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性的禅、平实的佛法-北医慧海社访李老师 (编者按)本篇访稿是李元松老师(信佛人)1990 年 7 月接受台北医学院慧海佛学社一群同学的访谈摘录,虽然访者大都属初学,但信佛人仍深入浅出回答各个同学的问题。-信佛人(以下简称答):今天有机会跟同学一起讨论佛法,我觉得很高兴,你们如果有问题,就请直问,假如我知道,就跟你们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后面一、二排的同学如果口渴,这里备有茶水,请自己取用。北 医(以下简称问):请问现代禅月刊这一期(按:第八期)好像提到什么金刚流、光明流?老师能不能仔细说明,为什么现代禅要有这样的分法?答:因为禅的传授,跟一般知识的传授不太一样,禅的传授,必须有充份的时
2、间一对一问答,有充份的时间聆听他的苦闷,聆听他的疑惑,乃至于带领他一起实践。这就好像你们学校外科教授要带领学生做解剖、作临床治疗情形一样,并不是光在书本上告诉你,你就能懂的,而禅修的指导,师生间彼此更紧密的因缘,以及更深层的信赖,乃至更多的时间给对方则是更需要的。当学习现代禅的人越来越多时,会形成一种情形:虽然跟我学习,却有名无实。因为,我能给他们的时间太有限了!比如说,十个人来跟你学的时候,你也许一个月能够分别给他们十个小时;一百个人来跟你学的话,则一个人你就只能给他一个小时了。那如果三百个人呢?你能给予的时间就更少了,这样会变成有名无实的师生关系。为了能够真正负起指导禅修的责任,我才在团体
3、中,分成几个指导小组,也就是流派的产生,分别由几位指导老师负责。但是无论怎么分流,现代禅是采议会制的,不论亲近哪一位指导老师学习,都是现代禅菩萨僧团的一员。问:比如说金刚流的指导老师,他是不是在外面有另属他自己的道场,或者还是一样在这里?答:它有外面专属的道场,但根本道场还是这里,就好像你们学校或许也有分校分部吧?但校本部还是在北医。问:我曾上过一期现代禅七,一班有二十个,我感觉说不定老师现在只记得我的名字。我想问在外面开课时,你们可不可以让一个老师指导比较少的学生,以便建立比较真实的师生关系?答:你这问题涉及教学也涉及实务。教学的问题等一下再回答,我先回答实务的问题。就实务上的运转,由于我们
4、不是出家人,背后也没有固定财源的支持,所以现代禅指导老师出去授课必须收费,每个人每期收三千元。三千元之中有四成是给当地的道场,六成则做为指导老师的钟点费。如果一班有三十人的话,那么,指导老师一堂课,大概还可以有四千元的收入;可是如果只有十个人的话,那个老师一堂课就只能拿到一千多元,这样从台北往返中南部连车马费都不够了,所以减少每班人数暂时有实务的困难。其次是教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外面开办的禅七课程,严格来讲是属于初级的、初步的教学,如果你们熟悉现代禅十三个道次第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在外面主持禅七,是以前面三个次第为重点的,也就是在没有违背法律、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原有的情欲应尽量发挥先训练自己成为
5、一个具备理性、民主、人道、爱心性格的人以及 倾全力活在眼前一瞬,培养气势磅礴的意志力和平静如水的定心这三项,但这三项训练,师生一对一的需要性比较不是那样的迫切。就好像你们还在研读基础理论的时候,一个教授大约可以对五十个学生;而临床的时候,一个指导教授就没办法带五十个学生了。总结的说,一来我们有实务上的困难,二来在教学效果上,以指导前三次第来讲,三、四十个应不致影响太大,所以暂时就这样继续下去。问:我学佛满困难的,因为我家里不太赞同我学佛,满反对的。这样就造成我一些困扰,我又不知道,在平时如何修禅定等等。父母认为我这个年龄学佛的人,很容易出家。我没有这个准备,但是父母那种压力,确实带给我很大的困
6、扰,我不知道怎么办?答:父母亲会这样担心,我觉得他们的反应满正常,也是应该的,这是佛教界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反省的地方。佛教本来是一个强调智慧、悲心,满活泼、自在、解脱的宗教,为什么一提到学佛,做父母的就担心儿女出家去,变得消极,或是不结婚,甚至不生小孩,为什么会这样?很久以来,佛教现代化的脚步仍然步履蹒跚,虽然科学已经日新月异,物质生活也已经很丰富,但是,我们所投注在改革心灵的资源,并没有相对的增加,我们在这一方面的进步满有限的。这不仅仅是佛教界,特别是民间宗教,在这一方面更是严重。根据现代禅的理念来讲,我们认为,即使不学佛也没有关系,学做人比较重要。更进一步来讲,根本没有学佛这件事情;严格
