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之研究姓名:李琦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际贸易学导教师:康增奎20070320AbstractOur new goal of developing our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o change our country from a large trading nation to a powerful one. China has firmly established its status as one of the largest trading nations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p
2、ast Five-Year Plan period. In the next Five-Year Plan period. It is very crucial for China to change from a large trading nation to a powerful one. However, from the present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trade index of our nation, we can realize the big disparity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the powerful tiad
3、ii countries; It still remains lots of qu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our nat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the great sttides forward to the powerful trading nation need a quite long period.Based on these considerations, under die tremendous changing background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nomics
4、 and trade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 as weil as the existence question in our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n this foundation, it compares several important index about our nations economic trade with those powerful trading nations, and analyzed the disparity between o
5、ur countiy and the world powerfiil trading nations, through the index such as trade total quantity, the service trade exportation level, cargo and service trade exportation structure, trade benefit and the trade condition.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a country mainly manifests on the concrete industry
6、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is count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ubsequently analyzed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our countries,i ndustry with the demonstotion comparison superiorit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of our countiy changes along the natural
7、 resources-intensive industry to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and last to the capital and the technology -intensive and ladders, which has a quite similar way to the main export changing of our country. In fiiture several years, the mechanical and products exportation, which takes tiie office commun
8、ication products as representative, will possibly have most comparison superiority for exporting. However, our nations comparison superiority still exists on the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our country hasnt formed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on the model coital-intensive product. Fathomers, the articl
9、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_Abstract _trade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iy structure, and got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exists a big step between them, which points out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policy on the trade and the industry of China.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
10、nt situation, the primary mission, the basic policy and the concrete goal of our foreign trade, 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policy suggestion: create “open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enhance the power of industry promotion andforeign trade; continue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positively and eff
11、ectively; enhance the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strengthen; fonmilate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unter the friction in the foreign economic affairs; further consummates “introduces“ policy, and implement the “go out” strategy; establish and consummate trade promotion system, create a goo
12、d exter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the foreign ttad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Large Trade Nation Powerfiil Trade Nation Competitive Superiority Revealed Comparison Superiority导言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探寻中国外贸转身之道一一从贸 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论文是我本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謝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
13、成果,也不 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 过的材料。“作者签名: 日期:年r 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査阅、借阅 或网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浏日期:年j -月日14 f1导言选题的思考“十五”,即2001-2005的五年间,是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 的时期,“十五”后期,我国外贸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三 大贸易国位置
