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0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及点评.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302579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及点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0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及点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0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及点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0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及点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0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及点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 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及点评 2010-12-25 7:37:00 金融时报2010 年,各国金融风险隐患尚未消除,全球经济经过年初较快复苏后重趋疲软,全年增速约为 4.6%,较上年的大幅衰退明显改善,基本接近 2003 年至 2007 年平均增速。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分别增长 2.5%、1.8% 和 3.5%,新兴市场快速增长 7%以上。全球工业生产、国际贸易规模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跨国直接投资仅为危机前的一半,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由于实体经济低于产能要求,特别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复苏不均,国际金融市场爆发新动荡,对全球经济与金融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差异化复苏导致各国宏观政策分化。

2、为刺激需求、对抗通缩风险和降低失业率,美国维持零利率,并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经济复苏乏力,银行体系不稳定,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希腊和爱尔兰等国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为提振市场信心和争取外部援助,欧洲国家维持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并制定削减财政赤字计划。日本经济复苏较快,但远未回到危机前水平,并面临日元升值、持续通缩困境,因此再度下调利率和干预汇率,并维持量化宽松政策、加大财政刺激力度。由于经济快速复苏和通胀压力上升,亚洲新兴市场和巴西、澳大利亚等大宗商品出口国采取了加息、收紧信贷和控制资本流入等措施。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外汇市场大幅波动。受欧洲债务危机和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动,美

3、元从升值走向贬值,欧元则相应从贬值转为升值。避险需求、套利交易等因素推动日元持续升值。受美元泛滥、国际资本大幅流入的影响,新兴市场与大宗商品出口国货币升值较快,多国采取汇率干预措施,引发“货币战争”争议。在资本市场,欧洲债务危机一度引发全球股市大幅下挫,在美国加码量化宽松政策后,流动性预期推动各国股价振荡上涨。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年底有所回升;欧洲和日本国债收益率跌宕起伏。受全球流动性泛滥和新兴市场需求的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其中粮食价格回升至危机前高峰水平,国际黄金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高位波动。新兴市场通胀与资产泡沫压力倍增。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

4、中地位迅速提升,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旺盛是消费品和资产价格上涨主因,其他因素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油供应,而衣食支出在新兴市场消费结构中占比高;二是大量热钱流入,特别是美元泛滥和欧洲金融动荡,推动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投机需求;三是外部输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新兴市场通胀压力;四是银行体系信贷供应较多,货币创造能力强,形成了过多的流动性。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快步推进。为巩固金融稳定,防止大规模金融危机再次爆发,全球金融界携手重构金融监管框架。国际金融机构治理改革取得新进展,新兴市场国家发言权将大幅增加。G20 峰会成为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金融监管

5、改革重点领域初步明确。巴塞尔委员会对现行资本监管制度进行改革,并推动建立流动性监管国际标准。美国颁布了“大萧条”以来监管标准最严厉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欧洲各国纷纷拟定监管改革计划。由于发展阶段、经济与金融结构不同,各国金融监管与政策协调分歧犹存。国际银行业经营状况继续好转。经济复苏、政策支持和资本市场振荡回升有利于银行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尽管经受了部分国家债务危机的考验,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仍较为乐观。美国银行业盈利继续增长,但中小银行尚不稳定。受益于经济快速增长和金融体系稳健,新兴市场银行业突飞猛进。总体上,国际银行业更趋稳定,但由于金融监管趋严、杠杆率下降和信贷疲软,发达

6、国家银行业难以重返高盈利、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在全球经济与金融的地位持续提高。2010 年,中国投资与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0%,跃居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对外贸易恢复性反弹,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海峡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未来经济与金融发展注入新活力。汇改重启,人民币汇率稳中趋升。宏观政策着力于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扩大内需、节能减排、防控资产泡沫和管理通胀预期。金融业监管改革稳步推进,融资结构更趋优化。银行机构再融资取得成功,信贷平稳较快增长,盈利规模领跑全球。股票市场振荡回升,融资规模、成交量和大型上市公司市值均居世界前列。债券市场发