7、来讲,只要学做人-把人格建立好,不断地升华,广义言之就是佛弟子了。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执着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学问见识,就是学佛的具体内容。所以如果能够把握它的精神,形式不妨随缘而变。假如佛教界的风气,是重视人格的历练,是真的奉行太虚大师的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不仅在理念上肯定太虚大师的思想,并且把这种思想化为生活的基调,那么佛教的人文气息就展现出来了;那个时候,我想做父母的一定会以他的子女学佛为荣!现代禅所谈的学佛定义就是:乐、定、安、明、爱-快乐、稳重、安心、客观及爱心,所谓佛,也无非是这五者接近圆满的展现而已。我们如果能够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快乐、稳定,以及不自卑
8、、安心、理性、客观,以及无私的爱心慢慢地培养起来,我想那就是离佛日近的人了。问:像现代禅这么好的法门,不知如何才能获得财力的支援?答:我想很难。人们通常要有一种功利的预期才肯行善,而不存功利心仍愿护持佛法者,我觉得这种人太少了。一般人的善良,经常是建立在迷信的信仰上,才展现得出来。可是现代禅却不仅重视善良更重视智慧,而这多少成为今天缺少奥援的原因。因为一旦为人家破疑解惑-破除那个人错误的信仰和错误的观念之后,他认为:我再也不需要布施了,因为以前布施是为了要消除业障,以前布施是为了要往生西方;今天你既然已经为我破除疑惑迷团了,我何必再行善呢?在这里也顺便说一点感想给各位听。当初建立现代禅菩萨僧团
9、时,我并不乐观,我只是抱着行所应行 的心情而已,做到哪里,哪里就算完成。我们可以向往可以朝这个路走去,但我觉得自古圣贤皆寂寞,要累积许多甘于寂寞的人在一起,我觉得是很困难的!但这样做,至少能带给身旁的人一丝丝法喜,同时,这样做似乎也可以延缓正法的衰亡,就此而言也就有意义了。以前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道之不易施行,孔子是早就知道了,但他还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地继续做。从某个角度来讲,禅者像担雪填井的人,挑雪填井是永远填不满的;古代的大德也有做过这样的形容-修行的人,就像森林中的小鸟,想要以它的羽毛,沾小水滴来浇息森林的大火。 我带着不很乐观的心情继续做下去。问:刚刚老师问我们在学校学习现代禅
10、曾受到什么压力?我个人现在在学校倒是有受到一点压力。毕业老学长回来稍微提到,他说证悟或者证果的人,绝不会自己公开声明的,这是他的意思。另外一点,就是刚刚这位同学说,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为什么一定要说:我证到的是所谓的正法,或者是原始佛教,或者是密教的正法传承,或者是其它。 我的意思是说,难道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是正确的?我们是得到哪个资讯可以这样确定?从书本、从人家讲,还是从自己的六根六尘来确定?我们学社从念佛往生的净土宗,然后变成密宗道场的气氛,后来又回归原始佛教,就一直众说纷纭,似乎都是为了追求当时释迦牟尼佛,或祖师的所谓正法、证悟,然后在这边吵!吵!吵!但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呢?答:你刚才所说
11、的,特别是第二个问题,正是我过去一直在追究的问题-谁能够证明释迦牟尼是正确的?尽管你今天所提倡的,从客观的证据,从学理都可以证实,你跟佛陀是一致的,确是佛陀的本怀,可是第一,谁能够证明佛陀的本怀确实是真理?第二,你的体验跟佛陀的本怀刚好一样?过去我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还不仅这样,也许从这一点更延伸去追究,为什么人类有追求解脱的义务?又轮回很苦,谁告诉我们轮回是苦的?谁为苦下定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是何谓恶、何谓善呢?谁为自净其意下定义?是谁有资格下定义呢?过去我也是在这里面翻滚一段满长的时间,我曾经为了这一类的问题,日夜苦思参究。我想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你的那位老学长说,一个证悟的人不会说自
