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年)“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编制河北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期为 2011 年至2015 年。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成效。1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在光伏、风电、半导体照明、生物制药、农业优种选育等重点领域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了钙调素、杂交谷子、五十米口径天线、丁苯酞等一批标志性重大自主创新成果,50 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397 项获得省
2、级科学技术奖励。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 15 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增加到 104 万人。累计申请发明专利 12151 件,授权 3063 件,年均分别增长 2076% 、2079% ,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升。2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了 350km/h高速动车组系统集成、特高压输电技术装备、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生物制药关键技术及免疫抑制剂产品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攻克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壮大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围绕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风电、光电、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了一批产业技术路线图,为推
3、进产业技术升级奠定了基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 540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624% ,科技创新在支撑我省重点产业振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创新创业平台逐步完善。到“十一五”末,建成了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87 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50 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 6 个、4 个和 27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3 个。建成了 25 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 个省级以上成果转化基地、23 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 863 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55 个省级区域特色产业基
4、地。组建了国家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若干政策指导意见、河北省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办法等一批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全社会关注科技、参与创新的意识普遍增强,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二)面临形势。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孕育着一系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呈现群体
5、突破态势,科技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已成为经济竞争的决定性力量。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未来 5 年,我省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产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四个一”战略重点,为今后 5 年全省科技发展明确了任务和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6、,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重点产业发展还有很多技术瓶颈亟待突破,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能力不强;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尚不完善,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匮乏,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配置、开放合作、成果转化的机制有待完善,一些科技政策尚需用足、用好。我们必须科学判断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科技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总体部署(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
7、、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深化科技改革、扩大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科技惠民为重点,以重大专项、创新工程、科技行动为抓手,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提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1聚焦战略重点。紧紧围绕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产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聚集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环
8、首都和环渤海的区位优势,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为重点区域,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国内外特别是与京津的科技合作,聚集高层次创新资源,带动我省创新资源的优化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3聚合创新主体。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形成以载体和平台为纽带的创新机制,推动创新主体创新模式有效融合、协同攻关。4聚成创新合力。把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强化政府引导、制度创新和政策助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合力。(三)发展目标。1科技投入强度。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 G
9、DP 比重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省级一般预算安排的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2 个百分点以上;设区市、县(市、区)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高于 2 个百分点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达到当年销售收入的 15% 以上,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以上。2科技创新平台。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 90个和 210 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350 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 60 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 20 个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
