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摘要: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描述了四种不同的婚姻和爱情。直到今天,这部小说仍是非常受欢迎的众多读者和引起人们的观察和无限的考虑婚姻。本文旨在探讨爱情和婚姻的观点“傲慢与偏见”。那就是:爱情和婚姻联系在一起,但不是完全躺在财产和社会地位。基于爱的婚姻,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一个真正的幸福婚姻。奥斯丁不仅反对为钱结婚,也反对轻率结婚。她高度重视理想婚姻和作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感情的理想婚姻的基石。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爱情观;婚姻观一、引言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
2、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奥斯丁的小说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简奥斯丁一生都是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师为主,观察的环境也以他们恬静、舒适
3、的生活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对重大社会矛盾的反映。有趣的是,尽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关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简奥斯丁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而比较清晰得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2007年3月1日的“世界书日”上,傲慢与偏见被英国读者评选为“十大不可或
4、缺的书”之首。整部作品通过贝内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从某中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批评家马克肖尔这样评价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及奥斯丁后期的小说会令愚顿者震撼。如她的见解能被认同,这个由愚顿者构成的社会必将脱胎换骨。”二、奥斯汀简介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19世纪英国小说家,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文学家之一,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活泼风趣的文字著称。奥斯汀的
5、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文豪”,“女性中最完美的艺术家”。1817 年7月18日逝世。简奥斯汀 (1775-1817) ,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 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
6、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简奥斯丁兄弟姐妹八人。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他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妻子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奥斯丁虽然没有
7、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优良条件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显示了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住了四年左右,他在该地去世,于是奥斯丁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结核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三、傲慢与偏见的背景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是简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取名为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亲看后很感
8、动,特意拿给汤玛卡士德尔,请他出版,但对方一口回绝,使得他们十分失望。后来,她重写了最初的印象 并改名为“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1月出版。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
9、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像奥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样,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而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 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中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作人权力的丑陋世尚。女性角色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力,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四、四个婚姻和傲慢与偏见所示的理想婚姻(一)小说中的四段婚姻1. 莉迪亚和威克姆莉迪亚是班纳特先生最小的女儿,年仅15岁,她无知幼稚,趣味低级庸俗,遗传了班纳特太太的
10、美貌及她简单的头脑,而威克姆只是个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这两个人的结合只是一时的激情所致,当这份激情退却,情淡爱驰,他们的婚姻注定是个悲剧.(激情狂热型)2. 夏绿蒂和柯林斯夏绿蒂是一名27岁的未婚女士,她的生活目标是找到一个能够确保她不挨饿受饥的保险箱,有无爱情成分并不重要。而柯林斯结婚的目的也相当纯粹:只因为他的女主人提示他该有个妻子了。表面上看来,他们俩的婚姻是互利互惠的,因为可以各取所需。然而,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是不可能会得到幸福的。(世俗利益型)3. 简和宾格利简美丽善良,宾格利外形俊朗,为人随和且富有。他们俩对彼此一见钟情,虽然差点因为达西和宾格利的妹妹的插入而错过这桩美好姻缘,但一番
11、波折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简和宾格利性格相似,彼此爱慕,他们的婚姻是会幸福的。( 才子佳人型)4. 伊利莎白和达西伊利莎白聪明又美丽,有主见有个性.达西出身名门,相貌英俊家财万贯。虽说刚开始伊利莎白因达西的傲慢态度而对他产生了偏见,后来加上威克姆的谎言和恶意中伤,使伊利莎白对达西产生了更深的偏见与误解,但是最终两人误会解除,相知相通,结成了美满的婚姻。伊利莎白是独特的,她并不把金钱和地位看成婚姻的前提,这也是她拒绝柯林斯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的原因,后来她同达西结婚是因为她了解了达西的真性情且深爱着达西,他们彼此心灵相通。(相知相通型)(二)傲慢与偏见中所示的理想婚姻16至18世纪英国上层阶层的择偶
12、标准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注重婚姻的物质基础,强调门当户对,但是并不否认爱和感情是婚姻的前提。历史学家埃里克卡尔森考察了英国都泽时代城市及乡村民间的婚姻状况,肯定地认为:“爱是至高无上的。”麦克法伦的研究也表明,至少从16世纪以来,爱或感情在人们的婚姻生活中占比较重要的位置。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二人的结合是真正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伊丽莎白在贝内特家中排行老二,她虽然没有简那么娇好的面容,却也出落的亭亭玉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而且还有如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荷,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内涵。伊丽莎白认识到了当时社会上以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
