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调查研究关键词:中介语用学 拒绝言语行为 语用迁移 文化模式 礼貌准则 英语水平摘要: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mp; Olshtain,1993;Eisensteinamp; Bodman,1995;Gass
2、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本研究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法共收集了 900 条拒绝答语,
3、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那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昵?(3)英语水平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拒绝的,并且哪一组受试(较高
4、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绝语策略中,比如,积极情感表达,表示遗憾,表达意愿,直接拒绝,回避,陈述原则,也就是说中
5、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本族语中的含蓄、模糊的理由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同时,分析数据证实了 Beebe 等(1987)的假设,即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会将母语更
6、多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最后,本文提出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自然语境中搜集的语料,或使用观察法、分角色扮演、跟踪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正文内容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mp; Olshtain,1993;Eisensteinamp; Bodman,
7、1995;Gass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本研究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法共收集了 9
8、00 条拒绝答语,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那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昵?(3)英语水平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拒绝的,并
9、且哪一组受试(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绝语策略中,比如,积极情感表达,表示遗憾,表达意愿,直接拒绝,回避,陈
10、述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本族语中的含蓄、模糊的理由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同时,分析数据证实了 Beebe 等(1987)的假设,即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语
11、言能力,会将母语更多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最后,本文提出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自然语境中搜集的语料,或使用观察法、分角色扮演、跟踪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mp; Olshtain,1993;Eisensteinamp; Bo
12、dman,1995;Gass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本研究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法共
13、收集了 900 条拒绝答语,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那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昵?(3)英语水平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
14、拒绝的,并且哪一组受试(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绝语策略中,比如,积极情感表达,表示遗憾,表达意愿,直接拒绝
15、,回避,陈述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本族语中的含蓄、模糊的理由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同时,分析数据证实了 Beebe 等(1987)的假设,即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其具
16、有较高的语言能力,会将母语更多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最后,本文提出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自然语境中搜集的语料,或使用观察法、分角色扮演、跟踪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mp; Olshtain,1993;Eisensteinam
17、p; Bodman,1995;Gass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本研究通过语篇补
18、全测试法共收集了 900 条拒绝答语,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那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昵?(3)英语水平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
19、学习者表达拒绝的,并且哪一组受试(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绝语策略中,比如,积极情感表达,表示遗憾,表达意愿
20、,直接拒绝,回避,陈述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本族语中的含蓄、模糊的理由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同时,分析数据证实了 Beebe 等(1987)的假设,即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
21、,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会将母语更多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最后,本文提出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自然语境中搜集的语料,或使用观察法、分角色扮演、跟踪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mp; Olshtain,1993;Eisenst
22、einamp; Bodman,1995;Gass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本研究
23、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法共收集了 900 条拒绝答语,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那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昵?(3)英语水平是如何影
24、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拒绝的,并且哪一组受试(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绝语策略中,比如,积极情感表达,表示遗憾
25、,表达意愿,直接拒绝,回避,陈述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本族语中的含蓄、模糊的理由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同时,分析数据证实了 Beebe 等(1987)的假设,即较高水平的
26、英语学习者,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会将母语更多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最后,本文提出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自然语境中搜集的语料,或使用观察法、分角色扮演、跟踪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mp; Olshtain,1993;Ei
27、sensteinamp; Bodman,1995;Gass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
28、者。本研究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法共收集了 900 条拒绝答语,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那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昵?(3)英语水
29、平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拒绝的,并且哪一组受试(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绝语策略中,比如,积极情感表达
30、,表示遗憾,表达意愿,直接拒绝,回避,陈述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本族语中的含蓄、模糊的理由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同时,分析数据证实了 Beebe 等(1987)的假设,即
