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化.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310134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页第三单元 图形的变化第一课时 图形的变换教学内容:教科书 35、36 页的内容1、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的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条理的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平移或旋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前面,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请同学用三角板演示一下。板书课题:图形的变换。二、探究新知学生独立探第 35 页的图,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是如何进行变换的。1、学生独立做。2、同桌内互相交流变换的方法。3、汇报。汇报

2、是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变换方法,学生说的不正确的要进行讲解,在重、难点问题上要进行一一追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平移的方向、距离。旋转的方向、角度、旋转中心;对称轴。三、练习1、做教科书 36 页的内容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的做,集体订正。2、做教科书第 36 页的 3 题独立完成。四、课后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板书设计:图形的变换旋转的方向、角度、旋转中心平移的方向、距离轴对称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想象把一个图形进行变换,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轴对称。从作业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个别学生知道把图形平移或旋转,就是用语言表达不清楚,这

3、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提问。第二课时:练习课一.回顾归纳平移的方向,距离;旋转的方向,角度,旋转中心。二.练习1、做配套练习中的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把不会的知识进行讲解及详细的说明。2 页2、已知一挂钟的分针长 10 厘米,经过 20 分钟分针扫过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清楚把一个钟,平均分成多少份,20 分钟占了整体的几分之几?在进行解答就比较容易。第三课时:图案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 37、38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难点: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图形,让学生回答问题。导入新课:图案设计。二.探究新知(一)自学1、自学教科书第 37 页中的内容。2、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些个基本图形变换得来的?3、用多种方法进行变换。4、你找到了什么规律。(二)检测做教科书第 38 页的练一练第 1 题,学生先独立做,然后汇报。学生回答时,教师要进行追问。三.巩固练习1、做教科书第 38 页的练一练第 2 题。(1)先让学生观察图,再根据条件进行变换。(2)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2、做教科书练一练的第 3 题。让学生根据题中所说的,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四.总结:同学们,你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呢?给你

5、的同学说一说?板书设计:图案设计1、用平移的方法设计图案。2、用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3、用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4、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方法设计图案。教学反思:1、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花瓣是怎样由简单图形 A 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进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2、引导学生将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在独立的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3 页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0 页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2、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

6、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梳理前面三个单元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及公式。难点:根据所学的知识,指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1、圆的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2、圆的周长与直径又怎样的关系?圆的周长如何计算?3、让学生回顾圆面积的推导公式。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根据刚才梳理的情况,每人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然后展示。2、练习。(1)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 )相等, ( )也相等。(2)圆形确定圆的( ) , ( )决定圆的大小。(3)在一个圆中,半径扩大 2 倍,直径扩大( )倍,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 。三.全课小结:(1)与

7、学生共同回忆,讨论知识的整理方法。(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请提出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1 页“练一练”第 14 题。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点: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前三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这节课,我们要对所学的知识所应用。二.指导练习1、第 1 题本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2、第 2 题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3、做第 3

8、 题三.练习4 页1、解方程 40%x=360 x-25%x=48 60%x=2+20%x2、看图列式计算苹果:桔子:四.全课小结本节课中你又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课时一.复习回顾教师针对上节课练习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次强调,同时对解题方法予以梳理。二.指导练习1、做题(1)做第 5 题,第 6 题认真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2)做第 7 题让学生审题,理解解题思路。(3)所 8、9、10、11 题。2、有两根长 180 厘米的铁丝,一根围成一个正方形,一根围成一个圆,哪个面积大?3、圣诞节那天,王府井百货打折销售,王爷爷以七折购回了一件上衣,少花了63 元,那么这件上衣的原件是多少

9、?数学与体育第一课时:比赛场次教学内容:教科书 43、44 页教学目标:了解“从简单的情况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用列表,画图的方法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难点:发现规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打过乒乓球吗?3 个一起打一共打几场呢?出示课题:比赛场次。二.探究新知(一)自学自学指导:1、自学 43 页和 44 页说一说上面的内容。2、认真思考,根据简单的情形,用多种方法进行规律。比苹果多 25%250 个5 页3、找出规律后要说理由。(二)检测做教科书 44 页的练一

