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佛法概要明旸法师敬述免费赠送前言 3 3前言“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刹那间,我已七十五岁了。回顾六十多年来的出家生活,遵照先师圆瑛大师的教导,对自己要求:严净毗尼,如法修行,研习经论,弘法利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无有疲倦。期以报答四恩于万一。我一生难忘的事,乃是母亲同意我出家时,给先师的信中说:“旸儿蒙师慈度,听其出家,甚善。但受戒后,果能持戒修学,精研教典,他日成就法器,自利利他。则陈氏无子而有子矣。”虽短短数言,流露了师恩母恩浩荡。如不精进修学,是难以报答。我这六十多年来,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 1926 年(十岁时)在福州白塔寺听先师讲经始,到 195
2、3 年先师圆寂止。这个时期是依止先师。在他培育抚养下,成为一名比丘。早夕跟随师侧,执侍巾瓶。除襄助管理上海圆明讲堂事务外,辗转各地,弘宗演教,弘法利生。在此时期,我主要襄助先师做了以下的工作:一、先师曾七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我襄助先师处理日常会务工作,如抄写和保管文件,代复来往信件;团结国内外佛教徒为佛教事业及社会慈善、抗日救国事业工作等等。二、随先师到全国各地讲经弘法。每次讲经,我都担任辅讲,并将讲经的内容,详作记录,整理成为讲义。圆瑛法汇这部丛书,基本上都是我和法兄弟们的记录,后经先师修改,定稿成书的。三、鉴于佛教人才缺少,抗日胜利前后,协助先师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上海圆明佛学院,并主持教
3、务4 前言4等工作。为佛教造就一批优秀人才,遍布于国内外。四、先师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在宁波、泉州、福州、古田、上海等地办孤儿院、慈儿院、圆瑛小学、佛教医院、难民收容所、圆明大悲会、佛教公墓等慈善事业。在一些具体事务上我都参加襄助工作。第二个时期,从 1953 年先师圆寂到现在。在我痛失导师的情况下,更加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继承和发扬师业,不负先师培育之恩。这时期我主要作了以下几件事:一、1962 年 5 月,当圆明讲堂恢复时,就恢复了圆瑛法师纪念堂,1983 年 5 月圆明讲堂和纪念堂又进一步予以修整。将先师在各个时期弘法利生的情况,通过图片、报纸、实物、手稿、墨迹等再现于世,供瞻仰怀念,使今
4、之佛子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每逢先师诞辰、忌辰,举行佛七法会进行追思缅怀。二、出版圆瑛法汇。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先师的著作,曾经多次印行流通,达数十万册。文革后又复重印十九种共二十余万册,满足国内外读者的要求,使四众弟子均沾利乐,法喜充满。三、为了发扬先师大乘佛教入世精神,从 1979 年以来,我多次往香港,六次赴美国,六次到日本,以及新加坡、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参加国际佛教活动,进行交流,增进友谊,对保卫世界和平作出努力。在国内兴办慈善事业方面,积极向有关单位捐款,修行布施波罗密。四、1983 年初,被推举为龙华寺方丈后,为继承先师热心僧伽教育的精神,创办龙华寺僧伽培训班。选择先师著作,进行教学
5、。造就一批爱国爱教,行解并重的僧才。使慧炬常明,佛日增辉。前言 5 5五、1989 年主编圆瑛大师年谱,将先师一生弘法事业,分十个部分,详加介绍。搜集图片二百余幅,插进书内以期能将先师的法雨和音容久住于世,德业和慧炬万古长青。如何才能报答师恩,三十多年来,一直萦回在我的脑际。圆瑛法汇这套丛书虽深入浅出,编得极好,但一般人不易掌握。设想写一部综合性,通俗化佛书,将我跟随先师学习的一点肤浅体会写出来,作为学习法汇的心得,接引初机,实为当务之急,如此或许能报师恩于万分之一。在这一动机的支配下,1980 年在苏州灵岩山寺恢复后,我受赵朴初会长的委托,去苏州灵岩山寺协助工作,成立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6、”。这时我开始着手编写这部佛法概要。在这部书里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先师的思想。(一)本书依据北汉语系佛教资料来写佛陀的传记和言教。众所周知,我国是北传佛教的故乡。本书主要是宣扬大乘佛教,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处的。(二)佛教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共同创造的。因此本书在佛传后面,详细介绍十大声闻、五大菩萨的生平事迹和修学法门。我们从这些圣贤应化事迹中,能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特别对五大菩萨的系统介绍,在国内外读物中还是希有的。如果五大菩萨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种在读者的八识田中,可以预期,将来一定会鲜花簇簇,硕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庄严。这对于世道人心,修身养性,都会起到一
