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产业集群、整合与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316165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51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整合与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产业集群、整合与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产业集群、整合与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产业集群、整合与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产业集群、整合与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业集群、整合与中国西部工业化发展研究姓名:刘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导教师:赵曦20060401群是现阶段西部应对工业化挑战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别从有效降低企 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三方面进行了论述。第 二节是对产业整合理论的简要介绍,包括产业整合的理论背景和涵 义,为下面三节的叙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三节提出产业整合的意义, 同时也是对下文提出的政策建议进行理论上的支持。包括:提高企业 的市场生存力;积蓄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增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形成企业内部完整的产业链条。第四节叙述了产业整合的风险。产业 整合毕竟是一种市场手段,有其不可

2、规避的风险,因此在釆用前必须 正确估计收益和成本,以期降低风险。产业整合存在的风险有:新拓 展业务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风险、资金链风险、产业组合不合理风险。 第五节是把产业整合理论用于西部工业化实践的具体政策建议,主要 包括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整合、整合区域规划、抓好上下游企业的整合、抓好产学研结合的整合、抓好多元化发展的跨行业整合等等。第四章是本文的政策建议,它是本文的核心和精华,也是本文的 落脚点。本章提出了十项政策建议,因此共分十节。从逻辑线索上划 分,本章第一节为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主要叙述政府如何在推动产 业集群发展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加快西部企业制度创新, 促进企业产权多元化;构

3、筑全方位投融资体系,加快技术创新资金投 入;注重中介机构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等等。第二节到第四节则重点从创新的角度,来阐述推进产业集群和 西部工业化的发展。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从高新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 的角度来提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第四节则把视角从企业创新 上升到区域创新的高度,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区域创新 能力的对策。第五节到第七节则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探讨推进工业化 进程的对策建议。第五节和第六节仍从较微观的企业和科技资源整合 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而第七节则创造性的探讨了西部四个产业整 合的重点区域,从区域规划整合的高度来研究对策。第八节到第十节 则

4、是从支撑体系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第八节认为新型工业园区是现阶 段培育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和手段。第九节提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互 动关系,认为完善的城市体系是工业化发展结果,同时也是工业化发 展的推动力。第十节则从服务业的角度研究服务业对工业化的支持作 用。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在我国西部以产业集群来推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不仅体制 陈旧、结构失衡、经济效益低下和创新能力不足,而且缺乏发展产业 集群最基本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西部产业集群的 发展就不能简单的照搬或模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徹法,把产业集 群的发展模式化、简单化。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创造性的提出西部产 业集群的发展必须是两个阶

5、段的有机结合。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先经 历产业整合,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整合产学研等途径,来提高产业 集中度。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力推动市场主体之间的联动,形成 区域创新网络,才能在西部几个中心城市周围形成一批既能充分发挥 当地资源优势,又能进行自主创新且科技含量髙的产业集群,最终引 导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向前推进。2、本文论述的核心是要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创新、产业整合 为主要战略手段来推进我国西部工业化进程,最终实现以产业集群来 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本文就 紧紧以创新和整合为中心,提出西部工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发 挥政府对创新的推动作用、高科技产业创新、实

6、现传统产业集群创新、依托大企业进行产业整合、抓好产学研结合的整合、发展新型工业园 区等。这些战略措施不仅具备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对每一个措施都提 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避免对问题的研究缺乏重点和操作性,因 而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3、本文依据产业整合必要的一些前提条件,再结合西部现有产 业发展水平较高、产业集中度较大且科教实力雄厚的区域,创造性的 提出西部产业整合的四大重点产业区,它们包括:成渝产业区、兰西 产业区、贵昆产业区、呼包银产业区等。这些产业区也是西部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区域,有条件也有能力提前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 段。因此西部地方政府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这四个产业区

7、,把 它们建设成为西部经济的“高地”,然后通过扩散效应,最终带动整 个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三、本文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本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1、尽管本文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是以大量成功集群的经验为 依据,但由于受本人水平的局限和相关资料缺乏的影响,本文未能对 一些结论和政策提供实证方面的支持和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2、由于本文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广,有些地:甚至完全超出了本 人的知识背景和能力范围,因此在研究有关主时尽管也提出了思 路、提出了观点,但还很肤浅,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做进一 步的研究。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整合;创新;西部工业化AbstractPrimary o

8、f the content and point.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 1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mainly is about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nnovations. Section 1 is the synopsis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clusters of concepts, mainly of Section 2 is simply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 to five kinds of mai