10、练第 1 题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做。汇报:让学生说明线段图的理由,是如何做的。用表格法时有什么好处,在这两种方法中,让学生找出规律,并说明呈现方式略有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三.巩固练习1、六(1)班 10 名同学进行羽毛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要比赛一场,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2、九名同学聚会完后相互握手一次,共握手几次?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比赛场次1+2+3+4+5+6+7+8+9=45(次)答:一共握了 45 次手。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自学,自学后让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检测时,突出过程性、探究性。要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

11、紧密联系,还应加强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第二课时:练习课一.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线段?二.1、有一周长为 60 米的圆形水池,每隔 2 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中多少棵树?2、有一座全长 1500 米的桥上安装路灯,每隔 50 米装一盏灯。桥的两边一共安装多少盏灯?3、做“练一练”的第 2 题。第三课时:起跑线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5 页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 。2、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体会探索创新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兴趣。难点: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 。教学过程:

12、一、创设情境运动会 200 米比赛的情景你还记得吗?二、探究新知(一)自学1、自学 45 页的内容。2、弯道的外圈比内圈长还是短。6 页3、起跑线之间的距离相差应怎样算?(二)检测做 45 页的内容,然后交流想法。三、练习1、在圆环中,外圈的直径是 13 米,内圈的直径是 12 米,外圈和内圈的周长相差多少米?2、在我校的环形跑道上,相邻环形跑道的起跑线相差 5.024 米,相邻跑道的中线间的距离是多少?3、一个环内圆面积为 28.26 平方米,外圆面积比内圆面积大 50.24 平方米。求圆半径。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起跑线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跑道宽

13、1 米,起跑线的位置就相差 3.14 米。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分析图形,鼓励学生分别计算出两人所走的路程,寻求相差的米数。组织学生交流探讨。2、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3、通过做作业有个别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的不太好,要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第四课时:营养配餐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46 至 47 页。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学知识进行营养配餐的过程,能进行有关营养成分的简单计算。2、通过营养配餐的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难点: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一

14、、创设情境我国运动员在积极备战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运动会在训练中需要根据营养标准合理搭配的事物,我们也了解一些营养配餐方面的知识吧。板书课题:营养配餐二、探究新知(一)自学1、自学 46、47 页的内容。2、通过小资料的介绍,你是怎样选择的?3、如何搭配使营养好?(二)检测做 47 页的算一算7 页两名学生说明理由,其他学生倾听建议。三、巩固练习1、小刚的晚餐是这样:100 克面条,100 克宫保鸡丁,50 克青菜,他这顿晚餐选择得好不好?为什么?根据小资料做这道题,先独立做,然后汇报说明理由。2、做小黑板中的第 2、3 道题。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营养配餐小明午餐营养成分

15、统计蛋白质:27.4530略小于标准脂肪:3.2523远远小于标准。碳水化合物:41.65120教学反思: 1、通过看我国运动员积极备战 2008 年奥运会的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生自学,检测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对有关营养成分的计算和搭配做的好 。3、通过今天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教学内容:教科书 48 至 49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2)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比。(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思维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

16、习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照的照片的长和宽仔细的观察过吗?能用算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个别学生回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二、探究新知(一)自学1、自学 48 页的内容。2、认真观察图,找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3、通过找关系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会写及各部分的名称。(二)检测做 49 页的内容。填表,并汇报说明理由,理解比的意义。8 页三、巩固练习1、做 49 页的 3 题。2、做小黑板中的题。四、课后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你对比有什么了解?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比两数相除,又叫做这两数的比。3:2 读作:3 比 2,写作: 3:2 或 3/2(比) , :-比号教学反思:

17、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学,让他们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读写和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理解有关数量之间的关系,从作业情况看,有个别学生由于粗心导致题出现错误,读写情况学生都能理解,这还需以后多加改正不足。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051 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2、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3、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的意义,求比值。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请同学们举几个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例子。2、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二、探究新知(一)自学1、自学 50 页的