7、定的美好作用。(三)先师生前严净毗尼,禅净双修。为了发扬光大先师的思想,故对这三部分内容详加发挥。这是一条通向菩提涅槃的康庄大道,故我们应按照先师的足迹,6 前言6以求佛陀的果海。(四)先师一生强调各宗并弘,圆融无碍。本书根据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各宗作了全面介绍。药能对症,是为良药。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对机者都是佛法。但要符合“三法印”,和“一实相法印”的道理,才是妙药。(五)1952 年 9 月我作为随行秘书陪先师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议结束后,参加了国庆国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师亲眼看到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国家宗教政策的正确,十分高兴。回沪后,召
8、集四众弟子,邀请四大名山的法师,在圆明讲堂做“祝愿世界和平水陆道场讲经法会”四十九天。让全国佛教徒安下心来,努力办道和弘法。(六)1953 年 6 月,先师光荣地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第一任会长。”为爱国爱教,和平事业做出贡献。本书根据先师提倡爱国爱教大乘佛教入世精神,从始至终以菩萨行愿引导佛子共同努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上述六个方面,是先师一生慈悲行愿,在法汇里随处可见。因我才疏学浅,加上法务繁忙,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未能尽善尽美。坐井观天,管窥之见,只能作为初入佛门者的敲门砖,不到之处,敬请教正。芬陀利子明旸写于上海龙华寺华林丈室佛历二千五百三十四年一九九年二月初一日目录 7 7目录前言
9、(003)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017)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017)第二节 在岚毗尼园诞生的情况(019)(一)诞生时的种种瑞相(019)(二)阿私陀仙的预言(021)第三节 文武超群(022)第四节 出家(023)(一)游四门所见(023)(二)耶输陀罗的灾难(025)(三)仙人求见(026)(四)夜半逾城(027)(五)深山断发(028)(六)五年参访和六年苦修(029)第五节 降魔与成道(031)(一)接受牧女的供养(031)(二)降魔(031)(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032)(四)成佛是怎么一回事(033)第六节 一生教化(036)(一)鹿野苑初转法轮(036)(二)度耶
10、舍等五十一人(038)(三)度三迦叶等一千人(040)(四)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042)(五)教化的地区(044)8 目录8第七节 般涅槃(047)(一)最后应供和说法(047)(二)遗嘱四件大事(048)(三)摩耶夫人前来探视(049)第八节 佛与佛身观(050)(一)本觉 始觉 究竟觉(050)(二)自觉 觉他 觉满(051)(三)法身 报身 化身(054)第二章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057)第一节 声闻行果四谛法门(057)(一)阿罗汉的概念(057)(二)四谛法(059)第二节 缘觉行果十二因缘法门(077)(一)十二因缘(077)(二)独觉所修的无生法门(081)第三节 菩萨行
11、的内容六度法门(082)(一)菩萨的概念(082)(二)六度(083)(三)四摄法门(094)(四)菩萨行的思想(101)第四节 佛法的核心缘起与因果(104)(一)缘起论(104)(二)因果论(104)(三)三法印(106)(四)一法印(109)第五节 台贤两宗对佛法的判摄(111)(一)天台宗对佛法的判摄(112)(二)贤首宗对佛法的判摄(115)第三章 常随佛学十大弟子(118)目录 9 9第一节 舍利弗尊者(118)(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118)(二)著名的建筑师(118)(三)不退菩萨行(119)(四)提婆达多最怕他(120)(五)先佛入灭度(120)第二节 目犍连尊者(120)(
12、一)神通第一(120)(二)对四饿鬼说因缘(121)(三)目犍连救母(122)(四)为法献身(122)第三节 阿那律尊者(123)(一)五王子出家(123)(二)倔强的性格(123)(三)天眼第一(124)(四)修学八大人觉(124)第四节 阿难陀尊者(125)(一)多闻第一(125)(二)阿难开悟(126)(三)主持佛教(127)第五节 罗睺罗尊者(129)(一)沙弥之始(129)(二)修忍辱法(129)(三)密行第一(130)第六节 摩诃迦叶尊者(131)(一)精通一切知识(131)(二)离欲的夫妻(132)(三)头陀第一(133)(四)拈花微笑(134)10 目录10(五)三藏圣典结集(
13、135)(六)鸡足山上候弥勒(135)第七节 迦旃延尊者(136)(一)阿私陀的话(136)(二)揭开古碑文的秘密(136)(三)宣传平等(137)(四)议论第一(138)(五)代佛说法(139)第八节 富楼那尊者(140)(一)归佛因缘(140)(二)批评僧团中两种错误倾向(140)(三)布教师(141)(四)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142)(五)对第一次结集表示异议(143)第九节 优波离尊者(143)(一)众僧上首(143)(二)持戒第一(144)(三)关心病比丘(145)(四)关心僧团和结集毗尼(146)第十节 须菩提尊者(146)(一)须菩提一名的由来(146)(二)解空第一(147)(