13、气,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婚姻也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但她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正是伊丽莎白的这种不凡的谈吐和高贵的情操吸引了达西,让达西对她渐生爱意。这也体现出英国的传统的择偶观念,因为在美貌、血统和财富之外,社会上层也一直注重性格和美德。一直以来,英国的行为指导书和民俗都强调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婚姻中的重要性。按理说伊丽莎白和达西结合是郎才女貌,天作地设的一对姻缘,不应该有太多的曲折才对。但两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弱点: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姐,受过中等教育,是一名绅士的女儿。但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低下,亲友又是没有教养,常常在公共场合丑态百出,使她自惭自
14、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而达西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再加上他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难免会给人以傲慢的印象。两人刚开始接触时,对彼此的印象都不好。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渐渐地被伊丽莎白的美丽和可爱所打动,尤其是她机灵的头脑和诙谐更是深深吸引了他,尽管他觉得伊丽莎白出身不算高贵,看不起她的家庭并认定自己向伊丽莎白求婚,已经是降低了要求,违背了自己的意志、理智,甚至是违背人格来做的。他认为身份低微而又缺少金钱财富的伊丽莎白一定会对他这样身份的贵公子表达爱意而欣喜若狂的接受。但是当他“自以为肯定会得到个满意的答案,脸上却流露出一副稳操胜券的神气时,却激起了伊丽莎白的怨恨
15、,并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还毫不留情地指责他的傲慢无礼。这里表现了爱情对于婚姻的崇高意义:哪怕再富有、再英俊,如果以一种居高临下甚至“傲慢”的姿态对待另一方时,那两者是很难产生爱情,没有爱情就不会再有婚姻。后来达西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指责,并改正了自己傲慢自负的缺点。而且在达西挺身而出,解决了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危机”后,也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尊重,并逐渐接受了“悔过”的达西,两人之间终于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并最终结成了美满的姻缘。培根就认为人们在选择妻子时不要太注重财富、美貌、利益、高贵等,而应该考虑“思想上的虔诚品质,她父母诚信、她的美德、她的持家能力,她的善良的性情。”伊
16、丽莎白尽管不具备“她的父母诚信”这个客观条件,但其他几个要求伊丽莎白都具备了。也是因为如此,达西才会努力克服自己的“傲慢”,真正得对待爱情。“即使自恋一开始真的是自高自大,它也能够变成一种健康的且值得称道的生命态度。这种情况,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达西这个人物上就曾发生过。这个自负的男人,虽然看起来自命不凡,顾景自怜,但他还是能够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观察他自己。”伊丽莎白最终与达西结成美满的婚姻,是她对改过的达西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而不是达西早就拥有的金钱和地位。其实在这个时候,即使达西没有巨额的家产,伊丽莎白还是会嫁给达西,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无处不在
17、,即使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中也不免掺杂着一点金钱的因素。在外人看来,伊丽莎白如同捡了一个金元宝,就像贝内特太太喊道的:“每年有一万镑的收入,可能还要更多!阔得向王公一般!”先前对达西先生的不满与愤怒,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了。对自己二女儿的这桩婚姻举双手赞成,假如可以,这位可爱的太太恐怕连双脚都会举起来。但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之所以超脱于书中描写的其他几桩婚姻,就是因为两人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是真心相爱。五、奥斯汀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经济、数字决定人们的生活与命运,决定着未来的婚姻关系。以藐视奥斯汀的夏绿蒂勃朗特为例,她的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在感情上的翻腾,无非是因为发现罗契斯特已婚,而她本人只能作
18、为其情妇而得不到合法妻子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勃朗特在思想上还不能突破资产阶级婚姻神圣性的正统观念,无法做到像奥斯汀那样深刻、透彻地反映资产阶级婚姻的本质。资产阶级婚姻的本质无非是金钱交易、利益的结合。在傲慢与偏见中,柯斯林牧师与夏绿蒂卢卡斯的结婚就是个典型。柯林斯牧师继承了父亲的产业又受到达西姑妈的提拔,获得了教区牧师的职位,他拥有了房子、可观的收入,就缺个既会理家又会陪伴他的太太。对于夏绿蒂而言,她从这桩婚事中得到了房子、小园子、家具陈设等一个舒适的家,当伊丽莎白去看望她时发现,“操持家务、饲养家禽、教区事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对她还没有失去其吸引力”“只要把柯林斯忘掉,其余一切都很舒适
19、融洽”。在这种婚姻关系中,没有财产的妇女的确嫁了有财产的单身汉,但可笑的是,在婚姻带给她的乐趣中,恰恰没有丈夫的地位。这正是作者对自己小说开始所提出的“举世公认的真理”的一种微妙的讽刺。资产阶级婚姻需要合乎伪善的传统。在这种传统中,它需要一个从“自由选择”到“爱情的基础”过程,必须按部就班的进行,而不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不合乎伪善的传统,就不体面。在这种合乎传统的仪式中,有财产的男人是被追逐的对象,但必须扮演追求者;而没有财产的妇女明明紧紧追逐,却必须扮演被动的角色。这正是奥斯汀想要展现给大家看的另一层面的东西。柯林斯牧师与夏绿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种标准化的婚姻关系,显然是不合乎传统仪式的,
20、所以令人瞠目,而且为他们感到难堪,在奥斯汀笔下,它写得极其牵强,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纯粹的、赤裸裸的交易形式。六、结论简奥斯汀从自己的作品中客观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婚姻现象,虽然时隔两个世纪,但作品并没有因此而逊色,反而愈发显其精髓。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都或多或少的谈论过对婚姻的看法,如巴尔扎克、卢梭、钱钟书等,在他们笔触下,婚姻不是希望,而是摧毁希望的加速剂。相对而言,简奥斯汀并没有这样认为,相反,她认为婚姻可能是某种希望,是美好生活的砝码,仅管这个砝码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同时,她也在强调,婚姻是摆脱不了现实的羁绊。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可以用公式来表达:感情 +物质+道德+理智=理想婚姻,这正是
21、简奥斯汀所向往和追求的婚姻。她在作品中不断地暗示人们、告知人们:简单的爱情是根本无法带来美满的婚姻,阶级是存在的,生活是现实的。我们不得不深思简奥斯汀的这种婚姻观念,我们不禁要问,婚姻究竟能为个人、为社会带来什么?而简奥斯汀在作品中已经明确告知,婚姻就是希望,它是一种能为自己将来带来公允价值的手段。她想告诉人们,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婚姻才能调和社会矛盾,调剂人际关系。我们也许根本不想按作者的观念来如此定性婚姻,然而经历过社会实践的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承认并感叹作者的伟大,现实终究是现实,它根本不需要即定的假设,它有时是很残酷,随时会打碎人们所憧憬的理想生活,不得不让人们面对现实,面对一种所谓的公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