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化学竞赛初赛模拟试卷 1(时间:3 小时 满分:100 分)题 号 1 2 3 4 5 6来源:Zxxk.Com7 8 9 10 11 12 13满 分 6 6 6 10 6 9 7 7 9 8 8 12 6H1.008相 对 原 子 质 量 He4.003Li6.941Be9.012B10.81C12.01N14.01O16.00F来源:学科网ZXXK19.00Ne20.18Na22.99Mg24.31Al26.98Si28.09P30.97S32.07来源: 学科网 Cl35.45Ar39.95K39.10Ca40.08Sc44.96Ti47.88V50.94Cr52.00Mn54.9
2、4Fe55.85Co58.93Ni58.69Cu63.55Zn65.39Ga69 .72Ge72.61As74.92Se78.96Br79.90Kr83.80Rb85.47Sr87.62Y88.91Zr91.22Nb92.91Mo95.94Tc98Ru101.1来源: 学#科#网 Rh102.9Pd106.4Ag107.9Cd112.4In114.8Sn118.7Sb121.8Te127.6I126.9Xe131.3Cs132.9Ba137.3LaLuHf178.5Ta180.9W183.8Re186.2来源 :学科网 ZXXKOs190.2Ir192.2Pt195.1Au来源 :Zxxk.C
3、om197.0Hg200.6Tl204.4Pb207.2Bi209.0Po210At210Rn222Fr223Ra226AcLr RfDb来源:学+科 +网Sg Bh来源:学科网ZXXKHs Mt Ds第 i题(6 分)下面是有关物质结构的系列问题:1蛋白质是由多肽链组成,多肽链的基本单元如右图。注明各原子间是什么类型的键,并由此 推测 6 个原子能共平面 的主要原因。2对于某种致幻药“阿拉丁神话”有这样的解释:对苯二酚物质能形成含乙醚的一种“Hydroquinone”晶笼,其形状类似神灯,当摩擦时, “Hydroquinone”溶解,乙醚跑出来,被吸入后,而产生之幻想。形成晶笼的原因是什么?
4、第 ii题(6 分)1铍与某些普通配体形成的配合物相当稳定,比如铍的化合物 A 为无色可升华的分子型化合物,易溶于氯仿并可从氯仿溶液中重结晶。A 物质中心氧原子周围按四面体方式排布 4 个Be 原子, Be 原子两两间又被醋酸根所桥联。该物质可以通过碳酸铍与醋酸反应制备,请写出该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以草酸铁和草酸锌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溶于水中充分搅拌混匀,加热并蒸去混合溶液的水分;逐渐共沉淀下来,产物几乎为 Fe3 与 Zn2 均匀分布的的固溶体型草酸盐混合物,过滤、灼烧,即成很好的固相反应原料“前驱物”的制备即一种尖晶石型物质 A:O 2 作立方最密堆积,Zn 2 占据 1/8 的四面体空
5、隙,Fe 3 占据 1/2 的八面体空隙。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第 iii题(6 分)1mol 碘代烃用 KOH酒溶液作用,得到两种同分异构体的烯烃的混合物,其比为 71。反应的主要产物(得到的数量最多的)产物有 49 克,假设反应是定量地进行的,试确定反应是定量地进行的,试确定开始时化合物的结构式,并说明理由。第 iv题(10 分)20 世纪 90 年代,柏拉图多面体在 DNA 中的应用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DNA 碱基对间的特定连接使它成为建造纳米大分子的最佳材料,同时 DNA 多面体 使生物大分子在拓扑学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DNA 多面体是以 DNA 为原料合成的具有几何
6、性质的大分子,符合欧拉定理。DNA多面体的研究是目前一个新颖的课题。11991 年 Seeman 等报道合成了第一个 DNA 立方体分子,开创了人工合成 DNA 多面体的先河。首先,两个单链分子 1、6 经过环化、纯化、杂交后,形成了两个环状分子 L 和 R,两种环的粘性末端分别用大写字母表示,通过特有双螺旋性的酶进行识别,可以让粘性末端以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连结。每次只能有两对粘性末端连结,请画出 DNA 立方体合成方案。2下图是另一种 DNA 多面体从两个角度观察到的形状。目光从一个顶点看过去结构是 A图,目光垂直于某条棱边看过去结构是 B 图。如果目光垂直于某一个面,请画出此时你应该看到的
7、分子空间结构图。3在题 2 的 DNA 分子的每个顶点用一个正方形进行截顶(相当于削去这个顶角的动作) 。是继 DN A 立方体后 Seeman 实验室合成的第 2 个 DNA 多面体。请问给多面体含有条边,个顶点。请画出从截顶正方形看过去的角度的分子 结构剖面图。来源:学科网 ZXXK4根据以上的了解,你能写出描述柏拉图多面体顶点、面和边数的欧拉公式么?A 图 B 图第 v题(6 分)POSS 是一种具有笼状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可以实现在纳米尺度上设计和制备新颖的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这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笼状结构的倍半硅烷,右图是该系列中的两种化合物,从大小考虑它们在该系列化合物中是紧邻的。