14、三)乞富不乞贫(148)(四)无诤三昧(148)第四章 五大菩萨第一节 弥勒菩萨(150)(一)弥勒的事迹(150)(二)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由来(153)(三)无能胜一名的含义(154)目录 11 11(四)创瑜伽学派(155)(五)弥勒在我国的传说(155)第二节 文殊菩萨(157)(一)文殊的事迹(157)(二)文殊的思想(160)第三节 普贤菩萨(164)(一)菩萨为何称名普贤(164)(二)普贤行愿(十大愿王)(165)(三)普贤十忍(169)(四)耳识圆通(171)(五)修行圆觉清净境界(172)(六)灵山会上誓愿守护法华经(172)(七)普贤道场峨嵋山(173)第四节 观世音菩萨(1
15、75)(一)菩萨因何名观世音(175)(二)观世音菩萨的相好(176)(三)印度补怛洛迦山(177)(四)我国浙江普陀山(180)(五)我国西藏拉萨布达拉宫(181)(六)大悲行解脱法门(182)(七)大智行深般若法门(187)(八)耳根圆通(金刚三昧)法门(188)(九)陀罗尼法门(189)(十)净土法门(193)第五节 地藏王菩萨(194)(一)地藏圣号的由来(194)(二)地藏菩萨本生事迹(196)(三)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198)(四)地藏比丘其人其事(199)12 目录12(五)大愿解脱法门(201)(六)地藏菩萨的功德(202)(七)一实境界(203)(八)一心二相(204)(九)
16、修学二种观道(204)(十)因果报应(206)第五章 佛灭后的印度佛教和东传中国(207)第一节 三藏圣典的结集(207)(一)第一次结集(207)(二)三藏十二部(209)(三)第二次和以后几次结集(212)第二节 部派佛教的分裂(212)(一)窟内、窟外结集和上座部、大众部(212)(二)十八部派与二十部派(214)第三节 龙树学派的兴盛(223)(一)龙树的师承和著作(223)(二)龙树的思想提要(225)第四节 龙树以后兴起的学派(227)(一)无著、世亲学派的兴起(227)(二)密教的流行(229)(三)巴利语系和梵语系佛教(230)第五节 佛法东传中国(231)(一)佛法在华的初传
17、(231)(二)中国佛教的奠基人(233)(三)伟大的翻译家(238)(四)大藏经的刻印(242)第六章 禅宗史话第一节 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246)第二节 菩 提 达 摩 所 传 的 禅 学 和 在 中 国 的 流 传 (248)目录 13 13(一)达摩大师(248)(二)慧可大师(250)(三)僧璨大师(253)(四)道信大师(254)(五)弘忍大师(255)第三节 惠能开创的曹溪禅(256)第四节 五家七派(261)第五节 学禅举要(263)(一)调五事(264)(二)参话头与起疑情(265)(三)止观双修(266)(四)磨砖不能成镜(267)(五)即心是佛(268)(六)团团
18、转与吱吱叫(269)第七章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272)第一节 净土法门所依的经论(272)(一)观无量寿佛经(272)(二)阿弥陀经(276)(三)无量寿经(277)第二节 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282)(一)莲宗九祖(282)(二)净土十三祖(290)第三节 净土法门的修持方法(292)(一)实相、观相与持名(292)(二)持名念佛种种方法(293)第四节 净 土 法 门 的 几 个 重 要 理 论 问 题 的 探 索 (296)(一)一句弥陀统摄一切法门(296)(二)自力与他力的结合(298)(三)上根人与净土法门(299)14 目录14(四)死心念佛(300)(五)用意根念佛
19、(301)(六)一心不乱(302)(七)带业往生(303)(八)念佛往生举例(304)第五节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一)由禅入净的实践(305)(二)圆瑛大师的劝修念佛法门(307)第八章 律宗初探(316)第一节 序言(316)第二节 戒律的由来(320)(一)五部律(322)(二)律教的东传(325)(三)南山律宗(327)第三节 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三皈五戒(331)(一)三皈(331)(二)五戒(332)(三)杀盗淫妄的微细分别(322)(四)最初的皈戒弟子(334)第四节 三昧水忏的威力(335)(一)楞严经的业果相续(338)(二)楞严经的以戒助定(338)(三)犯戒感报(340)
20、(四)酒戒(342)(五)八戒(342)第五节 出家的五众弟子受持戒法(343)(一)出家的意义(343)第六节 十戒和六法戒(344)第七节 比丘比丘尼戒(345)目录 15 15(一)出家僧尼应受的戒法(345)(二)持戒得果(347)(三)坚持禁戒的模范(348)(四) 梵 网 经 优 婆 塞 戒 经 不 同 的 戒 条 (349)第八节 菩萨戒的源流和它的戒相(350)(一)上中下三品戒法授受不同的道理(350)(二)受戒的四种差别(351)(三)梵网经的三聚净戒(352)(四)梵网经十重戒相(354)第九节 佛弟子对律学要怎样信受奉行(356)(一)戒为无上菩提本(356)(二)七佛
21、戒经(357)第九章 佛教各宗概况(360)第一节 俱舍宗(360)第二节 成实宗(362)第三节 三论宗(363)第四节 天台宗(365)第五节 华严宗(368)第六节 法相宗(371)第七节 真言宗(374)结束语(377)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17 17佛法概要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产生了无比威力。正如圆瑛大师所开示的“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我们既是一个佛教信徒,首先对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简要历史和他所说的教法