7、行规模持续扩大,基金与保险行业较快发展。展望 2011 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各国宏观政策显著分化,国际金融市场仍将动荡。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升温。新兴市场通胀水平明显上升,宏观政策与国际资本管控压力增大。中国经济仍将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但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特别是物价上涨与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中国政府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实

8、施“十二五” 规划创下良好的开局。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金融机构将努力抓住新机遇,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向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迈进。一、美国金融监管新法律落地,重塑金融监管新秩序2010 年 7 月 21 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最终成为了法律。这部新的美国监管法律涵盖了消费者保护、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薪酬改革等诸多内容,将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监管秩序带来深远影响。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点评: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和全球的金融体系,而且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现在看来,本次危机的影响程度之深,破坏范围之广

9、,堪比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与 70 年代的滞涨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出美国一向尊奉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片面性,而且暴露出美国金融体系及其监管架构的诸多缺陷。为了防止危机重演,从 2009 年起,美国进行了“大萧条”后最大规模的金融修法活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经历了政府提案、众院立法、参院立法、参众两院协调等四个阶段,本世纪美国第一个重要的金融监管立法尘埃落定。法案的前言概括了此项立法的三个目的,即:通过改善问责制和提高透明度来促进金融稳定;结束“太大而不能倒”的局面以保护纳税人利益;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当金融服务误导。围绕这三个方向,这项由 16 个部分、1000 余条款构成,长达

10、 2800 多页的历史性法案,对包括货币当局、监管当局、银行、证券、保险、对冲基金、信贷评级机构、交易商、投资咨询机构、会计制度、交易机制、上市公司等等在内的金融体系运行的规则和监管架构进行了全面改革与修订。鉴于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给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破坏,以及对其进行救助带来巨大的宏观经济成本,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法案的首要目标。为达此目的,新监管法案着力推动五个方面的改革: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综合监管;限制商业银行的自营交易,对非银行金融公司的自营交易提出更高资本要求;加强对衍生品和对冲基金的监管;成立全国性的保险监管机构。为了终结“大而不能倒” 现象,法案赋予监

11、管部门在紧急情况下接管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并对其进行有序清算的权力。法案要求对这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实行更严格的资本和杠杆率要求,并确保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对金融公司陷入破产境地承担责任,以防范道德风险蔓延。在保护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方面,法案最突出的一项内容是推动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该局整合了过去各监管机构的消费者保护职能,以确保消费者能够及时获得各类金融产品的准确信息,杜绝隐藏费用、掠夺性条款和欺骗性情况发生。对于抵押贷款,法案除了重申在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各项规则并要求严格执行之外,进一步对其设立条件、经纪商的责任和透明度等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为了保护消费者,法案还着力强调了对信用评级

12、机构的监管并作出了一些制度安排。新监管法案中诸多言及统一、加强、限制、综合、防范的条款,很容易给人“国家干预主义的回归”的印象。但若仔细分析体会新监管法案对于现存的金融运行机制、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特别是对在危机中备受责难的金融衍生品的态度,便可看出,法案的立法精神在于提供一套更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致力于最大限度地保留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机制。因此,新监管法案强调的基本原则是:金融监管架构应适应金融体系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相反;重在构建监管架构而不是进行实质性管制;重于提供“更好的监管”而不是“更强的监管”。进一步说,虽然新监管法案的立法意图是维持金融稳定,但是,贯穿其始终的则是这样的认识:金