10、地达到30 个,区域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到 60 个;建成 10 个工业技术研究院。3产业技术水平。突破一批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销售收入超千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国内领先行列,部分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千亿元级重点园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5%以上,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达到 98%以上。4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大幅度增加,全省发明专利年均增长 15%。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科研机构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一
11、批重大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成果。5创新创业人才。科技活动人员达到 25 万人以上,研究开发人员达到 8万人年,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6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项目管理、科技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和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四)总体部署。1实施 12 个科技重大专项。支撑重点产业技术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力争实现新突破。2建设 8 大科技创新工程。聚集科技资源,集成技术成果,增强自主创新能
12、力,打造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亮点。3推动 8 项重大科技行动。创新方法,健全机制,加快科技发展方式转变,在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三、实施 12 个科技重大专项(一)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依托保定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邢台国家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及行业龙头企业,提高新能源产业技术与装备水平,做大做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新能源产业基地,为建设新能源产业大省和光伏产业强省提供强技术支撑。1重点内容。光伏产业,进一步提高晶硅电池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完善薄膜电池产业链,开展低氧碳硅单晶快速结晶生长工艺、硅片薄片化切割、柔性有机聚合物电池、染料敏化电池等技术研发,突破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生产
13、技术,自主研发单晶炉、铸锭炉、层压机等成套关键设备,加强大型光伏系统设计集成,推动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风电产业,开发齿轮箱、轴承等关键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 3-5MW 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陆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和运营、风电并网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清洁煤产业,加强煤炭地下气化、煤催化气化制天然气等清洁煤技术研发,开展多孔、多炉联合生产工艺、纯氧合成气生产工艺、初级萃取技术和工艺、高转化率的工艺及其反应器、工艺流程分析、催化剂技术研究,推动工业化示范装置建设。智能电网,加强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智能输配用电、大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分布
14、式供能、微电网等关键技术,开发新型储能及智能化输变电产品。生物质能源,开展生物质颗粒燃料冷成型技术、运用生物催化技术生产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和放大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重点加强生物柴油、非粮作物燃料丁醇、纤维素基液体燃料、农业废弃物气化裂解液体燃料等研究和产业化。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保定、邢台、廊坊、涿鹿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得到壮大,成为国际知名的新能源产业大省。(二)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依托石家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廊坊信息产业基地、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及行业龙头
15、企业,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型高端产品,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1重点内容。新产品开发类,重点研发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射频标签、新型传感器、智能网络终端、新一代通信系统及终端、导航终端、双向数字电视终端、家用视听和安防电子等高端产品,开展构件化软件生产技术、SaaS 软件平台关键技术、超高频低功耗 RFID 芯片设计技术、新型传感器及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带动元器件、功率器件等配套产品发展。关键技术类,重点研发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导航与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激光显示、三网融合、半导体照明、生物基等核心关键技术
16、。信息服务类,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导航与位置服务、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等,开展海量数据存储、灾备等云计算技术、面向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复杂信息系统支撑技术、企业集群产业链协作技术等研究,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在物联网、激光显示、半导体照明、云计算、卫星导航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整机产品比例逐步增加。制造业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程度明显提高。(三)重大新药创制与生物医药研发。依托抗生素和维生素国家创新联盟、石家庄生物产业基地、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和药业龙头企业,开展重大新药创制与生物
17、医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医药产业优化升级。1重点内容。传统大品种原料药技术改造升级,开发引进结晶技术、手性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分离技术、膜分离提取技术等现代生物制药技术;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传统生产工艺技术相结合方法,对大品种原料药的生产菌种进行基因改造,选育优良菌种,提高发酵产率,降低物耗能耗。新型药物制剂研发,开展离子电渗、脉冲给药、超声透皮给药等制剂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控释缓释制剂、透皮吸收制剂、速溶制剂、泡腾制剂、凝胶制剂、纳米制剂、微囊剂及渗透泵片等新剂型产品,推广新型超微粉碎技术、薄膜包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直接压片技术、干法制粒技
18、术等制剂生产新技术。生物技术新药研发,重点开展人源或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基因治疗和树突状细胞治疗等研究,开发多糖类药物、多肽及蛋白类、药物、生物疫苗等生物技术新药。研究开发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治疗性抗体、抗炎类治疗性抗体、狂犬病毒抗体等生物新药品种。国际专利到期药仿制研究,开展处方研究与开发、中试、工艺放大、稳定性研究、CMC、生物等效性试验,确保药品质量与临床疗效完全达到原药的标准,抢占专利仿制药市场。中药生产技术及工艺升级,采用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提升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及工艺;开发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