9、n theories since naissanc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ories. Section 3 enter to treatising the relationship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consider that industrial clusters is advantageous to developing the innovation. Section 4 is systemic introducing creative system theories, pointing out

10、the research of them mostly in four realms mostly at present. Section 5 is to introduce the industry to industrial dusters of carry on the creative advantage place.Chapter 2 mainly points out the problem in industriaiization and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dicating the direction for the contin

11、uation policy suggestion.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section 1 that puts forward the challenge of industrialization still face currently. Section 2 aims at the problem that section 1 put forward, deeming that quickly develop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western can really resolve many

12、obstacle of industrialization, but in regard to currently, western industry still lacks many main factors for vali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clusters.Chapter 3 is a theories to prop up textual, concentrating to discuss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ndustry integration, it is significance to our country wes

13、tern industrialize.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Section 1 describes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is one of the valid paths to face the industrialization challenge western currently. Section 2 is a synopsis introduction that integrates theories to the industry, including the theories backg

14、round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industry integration. Section 3 puts forward the meaning of the industry integration, also is theoretic support the suggestion policy of the continuation. Section 4 described the risk of the industry integration. Section 5 is integrate industry theories used for western

15、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actice of the concrete policy suggestion.Chapter 4 is a textual policy suggestion, it is the core and essences in text, also is the key point. This section 1 is a part alone, mainly describes that government how to pushing industrial clusters developments. From Section 2 to

16、section 4 the point is on creative angle to elaborat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ulsion industry gathers the cluster and industrialize western region. From Section 5 to section 7 put forward the counterplan suggestion of the propulsion industrialization progress on integrated from the resources

17、. From Section 8 to section 10 put forward the counterplan suggestion from prop up the system.The textual main innovation point(1) This text creation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western industrial dusters must be two stages organic to combine. Th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clusters must experience the

18、industry integration at first, Then on this foundation, strongly push the market body communication, creative network in the formation district. Then leading western region industrialize pushes forward at the end.(2) This text is tight with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for center, put forward strategi

19、c measures of western region industry. These strategic measures not only have the aims very strongly, butalso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solution to each measure.(3) The four greatest important industry areas of the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are put forward creatively, they include: C

20、hengyu industry area, lxi industry area, Guikun industry area and Hubaoyin industry area etc3. The shortages of this textBecause time and level limit, this text still have many shortages, mainly including:(1) Because of being influenced by limit of my level and the lack of related data, the quantita

21、tive analysis and the support of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to the some conclusions and policy that this text can not provide.(2) Because the professional scopes of this text is wide,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the ability scopes that some places even outran my level, so while study relevant corpus

22、though put forward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put forward the standpoint, still very superficial, still be treat in to do in the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study work of the aftertime.Key word: industrial cluster; industry integration; innovation; Western industrialization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及知识产权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

23、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西南财经大学所有。特此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刘淳 2006 年 4 月 19 日則 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 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西部地区走 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关系到西部大开发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24、由 于受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制约,目前西部工业化道路还受到科学技 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资金来源缺乏、市场化程度较低和资源与 环境脆弱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面对这些困境,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西 部工业化道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综合起来,大致的路径选择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道路。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走特色产业致胜的工业化道路。3、大 力幵发人力资源,走人才兴区的工业化道路。4、改革体制,走制度 创新的工业化道路。 5、 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 展的工业化道路。通过对这些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西部工业化是一 项系统复杂

25、的工程,不仅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广泛,而且利益主体之间 的关系也相当复杂。而本文选题的意义就在于希望从这些纷繁复杂的 表象中,探讨今后 1020 年期间,西部工业化道路应该果取的一些 战略对策和发展方略,以期顺利推进西部工业化进程。在此指导下, 本文详细研究了产业集群理论,并结合西部工业发展的具体现实和国 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提出在西部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强调产 业整合和创新的重要作用。本文开题的目的就希望通过对以上这些方 面的论述,能对我国西部工业化进程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先对产业集群和创新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紧 密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说明,为下文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供理论上的支 持

26、。接着再以大量的数据来说明西部工业化和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 题,然后从理论上说明通过产业集群和产业整合战略解决这些问题的 必要性,最后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演泽为主,从理论一般到具体实施。采用 了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基本观点加以论述,增强说服 力。工业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进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支撑力。在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上,新 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创新网络理论提出,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应以 地区产业集群为载体,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要手段 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产业集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