14、。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驕目的贸易大国。但“漂亮的数据 背后,中国外贸仍存在一些问题” 1。“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要实现我国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与之相应,我国前外经贸部部长石广 生在2002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贸易大国向 贸易强国的转变。因此,十一五”期间正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 0.1.1.1由科学发展观引发的思考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荣辱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顺应国 际可持续发展观潮流,也成为我国新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15、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目标是“出口创汇”、 “扩大出口”。顺差就是成绩,创汇就是目的,几乎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和官员 考核政绩的依据。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迈入贸易大国行列,但对外贸易的种种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集中体现为中国 对外贸易中的“一低三高”现象,即出口效益低,整体出口结构仍以低附加值 产品出口为主,通过对外贸易所获得的经济与非常有限;外资依附性高,外资 成为带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和自主销售渠道的产品;外贸依存度髙,对国 际市场尤其是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传统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而国内贸易 却相对滞后:资源消耗性高。在我国经济快
16、速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的 提高还很缓慢,粗放、低效、外延、扩张型的增长方式己经到了必须根本转变 的时期,资源瓶颈使得过度依靠国内外大量低价资源的状况难以继续,粗放经 营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使得未来治理成本进一步加大,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 导言 消了增长的成果,甚至可能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贫困化增长”泥潭由 此导致的消极影响不仅严重制约着我国新时期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中国外贸寻求转身之道2006年6月28日_ff _加大国内经济风险。因此,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贸易发展观,建立新型科 学的贸易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1.2新时期我
17、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要 向贸易强国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经贸新态势促使我国外贸发展战 略要进行根本性调整。从国际看,两大国际经济发展新态势对我国新时期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 机遇及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下产业结构向“软化”方向发展,技术知识密集 型产业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同时经济全球化下竞争优势将 取代传统的比较优势而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基础。我国当前贸易结构的低层次 性及贸易发展仍主要依赖于要素成本竞争将面临严梭挑战;二是国际产业转移 和新型国际化分工体系正在形成。以价值链为载体的国际分工更加深化,跨国 公司更多占据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两端即
18、研发、技术创新和营销品牌管理,而将 中间环节转移到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为良好的目标国选择。跨国公司研 发中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明显。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研究,中国已经 取代美国,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的首选地,这无疑为我国技术提升和与 国际企业高发展平台实现对接提供更多的机遇。但同时,我国仍处于国际产业 链的低端,新型国际分工下贸易利益及经济安全都面临严峻挑战。从国内看,加入f fTO使我国对外贸易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政府获 得更多的国际规则与国际事务参与权,中国企业能有更多的机遇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金、两种资源,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将面临更严唆的国际竞争;二是 中国已经迈向
19、贸易大国行列,正处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过渡时期。这 一时期意味我国一种全新的外贸环境和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增多,最典型的是中 国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凸显,对外贸易高摩擦严重制约我国贸易 发展,如何有效应对贸易摩擦成为新时期我国能否实现贸易强国“和平崛起” 的关键。由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结合新时斯国内外经贸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的背景,本文旨在分析新时期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由贸易大国 向贸易强国迈进的目标和战略选择。_fa; _1.2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1.2.1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本文在提出贸易强国的内涵并将我国同贸易强国的各种指标进行比较分折 的基础上,利用显示性比
20、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旨在通过这些 比较分析研究阐明我国与贸易强国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上存在的差距,并探 寻我国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发展之道及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首先 本文简述了 “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自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外贸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尚存的问题。然后给出贸易强国的内涵及指标体 系,并将我国的各种经济指标同贸易强国的指标进行对比,继而用显示性比较 优势分析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计算货物贸易静态和动态比较 优势、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得出结论。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二 者的差距,从而看出我国外贸政策和国内产业政策间的差距。最后本
21、文提出了 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阶段性目标、外贸发展的主要任务,并给出 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几点政策支持建议。1.2.2研究方法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为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导,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现实,采用理论和实 证相结合的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贸易发展中各个指标、与 贸易强国间的现实差距、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产业内的比较_ff _优 势,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运用较新的统计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对我国贸易总量、 贸易结构、长期贸易条件、对外投资能力及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和制定国际贸易 规则的能力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
22、比较研究分析。本文也非常注重理论分析和 对策研究相结合,用了较大篇幅分析了我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政策支持建议。1.3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1.3.1可能的创新(一)选题的创新迈向贸易强国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确立的对外贸易 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对外贸易走向强国之道,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二)一些主要创新观点与国内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主 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较为全面地阐明了贸易强国的内涵,通过经济总量、贸易总量、 贸易结构、长期贸易条件、对外投资能力、参与国际谈判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 的能力六个方面界定了如何判断贸易强国的指标体系。并对照我国