13、融稳定只是手段,金融和经济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因此,虽然新监管法案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美国金融体系稳定,但是,在字里行间,人们仍能清晰地看出其发展主义的导向;它要求金融监管适应金融的发展,而不是削足适履。换言之,在金融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之下,新监管法案有效照应了本轮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金融体系发展和创新的现实,致力于为解决金融体系新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提供一套解决问题的路径。至于如何加强监管,它并没有给出非常确定的答案。根据美国立法的惯例,新监管法案只是确定改革的框架,其实施还须有进一步的细则。因此,法案责成监管者进一步制定 243 项规则,进行 67 个领域的研究,并定期发布 22 份报告。

14、因此,法案的细节还须跟踪研究,其全面的影响尚待长期观察分析。二、量化宽松政策再次启动,全球政策协调难度增加2010 年 11 月 3 日,美国公布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将在 2011 年二季度前购买 6000 亿美元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压低债券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增加通胀预期。QE2 的宣布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振荡。点评人: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姜波克点评: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在危机期间使金融系统免于崩溃的风险,并与其他国家流动性注入计划一道,促使全球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当前在全球流动性泛滥之际,美联储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出 QE2,无疑是在上演一场危险而又自私的游戏。美联储引

15、入 QE2 的本意是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进一步推低融资成本,提升信贷需求,刺激资产价格上涨产生财富效应,以达到提振低迷私人消费的效果。可以预计的是,如果私人消费的热情再次被点燃,量化宽松政策不但无法纠正危机前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过度消费模式,而且会助推其重回老路。令人担忧的是,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不但无法有效解决美国国内的通缩压力,而且也不利于其他国家通胀预期管理。美国 QE2 释放的部分流动性将必然流向新兴市场,进一步助推部分大宗商品、金融资产价格上扬之势,这似乎正在敲响新一轮资产价格膨胀的警钟。这意味着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尚未从金融危机阴影中完全走出,又要面临“热钱”蜂拥而至、通货膨

16、胀率攀升等新问题。当这些国家依赖于过剩流动性推动的增长格局无法为继之时,一场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悲剧可能重新上演。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历次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均促使美元贬值。此次美国利用量化宽松政策促使美元贬值,只会加剧“货币战争”,促使全球进一步走向货币竞争性贬值的困境。而以美元在国际货币储备、贸易结算以及外汇交易中的特殊地位,货币竞争性贬值的弊端不言而喻。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美国推出 QE2 使各国政策调整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各国政策制定者能否再次协调实施政策调整战略,既不会遏制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的步伐,也防范新兴市场通货膨胀风险,避免滋生下一个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日益成为无法回避的又一重大

17、课题。各国政府只有重新审视本国货币政策,协调运作尺度,才能减少负面的溢出效应,以促使全球金融稳健运行,全球经济稳步复苏。三、欧洲爆发债务危机,财政治理框架受挑战2010 年以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主权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浮出水面。2010 年 4 月 23 日,希腊正式向欧盟与IMF 申请援助,欧盟不得不启动 1100 亿欧元救助机制。这是欧元区成立 11 年来首次启用成员国救助机制。12 月 16 日,欧盟峰会决定建立一套永久性救助机制,显示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的决心。点评人: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点评:欧洲主权债

18、务危机的爆发,表面上看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欧洲经济复苏疲弱的产物,实际上这一风险已潜伏多年。欧元区核心国与外围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外围国自身经济结构的缺陷,是造成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作为欧元区的核心国之一,德国在欧元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是世界出口大国,2009 年出口总额达到 1.5 万亿美元。不过,德国内需长期不足,过剩的供给需要通过出口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消化,欧元区外围国家恰恰是其传统出口市场。此外,德国居民储蓄率在发达国家中偏高,德国银行手中的资金无法在国内寻找到合适的投资机会,便将资金出借给西班牙、希腊、爱尔兰等欧元区外围国家。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德国、法国银行共持有希腊、葡萄牙