19、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药品;开展组份中药研究,实现成份确切、质量可控、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国际认可的中药产品。中药材基地建设,重点围绕中药材集中产区,利用生物技术开展中药材提纯复壮、病虫害防治、重金属残留等质量控制研究,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体系研究,重塑河北道地、优势中药材品牌。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建设新药筛选与评价、新型制剂及辅料、现代中药组份质量控制、重大专利药仿制和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产业化五大创新体系;建成一批新药创制孵化器、新药创新研发平台和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开发一批国家类新药、生物技术药、药物新制剂、重大仿制专利药;完成一批医药大品种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和
20、升级。(四)新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依托中国钢研集团涿州基地、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唐山钢铁材料产业化基地、承德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及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高附加值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精细化工材料,抢占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制高点。1重点内容。新型高分子材料,重点研发聚丙烯腈基碳纤维芳纶、玄武岩纤维、薄膜晶体管液晶材料和双稳态液晶材料、功能性薄膜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产业化等。高附加值金属材料,重点研发非晶合金、高性能高速钢、高性能模具钢、高硬韧耐磨损钢铁合金、高纯生铁等高精度、高质量产品深加工技术及产品,高性能特种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钒钛制品
21、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研发高性能结构陶瓷的增强增韧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合成技术等。电子信息材料,重点研发新型显示材料、照明材料、电子材料与电子元器件、新型半导体能源材料、电子化学品材料、电子特种气体等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精细化工材料,重点研发高效催化剂、新型医药中间体、表面活性剂、合成材料加工用的高分子加工助剂、环境协调与环境修复材料等。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我省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体系趋于完善,在非晶合金、高性能高速钢、液晶、碳纤维芳纶、玄武岩纤维和钒材料等若干新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五)高端装备制造新
22、技术与产品研发。依托唐山国家高速动车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唐山焊接产业基地、张家口先进矿山装备产业基地、邯郸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基地及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围绕轨道交通装备、煤矿装备、工程装备、智能装备等,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形成一批整机带动能力强、配套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1重点内容。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列车、低速磁悬浮列车,掌握系统集成和关键技术,提升关键零部件水平,加快高速动车组规模化,大力发展配套产品,建设形成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集群。煤矿装备,重点发展刮板输送机、刨煤机、掘进机、综采设备等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进入国内煤矿装备制造行
23、业先进行列。工程装备,重点发展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盾构机、旋挖钻机、铁路铺架一体机等整机和相关配套产品,壮大工程装备整体实力。智能装备,发展工业机器人、抢险机器人、智能控制等相关系统和装备,重点研发工业机器人的模块化核心技术和功能部件、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仪表等技术装备。专用设备,重点发展冶金、水泥、机械加工、纺织设备等,提高为行业产业升级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船舶产业,开展现代造船模式、改装船舶技术等研究,发展船舶配套产业和沿海工程装备。基础产品,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高效电机、金属索具、大型精密轴承、高精齿轮传动装置、大型精密模具、高性能刀具、高强度坚固件、液压元器件、橡
24、塑密封件等产品,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夯实基础。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做强高速动车组、工程装备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开发一批高水平的新产品、新装备,推动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六)节能环保产业与资源环境技术研发应用。重点推进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开发应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生产技术,为实现全省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技术保障。1重点内容。节能环保。支持高效输变电传输设备、高效电机、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监测等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发展生物处理、环境监测、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环保技术和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冶金,重点开展焦炉煤气脱硫脱氰
25、,高炉余压发电,焦化干法熄焦,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烧结机脱硫脱硝技术,高炉煤气燃气轮机发电节能等高效节能与污染物减排技术研究及推广。化工,重点开展合成氨节能改造综合技术、氮肥行业污水“零排放”技术、干法乙炔技术、工业废酸渗析阴膜回收技术、高浓度、难生化废水湿式催化氧化处理技术、电石渣制水泥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强染料、农药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加快含碳工业废气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制药,重点开展绿色制药产品设计及清洁生产、制药工业循环经济促进技术、制药废水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建材,重点研究开发提高纯低温余热发电效率技术,高效粉磨技术及设备,利用低品位原、燃材料以及利用固体废弃物等替代粘土配料生产水泥
26、的技术,浮法玻璃生产线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陶瓷生产零排放技术。纺织,重点研究开发酶法退浆工艺,棉布前处理冷轧堆一步法工艺,氧漂后的生物酶脱氧工艺,等离子织物整理新技术,雾染色工艺,红外线定向辐射器代替普通电热原件及煤气技术,超临界流体染色新工艺。造纸,重点研究开发洗涤筛浆系统用水的封闭循环串联洗选技术,无元素氯漂白技术,废纸中印刷油墨高效脱除技术及装备,超高得率制浆技术等其他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资源环境。围绕水、土地、矿产以及能源、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等领域,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安全与建设、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水资源可持续综合利用、城市生态用水综合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饮用水安全、土地资源综合