23、外贸的具体 情况作了比较分析,从而使我国与世界上贸易强国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地体现 出来。第二,本文运用翔实、丰富的最新数据资料做成图表,将我国货物贸易和服 务贸易在贸易总量、贸易出口结构、产业比较优势、长期贸易条件等方面与发 达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分析得出的结论与事实能够较准确地贴切起来。第三,本文在第六章提出的我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政策建议时,力图结合国内 外最新研究动态,保证给出的建议不落时不落空,从我国外贸发展实情出发, 点中要害,切实可行。1.3.2存在的不足由于本文所选题目较为宏观,难度较高,有些数据(如服务贸易方面的统 计数据)收集的局
24、限性,加之作者本身学识所限,对很多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成 熟,另外,本文涉及的方面较多,篇幅较长,研究重点不十分突出,研究理论 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最后给出的具体政策建议还有待于深入挖掘,这些都将是 作者R 后不断改进和探索的方向。-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分析2. 1 “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2.1.1 “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面临的国际环境从国际发展前景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局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恐 怖主义成为影响世界安全稳定的新因素,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 界范围内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出现过大规模的战争,这为我国紧紧抓住本世纪 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
25、快发展,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 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从世界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相互交织,互为 促进,呈现出加速发展之势。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术、新产 业不断涌现,国际要素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出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 的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地向有市场、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之 势。研发和服务贸易也开始“外包”,为我国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内 产业结构转型,进一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的参与深度提供了有利 时机。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以来,统一的固定的国
26、际汇率体系不复存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依然 是美元本位,其他国家的汇率政策主要是对美元和美元汇率政策的变动做出适 应性调整和政策反应,曰元、欧元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具有与美元抗衡的实力。 2006年7月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底的全球外汇储备中, 美元占69%。其中亚洲各央行是美元的最大买家,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亚 洲各央行持有的综合外汇储备为2.4万亿美元,高于2003年的1.91万亿美元以 及2002年的1.44万亿美元。2006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外 汇储备构成中的美元储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65%。然而,2004年美国 財政赤字高达4270
27、亿美元,经常项目赤字达6177亿美元,货物贸易赤字6662 亿美元,据经合组织估计,美国2006年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8780亿美元,“双 赤字”成为影响美元稳定的最大威胁,使全球金融体系蕴含着极大的风险。随 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金融风险能够迅速传播,使得“十一五”时期所面对的国际金融和货币前景不 容乐观。“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分析从全球贸易环境来看,非关税和非传统的贸易壁S 不断增多,发达国家主 要采用技术壁鱼、绿色壁全甚至道德壁全来管理和限制进口。一般制造业已成 为全球性供给过剩、边际收益严重递减的成熟技术行业。由于“模块化”的
28、发 展,产业内各工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调整、分割和打包,把低附加值的生 产工序转移或委托给发展中国家,竞争空前激烈,一般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有不 断恶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低附加值和低技术产品的外需拓展难度加 大,并将引发激烈的贸易摩擦。2.1.2 “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从外贸发展前景看,在进入21世纪之初,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一方面是我国加入W TO加快参与全球化和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 伐,同时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全面开展与 周边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合作, 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
29、深度: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开放也开始从有限范 围和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幵放,从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有法律约束的制度 性开放,从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这些 历史性的转变,既使得我们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经济 贸易环境,有利于不断深化对外贸易改革和吸收外资的结构转变和档次提高并 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 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面临着全新的外部环境,国 内发展更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和影响,一些竞争力低下的行业和企业面 临外部竞争压力的严峻挑战,我国现有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在许多方面还
30、不能 适应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和方式还不能适应 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要求。因此,进一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 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开放中不断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成为 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从国内发展和改革形势来看,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 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此期间必须保持年均7.2%左右 的增长速度,自2002年开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根据 国际经验,这个进程一般要持续15-20年。重化工业的发展往往有投资规模大, 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多,技术和资金密集度高等特征,从而形成我国经济发
31、 展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一方面是出现了以住宅、汽车、电信、旅游、文化娱 乐等新消费种类为主的需求结构转换,相应的需求管理、消费促进、市场规范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分析和征信体系等体制和政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新消费结构的变 化带动了供给结构的变化,拉动了技术和资本含量比较高、投资规模较大、对 能源、原材料、运输需求明显增多的重化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出现了阶段性 的煤电油运紧张局面,投资和进口快速增长,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明显增大等 结构性矛盾,现有宏观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不能满足新结构和新阶段的发展 需要。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城乡、区域和社会经济之间