19、和西班牙 90%的外债( 包括公司债和主权债 )。不断涌向欧元区外围国家的资金不仅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也掩盖了他们“高赤字、高负债、低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单一,出口竞争力弱”的缺陷。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由于出口、房地产或金融等支柱产业遭受严重冲击,希腊等国陷入深度衰退,其经济基本面再也无力负担巨额的外债,欧元区经济的不平衡最终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爆发。欧洲各国财政治理框架的不协调是债务危机升级的重要原因。欧盟并不是世界上负债率最高的地区。2009 年,欧盟整体 GDP 与美国相当,但美国政府以 1.4 万亿美元的负债总额居世界首位;而日本政府债务在 2009 年甚至占

20、到了 GDP 的 195%。尽管两国主权信用也因此受到质疑,但却并未引起市场恐慌和债务危机。而希腊债务危机之所以不断升级、愈演愈烈,是因为它暴露了欧元区机制设计的内在弱点缺乏统一的财政治理框架。欧元区各国使用同一货币、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欧洲央行独立性较强,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的货币政策大大限制了成员国应对危机、调控经济的能力。在财政政策方面,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其成员国财政赤字水平不得超过 GDP 的 3%,债务水平不得超过 GDP 的 60%。因此,在危机情形下被认为是最有效避免经济严重下滑的公共支出政策,在欧盟的框架内被严重束缚住了。加上欧盟以“辅助原则”( 欧盟

21、尽量不介入成员国的施政)为基本运作方针,并没有建立可以酌情运用于区内的“共同财政资源” ,因此一旦成员国出现经济危机,各国政府就不得不使用赤字财政予以应对,增加了政府债务负担。成员国财政政策上的各自为政,也导致核心国对外围国救助态度的迟疑,加剧了市场恐慌,使得危机不断升级。欧洲债务危机对欧盟治理框架的内在缺陷提出了警示。2010 年 9 月份,欧盟提出将于2011 年引入“欧洲学期” 这一区域内的财政政策协调机制,以便让欧盟对成员国的财政状况心中有数,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督促相关国家予以纠正。2010 年 12 月 16 日,欧盟峰会决定在里斯本条约中加入一段内容,即欧元区成员国将创设一个

22、名为“欧洲稳定机制”永久性的救助机制,用来维护整个欧元区的稳定;其次,对接受救助的成员国将附加严格的条件。这为改善欧盟财政协调奠定了初步法律基础。四、新兴市场“热钱” 涌入,资本管理难度加大2010 年下半年,国际“热钱”大量涌向新兴市场,导致新兴经济体资产市场上涨、货币大幅升值。为应对“热钱” 流入可能带来的风险,10 月 4 日和 18 日,巴西两次提高针对外资的金融操作税税率,目前已增至 6%;泰国 10 月 12 日宣布将向外资购买该国债券征收15%税款;韩国 11 月 18 日宣布重新向投资当地债券的外国投资者征收 14%的利息税和 20%的资本利得税。点评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

23、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点评:随着全球经济于 2010 年开始复苏,国际“热钱”重新活跃并大举流向新兴市场。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 的统计, 1 至 11 月份初,新兴市场股票市场基金的资本净流入达700 亿美元;债券市场基金资本净流入则达到创纪录的 671 亿美元,超过 2007 年全年 419亿美元和 2009 年全年 462 亿美元的水平。“热钱”大量涌入使得新兴经济体面临持续的资产价格上涨和货币升值压力。1 至 11 月份,MSCI 新兴市场指数上涨 8.73%,而全球指数、发达市场指数仅分别上涨 2.99%、2.15% ;同期,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等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累计

24、升值分别达 10.4%、8.2% 、4.0%和 2.4%。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通胀压力显著上升,10 月份印度、印尼、巴西和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分别同比增长达9.7%、6.33% 、5.2% 和 4.4%。新兴市场成为国际“热钱”追捧的对象。一方面,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很缓慢,不得不继续保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利率水平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维持在历史低点。10 月和 11 月,日本和美国相继宣布新一轮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计划,增加长期资产的购买,加剧了全球流动性泛滥。这些大量过剩的资本寻找出路,使美、日成为世界套利中心。另一方面,虽然国际金融市场依然保持激烈动荡的局面,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