27、针对目前西部工业面临的体制陈旧、结构失衡、经济效益低下和创新 能力不足的劣势,产业集群可以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 形成创新学习的氛围来加以提升和改善。而另一方面,从短期看,西 部又缺乏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和基础。产业集群是关联性的市场主体 在特定区域上的聚集,而当前西部市场主体之间相互分割的现象十分 严重,如大企业体制僵化、实力不强,中小企业的发展滞后,产业链 条上下游之间严重割裂,产学研之间缺乏合作等等。因此与其它地区 不同,西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必须首先经历产业整合这个阶段,具体 措施包括提髙产业集中度、整合上下游产业、整合产学研等等。然后 才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力推动市场主体之间的

28、联动,形成区域创新 网络,在西部几个中心城市周围形成一批既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 势,又能进行自主创新且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集群,最终推动西部工业 化进程向前推进。第一章产业集群与创新第一节集群的涵义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研究起源于对产业地理聚集现象 的观察。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认为,产业集 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 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1 他认为产业集群 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要视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但绝大多数产 业集群都包含最终产品和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 及服

29、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之所以要从集群的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2002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角度来研究产业,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更贴近竞争的本质,以及竞争优 势的来源。产业集群的范围比产业要大,因此能掌握到跨厂商和产业 的重要连接点、互补性、技术的溢出效果、技能、信息、营销和顾客 需要。这些联结是竞争、生产力,以及新事业形成和创新的方向和速 度的基本要素。将一群企业和法人机构看成一个产业集群,会凸现共 同关心的领域中,协调和合作改善的机会,同时又不威胁、扭曲竞争, 或限制竞争强度。产业集群在相关企业和供应商、政府及其他重要机 构之间,提供了一个建设性而有效率的对话论

30、坛。第二节产业集群理论发展路径产业集群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就在 i 些国家开展,但直 到九十年代在一些学者的带动下才逐渐成为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 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主要有五种-一、外部规模理论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最早较 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学者。早在一百多年前,他就已关注了具有 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马歇尔将这一 “特定地区” 叫做“产业区”(IndustrialDistricts)。 2 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种类相似 的中小型企业,他们规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 切。马歇尔把地方性

31、工业在产业区的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 济(External Scale Economies),即企业层面的规模报酬不变、社会层面 的规模报酬递增。他认为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企业带来的好处包括如 下几点:1.技术的外溢。由于信息的流动是按距离衰减的,所以知识在当 地的传播要比远距离流动更容易。地理上的聚集,会便利于主体之间 知识的扩散,这最终又会成为新知识的来源,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协同 创新的区域环境。知识信息的扩散是创新的釋泉,不断的创新使这些 产业区的经济持续增长,更加激励着相关产业的新企业加盟。Marsha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d2. 提供一个专业技

32、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产业区内集聚了许多 潜在的劳动力需求和潜在的劳动力供应。“雇主们往往到能找到他们 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工人的地方去(办厂),同时,找工作的劳动 者,自然也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找职业,。所 以这种集聚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概率,也确保了厂商稳定的且高质量 的劳动力供应。这种潜在的供需关系又加强了既有的产业集聚。3. 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产业集聚可以支持该产业专用的多种 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的生产。众多使用中间投入品的企业集中 在一起才使辅助性工业能够使用专业化的、高成本的机械设备以较 低的生产成本来供应众多的消费者。但由于受研究目的与所处历史时代的局限,

33、马歇尔理论还存在一些 不足,首先它没有考虑区域内企业的成长和区域间企业的迁入、迁出等 动态因素的变化,其次也忽视了区域产业组织的外部接连与创新。二、聚集经济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首先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 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阐述了微观企业 由于相互协作、动力使用、成组分布(分工序列化,互相投入产 出联系)而在选址决策中趋向于集聚。M 也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 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 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 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了更多同类企业的出现,这时,大规模生 产的显

34、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他把区位因子分为区 域因子(Regional Factor)和集聚因子(Agglomeration Factor),区域 因子使工业固定于一定地点(如趋于使运费最小或劳动成本最小的区 位),集聚因子使工业趋于集中或分散(如相互分工协作或地价上涨 等)。韦伯认为合理的工业区位应这样确定:在区域因子决定了工业 企业的区位后,相互关联的企业为了节约运费和交易成本而做趋于集 聚的区位调整。韦伯将产业集聚归因于企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的利益李刚剑等译:19 97工业区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与因迁移而追加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他将社会 集聚和意外集聚(外部经济

35、)看作是次要因素而在分析计算时不做具 体考虑。由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 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考虑垄 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政府的作用、当地社会文 化的影响,他只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资源型产业的集聚,所以不具 有一般性。三、新经济地理学.20 世纪 90 年代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agman)为代表的新 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 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 的,当贸易成本很低接近自由贸易时,各个区位的因素价格趋于均等 化