22、,就应该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信仰佛教,进而理解佛教的道理,然后依教奉行。由修得证,最后达到了生脱死得道成佛的目的。这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因,成菩提道为果的一件大事因缘。现将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介绍如下:我们首先要知道,释迦牟尼是一位怎样的人和如何成佛的。因为十方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但是有了这个名字,那一定就有他的道理。为什么这尊佛叫做释迦牟尼呢?“释迦”汉译能仁,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众生,也18 佛法概要18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拔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汉译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
23、,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与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释迦牟尼佛。可是释迦牟尼佛,他智悲二德,福慧庄严的名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说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释迦牟尼佛。他有大神通妙力,能够观机施教,化度众生。有一天这位古释迦牟尼佛,观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师,名叫广炽。他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应该得度。于是佛就带了阿难、迦叶二个弟子,到大光明陶窑里去教化他。这位陶师一见到佛和二位弟子来到他的瓦窑,万分激动。心想,窑里到处都是烂泥和灰尘,非常脏,这样伟大庄严的释迦牟尼佛的到来,怎么办呢?当下急中生智,赶快
24、拿了许多稻草,把烂泥盖了起来,铺了三个座位。佛在中间,二个弟子在两边坐了下来。大光明陶师就恭恭敬敬地对佛顶礼。在礼拜的时候,他心里想,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具足悲智二种功德、福慧庄严,实在太好了。就发愿说:愿我将来成佛时候,我的名号,也叫做释迦牟尼佛,同样也有阿难与迦叶二位弟子。后来经过多生多世,勤修苦练,依愿行持。到了这一生,坐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就叫释迦牟尼佛。另一说法,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是过去燃灯古佛与他授记的。据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传说在过去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19 19无量劫中,
25、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灯古佛也在路上走着。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宝贵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着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上面所讲二个故事,深刻说明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随心所感,随愿所成,有感必应。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要我们能够真心实意、恳切志诚。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没有不成功的。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首先就讲到“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
26、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无益”。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得名因缘和得道成佛,都是从因地之中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精进修行成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上无论何人,对于万事万物,各行各业,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立名、立德、立功,立业没有不由最初一念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努力争取,达到圆满的目的。佛法世法,在这个问题上,事虽不同,理无二致。第二节 在岚毗尼园诞生的情况(一)诞生时的种种瑞相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净饭王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20 佛法概要20义成。因为他是释迦族里