25、的风险已经基本消除,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已基本得以恢复。而新兴经济体由于内需强劲、财政稳健、实际收益率较高,吸引着全球的资本净流入。国际“热钱” 的涌入给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资本大量流入导致的本币大幅升值,势必会削弱其出口竞争力,并引发资产价格上涨及输入型通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曾公开对新兴市场资本流入可能带来的资产泡沫和金融波动风险提出了警告。巴西、泰国、韩国等国相继采取资本管制措施,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正考虑强化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防止本币过度升值及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或流出的冲击和风险。然而,在国际“热钱”涌入及通胀预期上升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正面临着继续保持

26、汇率稳定、资本自由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不可能三角”的选择困境。新兴经济体大多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或某种联系汇率制,要阻止本币过快升值,就必须在控制资本跨境流动与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做出抉择。如果加息以应对通胀,则会扩大与发达国家的息差,从而助长套利性质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并提高本币升值预期;如果采取干预汇市的措施则会扩大外汇占款所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从而提高通胀预期;如果对资本流动进行某种措施的管制,则可能在短期内维持汇率稳定,但又将强化本币升值预期。如何有效地管理短期资本流入或流出所带来的风险,是新兴经济体当前需要审慎考虑并处理的重要问题。一是应加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实施更

27、为审慎而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保持良好的财政状况、相对平衡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提高自身抵御和防范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二是在后危机时代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是努力提高生产率的增长和出口竞争力,使国内经济顺利地实现转型升级。三是积极引导资本流入到生产效率相对高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尤其是进入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有重大影响的基础建设、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并通过税收、汇率和产业政策等政策调整规范资本流动的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四是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国际宏观政策的协调机制,加强国际对话与沟通,开放国际贸易和投资应对贸易保护主

28、义,共同防范金融风险。五、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全球通胀压力增强2010 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呈现整体向上攀升趋势。全球商品价格指数从302 点的低位逐步攀升至 498.54 点的高位。以白糖、玉米、小麦为代表的农产品 (000061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类,以黄金、铜为代表的金属类产品均呈现较大涨幅,其中金价更是突破 1400 美元大关,频创历史新高。点评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点评:大宗商品的价格水平不仅是影响全球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标。2010 年,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大宗商品市场也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荣景象,商品价格逐步攀升,牵动着

29、全球的神经,备受各界投资者关注。白糖、玉米、小麦、黄金、铜等大宗商品价格均呈攀升趋势,其中金价更是突破 1400 美元关口,再次刷新历史纪录,油价也从每桶 30 多美元涨至 70 美元以上,并开始步入箱型整理阶段,未来将可能进入快速上涨通道。推动这些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的原因有三:一是计价货币对大宗商品名义价格的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使大宗商品价格显著脱离供求基本面的支撑。为刺激自身经济复苏,美国一直维持零利率政策,并出台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这不可避免地造成美元持续走低局面。考虑到全球多数大宗商品交易都是和美元直接挂钩,美元的贬值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攀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大宗商品的供求状况

30、对真实价格的影响。2010 年世界经济开始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率先踏上复苏之路。在这一背景下,全球对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出现较大增幅,为大宗商品价格的攀升提供了市场基础。三是投机炒作对市场价格的扭曲。在全球宽松的政策刺激下,主要国家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通胀苗头,为了避免通胀带来的财富缩水,各国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投入市场进行炒作,以实现保值和增值。综上可见,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取决于发达国家私人部门消费与投资复苏的可持续性、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速度、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以及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宗商品市场呈现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大全球通胀压力。一方面,全