36、,因素价格差异不可持续,集聚不可能发生;在贸易成本很高时, 各个区位只服务于本地的最终消费者;只有在中等水平的贸易成本, 互为投入产出联系的厂商之间的前后向联系效应最强。克鲁格曼 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 Dixit-Stiglitz 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 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他偏重密 切的经济联系导致集聚而非比较优势,并且认为技术外溢是集聚的次 要因素,因为低技术产业也能形成集聚。在 Dixit-Stiglitz 模型中,运 输成本以萨缪尔森的“冰山”形式而内生。对于消费者行为:他喜好多 样化的

37、消费,不同种类的消费品替代弹性越小,种类越多,价格指数 就越低,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就越高;对于生产者:由于企业规模报 酬递增,面对消费者对产品种类的不同偏好,每个企业就生产不同的 工业品,这样就加深了生产的分工程度。为实现足够的规模经济,每 个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产品独占一国的消费市场;为使运输成本最小 化,他便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又 取决于所有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以制造业为例:一方面,只有制造 业大集中的区位才有较大的当地市场需求,这就产生一种向心力驱使 新企业的加盟;另一方面,只有有较大市场需求的区位才有更大规模 的制造业部门有较大制造业部门的区位有较低的制造品价

38、格指数, 从而有能力支付工人一个较高的实际工资,这就产生了对劳动力的吸 弓丨。两方面结合就增强了产业集聚的程度。这样的循环累积过程使产 业集聚一旦发生,就能自我增强而持续下去。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 集聚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集聚的产业和集聚 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性。4总的来看,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动态化、综合化、模型化方面取 得了重要的进展,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 的,该理论严重依赖数学建模、研究的区域过分抽象化、缺乏必要的 实证研究,而且也忽视网络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四、新竞争

39、优势理论20 世纪 90 年代后,波特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 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 审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与传统的产业聚集理论将重点放在 产业内部的关联与合作之上不同,波特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角度对 产业聚集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基础。波特 认为,竞争不是在不同的国家或产业之间,而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 且贸易的专业化并不能通过要素禀赋状况而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 他将分析的重点放在企业上,并从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钻石 (Diamond)“模型来探讨产业的聚集现象,其整个理论分析框架包 括四个方面:即需求状况、要素条

40、件、竞争战略、产业群(或者说相 关及支持性产业)。5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在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中起着关键的 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倒新是企业创新市场或获得及保持市场份额的 核心。该理论认为,产业群通过三种形式影响竞争:通过提高立足该Krugman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j995. 迈克尔波特:2003 竞爭论北京:中信出版社领域公司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生产力的增 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产业群本身 来影响竞争。产业聚集可以说是外部经

41、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的具体 体现,产业群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影响竞争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及规模 经济观念基本相似。如产业群的产生为企业获得雇员与供应商提供了 更好的途径,产业群内的企业能够获得专业化信息的途径,产业群为 创新也提供了许多容易捕捉的机会,并且,由于产业群内部企业能够 更了解各顾客的消费需求,更接近于市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创 新。此外,由于产业群不仅包括相互竞争的同行业产业实体,而且还 涉及到顾客与一些辅助性机构及政府提供的一些基础性设施,这样会 导致产业群内企业可以进行较低成本的试验。所以,对于溢出效应起 决定性作用的行业来说,企业的区位选择应该趋于地理上的集中,从 而聚集现象就必然

42、发生。波特的理论虽然对产业集群的诞生、发展的动态探讨有着非常重 要的借鉴意义,但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Dunning (1993)认为, 竞争优势理论过分强调国家和区域政府在产业国际章争中的作用,并 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因素简单地构造成四个基本的要素,而且忽视了跨 国的贸易活动对“钻石模型”的影响。五、区域创新网络理论.国内的一些学者在总结国外有关产业区、新产业区理论的基础 上,对集群现象进行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各个行为主体(企业、 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集聚成群,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基础上形成一祌稳 定的关系系统。这些关系相对稳定,通过这

43、种网络关系的构筑,区域 内企业获得了重要的协同创新和技术产品的交叉繁殖,从而增强竞争 力。从网络的角度讲,区域创新网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区 域创新网络的主要形式是指区内正式的合作网络。主要是指区域内每 一个企业在其设计、技术幵发、生产、市场营销等创造价值的活动中, 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或行为主体所结成长期的稳定关系,如两个以上 的企业通过合资、分包、战略联盟等结成的市场交易网络、供应商网 络、分包商网络等。还有企业与研究机构或大学在共同参与技术合作、 知识技术扩散等活动过程中而结成硬究开发合作网络或者技术交易 网络等,以及企业与公共机构或中介服务机构结成的教育、培训、公 共政策扶持等服