12、己是证悟者。那是不是要由别人来讲?那也满虚伪的嘛!假如是事实的话,为什么自己不讲,要由别人来替你讲?以这样来代表谦虚吗?我认为这是如实不如实的问题。只要是如实的话,别人说也可以,自己说也可以;不如实的话,自己说不可以,别人说照样也不可以。其次,在佛教史上,宣称自己是证悟者的,不晓得有多少。如实的说有什么不可以呢?自己不敢说,让别人来说,然后别人如果被抓包(逮到破绽) ,就说我又没说。那个才是吊诡的事情!佛陀曾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是觉悟者!世间有六个阿罗汉。 难道六个阿罗汉里面,不包括佛陀自己吗?龙树菩萨不是自己声称是解空义吗?过去的六祖,难道说他自己没开悟吗?密勒日巴、冈波巴大师他们都可
13、以印可自己的弟子开悟证果,难道不承认自己是开悟证果的人吗?我觉得一部份的佛教徒这种态度,只是乡愿而已!修行人有疑不决直须诤,不是老僧争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那里需要回避呢?佛教谈的是如实不如实的问题,甚至普门品都还提到,菩萨面对众生,应以如来身得度者,则现如来身像他是菩萨,还未成佛,但这个众生应示现如来身像才能度他,于是菩萨就示现如来身像;什么叫示现如来身像?就是跟他讲我是佛,而且装扮也像佛一样。这又代表什么呢?今天有些佛教人士,之所以被人家哄抬出来,就是擅长这种语意不清、暧昧不明的吊诡伎俩。问他说:你敢主持禅七,那你有没有开悟?我不能说我有开悟,可是我能够指导你们,大概我
14、没问题。 这到底在说什么?一个直心的修行人,不管是示现临济禅风,或者示现曹洞禅风,都不会这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修行人如实、直心是最重要的。其次,我们再来讲印证的问题。我想先念一段本期月刊我说的一些话:我有智慧吗?其实没有,除了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以外,其他什么都不懂。 年岁越增,学习佛法越久,越是痛感自己的无知,越是惊叹宇宙之大、世界之妙!今日虽然忝为人师,不过在心情上,却始终感觉自己是一个学生;也许一部份与我有缘的同修,认为这只是自谦之词,但当我翻过山岭重返人间,游目各种不同领域的学术之后,确实看到自己的无知与不足,甚至于不敢再妄称自己是成熟的人常听人问起你是谁印证的?其实禅者之间的印证
15、,其原意应是“作证” 而非“鉴定”。 “作证”的意思,有如“我没有杀人,但是人们不信,你德高望重,请为我作证”-此人对于自己没有杀人,是自知自作证的;而“ 鉴定”则是自己没办法辨识真伪,请他人代为鉴定。倘若说修行的人一定要他人印证,才算数的话,那请问,为人家印证的那个人,又是谁替他印证的?他最后只好说是“天上的人” 来跟他印证的。 我认为三藏还在人间的时候,任何有道心的人,只要他愿意锲而不舍地依教奉行,都有自觉的可能性。至于“印证” 被解释为鉴定之误,或许跟近代禅门的衰颓有关。 对自己而言,向来不在乎跟谁一样,或者不一样。修行纯粹是自省、自修、自悟、自觉的事,何关乎他人呢?过去自己重重的忧悲苦
16、恼、疑悔忧怖,如今一一消散瓦解,这是心知肚明的事,管他是不是可以称为“见性” ?管他是不是可以称为“涅槃 ”?如果你把玫瑰花叫做鸡蛋,它其实一样会香啊。有时为了传递此种经验给予他人参考,姑且尊重经典的说法,暂且引经据典帮助学者来理解它;但实在说来,即使不称它为涅槃,改称为鸡蛋,也是无妨由厌离五蕴,从而到达安心的内容。 不仅如此,如果进一步说明,我们也可以这样讲,谁稀罕跟佛陀一模一样!丈夫自有冲天志,何必一定向如来行处行?如果悉达多要以他的心境来跟我的心境交换,我才不要哩!因为我相信自己有两只脚,更甚于相信悉达多有两只脚。自己没有忧悲苦恼,这是可以现量经验的;但是“悉达多是解脱者” ,人们充其量
17、也只是比量的信解而已。普天之下,谁能够有效证明悉达多确是解脱者呢?同时谁又能够证明自己的体验跟悉达多是一模一样的呢?我宁愿继续横挑起扁担,不管他人如何说,依旧自省自修地走入千山万峰去!这是我在去年九月说的。但在此我想做一个补充:古人说数他珍宝 都只是拾人唾沫、拾人牙慧;一一从胸中流出,才能盖天盖地。但是离经一字等同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你依文解义而没有宗的体验,那你只是个知解宗徒而已;又如果你有所体验,可是讲出来的,却违背佛教根本理趣的话,那么是你不对,不会是佛教不对;如果一样,那是默契而不是模仿是他把心声讲出来,跟佛陀的说法刚好默契、刚好相合;不是事先有这个动机,纯粹是妙手得之的默契,