31、球主要国家在各自经济复苏和救市计划的推动下,通胀压力逐渐加大,避免通胀压力是后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需共同面对的挑战;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使主要进口国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发达国家,率先复苏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因此未来全球的通胀压力还将是不平衡的。对中国政府而言,应该警惕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突然上涨可能造成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并通过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等手段来应对。六、IMF 治理结构改革,新兴市场话语权增大11 月 5 日,IMF 执行董事会通过了 IMF 份额改革方案。根据新的改革方案,IMF 将在 2012 年之前向包括新兴国家在内代表性不足的

32、国家转移超过 6%的份额。其中,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 3.72%升至 6.39%,投票权也从 3.65%升至 6.07%,位列美、日之后。同时,欧洲国家将在 IMF 执行董事会让出两个席位,提高新兴 (30009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这是 IMF 成立 65 年来最重要的治理改革方案,也是针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份额转移方案。点评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总经理陈卫东点评:自 1945 年 IMF 成立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和欧洲虽然仍占重要地位,但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重要性与日俱增。然而在

33、过去的 60 多年中,发展中国家在 IMF 的地位却被严重低估,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只占 36%,而传统的西方七国集团的份额占比一直在 45%以上。其中,中国所持份额甚至低于比利时与荷兰之和,发展中国家在 IMF 中享有的投票权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严重不符,这也说明 IMF 以前确定的投票权份额早已过时,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共识。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的形成,需要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由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共同管理全球经济已成为现今应对全球经济金融问题、困境的重要条件。此次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份额增加以及投票权上升后,这些国家在 IMF 的一些重大贷款事

34、项和国际经济问题上会取得更大的发言权,能从 IMF 获得更多的贷款,特别提款权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但是份额和投票权的增加,除了未来可以尽力争取自身利益外,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投票权的增加是与缴纳的份额一致的,而且在国际金融组织需要时也有义务提供更多资金援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 IMF 投票权的改革,仅仅是促成国际金融秩序朝合理方向迈出的一小步。IMF 有一项特殊的规定,所有重大决策都需要获得85%的支持率才能通过。此次改革后,美国仍享有 17.09%的投票权。也就是说,只要美国不同意,IMF 无法作出任何重要决策,美国对主导国际货币制度具有一票否决权。从一定意义上说,IMF 并没有发

35、生根本变革,未来改革仍需努力。总的来看,IMF 这次历史性的改革尽管仍不尽如人意,但起码说明危机之后 IMF 已经在尝试将国际金融秩序朝合理方向推进,这将有利于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的形成。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加强对新的国际环境的研究,主动提出能够解决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问题的新方案,积极探索促进全球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积极参与新规则的修改和制定,力促全球治理新框架的形成,确保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七、竞争性汇率贬值纷起,全球货币战引关注截至 2010 年 9 月,澳元、日元、巴西雷亚尔、韩元等多种货币持续走强。对此,日本、韩国、巴西等国纷纷祭出干预汇市的大旗。与此同

36、时,美国众议院也在 9 月底通过了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授权美国商务部对低估本国货币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矛头直指中国。11 月份,美联储 QE2 如期启动。一时间,全球货币战争引起各方关注。点评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总经理宗良点评:所谓的汇率大战,其本质就是各国政府通过压低本币汇率的方式以便让国内出口部门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保护或者扩大相关产业的市场份额、刺激经济复苏的一种手段。历史表明,在全球经济大危机和动荡之际,往往容易引发各国间的货币争端。20 世纪 30年代发生的贸易战、70 年代西德马克的升值以及 80 年代的广场协议概莫如此。尽管从表面看,这一次出现的汇率之争几乎遍及世界所

37、有的主要国家,但很多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干预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种汇率自卫,真正挑起争端、发动汇率战争的却非美国莫属。危机后,在高负债约束下美国经济内需不振、失业压力始终得不到释放,因此大规模刺激政策就成了奥巴马政府解决危机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内需动力不足,经济复苏的希望就自然落在了外需上。早在 2009 年 1 月份,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就提出“出口倍增计划”,在未来 5 年内使出口额翻一番,5 年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出口将超过 3 万亿美元,创造 200 万个就业岗位。美元贬值,无疑有助于这一战略的实施。从历史上看,美国政府曾多次使用这一手段刺激经济、转嫁危机。早在 20 世纪 30