27、的一个大圣人,所以称为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正是公元前六世纪中期,根据印度古代风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去生产,在摩耶夫人回娘家时,路过岚毗尼花园,看到花园里有一棵美丽而十分鲜艳的无忧大树,她将右手攀着这棵大树的树枝。正在这个时候,悉达多太子就从母亲的右胁降生了下来。岚毗尼花园的遗址,现在由尼泊尔政府作为古迹保护为佛教圣地,以利人民群众参观瞻仰。在太子降生的时候,有很多吉祥的瑞相,根据金刚仙记里面说,有三种奇异瑞相,一是运用神通妙力,能够凌空而行。二是自然出现七宝莲华承接佛足,三是行走之时足底离地四指之高,使佛的足底千辐轮相,印映地上分分明明。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
28、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看:这二句话的气魄是多么伟大!真是惊天动地的大狮子吼。因为狮子是百兽中王,狮子一吼,百兽自然脑裂、身上的毛都竖立起来。同时还有九龙吐出香水,象细雨一样的从空降下。地上又自然涌出了二个水池:一个热水,一个冷水,供太子沐浴洗澡。至今佛教寺庙,为了纪念佛的诞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浴佛节,这是中国佛教传统的最大节日。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顿时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我们中国,也看到五色祥光,入贯太微星。当时周昭王看到五色祥光,感到奇异,就问各位大臣。有一位太史公,名叫苏由,他启奏说:“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大王又问,这位圣人他的威德是怎样的呢
29、?苏由说:“这位大圣人,他不要想方设法治天下而天下人民自然而然地会顺从和尊敬他;他不要开口讲话,而天下人民自然会信仰和归向他;他不要去说法教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21 21化,而天下人民自然会去修道行善。”真是巍巍乎,民无能名焉。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就像那巍巍高山一样的伟大,是无法来形容的。周昭王又问,佛既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圣人,可是他的教法什么时候传来中国呢?苏由太史说:“却后千年,圣教流传中国。”由是周昭王就下令把这一史实刻在一块大石碑上,树立在南门外天祠的前面,留给后代人民,对佛教的传入,知所由来。(二)阿私陀仙的预言悉达多太子在岚毗尼花园降生以后,迦毗罗国人人笑逐颜
30、开,奔走相告,当时有一个大臣,骑着骏马飞快的跑回宫去报喜,净饭王知道摩耶夫人生了太子,心中万分欢喜。就请了许多仙人,为悉达多太子看相。各位仙人都异口同声说:太子他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是在家,一定会做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一定是要成佛。大王说:“众位仙人,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还是在家做转轮圣王?”仙人说:“我们大家智慧有限,无法决定,但是有位全国闻名的阿私陀仙是一位长寿仙人,智慧超胜,只有他才能知道。”大王说:“阿私陀仙人,他住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请到他?”仙人说:“这位大仙人,没有固定居住的地方,只要大王烧三支香,对天诚恳启请,他就会到来。”净饭王马上焚香启请。正当香烟缭绕之时,阿私陀仙
31、人忽然来到大王面前。摩耶夫人,将太子抱出来请仙人看相,阿私陀仙双手捧着太子,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看了又看,最后他把太子高高举在自己的头上,立即哇哇地哭了起来,而且哭得非常伤心。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特别是净饭王更觉得奇怪,就问仙人:“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呀?难道太22 佛法概要22子的相有什么问题。”仙人说:“不,太子的相实在太好了,真是福慧具足,相好庄严。他是具有三十二相,第一是肉髻顶相,乃至第三十二足下千辐轮相。因为世界上只有二个人,有三十二相。一个是佛,一个是转轮圣王,但是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与佛的三十二相,是不能比的。现在悉达多太子的三十二相,是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将来一定是出家成佛的。我年
32、纪已经是一百二十岁了,等到太子成佛,说法度众生的时候,我是已经死了,不能亲见佛的金身,不能够亲闻佛的妙法,心里十分难过,自己业障深重,所以我深感悲伤。”净饭王一心一意,希望太子将来继承王位,传宗接代,决不愿他出家成佛。想尽办法,把世界上最最好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来诱惑太子的清净身心,不令他有丝毫的不愉快。但是太子多生以来,勤修苦练,夙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对这一切,当然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当太子诞生以后,经过了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因为生了一位大福大德的释迦牟尼佛,福德智慧是大大的增长,依因感果,就生到忉利天,就是我们欲界第二层天,在须弥山顶上,又名叫地居天。东南西北各八天,中间一