18、跟诸佛菩萨很自然同一个鼻孔呼气,不是模仿的。但是如果你跟佛陀不一样的话,是你不对,不是佛陀不对,这一句满重要的。因为过去有无数的解脱者,同样都说这样的道理,难道你的体验、你的说法竟然可以有所不同?不能这样讲!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到今天为止,不晓得有几千几万的解脱者、大善知识,无论密教、净土、禅,或是修律修唯识中观的,以及南传佛教代代都有大师出现;但是他们所说的,都无非是共同指向不二法门 ,共同指向那个 地方。所以如果你的经验流露出的言语、文字,跟佛经不符合,那是你的体验有问题,不是佛经有问题,这一点是满重要的。虽然禅宗十分注重从宗出教,但是更要通宗合教,或者借教悟宗-借助教理、借助佛陀的唾液使自己
19、体悟本地风光。当你体悟到本地风光,你说出来的体验(宗)仍须符合教理,如果没有符合教理的话,是你有问题,不是三藏有问题。问:对宗教人物的辨别,单是以自己的经验,然后对他们心灵层次作判断,这样是否妥当呢?答:比如说,一个外行人拿把手术刀,他那把刀怎么拿?下刀的时候,如何下手?我想你们做外科医师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开刀技术到哪里?我想可能会有那样的情形。或者有人说内科很通,请他为病人诊断看看,我想你们如果真的医术很精明的话,应该很容易从他几个动作看出,这个人到底是菜鸟还是老鸟,你们看得出来。同样的,精于佛道的人怎会不懂呢?我从山中来,必知山中路,你要骗就骗不懂的人,没办法骗过懂的人。所以,通常
20、没有修行的名师 会讨厌善知识,因为他只能瞒不懂的人,对于懂的人是无法瞒骗的。自古文人相轻,因为你知道我在做什么嘛!这个就是第一点所说的,从经验上来讲,骗只骗得过外行人,但却骗不了内行人。我想还可以提另一个说明。比如,从体验的立场来说,你随便讲一句话,我就知道你这个人的修行到哪里,你如果再讲第二句,我就捏拿得更清楚了。因为你整个人所展现的是一个形像,如果你所讲出来的话,跟你所展现的格调不一样,那我就能够判断你不是虚伪就是矛盾-你不是不晓得自己在讲什么话,就是在讲虚伪的话。如果你讲两句话,那我更有办法准确抓到你修行的功力到什么地方。因为言为心声,一般人以为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只是单纯的动作;其实不是
21、的,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一个人全体的展现、全人格的表像。我不晓得在你们医学领域,有没有可以类比的举例,但是我知道在修行领域,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的,一点都没办法欺瞒。喜马拉雅山顶上的水,虽然只偏一公分而已,但在修行人来看已经满严重的;因为流到山脚下,经过八千公尺已经差几百公里远了,所以展现出来都不一样。第二,要以经典来研判。经典所载,有世间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跟第一义悉檀;有空有、有戒定慧、有止观双运,也有见道向、见道、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乃至有菩萨等很多种。教理通达的人,别人随便一讲他就知道那人层次差不多在哪里。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你讲出一句话,人家马上知道,你的
22、程度到哪里。以经论来辨别善知识这是第二点。第三,就是要切磋。除了以自己的经验和佛教教理加以对照之外,就是要切实地论战、法战了。证悟也分很多种层次, 十牛图的第二图就已经有所领悟了,第三图就已经见到法性了。见到法性才是见牛,才是第三图而已。你到底体验到哪个步骤呢?那就要切磋了。彼此既是真有见性则不应再有面子问题,可以坐下来谈谈。大致可以透过上述三种方法辨别。问:我对禅宗本身有点接触,但不是很了解,我就问几个比较直接的问题。老师认为轮回是有还是没有?如果有的话,禅宗是不是必须要脱出所谓的六道轮回?因为解脱必须要脱出六道轮回。以现在的佛学架构来讲,很多是建立在轮回观念上,因为如此才有人要做善事;如果