38、 年代的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就曾通过宣布民间拥有黄金非法、把所有黄金收归国有的方式,主导美元贬值 41%以缓解危机。而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国又先后在 1985 年通过广场协议,以及在 21 世纪初科技泡沫破灭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让美元贬值,防止经济衰退。然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简化为汇率问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这一问题归结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将国内经济复苏寄于向外转嫁成本,既不准确,也容易加深世界各国间的矛盾,反而并不利于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这是因为,通过货币贬值扩大出口无疑是一场零和博弈,其结果就是一些国家失业的增加和经济的衰败。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只会激起各国动用关税和非关税等

39、贸易武器给予回击,最终导致世界经济的灾难。在世界经济疲弱的环境下,货币的竞相贬值将不利于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复苏。如果有关国家政府看不清这一简单的道理,货币战就会真的爆发。汇率之争能否有效化解,从而避免将刚刚看见曙光的全球经济拖入泥潭,不仅需要各国政府的智慧,更需要彼此间的精诚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多边的国际组织,特别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 G20,这一共谋阻止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大计的新的舞台,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努力促成世界各国的共赢。八、ECFA 签署与生效,掀开两岸经济金融合作新篇章2010 年 6 月 29 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分别在两岸经济合作框

40、架协议(ECFA) 和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上签字。该协议于 9 月 12日正式生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从此开启新篇章。点评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钟红点评:近年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区域经济快速整合的局面,推动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已刻不容缓。ECFA 的签署是两岸互利双赢的成果,不但是两岸经贸关系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两岸各自面向区域经济整合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迈出的极为关键的一大步。协议的签署和正式生效,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真正进入双向合作、互利共赢的新阶段,今后两岸经贸活动将有一个更有利、有序的环境,使两岸可以利用各自优势,提升经济实力,布局全球市场。一方面,ECFA 将可扩大两岸经贸规模

41、,排除两岸原有的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障碍,扩大相互投资,通过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两岸三地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ECFA 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两岸可借此对双方产业分布和产业链连接作出新的安排,共同推进双方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和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 8 月份,台湾在大陆设立的企业项目数已经超过 8 万个,实际投资金额超过了 510 亿美元。台湾开放大陆赴台投资 1 年多来,大陆已有 49 家企业入台投资,投资金额 1.23 亿美元。ECFA 协议正式生效,两岸经贸关系又将迈出历史性的一步。根据 ECFA 协议文本规定,服务贸易早期收

42、获将在框架协议生效后尽快实施。为使两岸民众尽早受益,双方加快实施了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开放承诺的相关工作,采取成熟一项开放一项的快速便捷方式,于 2010 年 10 月份正式实施了五个部门的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开放措施。12 月 20 日至 22 日,两会领导人第六次会谈在台北签署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成为两会协商开创的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新领域,同时两会还就备受关注的“两岸投资保障协议”达成阶段性共识,预示着今后两岸合作将在制度化框架安排下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加快两岸金融合作一直是两岸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ECFA 的签署和正式生效,使两岸金融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不断迈出实质性步伐。华融资产管

43、理公司与台湾永丰金、南京紫金控股与台新金、永安期货与台湾元大期货等两岸金融机构近来都在加紧“合纵连横”,争取更大的商机。银行业方面,中国银监会已批准台湾第一商业银行、国泰世华商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彰化商业银行和合作金库商业银行等台湾 5 家银行的大陆分行开业;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6013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已获台湾方面核准,在台湾设立代表处;台湾金融监管机构核准同意台湾 4 家银行与中国银行分别拟定全面业务合作协议。这些都是继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和金融业监管合作备忘录签署后,两岸银行业交流与合作取得的重要进展,标志着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开始进入了双向合作的新阶段。相信未来双方将进一步