27、利用与环境保护、微生物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矿山尾矿综合利用与生态恢复等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技术的研发、引进、集成与示范,提高水、土地、生物、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水平。积极推进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海河南系子牙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支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在冶金、建材、化工、医药、纺织、造纸等行业的节能减排主要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新一轮节能减排“双三十”行动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资源环境保护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促进可持续发展。(七)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
28、强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的研究,提升我省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推动整车、关键零部件及充电设备产业化,同时开展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培育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1重点内容。整车,支持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研发。混合动力汽车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策略、机电耦合方案设计技术等研究;纯电动汽车重点开展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集成、设计技术、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技术等研究;燃料电池汽车重点开展燃料电池发动机设计技术、整车电气安全和氢安全系统技术等研究。关键零部件,突破电池、电机、电控、快速充电装置等零部件关键技术。电池重点开展动力电池及正负极材料、超级电容器、电池
29、隔膜、成组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等研究;电机重点开展240500 千瓦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永磁电机耐高温材料等研究;控制系统重点开展高可靠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能量优化管理系统等研究;快速充电装置重点开展快速充电技术、大功率 DC-DC 变换器、自动化充电管理技术等研究。示范运行关键技术,加强数据采集及信息化管理平台、充电基础设施优化配置、测试与标准化评价、新型供电系统开发、新能源汽车故障快速诊断技术等示范运行技术研究。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电机、控制、快速充电等技术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整车研发及产业化步伐。唐
30、山曹妃甸电动汽车城、保定长城新能源汽车基地、保定长安电动客车基地、邢台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基地等初具规模。(八)海洋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开展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深度开发、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为加快沿海产业带发展提供科技支撑。1重点内容。海水利用技术及产业化开发,开展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海水直接利用技术与装备和海水综合利用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高效节能的海水提钾大型化、连续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海水提锂、提铀等新工艺技术及其高端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开发高水收率、低碳化海水淡化新技术和海水淡化专用材料、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等关键设备,研制新型海水淡化技术与成套
31、装置;开展海水利用预处理和后处理大型化成套设备研发与应用示范,研发海水直接利用技术与装备,开发专用新型防腐技术装备和涂料;开展发电、供热、海水淡化、海水直接与综合利用及现代海洋化工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及产业化开发,以提高海洋药物研发与创新能力为目标,挖掘一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先导化合物,开发一批多糖类、活性多肽、皂苷类等海洋生化药物、特定功能的海洋新型酶制剂、功能性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农用生物制剂、增强免疫功能保健品和天然调味品等高增值产品;利用大宗水产品的加工废弃物,开发天然活性钙、活性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我省海岸严重
32、侵蚀问题,开展人工沙坝、生态海堤、人工养滩等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养护技术体系研究,建设北戴河海滩修复技术示范区;针对沿海河口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问题,开展封滩育草、退养还滩等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针对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问题,开展人工鱼藻礁、增殖放流等生态恢复技术、养殖环境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突破一批海水利用成套技术,开发一批大规模海水利用成套装备;在曹妃甸新区创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水利用示范工程,打造国家级海水利用基地;建立海洋大宗、优势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形成一批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高端产品;逐步建立近岸海域污染防
33、治与生态修复、海洋灾害预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九)钢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与高端产品开发。重点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促进产品结构调整;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提升行业工艺技术水平。1重点内容。钢铁行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重点以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二次研发,应用于我省钢铁企业。洁净钢冶炼工艺及控制技术,以转炉终点控制、钢水洁净度、铸坯质量控制等为研发内容,打造洁净钢生产平台,提高钢质量,为品种钢开发奠定基础。轧制新工艺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以高品质薄板、硅钢、管线钢等品种钢轧制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目标,优化我省钢铁产业品种结构,提升骨干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
34、竞争力。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系列工艺技术,以承德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为目标,突破一批钒钛磁铁矿钒钛提取利用关键技术,开发系列高附加值钒钛新品种。钢材应用与产业链延伸关键技术,研发钢材应用关键技术,特别是建筑用钢质量提升、钢材减量化、钢铁再生利用技术,包括建筑用高质量性能、节约型钢材生产、应用技术研发,建筑用钢材设计标准,钢结构用钢材生产、设计、加工技术,延伸钢铁产业链。矿产资源高质高效利用,以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为切入点,促进特殊铁矿粉、钢厂固体废弃物等的高效利用,降低我省钢铁企业生产成本。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钢铁产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电工用钢、汽车面板、家电及电力用钢、高等级管