23、没有轮回的话,他可能会觉得,那我不需要做善事。因此去否定轮回,可能会造成一些困扰?答:我先回答你这一个满重要的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过现代禅否认六道轮回的?我想从来没有。我先从学理上来谈,等一下再来谈现代禅的看法。日本禅宗史上有名的一休禅师,是一位不得了的大善知识。他快死掉的时候,他的门徒问他说:请问老师你将归何处?他老师只是这样跟他说:此生将归何处,莫多问!就这样死了,这就是他最后的遗言。他连临终的时候都尚且不谈生前死后的问题,更何况平常的时候。另外再从般若中观的立场来谈的话,佛教所说的,不是有跟无的问题,有是缘起有,无是 缘起无。如果有人说,没有六道轮回,除了违背经验主义的精神,而且还有实在感
24、。什么叫经验主义?你怎么知道没有六道轮回?你有没有办法证明没有外星人?你说没有外星人,你是根据什么来谈的?你又怎么证明没有外星人?你怎么证明没有六道轮回?这是违背经验主义的。第二就是实在感。佛教所说的没有,不是绝对的没有,而是有因有缘它会有,有因有缘它会没有,也就是说,一切都是在缘起的立场来谈生灭,来谈有无的。所以中观说:如来住世时,不谈有与无;如来灭度后,不谈有与无。 其实有无是两边。他如果要谈有,一定谈在什么条件、因缘而有。如果他要谈无的话,一定谈什么因缘条件而无。所以当人了解这一点的时候,不管他认为六道轮回到底在客观现象上是有还是没有,基本上都无妨碍佛教的根本立场。第三点,如你刚才所说的
25、,佛教有很多善良都是建立在六道轮回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六道轮回的话,那么善良就发不出来了。所以佛教在教育方法上相当注重四悉檀。佛陀不是一下子就为人家说空理,不是一下子就为人家说第一义谛的,他是先谈世间悉檀。什么叫做世间悉檀?就是世间流行的价值观念,世间人们共许、共认的一些伦理道德观,或者价值观,以及一些价值判断等等。等到佛陀看你的世间悉檀稳定了,才为你说为人悉檀。什么叫为人悉檀?就是守信重诺、惜情念恩,对善知识观功不观过;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以报之;念德不念怨;以直报怨,不要以怨报怨、以暴制暴等像这一些都是属于做人的道理。这一些当你已经稳固了,佛陀才为你说怎么样修解脱道,怎么观五蕴苦、空、无常
26、、无我。所以,从这样的历练上去,到最后,不管他认为六道轮回是有还是没有,都无妨他先前的人格、先前的善根,因为他的善良已经形成根了,他的善良不是建立在表面的理念、信仰之上,他的善良已经变成一种个性了。到了那个时候,才来谈空的道理,才来谈五蕴的实相。所以一般的同学如果问我关于六道轮回到底怎么样?我都直接说莫多问!只管打坐,做好眼前事比较重要。 面对你的询问,我愿意披露我个人的态度,以供你参考-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能有现量的肯定,但根据一些客观性足以信赖的资料去研判,我相信有六道轮回!特别是人死后不太可能是一无所有的断灭!大概是这样。好!后面那位同学请发言。问:请问李老师,您书上说证入空性之后,就
27、会产生无私的慈悲心,那是怎样达到的情况?答:其实并没有空性可证入,只是假名说证。就好像有人说,念佛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古代有很多有名的净土宗大德都讲: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意味着,许许多多的名词都有它的极限,不得已说往生,不得已说证入空性,其实并没有空性好证入;它只是一种人格的提升。当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有安全感的时候,越不会怀恨别人;当一个人越来越肯定自己的时候,他就越会去肯定别人、接纳别人。当一个人已经逐渐肯定自己的起心动念时,他的举手投足,都十分的满足、安然、自在,这时候,他的那一些同情心、宽容心、体谅心,会更浓厚、深化、纯化一些。一个人不断地修行到达所谓证入空性的地步,用一个比较
28、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变成一个生活的艺术家。我觉得艺术跟禅满接近的:一般的艺术是以有形的物质为材料,修行人的艺术则是以他的身口意为材料而已;但同样是一种锤炼、一种陶冶。艺术是没有功利色彩在里面的,如果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带有一种商业心态,高明的人能够看出来;这一点我没有经验,我是听陈世明老师说的,他对我说创造艺术的人心术正不正,多少能够从他的创作品看出来。也就是说,一个越来越接近艺术的人,甚至已经到达艺术境界的人,他的动机越来越纯,越不会利用别人、操纵别人、控制别人,越没有手段跟目的截然两边的那一种功利心态我做这一件事情,一定要得到某一种东西。当一个人这种心态越来越少的时候,一种无所为、无所得的爱心
