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大众新闻(论文).docx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83200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大众新闻(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大众新闻(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大众新闻(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大众新闻(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大众新闻(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结 课 论 文浅谈电视大众新闻学 院 教育与传媒学院专 业 新闻学姓 名 吴 昊指导教师 孙志伟齐齐哈尔大学2010 年 6 月 10 日摘要电视大众新闻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播报形式,自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开播至今,诸多业内期刊杂志对其的讨论从未消减过,之所以广受关注正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以往新闻播报形式的鲜明特色,但时至今日这些“特色”是推进其提升的动力还是束缚其发展的障碍,换言之,怎样运用“特色”趋利避害、使民生新闻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此文拟在借鉴一些学者的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力图明辨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生存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

2、出自己对其改进策略的思考。关键词:电视大众新闻 瓶颈 策略 正文近几年,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这充分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描绘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2002 年元旦开播的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辟了中国电视大众新闻的新纪元,在这不足十年的发展中,电视大众新闻已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壮大到如今的遍地开花,电视大众新闻的迅猛发展,已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

3、命。那么何所谓电视大众新闻?提起“电视民生新闻” ,大家可能就耳熟能详了,但“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本身也是不存在的。民生往往与国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叫作国计民生,民生问题不可能脱离国计问题,单纯的民生问题是不存在的。孤立地考虑民生问题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不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再者,民生这一概念,具有比较强的政治色彩,是一政治学范畴的概念;而大众是一新闻学、传播学的概念,我们的新闻媒介也叫大众传播媒介。从这一角度来讲,电视大众新闻的表述,比电视民生新闻的表述更合适。像南京零距离这样的很多电视大众新闻节目曾红极一时,他们新鲜的视角和新颖的思路让大众眼前一亮,同时这些节目往往以大众喜

4、闻乐见的形式推出,在一段时间内颇受大家的喜爱。但是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在走向没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后果呢?(一)选题的琐碎化。究其原因,无非是逃脱不了“社会新闻” 、 “市井新闻”的泥淖。电视民生新闻贯彻“三贴近”原则,最主要体现在电视民生新闻关注普通百姓的生计问题,而不是体现在以社会新闻的趣味性吸引普通百姓。然而我们目前的电视大众新闻节目,仍在报道突发性的社会事件、负面新闻以及某些社会丑恶现象,如交通事故、失火、自来水管爆裂、伪劣产品投诉、骗子设局害人、家庭纠纷、卖淫嫖娼、倒票坑人、街头打架、情侣分手引发纠纷等新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二)社会监督功能错位。各地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实体

5、性内容来看,民生新闻“灰度”甚大,新闻舆论导向未必完全正确。承接第一条来看社会监督功能错位是必然的。选题的琐碎导致报道品质的降低,负面新闻充斥其中。这类问题多出现在一些“曝光类”的批评性栏目中,伸张正义、为民请命是文化精英们的理想追求,而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同人来说,则需谨防自身社会监督功能的角色错位。(三)节目相似化。古人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创办民生新闻栏目的浪潮,但地方台的盲目克隆,使栏目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在定位上略有不同,但如果同质化竞争得不到根本改观的话,容易使受众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影响电视大众新闻节目的发展。那

6、么电视大众新闻该如何改进呢?这里是我的一点浅见。首先,应调低民生新闻的“灰度” ,增强其“亮度” ;目标受众应实现从“市民”到“公民”的提升。在吃喝拉撒、油盐酱醋茶之外,公民生活囊括了权利表达、权利实现、社会互动、社会参与、公民自治、文化自觉等无比丰富的内容电视大众新闻应该把镜头更多地对准这些更为本质的生活领域,它应该建构由一幅幅生活画面组成的客观、公正、平衡的“媒介现实” 。此外,电视应该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从总体上展现社会生活的亮色。其次,应该实现电视大众新闻节目的个性化。安徽台的第一时间就开了个好头,以读报的形式网罗了受众的眼球;黑龙江台的帮忙节目,突破了电视大众新闻的一般取向,不仅

7、报道事件的现象,更以 “解决”当事人的问题为首要;湖南电视台的乡村发现以娱乐精神贯穿,用诙谐的手法展现乡村的当代风采。这些都是电视大众新闻节目个性化的较好体现。有学者早就指出,电视大众新闻为地方新闻媒介寻求突破提供了重要借鉴,但若以新闻成就民主的社会秩序、以新闻推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作为新闻业的理想目标,电视大众新闻只是一个开端。电视大众新闻将长足的发展下去,愿它能以更健康的步伐走向未来。注释: 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 ,作者陈富清。 2002 年,胡锦涛总书记当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视察的第一个单位是人民报社,充分显示出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在视察时,总书记对新闻战线的干部职工提出要求,新闻改革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这就是“三贴近”原则。 传播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为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大量信息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大量媒体拥挤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段和区域内争相开发新闻资源,必然会使竞争恶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参考文献:许强,曾鹏.略论当今民生新闻的特点及其现状反思,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3).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 年第 6期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 ,作者陈富清。王雄七年之痒: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之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