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础工业工程 试题决解与分析.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98284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工业工程 试题决解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础工业工程 试题决解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础工业工程 试题决解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础工业工程 试题决解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础工业工程 试题决解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2 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基础工业工程试题题解与分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1在 IE 的萌芽和奠基时间,首先应用于(B)。A建筑业 B 制造业C冶金业 D 服务业2工业工程的首要任务是(C )。A供应系统的设计B服务系统的设计C生产系统的设计D管理系统的设计3某一给定时期的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是(D )。A资本生产率 B 总生产率C全要素生产率 D静态生产率4工艺流程分析的分析改进对象只包括加工和(B)。A装配 B检验C包装 D储存5动素分析(Therblig)的基本动作元素有(C)。A21 个 B15 个C 17 个 D24

2、 个6工作评比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D )。A计算公式 B 作业时间C作业方法 D 评比系数7工作抽样需要对操作者或机器进行(D )。A连续观察 B规律性观察C间断观察 D随机瞬时观察8标准的对象是重复性的事物和(A )。A概念 B产品C服务 D工作9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机和(D )。A产品 B质量C服务 D环境10人由暗环境转入明环境的明适应过程一般需要(C )。A2min B 1.5minC 1min D 0.5min11以视中心线为基准,误读概率最小的区域是(B )。A上下各 20 B 上下各 15C上下各 12 D 上下各 1012通常情况下安静代谢量为常温条件下基础代谢量的(C

3、 )。A80% B100%C 120% D150%13为尽量避免光线直接射入眼睛,照明灯应当设置在人的左上方,与人眼呈(B )。A30角 B 45角C 60角 D 90角14噪声不单纯是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的,而主要取决于(A)。A人的主观心理感觉B人所处的环境C人的生理条件D人的承受能力15直线职能制这种组织管理形式的特点是(B )。A分权式管理 B 集权式管理C民主型管理 D 放任型管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6人们为提高生产率所做的努力集中表现在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题析:人们常说,企业的发展靠两个轮子,一是技术,一是管理,缺一不可。两方面

4、对于提高生产率均具有重要意义。17 IE 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 。题析:IE 的中心任务是提高生产率,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的目的。18工作研究的目标偏重于人力资源的节约。题析: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活劳动的节约。工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进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作业测定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人力资源的节约。19基本生产过程包括加工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存储过程 。题析:存储过程是实现生产过程连续性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包括在基本生产过程之中。20作业空间设计一般包括空间布置、座椅设计、地面设计和环境设计等几方面内容。题析:环境系统是整个生产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对生产的效

5、率、质量以及操作者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作业现场空间设计必须包括环境设计。21作业测定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用于确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题析:作业测定的最终目的是制定作业的标准时间,为此,在选择作业测定对象时其操作技术必须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即达到合格工人的标准。22工作抽样中获得记录结果的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题析:这是统计规律显示的。当样本数足够大时,二项分布接近正态分布。23 1MOD 的时间值为 0.129s。题析:这是在开发 MOD(模特法)设计规定的。24眼睛能分辨被看清目标物最近两点的视觉称为临界视觉。题析:例如,人站在离视力检查表 5 米处,能看清表

6、中第 10 行“E“字,视力为 1.0。25机器设备向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视觉显示、听觉传示、触觉感知和动觉感知。题析:眼睛接受视觉显示,耳朵接受听觉传示,皮肤接受触觉感知,而骨骼、肌肉接受动觉感知。26劳动强度是指生产过程中作业者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题析:劳动生理实验表明,某些劳动强度不是很大的作业,但由于作业紧张度高,操作者同样会感受劳累,如仪表监示岗位的操作工。27作业环境的微气候条件主要指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等四种因素。题析:热辐射同样也是高作业温度,它直接照射到操作者的身体。28工作岗位分析是对组织中各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规范进行描述的过程,其结果是产生工作描述和

7、任职说明。题析:在工作规范中主要说明该项任职员工的素质、能力、知识和技术要求等。29岗位工作设计主要考虑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题析:岗位工作设计除了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外,行为因素同样不可缺少。因为,岗位工作由人承担和完成,必须考虑员工精神方面的需要,使工作本身给员工带来激励。3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题析:社交需要是介于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之间的人的一种精神需要,主要表现为对交往、情感和归属方面的需要。31弗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某项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强度取决于该项活动结果给人带来的价值以及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题

8、析:价值在这里也称为效价,对个人的价值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32薪酬的功能包括补偿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题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同样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通过工资水平的调节,可以起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作用。33作业宽放时间包括技术性宽放时间和组织性宽放时间。题析:组织性宽放时间是组成作业宽放时间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用于工作现场组织管理需要所发生的间接工时消耗。34在考绩过程中,若被考核者在某一方面特别优秀,就判定他在其他方面一定优秀的心理效应,称为晕轮效应。题析:晕轮效应是考绩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即由于被考核者某一方面特别优秀,就一好百好,以偏盖全,不做具体分析。35 中华人