35、线用钢、造船用钢、大型钢结构用钢等实现规模化、系列化。新一代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冷轧连铸淬火、无头轧制等先进工艺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装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十)石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与高端产品开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化工传统产业,推动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向园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1主要内容。石油炼化一体化技术及石化产品制备新技术。依托石家庄、沧州临港化工园区和任丘等石油化工基地,大力开发石油化工下游产品,围绕乙烯、芳烃两条产品链,开发渣油深加工技术、重油直接裂解制乙烯新技术、低分子量的烷烃活化技术,开发多环和稠环芳烃的分离、纯化和深加工产品
36、技术。现代煤化工新技术。依托冀中南和冀东煤化工基地,围绕煤气化、煤焦化两条主线,开发煤化工新技术和深加工产品。在煤气化领域,重点支持开发煤催化气化制天然气技术和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开发新型催化剂,提高转化效率;开发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醋酸、醋酸酐、醋酸甲酯以及醋酸乙烯酯等相关产品合成技术。在煤焦化领域,开发定向焦化新技术,焦炉气的收集、分离、纯化和综合利用技术,焦化苯、煤焦油深加工技术,适时启动煤制油、煤制烯烃技术的研发。现代盐化工新技术。加快纯碱、烧碱、PVC 树脂等传统优势产品的技术升级,延伸氯碱上下游产业链;依托金牛化工、沧州大化集团等优势企业现有产品,加快氯碱TDIPVC 循
37、环经济产品链技术开发,提高氯的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动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支持河北盛华北方氯碱基地和宁晋盐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精细化工新产品合成技术。加快发展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性产品和原料、面向汽车机械产业的结构性材料和产品、面向轻纺产业的差别化和专用化产品与原料,重点发展涂料、染料、塑料加工助剂、橡胶制品及医药中间体、信息用化学品等。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使我省石油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部分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十一)农林新品种选育与现代农业关键技术创新。重点开展优良新
38、品种选育和示范,加大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强主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及产业化等重大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重点内容。农林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创新挖掘一批具有高产、抗病虫、优质、节水抗旱、耐盐碱、矮杆、抗除草剂、有特殊营养价值等一种或多种性状组合的种质资源;加强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育种、一年多代快速育种等育种技术的创新;重点选育以高产、节水、抗逆、优质为主要目标的粮食新品种,以高产、优质、抗病虫为主要目标的棉花新品种,以优质、专用、抗病为主要目标的果蔬新品种,对主要畜禽水产新品种进行引进、改良与选育。农产
39、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与精品农业科技示范,围绕提高粮棉油作物产量,开展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作物节水丰产高效和产后减损增效、粮棉油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与增值转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与示范;围绕推进蔬菜产业上档升级,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设施结构优化、高效栽培、主要病虫害防治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等环节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围绕促进果品提质增效,加强果园管理优化、省工简化栽培、重大病虫害防控、采后储运、质量检验与跟踪等关键技术以及果园配套小型设备的研究开发;围绕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优质及特种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养殖环境优化、重大疫病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关键技术
40、的研究,加强安全饲料、兽药的研发与应用,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围绕推动水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开展水产良种配套技术,淡水、近海滩涂、浅海水域增养殖,高效饲料、安全渔药以及集约化养殖设施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围绕精品农业科技示范,制订一批精品农产品生产标准,示范一批标准化种养殖、设施栽培、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标准化关键技术,推广一批农业生态良性化的种养模式。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主要开展果蔬、粮食、畜产品和水产品等我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果品蔬菜,重点开展速冻保藏,果蔬的发酵及酿制,果菜汁加工,果蔬干制,果蔬功能成分提取,果渣废弃物综
41、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粮食,重点加强小麦、玉米、杂粮加工技术及粮食贮藏等共性技术研究,抓好副产品综合利用;畜产品,重点开展传统工艺的规模化、工业化研究,大力开发肉制品、乳制品、禽类产品等大宗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强畜产副产物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水产品加工,重点开展水产品的鲜活保鲜、水产即食食品加工、水产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传统水产品加工工业化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2预期目标。到“十二五”末,我省育种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杂交棉花、杂交谷子的育种与应用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小麦、棉花、油料、杂粮等育种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培育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农作物新品种,全省主要农作物新品种
42、基本更新一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 98以上;突破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 30 个以上精品农业示范园,开发一批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品牌,打造一批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强的战略性农产品;突破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完善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在线快速检测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十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研发与示范。依托石家庄软件产业等基地及骨干企业,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研制生产和提供新型服务产品,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结合,提高全省服务业质量和水平。1重点内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研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物流运营管理服务系统、供应链管理服务系统、物流园区
