型1、根据行政权力运用的不同方式和程序划分(1)专断式领导方式(2)民主式领导方式(3)放任式领导方式2、根据领导的不同侧重点划分(1)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以任务为中心的领导方
41、式,重视工作效率,以工作质量和效率评价工作人员的绩效(2)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强调以人为本,尊重部属的人格,比较民主、宽容,注重工作人员的情绪和积极性。(3)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既强调人,又强调任务3、根据对行政权力的控制程度划分(1)集权式领导方式21权力集中,指挥统一,缺乏授权,事必躬亲,对部属缺乏信任。(2)分权式领导方式领导者只决定总目标、有关政策和应完成的任务,不过问完成任务的细节和方法,分工明确、职责清楚。(3)均权式领导方式领导者与工作人员权力、职责划分明确,分工负责,分层负责,工作人员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具有自主决策权和处置权。七、领导特质理论以人格特质为研究对象的特质理论。这种理论
42、盛行于 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认为领导者应该具有那些人格特质,才能成为成功的领导者。(一)希拉季、华莱士关于领导者的六种特质理论:社会背景、智力、个性、任务定向和社会技能(二)美国管理协会调查发现成功领导者的 20 种能力(1)工作效率高;(2)有主动进取精神;(3)逻辑思维能力强;(4)富有创造精神;(5)有很强的判断能力;(6)有较强的自信心;(7)能帮助别人提高工作能力;(8)能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别人;(9)善于激发别人的积极性;(10)善于利用谈心做工作;(11)热情关心别人;(12)能使别人积极而又乐观地工作;(13)能实行集体领导;(14)能自我克制;(15)能自行作
43、出决策;(16)善于听取各方意见;(17)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估;(18)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19)勤俭艰苦,具有灵活性;(20)具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三)研究结论具备某些特质确实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没有一种特质是成功的保证。缺陷:领导特质论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并不成功。(1)忽视下属的需要;(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3)没有对因果进行区分;(4)忽视情境因素。八、领导行为理论侧重于研究领导者应具备什么样的领导行为以及哪一种领导行为的效果最好。22目的:在于提高对各种具体领导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力。一、四分图理论美国学者斯多基尔、沙特尔在研究时把领导行为归纳为“抓组织”
44、和“关心人”两类。(一) “抓组织”:以“事”为中心,领导者重视组织设计、职权关系、工作效率,而忽视部属本身的问题,对部属严密监督控制。(二) “关心人”:以人为中心,领导者与部属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善于倾听下级意见和关心下级等。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表 低关心人高组织领导者 高关心人低组织领导者关心人低组织领导者 高关心人高组织领导者九、领导方格理论在四分图理论基础上,布莱克和莫顿于 1964 年提出领导方格理论。横坐标表示领导者对工作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在坐标上由 19 划分九个方格,形成 81 个方格,每个方格表示“关心工作”和“关心人”相组合的领导类型。得出 5 种典型类
45、型:(1)贫乏型领导;(2)乡村俱乐部型领导;(3)任务型领导;(4)中间型领导;(5)协调型领导。十、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情境理论)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一)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奥伦.斯密特于 1958 年提出,认为在独裁与民主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领导行为方式,构成一个连续带。领导方式是随环境因素的变化将二者适当结合的结果。有效的领导方式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选择所需要的领导行为。尤其应考虑领导自身能力和部属能力。(二)菲德勒的权变模式23菲德勒于 1967 年提出“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 。把与领导有关的情境因素分为三种
46、: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每个要素分别有好坏、有无、强弱不同方面,领导者所处环境分为八种类型。其中最有利的是三个条件具备:即领导成员关系良好、有任务结构(工作任务明确) 、职位权力强。这是领导最有利的环境。因此,要提高领导的有效性,要么是改变领导方式,要么是改变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三)领导权变其他相关理论1.通路目标模式;2.领导参与模式;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20、人事行政及公务员制度一、人事行政的涵义政府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和社会目标,人事管理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它包括两层含义:(1)各个行政机关和部门内部的微观人事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
47、、执行性特征,如录用、晋升、考核、工资等;(2)国家的宏观人事管理活动,主要是国家人事部门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对公共行政人员的管理,偏重于组织、计划、指挥等带有设计性、统筹性的人事工作。二、人事行政的内容1、行政人员的录用确定人员的合理编制和比例结构,确定职位空缺、任职条件、选配方法与程序等。录用是公共行政组织选拔人员的重要环节,是“入口”关。2、行政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要对公共行政人员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不断提高其能力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通过各种培训,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43、行政人员的保障“组织平衡理论”:贡献与满足的平衡;保障行政人员的工作、待遇、报
48、酬和福利等,工资制度、社会福利、退休制度等。4、行政人员的使用包括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晋升制度等。三、公务员制度的起源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形成于 19 世纪中叶的英国。1885 年,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 ,决定成立文官委员会,办理低级文官的考试录用工作。1870 年,英国政府颁布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公务员缺位一律由公开竞争考试及格者充任,标志着英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一)欧洲公务员制度起源的背景欧洲传统官文化的总特征“商官二元化”:一神论的宗教平等观否定职业荣誉的唯一性,肯定多种职业的合理性,官职是获取财富的途径之一。其对公务员制度的影响:a.权力分化(教权
49、、皇权、领主权、自治权)形成了政府有限的观念;b.商官关系的契约性及商业规则造就了法治基因;c.市民意识兴起为人文主义和法学世界观提供了土壤,亦为公务员制度提供了思想土壤。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竞争进入垄断阶段,政府角色从“守夜人”转变为积极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管理者”要求彻底改革官僚制:a.实行常任制;b.功绩值;c.法治(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过程英国东印度公司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摇篮,1600 年,东印度公司创立,17151763 年,变成“军事和拥有领土的强权” 。251853 年,东印度公司特许状期满,国会派马考莱组成三人委员会,专门研究公司的人事任用制,提出改革公司人事制度报告,这成为后来英国考试任用之的最初形式。19 世纪中叶,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848 年,财政部成立屈威廉为主任的备忘录起草委员会,提出常任公务员制度的构成的报告,即斯诺科特屈威廉报告 。1883 年,美国国会通过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案(即彭德尔顿法案 ) ,标志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彭德尔顿法案规定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1)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政府工作人员;(2)政府工作人员保持中立,不得参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