29、就会油然而生。就只是爱你、帮助你,纯粹只是希望你好而已,绝不希望你回报我,或者企图你以后帮助这个团体等,那一种是很有艺术的心情,大致上是这样。问:有没有方法可以达到圆满证入空性的境地?答:具体方法是不是?问:我觉得应该有。答: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要从一个比较基本的开始做起,因为基本的见道跟他最后所展现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深浅、广度、纯度、强烈度、熟练度不同而已,但还是一样从人格开始培养起,所以人成即佛成,这真是好道理。佛陀是一个接近圆满的人格者。因此我们也要不断的历练自己的人格,譬如把前瞻后顾的人格,历练到比较精纯一点、活在眼前。又如,把会忧时悔过、懊恼的习气,练到相当能够坦荡的截断前
30、后。有些人希望别人来肯定我们;不仅希望二、三人肯定、喜欢你,而且还希望所有认识的人都喜欢你、肯定你,那怎么可能呢?每个人各有所好,我们不可能让所有认识的人都喜欢我们,只要里面有百分之一的人喜欢你,就够你忙了,所以这样就可以了。这样也慢慢的自肯自得,并且由这一点你会逐渐不断地提升那个品质,越来越深化。具体的方法,我想还是从我们现代禅所说的道次第谈起。现代禅所说的道次第,就是一个到达艺术人格的过程。首先,我们的道次第,你们应该都有那资料,有空的时候,不妨大略看一下。我想如果你不是很草率的来看这个道次第的话,也许会发现那里面有值得参考的道理在。问:那就是说,这种是人格的艺术培养,这是学佛最基本的原则
31、。您刚刚一说明,就立即解答了我很多的问题,我觉得这样也可以破除自性见。答:当然!为什么可以破除自性见?因为一个成熟人格的内容,就是乐、定、安、明、爱。其中一个就是明,明就是对实相、对客观的事实认明。如果你要明白客观的真相,你必须要具备工具科学精神,就是我们现代禅所说的经验主义;也就是对于未知未证的理论要有高度保留的习惯性,不要很快的下结论,否则那些错误的结论都会障碍我们的成长。我们如果能够秉承科学的精神,不仅把它运用在解剖学上,也把它运用在判断事理上,包括对自己的种种反省等等,我相信心智成长的效果会是显著的。我觉得今天的人,之所以每每陷入苦闷、彷徨之中,是因为没有好好的运用累积几百年、集合几千
32、万人的智慧精华的这个宝藏-科学精神,不然的话,今天的科学对人类心灵、人类福祉应该会有更大的功效才对。现代禅就是以科学的精神,作整体修行的基础,等这个基础做好了,才把重点指向锻炼磅礴的气势-也就是活在眼前一瞬的禅定个性。如果科学理性的个性没有培养好,那么要学习禅定是很难的;即使成功也容易退转;即使不退转也是邪定,不是正统的定。正统的定必然带有正确的观念在里头。一样都是定,什么是正定,什么是邪定?观念正确的定就是正定,观念不正确的定就是邪定。人是有观念的动物,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所表现的生活的重点就是这样,所以观念是满重要的。一个人透过这样不断地客观的检点,他会越
33、来越发现更多的真相,越来越发现更多的真实,等到你援引科学精神、经验主义来研究佛教心法,研究如何对治苦灭之道的时候,他就有办法破除自性见,破除实在感。这一方面,我们以后有机会将在这里演讲现代禅的心理治疗法,就是以一般的心理分析为基础,进入禅定之后,现代禅告诉人家怎么做止观双运,怎么反省他的下意识;透过反省他的下意识,然后援引他在定中所观察到的道理,去转化下意识的预设跟成见,这是一个很科学的步骤。究极言之,佛教是满具有科学精神的。我打个比方来讲,阿含经中记载过去佛陀恐惧森林-佛陀以前刚修行怕鬼,不是只有你们怕鬼。佛陀在森林中打坐会怕鬼,看到黑漆漆的森林心生恐怖。他的师父就告诉他说:你就把它想像成现
34、在是白天,树木都是人,这样子你就不会恐怖了。 佛陀依法修行,果然离开恐怖。但是佛陀郤跟他的老师讲,这个法他不修了,他老师说为什么?他说:这个不如实,明明是树木,却叫我把它想成人;明明是晚上,却叫我把它想成白天,这种方法不如实,我不要。 佛陀是有重视事实真相的精神的。佛陀说:有因有缘,世间有苦的现象;有因有缘,世间可以把苦的现象灭掉。 什么叫做有因有缘?有因有缘用现代的科学名词来讲,就是程序!有一个程序、层次,或者有原因、有条件,这个都满科学的。因为过去佛教灭苦的科学方法,都寄生在宗教信仰上,所以你如果要修习苦灭的经验,就必须同时也接受那一套宗教信仰。可是,灭苦之道虽然可以寄生在宗教信仰上,但也