43、信息管理系统、港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第三方物流集成服务平台技术、物流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多式联运智能服务平台技术、虚拟通关技术、产业价值链协同电子商务服务技术、大宗物品电子商务服务技术。文化创意产业,重点研发应用促进我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文化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新技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更新产品和服务设计与策划技术,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的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技术,现代旅游产品展示推介、区域旅游网络链接信息平台支撑技术,无纸化制作平台、关节动画、运动编辑、角色造型技术等。科技服务业,重点研发应用服务于传统优势产业的工业设计技术,科技信息增值、咨询、服务技术,工
44、业分包服务支撑技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技术,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技术。积极发展信息系统外包服务,依托信息服务企业技术优势,为行业内企业提供规模化的、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为行业、产业以及政府提供的特定业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等。2目标。到“十二五”末,突破一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建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重点服务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达到国内领先;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四、建设 8 大科技创新工程(一)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建设工程。围绕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快速崛起,在三河、广阳、安次、涿州、涿鹿 5 个县(市、
45、区)各建设一个规模不低于 10 平方公里的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构建多元化的科技产业孵化平台。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孵化机构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科学编制孵化园区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网络平台、技术平台和其他配套设施等;加强与中科院、有色金属研究院、中钢科技集团、十大军工集团、北京 20 个大学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等单位的沟通和对接,瞄准南资北移和世界 500 强,引进一批大的科技项目和企业总部落户孵化园区,把孵化园区打造成为吸引首都地区科技成果孵化的核心区域,将环首都经济圈培育成为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区域;推进中科廊坊科技谷建设,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试基地等
46、,合力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到“十二五”末,将环首都圈科技成果孵化园区建设成为集成果转化、中试开发、技术交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科技园区,成为环首都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器、承接首都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引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导区。(二)沿海产业带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以渤海新区冀中南工业聚集区和曹妃甸新区冀东北工业聚集区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聚集区建设,围绕曹妃甸中日生态产业园、装备制造业园区、动车城,渤海新区冶金装备制造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秦皇岛汽车零部件园区、船舶配套产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发挥其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集聚、辐射
47、和引领作用。在唐山凤凰新城、曹妃甸工业区引进清华大学等建设大学科技园、软件园区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支持企业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形式,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服务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引进风险投资、担保、私募和证券等资本机构,建设沿海地区高度集成化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提供优质服务。到“十二五”末,在我省沿海地区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开放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支撑沿海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三)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工程。着眼于攻克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高产业
48、技术创新能力,围绕我省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兴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钢铁、化工等主导产业,统筹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按照“目标导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建设钢铁、光伏产业等 10 家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一批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到“十二五”末,将 10 家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成为带动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平台、要素聚集共享和交流合作平台。(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推动石家庄、保定、唐山、廊坊燕郊国家高新区向一流创新型园区发展,使其成为全省自主创新的先行区;提升承德、
49、沧州、邯郸等省级高新区和开发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吸纳承接能力,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建设一批新的省级高新技术园区,使其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建设唐山动车组、承德钒钛新材料等 20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安平丝网、枣强玻璃钢等 55 个省级高新技术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支持省级基地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引进、开发和标准化技术集成配套示范,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高新技术集成转化、示范推广、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到“十二五”末,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达到 20 个以上,其中国家级高新区达到 6 个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达到 30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 30 个,争创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五)创新型城市和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工程。推进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建设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加快北戴河国家高科技成果展示基地建设,打造北方科技成果集散地和技术转移聚集区。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