18、内容。2、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3、怎样求比值。4、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二)检测做 51 页的 2 题。通过检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三、巩固练习1、做 50 页的说一说。2、做 51 页的第三题,先独立做,再汇报,汇报时说明理由。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比24 : 50 = 24 50 =2450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9 页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比,在自学中,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19、,让他们知道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理由,从作业情况看,学生对所做的作业比较理想,让他们在进一步理解比和比值的区别。第三课时:比的化简教学内容:教科书 52 页。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况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何关系?2、什么是商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比可能有什么规律,我们今天来学习?板书课题:比的化简。二、探究新知(一)自学1、自学 52 页的内

20、容。2、如何化简比?如何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3、根据什么进行化简比的?4、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化简比。(二)检测做 52 页的试一试。叫两名学空生进行扮演,订正时,要把化简比的过程要说清楚,根据什么方法化简比的。三、巩固练习1、做 53 页的第一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2、做第二题。先独立做,然后说明理由。四、课后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设计:比的化简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化简分数的基本性质10 页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化简比的方法掌握的不错,能用化简整数比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作业情况看,有个别学生对约分掌握的不是太好,导致题出现错误。第四课时:

21、比的化简教学内容:教科书 5354 页。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化简比的方法。2、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和掌握化简比的方法。难点:理解比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二指导练习1、做教科书 53 页的 3、4、5 题。2、化简比:7.5:1.5 3/8:9/16 5/8:0.05 1.2 米:50 厘米0.5 分:1/2 时 1/3 厘米:1/2 分米 5 吨:20 千克3、说一说(1)把一个比的前项扩大 3 倍,后项不变,比值怎么变化?(2)把一个比的后项扩大 3 倍,前项不变,比值怎么变化?三、课后总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22、板书设计:比的化简一个比的前项扩大(缩小)几倍,后项不变,比值也就扩大(缩小)几倍。一个比的后项扩大(缩小)几倍,前项不变,比值也就缩小(扩大)几倍。第五课时:比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556 页。教学目标: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难点:应用比的意义来解答这类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红星小学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8:7,从这句话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11 页二、探究新知(一)自学1、自学 55 页的内容

23、。2、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3、如何分比较合理?(二)检测做 56 页的试一试。用两种方法解答,汇报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三、巩固练习1、做 56 页的 1、3 题。2、补充练习六(1)班要举行联欢晚会,班委会决定买 10 千克的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人数和爱吃梨的同学的人数比是 7:3,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分别买多少千克?四、课后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想说什么?板书设计:比的应用方法一: 2+9=112200*2/11=400(克) 2200*9/11=1800(克)方法二: 2+9=11 220011=200(克)2*200=400(克) 200*9=1800(克)答:

24、需要巧克力 400 克,奶 1800 克。教学反思:本节课进行复习、自学、检测、练习等环节,从检测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做的正确率高,而让说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是无人回答。教师进行引导说理由,让他们真正理解内涵,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让他们理解比与分数的转化,使学生明白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第六课时:比的应用一、复习做 57 页的内容。二、指导练习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2:3,乙数是 12,甲数是多少?12 对应的是 3 份,每一份是:123=4 ,甲:4*2=82、做 56 页的第 2 题。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40 米,长与宽的比是 3:1,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

25、用 84 分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长、宽、高的比是 3:2:2 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板书设计:比的应用每一份: 123=4甲: 4*2=8答:甲数是 8.第七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 59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2 页1、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2、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3、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与回忆,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的意义。难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复习与整理。二、指导练习做 57 页的 13 题。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大多数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较好,有个别学生把比和比值有所混淆,做

26、题时要看清题意,不能乱作,要进行思考,把应用题进行的对比做,这样可以加深记忆,找出不同地方,这样才能提高。第八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 5758 页的 48 题。教学目标:1、巩固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2、巩固化简比的方法。3、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花店的一个花篮里有玫瑰花 10 朵,百合花 20 朵,杜金香 4 朵,康乃馨 5朵,从这些数据里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小组内互相交流。(2)教师引导思考。如果 100 枝百合花来配这些花篮,需要多少朵玫瑰花?多少朵康乃馨?二、指导练习1、做练习三的第 5、6、7、8 题。2、甲、乙两种物品的价格比是 7:3,它们分别上涨 70 元后,价格比是 7:4,这两种物品的原来的价格是多少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