9、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标准按不同管理层次和适用范围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题析: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区、市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如安全、卫生和产品等可以制定和实施的地方标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6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答:一般认为,20 世纪 50、60 年代以前,工业工程处在传统发展阶段,70 年代以后进入现代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工业工程出现以下特征:研究对象和范围从局部、部分扩大到系统整体,强调追求系统整体优化和综合经济效益;普遍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系统(MIS)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支撑条件;重点转向

10、集成生产,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结合,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由原来分散单人单机的生产向集成制造转变,工业工程的应用也必然随之改变;突出研究生产率和质量的改善,这是工业工程追求的目标,随着生产技术的革新,研究提高生产率的方法与重点也会与时俱进;探索新理论,发展新方法。37工业工程意识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答:工业工程意识首先是由日本工业工程专家提出的,实践表明,有没有工业工程意识以及树立什么样的工业工程意识对于发展工业工程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应该树立以下意识:成本和效率意识;问题和改革意识;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全局和整体意识; 以人为中心的意识。38简述提高生产率的意义。答:管理科学家德鲁

11、克指出:“生产率是一切经济价值的源泉。“还有经济专家指出:“生产率造成差异。“不断提高生产率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目标。其意义为: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生产率是增加工资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提高生产率可以缓和通货膨胀;提高生产率可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国际贸易平衡; 提高生产率对改善就业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相互促进。39标准化的作用是什么?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标准化的重要作用日益扩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手段;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保证;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对外贸易发展。40试

12、述激励的基本含义及作用。答:激励的基本含义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激励的作用有多方面,具体表现在:吸引人才,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协调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使两者和谐统一;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四、计算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2 小题各 8 分,第 3 小题 10 分,共 26 分)41某班组有关资料如下:试计算表中各要素的静态生产率和动态生产率指数。第一个月 第二个月产 量(件) 400 500投入工时(h) 800 800投入材料(元) 100 000 125 000解:计算各要素静态生产率。资料给出的生产要

13、素只有两项,即投入人工和材料,故应分别计算此两项生产要素的静态生产率第一个月:人工生产率=400 件/800h=0.5 件/h材料生产率=400 件/100 000 元=0.004 件/元第二个月:人工生产率=500 件/800h=0.625 件/h材料生产率=500 件/125 000 元=0.004 件/元计算两要素动态生产率工时生产率指数=(0.625 件/h )/(0.5 件/h)=125%单位材料生产率动态指数=(0.004 件/元)/(0.004 件/元)=100%42某车间通过工作抽样调查操作工人的工时利用率。事先设定的抽样可靠性为 95.45%,工作抽样获得的抽样数据为:通过

14、200 次观察,其中正在作业的有 160 次,其他为停工与非作业活动。试计算该车间操作工人的工时利用率。如果事先设定容许的抽样相对误差为5% ,问已有的抽样观察次数是否足够?若不够还需追加多少次观测?解:根据抽样结果,计算操作工人工时利用率 P工时利用率 P=160/200=80%计算需要的抽样观察次数 n。当抽样相对误差 s 为5% ,可靠性为 95%时,抽样观察次数需要追加的观察次数为400-200=200 次43某企业现已生产 A 产品 300 台,根据过去资料得知,第 300 台的工时消耗为 100h,同时已知学习率为 80%时,学习系数为-0.322,现打算再生产 150 台。试预测

15、这 150 台的平均工时为多少?解:根据教材公式(6-17)y=ax m(系数 m 是产品的学习率,可以通过查表或计算获得)已知,累计生产到第 x 台时的单台产品工时 y 是累计产量的函数。若已知生产第一台产品的工时为 a,则第 x 台的工时为a=y/xm=100/3000.322 =627.5h在第 300 台工时已知的情况下,可以推算出生产第一台产品的工时;预测追加生产 150 台的平均工时。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从第 301 到 450 台(即 300+150)各个产量上的工时,即可算出这150 台的平均工时。该计算方法太笨,可以用 y=axm 在 301450 区段上积分,相当于从 301450 台各个产量的工时累计,然后再被 150 台产量相除,便得到平均工时五、应用题(本大题共 1 小题,9 分)44某车间车制长轴,其作业过程如下,试绘制其物料流程程序图。将坯料从材料库运至锯床,装夹在锯床上,锯成五段,装上手推车,运至车床,装夹在车床上,车加工,检验,取下工件,装入工件盒,运至半成品库。解:本题要求的重点是根据题目给出的各项活动,正确运用流程程序分析符号,用图表清晰地表达作业活动。请注意人型流程图和物型流程图两者的区分。(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孙义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