35、可以抽离宗教信仰,因此佛教才能成为世界性宗教。当他推销他的苦灭之道给世界各国的时候,不需要你一定接受他的宗教信仰,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以各自的宗教信仰,来学习苦灭之道。这是佛教宽宏大量的地方,也是他可以成为世界性宗教很重要的原因。或许未来有一天,我们只要吃一种药,就可以解脱了。不过在各位面前谈这个好像在班门弄斧,总而言之,这是你们专攻的啦。就是说,既然服下抗癫剂可以对治一个人行为的话,这表示我们一个人会产生某一种行为,是在脑袋里面有一个机制,它有一个程序的。为什么吃下那个药,可以改变一个人某一部份的行为?因为他吃下药之后影响到人的脑神经;调整脑部的内分泌,使得整个行为也跟着改变。但目前的脑神经科学
36、似乎才刚起步而已。未来如果脑神经科学发展到一个高度成熟的阶段,相信透过药物的治疗,对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思想观念,应该会有更广泛、深化的帮助才对。佛教是一个觉悟、智慧的宗教,是鼓励人们追求智慧、探究人生真相的,因此佛教徒应该具备更宽广的心量,佛陀说:人间一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 我们不能排除未来医学对人类心灵,可以扮演积极角色的可能性。我感觉透过佛教禅定的体验,以及透过止观双运,未来也许我们能够在这一方面提出一个比较科学性、经验性的具体的次第,提供给当代心理学家作一个参考。就是把我们在禅所体会到领域,用科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提供我们的经验给他,让他去研究,能够开发出一种用思想来对治心理疾病的方法,
37、而不一定要透过药物;可以透过药物,但也可以用言语来调整一个人的思想,来改变他的行为。我觉得这一方面是相当有可为的。问:请问如实感和自性见,这两个到底如何去分辨?答:如实感,什么叫如实感?问:就是李老师平常向我们讲的经验主义。可是有时候有一些话会提醒我,例如这个破自性见,像说自性见这三个字,就是反闻闻自性来的,并没有真正的亲证,但是虽然常常有让我们感觉到好像是自己的念,但是马上又想到,哩!这是落入自性见,那就是这两个常常觉得矛盾的地方。答:自性见用现代的术语来谈,就是实在感。实在感也好,自性见也好,要分两个层次来谈,也就是说有一种叫分别自性见,一种叫俱生自性见。用现代术语来谈,就是对观念、思想、
38、见解、知识的执着而产生实在感谓之分别自性见。那么对动机的、预设的、潜伏的一种心态的认真实在感-不需要透过思想观念,立即产生的那一种冲动、贪嗔、紧张和焦虑的实在的感觉,那个就是俱生自性见。经验主义,就是一种治学的态度、治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跟学习的态度,应该是没有冲突的。如果你对你的经验生起执着:这个是我的经验,此是余非-此者真,余者皆非;或者这个经验是我的经验,谁都不能够否认!像这种对经验产生的实在感,还是算有自性见。如果你对你的经验只是:啊!这是我个人的经验。 而做一种客观的陈述,你对这个经验并没有产生什么情绪,这样就是没有落入自性见的范围里面的。这样讲不晓得你明白不明白?问:老师,这样的话
39、,我们平常听到的一些道理,因为是听到的,自己还没有经验,那我们到底要对那些道理采什么样的看法?我们常常会觉得这种理性跟经验自己还很难调整;有时候觉得这个好像是对,可是,又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经验,常常不晓得,这样到底对不对?到底要不要相信?老师,我还有第二个问题,顺便一起问。老师常讲的乐、定、安、明、爱,我总觉得那个乐的觉受,好像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使我们安啦、定啦,好像比较容易懂,可是不知道怎么样会产生?答:好!我现在讲,譬如说你要问我问题,如果你想问而不问,这就不会乐;你想问就问,那个就会跟乐相应。问:那这个乐还是因为缘起的?答:当然是缘起的啦!修行当然是缘起的啦!连苦灭之道也是缘起的,就好像