8、1观察它们的结构特征,写出该系列化合物的经验通式;2并按规律画出比 b 小一号的化合物结构。第 vi题(9 分)磁光盘机是一种可重写的光盘驱动器,它使用磁光盘片作存储媒体。磁光存储是一种采用激光和磁场共同作用的存储技术,磁光存储的研究是 Williams等含有 Mn、Bi 元素的薄膜磁化并用光读取之后开始的。下图是其中一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属于六方晶系,晶胞参数为 ab427pm,c615pm1写出该物质化学式,判断 Mn 原子处于 Bi 原子所形成的哪一类空隙中;2试估算该晶体的密度;3从原子结构角度简要解释这种晶体适合做磁光材料的原因。 第 vii题(7 分)来源:学科网 ZXXK1微波水
9、解法制备纳米级Fe 2O3 胶体粒子是一种新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使得 FeCl3 水解程度增大可得 Fe 2O3 胶体粒子。当微波作用于 FeCl3 水溶液时,温度并未升高多少,Fe(H 2O)63 发生如图的结构变化,请分析微波对Fe3 水解的影响以及微波作用原理。2介质酸度对 Fe2O3 胶体粒子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常规加热方法下,适量加入 HCl溶液其目的是控制晶粒的生长。在一个实验中,在加酸的条件下,所得到的 Fe 2O3 胶体粒子中含有大量的 FeOOH 的粒子和不定形粒子;在不加酸的条件下,对反应体系进行微波作用,发现大量 Fe 2O3 晶粒迅速形成。请分析原因!第 viii题
10、(7 分)2,5联苯二甲酸(PTA)是一个重要的高分子合成单体,它与对位芳香二酚或二胺经缩聚反应,可以合 成一种具有刚性棒状结构且具有液晶性质的的全芳香聚酯及聚酰胺。PTA 的合成对于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制 备及高分子液晶的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的新合成路线十分简便,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经过三步即可得到目标产物 PTA。其中第二步用先制备的格氏试剂进行交叉偶联反应(NiCl 2(PPh3)2 做催化剂) ,无机试剂用到了 Br2(/CCl4)、KMnO 4等原料。1能根据以上提示写出合成路线2对两种中间产物进行命名来源:学#科#网 Z#X#X#K第 ix题(9 分)手性 Salen 配
11、体和其配合物在电子结构和催化活性方面与卟啉化合物具有相同特点,常应用于不对称催化反应中。以下合成路线是采用简单易得的原料,合成了一个能形成双核配合物的新型手性二聚 Salen 配体 3。3 号物质经元素分析C81H96N4O4,其中 t-Bu 为叔丁基。请写出 A、B、C、D、2、3 物质的结构简式。第 x题(8 分)在常温下 A 物质是一种无色液体,毒性很大,不溶解于水,也不被水、酸、碱所水解。A分子中只存在两种化学键,其中 S-S 键长 221pm,S-F 键长 156pm。该物质在高温下表现出较强氧化性,可能是由于分子内部断裂为游离基。一个 A 分子产生两个 B 游离基,一个 B 继续断
12、裂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单原子游离基,同时生成 1 分子 C,C 可由 S 和 CoF3 混合物加热制得,性质活泼遇水水解。A 分子在 423K 下会发生歧化为 C 和 D,D 具有正八面体结构,是绝缘性能良好的液体,可作变压器油。1画 出 A 分子的空间结构;2 说 明 C 的 空 间 结 构 , 分 别 写 出 S 和 CoF3 混 合 物 加 热 制 备 C 和 C 分 子 水 解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3请从成键情况解释 D 的用途。第 xi题(8 分)在空气中,化合物 CoCl26H2O 在空气中与氨水反应生成化合物 A(化学式 CoCl3H17N5O) 。加入硝酸银溶液,A 中的所
13、有氯全部都沉淀。如果把 A 加热至 100,A 会失去水而形成紫色的固体 B(化学式 CoCl3H15N5) 。已知 B 的化学式含有一个阳离子、二个阴离子。把CoCl26H2O 和碳酸铵混合氧化,然后加入氢氯酸可得到化合物 C(化学式 CoCl3H12N4) ,在 C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只有 1/3 的氯可被沉淀。CoCl 26H2O 与氨水和亚硝酸钠反应,氧化得到黄色固体 D。已知 D 的元素重量百分组成为 Co 23.8%,H 3.6%,N 33.9%,O 38.7%,且在水溶液中 D 不会解离成离子。 试写出 A、B 、C、D 的结构式。第 xii题(12 分)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其优