44、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各具特色的金融服务平台,在更高层次、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九、中国回归稳健货币政策,通胀水平受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 2010 年 10 月 20 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 0.25 个百分点,由现行的 2.25%提高到 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 0.25 个百分点,由现行的 5.31%提高到 5.56%。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点评:在中国,加息与否往往被认为是货币政策转向的“风向标”。今年 10 月份央行加息是两年多来的第一次,是在经济增长由回落转为稳定增长、通货膨胀

45、压力持续增大和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收紧货币政策的又一重要举措。之所以是“又一措施”,是因为从去年年底以来,尽管名义上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上货币政策一直在微调中不断收紧,比如今年以来连续 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信贷规模管控、调整银行业经营指标以及窗口指导等等。从发展趋势来看,央行 10 月份的加息绝不可能是最后一次。首先,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格局已经确立,这是基础性因素。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曲折复杂不同,今年我国经济整体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尤其是 9 月份、10月份以来的种种迹象,如 PMI 连续 4 个月止跌回升,工业生产和投资回稳,就业情况好转等表

46、明,我国经济已经由政策刺激下的快速回升转入稳定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基本解除。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再次严重下行风险消除后,可以说实施了两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理应适时退出。正因为此,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明年将实行“稳健” 的而非“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次,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增大,这是关键性因素。近期物价走势,远远超出年初和年中经济学界的预期。从发展趋势来看,成本推动物价继续上涨的因素比较多、可能性比较大。一是在需求绝对增加、供给相对减少的大背景下,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

47、很大。二是随着“刘易斯拐点” 的逐渐临近,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的逐渐变化,劳动力价格上涨将是中长期趋势。三是在我国货币增速较高、热钱流入加剧、外贸顺差继续增加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这将为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我一贯认同弗里德曼的那句名言,“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第三,美国再次出台量化宽松政策,这是外因。美国出台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刺激国内需求;通过美元贬值,促进出口,最终推动本国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很显然,美元滥发,虽然有利于解决短期美国国内问题,但会导致流动性泛滥,引起美元贬值,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加剧通货膨胀,

48、所有国家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缩水。对中国而言,主要影响有:一是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输入性通胀不可避免;二是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的购买力大幅缩水;三是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受挫。尤其是第一个因素,对当前国内本已不断走高的物价来说是雪上加霜。加上我国特殊的结售汇制度,热钱流入,导致货币被动供给必然增加。总之,许多情况已经表明,影响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不是经济增长,而是通货膨胀。抓住了这个矛盾,也就抓住了影响中国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牛鼻子”。正因为这样,近期中央作出了明年货币政策向“稳健”转变的重大决策,货币政策转向有助于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和防范系统

49、性金融风险。可以预期,在“稳健” 这个总基调的指导下,加息将是明年货币政策操作的题中应有之意。笔者以为,加息的幅度至少应解决持续长达半年多的“负利率”问题,如果明年 CPI 上涨 4%左右,那么加息幅度至少在 100 多个基点。十、中国银行业启动再融资,稳健经营迈上新台阶2010 年 12 月 10 日,中国银行完成 H 股配股工作。2010 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601939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和工商银行 (60139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相继启动再融资计划,分别通过配股和可转债完成再融资计划 1000 亿元、617 亿元和 700 亿元人民币,此外招商银行 (600036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兴业银行 (601166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交通银行、北京银行 (601169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中信银行 (60199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等也先后完成或正式提出了再融资计划。中国银行业成功启动本轮再融资计划,将有效补充资本金,推动银行业稳健经营。点评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边卫红点评: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金融业的地位显著提升。我国拥有全球最高市值银行和连续3 年全球最赚钱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入围英国银行家全球 1000 家的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