44、务网络。2.区域创新网络还包括地方行为主体相互作 用过程中产生的非正式(或非契约的)关系。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包括 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 包括企业内部各阶层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和生产工人之间的交流,企 业主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与大学(研究机构)的人员、政府官员等非 市场交易活动中建立的公共关系网络或个人间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 网络的形成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Saxenian),从 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产生的社会化过程,加速知识创新速 率,有效地保持与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a 6第三节创新的集群属性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晰的看出,在初期

45、,产业集群 强调空间区位、规模效益、成本优势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 影响。而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不管是新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创 新网络理论都把研究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创新的形成和作用机理上,把 创新和创新网络作为产业集群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剑新不是孤立事件,在时间上也不均匀分 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的发生。根据现有越来 越多的实证研究分析,许多技术和知识的产生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集 群特征。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一、与知识产生的性质相关企业创新资源发挥效用程度的差别、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别,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企业的知

46、识存量决定的。在产业集群内,高度专业化技能和知识、机 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及老道的客户在地理上的集中,能产生较强的 知识与信息累计效应,为企业提供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 质基础;同时,大量同行业企业集聚一地常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表 面化,迫使企业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以获得市场 竞争力。另一方面,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编码化知识,它可通过 教育等途径获得;另一类是非编码化知识,这种知识不能通过书本或 正规教育获得,只能通过非正式交流渠道获得。在这两类知识中,隐 含经验类知识占据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而编码化知识则只是冰山一 角(Nonaka and Takeuchi, 19

47、95)。而产业集群地理上的集中,使它 拥有相近的文化背景,紧密的社会网络和广泛的人际关系,这将有利 于非编码化知识在集群内部得到扩散,从而增加集群的知识存量以及 知识的传播和更新的速度。二、人力资本的优势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会导致一部分熟练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 但是大部分人力资本都植根于地方产业集群公司间正式和非正式的 网络关系中,人力资本只有在这种地方环境才能获得,因而不容易流 动。另外,大批中低级管理人员和工人构成公司间正式和非正式的关 系的重要部分,他们比高级管理人员具有更少的流动性。而且从发展 趋势来看,部分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与邻近的大学、 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伙伴关系

48、,这些教育科研机构为产业集群提供 了大量的稳定的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以及熟练的工人,这使得产业集 群的人力资源优势更加的突出和持久,从而能够产生大量的创新成 果,成为该产业区强大的智力资源后盾。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产业集 群使不同的技术人员自然的集聚在一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和沟 通,通过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提高集群内人员的知识、技术能力、 创新能力,而且便于人才在集群内部的自由流动,提高人力资源的使 用效率,加快创新的传播。三、创新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成员的社会背景和企业文化越接近,其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 就越高,从而易于形成具有明显特征并能涵盖各方利益的文化。这种 共同的文化能减少组织成员间的

49、矛盾和冲突,强化成员行为的连续 性,保证相互间的信任受到最小的干扰和破坏,从而有利于当地的企 业、人形成一系列有效率的商业规则、道德、习惯。这种习惯和规则, 反过来决定了知识产生和学习的效率。当今的公司很少孤立地创新, 创新通常是各种不同部门互动的结果。大多数创新活动涉及众多的参 与者,源于不同参与者互补性的、专业化的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而产 业集群显然更能满足创新活动参与者间的协同作用,以及公司应对变 化莫测的经营环境的要求,是达成创新合作协议的重要推动力。四、产业集群有利于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从市场机遇看,产业集群由相关产业组成,它们通常利用同样或 者很类似的投入,所以供应商较易找到市场机遇。同时,集群产生的 外部经济本身就是外部企业入迁的动力,而且它还具有较强的正反馈 机制。即集聚导致外部经济的产生,外部经济成为企业进一步集聚的 动力,集聚规模扩大后,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 这又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促进新企业的诞生与成长。从配套来看, 产业集群内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较好,专业化分工较强,新企业创建 所必需的资产、技能和人员往往很容易在区域内部得到解决。因此, 新企业进入到产业协作链中的障碍比别处低,有利于新企业的创造。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使新企业创新与发展的风险降低,再加上集聚 体内的企业员工更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