33、天,是帝释天主,名叫释提桓因,汉译为能为主,意即能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摩耶夫人生天之后,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汉译大爱道)抚养长大。后来她也跟佛出家成道,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中的第一个比丘尼,人们为了纪念她,将比丘尼住的地方称为爱道堂。第三节 文武超群悉达多太子在八岁的时候,净饭王聘请了全国最杰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23 23出的文人和武士,来教导他,但是太子不但是文章盖世,而且是武艺超群。有一天,太子就请问老师说:“世界上的仙书和梵书一共有九十四种,现在你教我哪一种呢?”这位老师被太子问得哑口无言,心里生大惭愧。后来净饭王又为太子请了一位武艺高超的大力士,名叫羼提提婆,这位老师他想教太子所
34、谓九十二种兵法,而太子对这些兵法都非常熟悉,使羼提老师,生大惭愧,当下就反拜太子为师了。有一次太子和很多释迦种族的人比武,拿了宫中遗留下来最好的弓,一箭就射穿了七个金鼓。有一次又与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和难陀二人比武,太子用左手提起一只大象,右手托住大象,把它掷于城门之外,大象堕落的地方,居然陷成一个大坑。所以古印度有象坑的遗迹。第四节 出家(一)游四门所见悉达多太子在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耶输陀罗的与他结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他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华一样,生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污。到了十九岁时候,悉达多太子由于
35、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花园去游玩游玩。父王就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彩女,陪同太子出游花园。另外命令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臣,跟随太子,亲侍陪伴,以便顾问酬答。太子首先来到东门花园,正巧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驼了背,弯着腰,手里拿着一根拐棒,步履极其艰难,实在令人十分感叹。24 佛法概要24太子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臣答曰:太子,这是老人呀。当时太子触景生心,心里就闷闷不乐。他感觉到世界上的人一个个都有老苦,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老苦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老苦的办法,由此就不去游玩,回宫去了。从前有一位洞山良介禅师,他做了一首诗,很有意义的,他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
36、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要牢记良介禅师这首诗。下定决心,精进勇猛地来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行愿,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他正在打坐修学禅定工夫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天井之中,有一个人欢天喜地的在那里跑来跑去,看他样子,是非常开心愉快地手舞足蹈走来走去。这位禅师就感到很奇怪,我这个茅蓬,清净无侣,只有我一个人。这个人从哪里来呢?很疑心的问着,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鬼王。”禅师又问,“汝做鬼王有多少年哪?”这个鬼王他用诗歌答说:“古古今今八百秋。”禅师又问:“你做鬼王难道不感到痛苦吗?”答曰:“也无烦恼也无忧。”禅师说:“为什么汝不到世界上去投胎做人,这岂不
37、是更好修行学道么?”鬼王以感叹的口气答曰:“大师劝我投胎去,只怕来生不肯修。”鬼王说,我现在仍然做鬼,还知道修行用功,如果去投胎做人,转过身来,把前生诸事都忘记了,更受到世界上种种境风迷云,遮蔽性天,一迷再迷,起惑造业,依恶因感恶果,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途受苦,这样一来,我害怕连鬼王都做不成了。通过这个鬼王的几句话,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是会有很大的启发和鞭策。总的一句话,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只怕来生不肯修”嘛。我们要把良介禅师说的“此身不向今生度,更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25 25向何生度此身”这二句话,牢牢谨记在心,是大有好处的。过了几天,悉达多太子第二次又请求出去游玩,就到了南门,又
