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化自我质疑的历史原因企业管理 134 赵文龙 2130904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国外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的冲击,我们一度出现了文化自我质疑和文化不自信。本文就文化自我质疑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以对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借鉴。关键词:文化 自我质疑 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几千年文化的底蕴孕育出独具特色、绵延相传的中华文明,我们以自
2、己丰富多彩的文化而自豪。但是历史上特别是近代,我们曾经对本民族文化的感受是摇摆不定的。刘云山在红旗文稿发表文章提到, “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浮沉,不时出现“自卑自贱”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特别是在近代 100 多年间,面对封建文化的凋零和帝国主义崛起,对民族能否摆脱欺凌压迫开创新的局面并没有把握,因此有志之士主要通过向西方学习,如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等,希望以西方文化来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文化。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中国终于推翻了压在
3、人民头上“三座大山”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然而 100 多年的激荡、阵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破坏,时至今日,我们仍能看到许多文化自我质疑与不自信的现象。一、 当前文化自我质疑的一些表现据 12 月 29 日人民日报报道,由于不少中国企业和个人,把在国际上获奖当成了唯一目标,甚至“跑奖” 、 “要奖”蔚然成风,仿佛只有冠以“某某国际奖获得者”的名号,才底气十足。在他们看来,西方的评选是科学的,代表着高水平,能否获奖是衡量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尺度。西方企业的成功经验成为我们的学习样板,而且,能获得国际大奖,成为部分企业家的目标。不仅在商业中出现国人文化不自信,在传统节日上,
4、也是屡见不鲜。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甚至万圣节在国内都有很大市场。对这些节日的庆祝的热烈程度甚至有超过春节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围棋文化、甚至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礼仪都被日韩发扬,在国际上,这些文化似乎与中国不再相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在传播这些传统文化时表现了严重的不自信,不敢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传统文化的丢失,对西方文化的热宠,深刻反映出我们队自己文化的质疑与不自信。二、 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的文化激荡2.1 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1840 年的鸦片战争,引起强烈的社会震荡。与此相对应,思想领域从“经世致用”发展到“师夷长技以制夷”外,忧患意识也使中国传统的文化开始发生了
5、重要变化。但是洋务运动的失败给中国思想文化界带来沉重打击。传统的“经世致用”面对崭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两个体系碰撞透出的信息是“中国不如外国”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对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改良、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在文化宣传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鼓吹君主立宪,提倡民权,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维新派的改良仅仅是一种“托古改制” ,在文化上宣扬的是“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新学。 戊戌变法失败后,特别是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以后,革命思潮逐渐取代维新改良思潮而成为时代的主潮流,一大批热血青年走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队伍中。革命派主张
6、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成了中国文化制度层面的变革。2.2 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文化冲击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使得中国必须面对两层特殊危机:第一层是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说,即帝国主义入侵所导致的民族危机。这个危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其主要是指日本以“二十一条”为基础“积极支持”袁世凯以亡国为代价的复辟行为。另一层意思则是指资产阶级政权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袁世凯加紧复辟所导致的资产阶级共和能否存续的政权危机即便政权早就不再掌握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但是最起码现在名义上政权还是资产阶级共和性质的。袁世凯准备复辟,已
7、经触及了资产阶级最后的底线。这两个危机合在一起构成这个国家当时的一个完整的特殊地危机,而且这个完整的特殊的危机表现形式与资产阶级革命所追求的目标格格不入:追求民族独立却使民族危机加重,亡国灭种的危机从来没有如此的紧迫;追求民主实际情况却是日渐壮大的资产阶级无权参与到国家管理之中;而更为不堪设想的是,袁世凯正在为一己私利,在加紧复辟的同时为他的复辟制造舆论,尤其是袁世凯无视民国法律,掀起复古尊孔逆流,意图重新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这就使得整个资产阶级革命所取得的成果有可能荡然无存,这就为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不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危机感、责任感促使他们必须有所作为!1915 年,针对当时北洋
8、政府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和袁世凯为自己恢复帝制进行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铺垫,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在今天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和进化论中的“优胜劣汰”理论,给中国的青年一代赋予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具体分为三部分:一是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二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明白说就是提倡资产阶级道德,反对封建伦理道德;三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也就是反对文言文写作与八股文作风,提倡白话文写作,包括白话文写作诗歌。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
9、体系、文化传统的扬弃与厘清。然而,新文化运动重要的领导者对传统文化的不同见解,导致了后期他们路线的分裂。其中, “全盘西化”成为一部分知识分子要求改革文化的口号。2.3“全盘西化论”“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是胡适和陈序经。他们以激进的态度,彻底地反传统,主张把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作为现代化的唯一参照标准,完全抛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文化的彻底重构。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的是腐朽和没落,西方文化代表的是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用西方思想来消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全盘西化论”的有效利器。这种全盘西化的移植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致命的,它不仅确立了新
10、的文化模式,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了传统文化的格局与体制。在社会精英们的引领下,民众自觉认同了以下两点:(1)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必须全盘否定;(2)西方文明属于进步的现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认同随世界潮流而确立,其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颠覆传统文化与倡导文化进步必须同步,不能调和。由此而引发的负面作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许多人产生了一种自轻自贱甚至自虐的民族心态,因为中国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再加上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于是, “全盘西化论”的主张一经提出,立刻引起社会的巨
11、大反响,到了 30 年代,知识界的各派人士,无论持激进文化观者还是保守主义者,所使用的概念、逻辑和理论都是西式的,即使是反对全盘西化者,在心理深层亦有着不可排泄的崇洋情结。鸦片战争后 100 多年的激荡无论在文化上还是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冲击。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文明对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阵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推崇不可避免。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打击排斥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造成了国人文化的自我质疑与不自信。三、 以文化开放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
12、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 ,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吸取外来文化,去伪存精。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
13、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坚持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是因为文化具有传承性,我们不能将新时期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然而,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会激发
14、文化创新的光芒,使一个民族避免固步自封,实现文化的不断进步。文化交流,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以各自方式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从中华文化自身来看,本身就是一种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缔造,融多元于一体的文化,不仅包括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其他几十个民族的文化。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看,虽然我们也有过封闭时期,有过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
15、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必然发生变化。同时,外来文化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优劣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一定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做到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要树立文化自信,我们就应该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已开放的心态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中,实现文化发展。四、 小结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中国人经历了 170 年的东西方文化冲撞,文化冲突带来文化反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期,我们不要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也不要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我们应该以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来面对外来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实现文化发展、进步,并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1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西“互体互用”J. 文艺研究,2004(2):109-117.2 欧群慧.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早期思想研究D. 湖南大学 20053 刘宇.试论晚清文化启蒙运动D. 吉林大学 20094 杨婧.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对上海世博会的思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5王清华.应重视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自信J.今日民族.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