14、异的性能备受关注,与传统的锂电池相比具有能量密度高,电压高,循环性能好等优点,现在已经广泛的用于数码产品中。锂离子电池负极一般用改性石墨等碳材,目前的发展比较成熟。而正极材料的开发已经成为制约锂离子电池性能进一步提高、价格进一步降低的重要因素。LiMn 2O4 体系是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一种常用正极材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可制得稳定态尖晶石结构的 LiMn2O4 以及富锂型的掺杂化合物 Li1+xMn2-xO4。1Li 1+xMn2-xO4 可拓宽充、放的电压范围,写出其中 Mn3+、Mn 4+的个数(用 x 表示);2在 LiMn2O4 的基础上制备 Li1+xMn2-xO4 主要是用 Li+占据部
15、分 Mn3+,其中 0x1。推算锰的平均氧化态最小值;3下图是锂离子二次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请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4、为了保持电荷的流动,Li 1+xMn2-xO4 在发生电极反应时最大极限脱锂的最终产物是。5、电容量(单位:mAh/g)是衡量电池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试列出正极材料 物质Li1+xMn2-xO4 的理论电容量计算式。并估算当 x0.1 时的数值第 xiii题(6 分)移取乙二醇试液 25.00mL,加入 0.02610molL-1KMnO4 的碱性溶液 30.00mL;反应完全后,酸化溶液,加入 0.05421molL-1Na2C2O4 溶液 10.00mL.此时所有的高价锰均还
16、原至 Mn2+,以0.02610molL-1 KMnO4 溶液滴定过量 Na2C2O4,消耗 2.30mL。写出乙二醇与 KMnO4 的离子方程式。计算试液中乙二醇的浓度。参考答案第 i题(6 分)1由于 C,N 为 sp2 杂化,故 6 个原子共平面。N,C,O 问有 离域键。432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第 ii题(6 分)14BeCO 36CH 3COOH4CO 23H 2OBe 4O(OOCCH3)62Fe 2(COO)23Zn(COO) 2 ZnFe2O44CO4CO 2第 iii题(6 分)CH3CHICH 2CH 3因为产生两种同分异构的烯,可以假设开始时的碘化物是二次生成的。考察生成
17、物的质量。7/8mol 的生成物的质量为 49g,所以这种生成物的摩尔质量 56g/mol,得到烯烃为 C4H8,意味着开始时的化合物 C4H9I。第 iv题(10 分)12 或 336,24,4VF2E第 v题(6 分)1RSiO 1.5n 2第 vi题(9 分)1MnBi,八面体,62a 2sin60ocNa2M(MnBi) 9.04g/cm 33Mn 和 Bi 都有较多的未成对电子,表现为顺磁性,外加磁场时可以被磁化(提到未成对电子较多即可)第 vii题(7 分)1当微波作用于此溶液时,水分子发生极化,这将使六个水分子中的羟基更易于靠近被它们所包围着的带正电荷的 Fe3 ,因而 FeCl
18、3 水溶液的水解速率会大为提高。而且,由于是六个水分子包围一个 Fe3 ,所以从理论上讲,水解速度应提高至常规加热方法的六倍左右。2微波水解法下无需使用酸化的 FeCl3 溶液。微波有很强的穿透性,它能均匀地作用于溶液中,使大量晶粒迅速形成,这将有效控制晶粒的生成。第 viii题(7 分)12 (1)2溴代对二甲苯 (2)2,5二甲基联苯第 ix题(9 分)A: B: C:D: 2:3:第 x题(8 分)1、2畸变四面体,S4CoF 3SF 44CoF 2;SF 42H 2OSO 24HF3因为 S 原子的电子组态为 1s22s22p63s23p4。价电子数为 6,在 SF6 分子中,S 原子
19、采用sp3d2 等性杂化,6 个杂化轨道,6 个价电子与 6 个 F 原子形成 6 个 键,几何构型为正八面体,分子的对称性高,无极性,所以有良好绝缘性能。第 xi题(8 分)A:Co(NH 3)5(H2O)3Cl B:Co(NH 3)5Cl2Cl C:Co(NH 3)4Cl2Cl D:Co(NH 3)3(NO2)3第 xii题(12 分)113x,12x23.53充电时 Li 从正极化合物中脱出并嵌入负极晶格,正极处于贫锂态;放电时 Li 从负极脱出并插入正极,正极为富锂态。为保持电荷的平衡,充、放电过程中应有相同数量的电子经外电路传递,与 Li 一起在正负极间迁移,使正负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0、,保持一定的电位。4Li 4xMn4+(2x ) O451mol 正极材料 Li 离子完全脱嵌时转移的电量为 96500C(法拉第常数)说明:由单位知 mAh/g 指每克电极材料理论上放出的电量:mAh 1103 A3600s3.6C最大极限脱锂的最终产物使Mn 3+全部变为Mn 4+离子Li1 xMn(2x) O4 Li4xMn(2x) 4 O4 ) 个 锂 离 子脱 ( x31因此计算出 Li4xMn(2x )O4 的理论重量比容量为(mAh/g )9650()1383.260.25xCx0.1,C106mAh/g第 xiii题(6 分)HOCH 2CH2 OH10MnO 4 14OH 10MnO 42 2CO 32 10H 2Oc(乙二醇)c(KMnO 4)/5V(KMnO4)c(Na 2C2O4)/2V(Na2C2O4)/25.00100.01252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