32、的不平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国内发展对国外资源、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 进一步加深,迫切要求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处理好不平衡增 长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问题,加快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科技含量髙、经济效益好、资源 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保证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2我国外贸发展的成就和所面临的问題2.2.1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28年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不发达到总体小康,从计划经济体 制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经 济和体
33、制转型,从而为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打下I 塔实的基础。第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强,经过28年的改革和幵放,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成绩,年均经济增长率9 .4%,实现了从低收入到中 低收入、从不发达到经济起飞的转变,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有明显增强。1978年我国的经济总规模为3 624.1亿元人民币,2 006年达到了 20.9万亿 元人民币,人均G DP达到了 1703美元,出口额由 1978年的9 8亿美元增加到 2006年的9 691亿美元,跃升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截至2 006年底,我国的外 汇储备达到8 536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随着劳动力的禀陚优势不断 向
34、提升人力资本形成质量和效益方向的转变,我国已形成一批有较高技术和资 本含量、国际市场有较高收入和需求弹性、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型出 口产品门类。进入21世纪以来,IT等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逐步建立了主导地位, 不仅形成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混合所有制企业共同竞 争、延伸和拓展国际市场的局面,而且形成由低到高、形态多样、市场多元、 动态升级的出口竞争优势的新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分析第二,在不断护大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引进了市场经济因素和观念,促 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因素和观念,促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通过经济
35、体制改革成功建立了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走出一条 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从1 978年召幵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道路,鲜明地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 用;到1 992年1 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再到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十 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公有制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更通过对外开放,形成和发 展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幵放经济体制。截至目前,已有66个国家 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第三,引进了国
36、外先进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形成 了 “批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轻工、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冶金 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丁实质性飞跃,培育出一批如大规模集成电路业、计 算机业等髙新技术产业。另外通过建立三资企业,我国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 推动了国内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带动了全国 7万多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技术改造,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光纤光缆、通讯 设备、自动化仪表、电梯、大规模集成电路、轿车、新型建材等方面的技术进 步效应。第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外贸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发 动机。1979-2006年
37、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从2 93.3亿美元,增加到1 7606亿美元, 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年均增长率高达1 5. 8%.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速度高近6 .4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贸易依存 度从1 2. 3%跃升到7 0%,出口 贸易额从1 979年的1 36. 6亿美元增加到2 006年的 9691亿美元,我国的出口贸易在世界上的排序,由1 978年的第3 2位上升到 2006年的第3 位e 1979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为 53.6%,工业制成品的比 重为4 6.4%, 2005年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到6 .4%,工业 制成品的比重则上升到 93.6%.由此
38、可见,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的贸易体制、结构和方式的根本转变促 进了我国开放经济体系的形成,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髙速度发展。第五,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相关工业的发展。通过外贸、外资 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过去工业结构不合理、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分析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局面,加快了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我国机械、 电子、汽车、化工、轻工、纺织、建材、医药、食品等许多行业的产品得到更新换代,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有明显提高。我国发展了一些新兴工业,填补了 国内空白,改变了长期依靠出口和行业发展严重滞后的落后状况,一些产品已 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开发能力,
39、形成我国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工业体系。同时, 一些产业关联度比较强的外商投资项目,如汽车、电子等,不仅带动了相关国 内配套工业的发展,而且成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 第六,转移和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目前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领域吸纳的就业人数约为8500万,形成一支不可忽 视的就业大军,大大缓解了我国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中的就业压力,并培养了 一大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加快了我国劳动力结构的调整。2.2.2我国外贸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外贸增长的观念、战略和政策都需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进行调整。 在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也要求外贸增长的观念、战略和政策都需要发生 更大的变化。过去认为国内能够生