31、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会将母语更多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最后,本文提出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自然语境中搜集的语料,或使用观察法、分角色扮演、跟踪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mp; Olshtain,19
32、93;Eisensteinamp; Bodman,1995;Gass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
33、国英语学习者。本研究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法共收集了 900 条拒绝答语,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那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昵?(
34、3)英语水平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拒绝的,并且哪一组受试(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绝语策略中,比如,积
35、极情感表达,表示遗憾,表达意愿,直接拒绝,回避,陈述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本族语中的含蓄、模糊的理由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同时,分析数据证实了 Beebe 等(1987)
36、的假设,即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会将母语更多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最后,本文提出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自然语境中搜集的语料,或使用观察法、分角色扮演、跟踪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mp; Olshta
37、in,1993;Eisensteinamp; Bodman,1995;Gass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两组不同英
38、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本研究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法共收集了 900 条拒绝答语,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那如何解释这种
39、现象昵?(3)英语水平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拒绝的,并且哪一组受试(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绝语策略中
40、,比如,积极情感表达,表示遗憾,表达意愿,直接拒绝,回避,陈述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本族语中的含蓄、模糊的理由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同时,分析数据证实了 Beebe 等(
41、1987)的假设,即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会将母语更多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最后,本文提出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自然语境中搜集的语料,或使用观察法、分角色扮演、跟踪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mp; O
42、lshtain,1993;Eisensteinamp; Bodman,1995;Gass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本族语者及
43、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本研究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法共收集了 900 条拒绝答语,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迁移,那如
44、何解释这种现象昵?(3)英语水平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拒绝的,并且哪一组受试(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
45、绝语策略中,比如,积极情感表达,表示遗憾,表达意愿,直接拒绝,回避,陈述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由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不同特点,中国英语学习者会将本族语中的含蓄、模糊的理由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同时,分析数据证实了 Bee
46、be 等(1987)的假设,即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语言能力,会将母语更多的迁移到第二语言中。 最后,本文提出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并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使用自然语境中搜集的语料,或使用观察法、分角色扮演、跟踪采访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自七十年代初以来,语言学者们对中介语这一研究领域愈加关注,有些学者将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相结合,进行中介语言语行为的研究(如,Faerchamp; Kasper,1989;Beebe,Takahashi,amp; UlissWeltz,1990;Bergmanamp; Kasper,1993;BlttmKulka,1991;Cohena
47、mp; Olshtain,1993;Eisensteinamp; Bodman,1995;Gassamp; Houck,1999)。鉴于语篇补全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大部分的学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为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进一步避免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甚少。 因此,为了能够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作者就拒绝语这一言语行为,对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是如何区别于汉语和英语本族语者作出研究。本文以中介语语用学、礼貌理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文化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四组受试:汉语本族语者,英语
48、本族语者及两组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本研究通过语篇补全测试法共收集了 900 条拒绝答语,该语篇补全测试法包括中英文两份相同的问卷,参照 Beebe 等(1990)和 Liao(1996)年设计的模式,并根据作者的先导性试验进行了部分修改,共 9 个场景,包括 2 项请求、2 项建议、3 项邀请和 2 项提供。本文试图解答以下三点问题:(1)就拒绝语语义式(semanticformulas)的顺序(order)、频率(frequency)和内容(content)而言,四组受试分别如何表达拒绝,并且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是否存在语用迁移?(2)如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确实存在语用
49、迁移,那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昵?(3)英语水平是如何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拒绝的,并且哪一组受试(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或是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将其母语拒绝策略更多地迁移到英语拒绝语中? 作者根据 Beebe 等(1990)使用的拒绝语分类方法和判定语用迁移的标准对本文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三个方面来检验语用迁移,即语义式的顺序、频率和内容。分析语义式的顺序时,将四组受试所使用的每一项语义式都标注出来。经过数据分析之后,作者发现语用迁移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语中。在拒绝请求、建议、邀请和提供时,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汉语本族语者都更为相似。对拒绝语语义式频率的分析中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表现在六种拒绝语策略中,比如,积极情感表达,表示遗憾,表达意愿,直接拒绝,回避,陈述原则,也就是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将母语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对拒绝语语义式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分析数据显示了英语本族语者、汉语本族语者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拒绝策略表达上的不同风格,比如理由,陈述原则和劝说(请求移情)等策略。同时,作者也列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将母语的策略迁移到他们的英语拒绝语中。 此外,对数据进一步的分析阐释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礼貌准则会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拒绝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