40、一个人会生病,是有原因的、是缘起的,可是要把病化解掉,也要有原因,也是缘起的。所以缘起这两个字不错!缘起即空,缘起是好事情,何必忌讳缘起呢?问:我们平常这种乐的觉受,就已经是体会所谓的缘起啰?答:不是!就是说问:可是,虽然已经知道他是缘起的,但还是有这种乐的觉受,这就是缘起,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什么比较不一样的乐?答:乐的涵义,他有深度、纯度、广度、熟练度等不同的层次。所谓纯度,是有没有掺杂其他杂质。其实乐都是乐,只是,有的乐比较纯,有的乐比较深、广。譬如说,刚才你要问一个问题,如果你不问的话,会不会乐?那个就比较不乐对不对?你把你的话表达出来,比较乐对不对?可是这种乐是比较小的乐。另外,如果你
41、刚打坐的时候,心很平静安详,那自然会乐在其中,喜悦在里面,那种乐虽然不是亢奋的,但是带有喜悦在里面;乃至于说,很久以来你所牵挂的一件事情,如今终于安心了、放心了,那个虽然情绪不是很激动,但是他乐在其中。这种乐就比较大啰!也就是说,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带有乐、定、安、明、爱这一些特性在里面。我们的人格有没有成长,可以自我检验:我是不是很快乐?我是不是个性很稳重?我是不是很没有自卑感?是不是能够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接纳别人,肯定别人?客观不客观?以及是否具有不含动机、没有企图的爱心?我想以此自我检验,是这样的情形。不过你刚才还问一个问题,好像还没回答你,你是说问:就是平常有听到一些道理答:好!我明白
42、了。佛教讲信解行证,譬如我们听到一个道理以后,要相信它,但这个相信要存疑、保留。我们先相信,这个相信是半信半疑的相信、存疑的相信,然后我们进一步去求理解,去贯通理趣,经典说胜解生固定信,意思是说,当你对一件事情很了解以后,会坚固你的信心,由思想产生信仰。问:那就是你了解这一番道理,然后你去感受那种坚固性,这样是不是又变成一种自性见?答:所以还要再进一步去修证、去实践、去检验它,再透过实践来印证自己理解的对不对,然后透过理解来调整我们实践的对不对。信解行证中的所谓证,就是亲证到:啊!我亲证到我过去所相信的东西,我证明了我过去所理解的东西,我已经完成我过去所实践的东西。 这叫波罗蜜。所以经典上所说
43、的信有分四个层次,叫做信可信顺 ,中间还有一个什么我忘了,最后一个叫做证信,这四净信。起初信可 ,就是 -嗯!好像可以喔!?第二个就是信顺,就是一方面相信,一方面照着他所相信的路去实验看看。而最后证信-亲证到他所相信的,就这样。所以不仅仅修行是这样,其实我想你们学医也有这样的情形,例如教授跟你们谈到一件事情,你们当然是相信啊;可是这时候的相信,是不稳定的,除非你要进一步去研究理论,触类旁通以后,你才会更有自己的经验,这时候信心就更坚定,但这种信心是不是绝对的?还不绝对!所以要经过你去临床、去验证,确实是这样,那个时候你会产生无比的信心。佛教正统的信心是指这种信,叫净信-清净的信心。问:老师,那
44、这样的话,是不是说这一些基本的道理,也算是一种无明的预设?因为我现在还没有证到,但是先会这样想这样做?答:我明白,这种预设是不得已的,这种是预设没错,这个仍然算是迷界的事情。所以叫做过江须用筏,但到岸就不须舟 了,那个筏最后是必须要弃除的,但是你要渡到彼岸,没有用筏却不行。不错,这个严格言之也是一种微细的预设,但是这种预设是必要的。龙树菩萨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什么叫做世俗?无明隐覆为世俗;什么叫做谛?谛是正确不谬的道理。那龙树怎么叫我们根据无明隐覆的道理去修行呢?那是没办法的。因为你没有根据这种暂时性的真理、正确
45、的预设,就没办法到达那个精粹的禅心;你没办法体验到精粹的禅心,就没办法现证解脱乐。问:请问一下,以后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要怎么样才能问到你们呢?答:可以上现代禅七。问:开课之后,有任何问题是不是都可以问答:当然,对!只要上他的课。因为禅的传授是全面性的,包括有人夫妻吵架要离婚,都来找我们-我们这种案例碰到很多。有人女儿要自杀了,我们就跑去他家辅导她,把他的女儿劝服了,现在决定要嫁人了,我们还做这种工作。有人生病不去找医生,一直要去喝大悲咒水,还是我们把他劝服去找医生的。这就是禅的传授,禅是什么?禅是以一切为内容的法门。一切西洋音乐、日本音乐、印度音乐,统统都是禅的音乐;一切医学、物理学、生理学、化学,统统都是禅的经典。禅以一切为内容,并且以扩充人类乐、定、安、明、爱的心灵,为教育目的,就是不能去找禅师问明牌而已!除此之外,其他的都可以问,都可以谈。长期开办的现代禅七班,如果你们有空的话,也可以来参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