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约有 1/3 的患者可发展为脑梗死。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1。具有创伤小、痛苦小、见效快、并发症少的特点2。我科于 2006-2010 年已施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28 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 28 例中,男 18 例,女l0 例,年龄 48 岁70 岁,平均 59 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反复 TIA 发作、肢体语言功能不同程度障碍等。28 例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颈
2、内动脉狭窄程度 5090。 1.2 方法: 患者仰卧于 DSA 床上,常规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置入 8F 动脉鞘,引入 6F 导引导管于患侧颈动脉,选用微导丝从导引导管内送入,先将微导丝通过狭窄部位到达颈动脉远端正常血管内 5cm 以上,在微导丝的支撑和导引下将支架缓慢送入狭窄血管,跨狭窄部位置,缓慢扩张球囊至推荐的最大压力,使支架与血管内壁紧密贴合,然后回抽球囊内的造影剂,造影证实血管成形满意后,将球囊缓慢回撤,释放支架。 2 结果 本组 28 例病人,所有支架置入均获成功,造影显示管腔扩张满意。无死亡病例及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2 例支架置入后出现心率减慢,经使用阿托品针静脉注射后好转
3、。所有病人均坚持按医嘱正规服药,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该技术是一项新的技术,且费用较高。一方面患者和家属对此技术缺乏了解,易产生疑虑和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又担心治疗效果不佳而产生心理压力3。护理人员应主动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理状况,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过程,消除顾虑增强治疗信心,取得理解和配合。 3.1.2 术前准备:做好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检查;双侧腹股沟区、会阴区备皮;遵医嘱做好各种药物试验,包括碘、抗炎药物过敏试验;术前 3d 遵医嘱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及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术前 8h 禁
4、食禁水;术前 30min 肌肉注射鲁米那 0.1g。 3.1.3 留置导尿:另外责任护士应用记号笔在双足背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做好标记,以利于术后对比。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术后平卧,穿刺侧下肢约束伸直制动 24h,穿刺点动脉压迫止血带包扎,护士应加强巡视,防止鞘管脱出,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及皮下血肿,观察穿刺下肢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脚趾的活动情况以及皮肤的温度和色泽,并做具体记录。协助做好各项生活护理。 3.2.2 神经系统的观察和护理:术后将病人安置在监护病房2448h,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监测心率和血压。血管内支架早期可引起血管痉挛内膜剥离、脑梗死等急性并
5、发症,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发生。 3.2.3 高灌注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高灌注综合征与血流量增高而缺血区域的血管暂时丧失了自动调节功能有关。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脑水肿,严重者可以出现脑出血,一旦发生很难挽救4。预防和降压治疗是关键,因而需严密监测血压,发现异常及时遵医嘱调整降压药用量,控制血压在 12080mmHg 以下。 3.2.4 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和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最危险的并发症是急性颈动脉闭塞5,原因主要是支架植入后继发血栓形成。为了防止血栓形成,术后予低分子肝素 04ml 皮下注射 ql2h,710 天。并给予阿斯匹林100mg300mgd,玻力维
6、75mgqd,在使用抗凝药的同时要密切监测出凝血情况,密切注意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瘀斑,有无鼻出血、呕血、黑便、血尿,以及注射部位的出血,发现有出血征象,及时报告医师作相应处理。 3.2.5 健康宣教: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兴奋以及情绪波动等。依病情进行适当活动和体育锻炼;低盐低脂饮食,多食水果蔬菜;戒烟戒酒,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向患者说明服药的注意事项、嘱其遵医服药,并教会患者自己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4 讨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但同样存在一定风险。手术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医、护、患的密切配合,术后的严密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并发症的预防。因此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增加手术成功率,保证治疗效果,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