38、碰到一个病人,睡在路旁,翻来复去的呻吟叫苦,神魂颠倒,十分痛苦,形状极为可怜。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病人呀。太子看到病人的痛苦,十分可怕。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不调,则百病丛生,不但大病是苦,就是头痛、牙齿痛等小病也是痛苦难熬。世界上人,哪一个人能够不生病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病苦的办法,十分烦恼,无心去游览,就回宫去了。古人说:“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被五欲迷。”这二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第三次太子又向父王请求出去游玩,在大臣和许多宫娥彩女的陪同下,到了西门。刚巧又看到一簇人抬着一具死尸,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人死是四大分散,百
39、苦交煎性命交关的时刻。就象那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了下来那样,又正象那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子生硬脱了下来一样。这一情景是多么痛苦多么悲惨呀?悉达多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了一想,人生在世,生必有死,最后一死,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无法幸免。最后到了第四次,太子出游到北门的时候,突然间对面来了一位威仪济济,道貌堂堂的沙门。他身穿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拿了一根锡杖,安详地走了过来。悉达多太子一见,心里生大欢喜,就对这位沙门合掌恭敬地请问: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26 佛法
40、概要26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太子听后心想:我一向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根本痛苦,他说得太好了。太子正想再进一步仔仔细细地向他求教,但是一刹那间,抬头一看,这位沙门忽然不见了。这时太子心中格外感到悲喜交集。悲的就是要想再问修道的方法,可是比丘已不知去向。喜的就是要解决人们的老病死苦,有了榜样,太子非常高兴地回宫去了。经上说太子在游四门时候,路上所看到的老病死苦,和一个出家修道的比丘种种情景,这都是净居天人,作瓶天子为了要帮助太子出家成佛,化现出来的,作为助道因缘。(二)耶输陀罗的灾难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就到净饭王皇宫里,去向父王要求,准许他去出家修道。净饭王一听到这句话,当下泪如泉涌。太子的妻
41、子,耶输陀罗也在旁边,净饭王以沉痛心情,就拉着太子的手说:“悉达多!如果你能有儿子的话,我就同意你去出家。”太子马上用手对耶输陀罗的腹部一指,说:“父王,她有娠了”,此时,耶输陀罗吃了一惊,就得了胎。这就是指腹成胎的故事。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妙力,是超出我们一般人常识所能想象的。后来经过了六年之久,才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罗睺罗。罗睺罗怎么会在母胎里住了六年?这是他前世因果所造成的,自作自受。耶输陀罗在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六年,生了儿子,诸释种议论纷纷,误认耶输陀罗不守家规,应该把她处死,但是耶输陀罗心中明白,这是太子指腹成胎,并非我的过错。这种石沉大海不白之冤,几时能得昭雪,真是哑
42、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心中极为痛苦,经过一再细思苦想之后,就下定决心,亲向父王请求,为她烧一火坑,耶输陀罗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27 27抱着罗睺罗,就在这个熊熊烈焰的火坑前面,对天发誓说:“我儿子罗睺罗如果真是悉达多太子指腹成胎,我母子二人跳入火坑安然无恙。如果不是这样,使我母子二人,当下烧死。”发誓之后,当下英勇地跳入火坑,正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顿然间从烈焰熊熊的火光里,涌现出一朵红色莲华,托住耶输陀罗和罗睺罗。母子二人安全无恙,精神焕发。释迦种姓见此景像,叹为希有。谤声秽言,顿时云消雾散,浪静风平,大家称赞耶输陀罗是一位端庄贤淑、女中英雄。至今佛教赞诵之中,还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的二句话。(三)仙人求见在太子出家的前七天,有一位仙人,特来皇宫求见净饭王。他说:“据我观察天文所知,在七天之内,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做转轮圣王,又名金轮王,有七种宝物随身带,能够统治一四天下。”什么是转轮圣王的七宝呢?金轮宝。大王坐在金轮宝上面,一天一夜,能够周游东、南、西、北、一四天下。也就是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一四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