40、产、有资源就不需要进口的观念需要改变, 在能源和重要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硬约束条件下,是否需要进口或国产的决策, 要有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层次的考量。以前不同程度存在着鼓励扩大出口、不 鼓励增加进口,仅仅就对外贸易谈做大、做强的片面倾向诱导下,一些地方存 在竞相优惠外资,因为外资能够带来更髙的外贸、G DP、 就业和税收指标。不 优惠扶持内资,因为内资不可能在短期内带来更高的外贸、G DP、 就业和税收 指标,扩大而不是缩小了内外资之间不公平竞争的不协调现象。尤其是目前的 发展阶段,国内能源和重要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决定了我国将来根本无 法支撑一个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低质量
41、的粗放式外贸 增长方式;国际市场规模的硬约束,也决定世界将来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大规模、 低水平、同质化的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 第二,对外需的依赖较为严重。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发展面对着外汇和资本严重短缺的瓶颈制约,上世纪 80年代我国外贸有8年是逆差,甚至出现了外汇储备危机,这使得鼓励出口、 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取向得以强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长期以来,在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分析观念上始终认为进口对国内发展具有负面作用,如侵占国内市场,冲击国内企 业等,因此在政策导向上更关注出口,只是把进口作为“调剂余缺”的手段。通常认为,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和贸易自由化政策的优势在于:
42、面向国 际市场生产,刺激整个工业效率的提高;信息灵通容易抓住发展机遇;能够克 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国市场狭小的限制,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在这种战略和 政策指导下,外需能够通过前、后产业关联作用拉动内需,来自发达国家的外 需能够在投资和消费两个领域的“示范效应”推动内需升级;反过来庞大的内 需市场也能够通过强化企业竞争力而促进外需。然而,外需与内需之间也存在对立性。一是过度依赖外需客观上制约了内 需的可持续增长。一方面,扩大内需要求一定的财政支持,用于建设社会保障 体系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但为了支持外贸出口,各级財政每年用于出口 退税、贷款贴息、补贴以及其他优惠的支出加起来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巨
43、大的 財政支出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而影响了内需的扩大。另 一方面,扩大内需要求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因为他 们的边际消费更高,新增收入中投入消费的比例较大,但鼓励出口的政策直接 影响了资源效率和经济福利,产生一些不合理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转 移,也影响到居民收入的提高。其次过度依赖外需造成加剧了区域发展失衡。沿海和内地省份经济发展的 落差迅速扩大;改革开放以来,88%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东部沿海地区,主要 出口大省也是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缴海地区,这种对外开放的地区差距 随着国内发展逐步加剧,使区域发展失衡达到了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步。再次过度依
44、赖外需背离了大国以内需为主的一般规律。历史上,亚洲四小 龙经济发展靠外需带动取得成功,是因为其规模小、人口少以及当时国际市场 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不仅因为中国是一个内陆大国,而且如今时代不同,世 界多数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都髙于从前,大国过度依赖外需的战略无疑将导致 更多的经济摩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尤其是与发展中小国的利益冲突。世界银 行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过分依赖外需的战略已经表现出局限性, 如果这一问题不加以解决,就可能在下一个10年中导致发展的中断”。这表明, 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以及W TO协议限制都预示以前的出口战 略在2 1世纪初期必 需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平衡型贸易战略,即适度
45、的出口导向与有效的进口替代 相结合、以关税和汇率杠杆为主要调控手段的兼容战略。这一战略的政策隐含 着废除亏损出口、行政指令出口、高额补贴出口的政策诱导机制,对部分幼稚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分析产业实行战略性、动态性保护,从政府优先国内采购、科研补贴等方面对高新 技术装备工业等实施进口替代转移。第三,加工贸易关联度较差,对产业结构提升不够6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一直在55% 左右 但加工贸易增值率始终在50%以内徘徊不前。这表明加工贸易对国内中 上游产业的连带效应没有太大改观,存在着参与程度浅、加工链条短、增值率 不高的问题:也表明在加工贸易出口
46、中许多中间投入品没有实现国产替代,而 仍主要依靠进口,由于加工贸易与国内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差, 扩大对国内其他企业、地区的辖射作用有限,因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明显。 我国加工贸易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进口来源地为日本、东盟、韩国,主要 出口市场则为芙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对美国和欧洲存在 较大的贸易顺差,从统计数据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顺差较大造成的。 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1775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接近1900亿美元,由于 加工贸易加工程度深浅不一,增值幅度相差甚远,原产地认定分歧较大等方面 问题,从而造成我国表面存在较大顺差,但实际增值率并不高。加工贸易是国 际分
47、工和国际化生产所导致的经济合作形式,在这一个生产、流通的过程中, 曰本、东盟、韩国这些国家和地区把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和利益冲突也 同时转嫁到我国,从而加剧了欧美国家与我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第四,核心技术自主开发存在的问题。中国目前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生产的全球化过程,成为世界工厂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中的地位,就必 须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从世界出口和技术结构的演变来看绝大部分有影!的国家实现从低端到中 端、再到高端的结构转型是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大的核心技术演变,都是后进 国家通过发挥后发优势自主开发新一代核心技术,从而成功实现跨
48、越式发展。 如英国取代荷兰是通过开发和获得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轻坊技术,美国取代英国 是通过幵发和获得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日本取代美国的传统制 造业是通过大力发展节约资源的精细加工制造技术等等。这是纵向比较优势转 化为竞争优势的技术、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但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作为一 个大国,我国的出口和技术结构转换非纵向的动态比较优势,而是横截面的动 态比较优势的的转型升级,即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同时出现低端、中端和高端的 结构。作为发展中大国,整体结构是处于中低端:但作为大国,可以同时维系 和发展一些中、髙端的核心技术和商品,如航天、电子和通讯设备,为同时实 现传统工业化和进入知识经济的结构转换打下坚实的基础。贸易强国的内涵及我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12要成功地自主开发核心技术,一定要有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来支撑,但目 前在这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核心技术开发或创新一定要与充分发展的 要素市场互动,目前我国在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其中金融市场的市场 化程度最低,在市场形态上,城乡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等低端的市场形态发展 较快,商品期货等衍生品市场、资本证券化及风险投资等高端市场发展迟缓, 从而制约着核心技术幵发或创新。其次,核心技术幵发和创新一定要与统一大 市场互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发展超过英国,与美国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