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一)内环境与稳态一、选择题1. (2004广东生物2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2. (2005广东生物12)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内环境中多余的 H 主要从肺排出CNa 、K 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3. (2004上海生物1)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A淋巴液 B组织液
2、C血浆 D唾液4.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血液和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血浆 淋巴和组织液A B C D5. 下列各项中,能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内 B牛奶被饮入胃中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6.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呼吸氧化酶 B胰岛素 C神经递质 D二氧化碳和氧7. 有关人体体液的正确叙述是 (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8. 关于人体内环境中 pH 调节叙
3、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血液的 pH 通常在 77.53 之间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 NaHCO3 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 H2CO3C血液中 Na2CO3 过多时,就与 H2CO3 结合形成 NaHCO3D血液中 CO2 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 CO2 排出9. (2005江苏生物20)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 pH 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10.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 D成
4、年人患肌无力病(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一、选择题11. (2005上海生物32)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B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C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D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12. 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增加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13. 原尿中的 H2O、Na 、K 有 99%被重新吸收,吸收部位是 ( )A肾小管和肾盂 B肾小囊和肾小管C肾小管和集合管 D集合管和肾盂14. (2005
5、广东生物23)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 +来自饮食,主要通过汗腺排出BK +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C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D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15. (2005江苏生物21)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持平衡的。若只饮水不进食,则 ( )AK 排出量大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BK 排出量等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CK 排出量小于正常情况下的排出量DK 排出量等于零16. (2004上海生物25)被切除某一内分泌器官的褐家鼠会很快死亡,若补充大量食盐水可维
6、持生存。切除的这一内分泌器官最可能是 ( )A甲状腺 B胰腺 C肾上腺 D脑垂体二、非选择题17. 下图是水平衡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请据此回答:1 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有_等。2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刺激了_内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 奋,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后,再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是_。3 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是由_分泌的。4 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后经_传送,作用于_处的细胞,使其_能力增强。18. (2005江苏生物37)糖浓度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多种激素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1 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是_mg dL 。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患者由于_发生障碍,体内脂肪和
7、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消瘦。血糖含量过低导致惊厥和昏迷时,应及时给患者_,以缓解症状。2 上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变化趋势的是曲线_,表示健康人胰高血糖素变化趋势的是曲线_。3 体检时,测量血糖应在空腹时进行,其生理学理由是_。(三)血糖的调节一、选择题19. 人体调节血糖含量的主要激素是 ( )A糖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D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20. (2005广东生物9)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B糖尿
8、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C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D胰岛 A 细胞和 B 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21. 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该激素是A甲状腺素 B雄性激素 C雌性激素 D胰岛素 ( )22. 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B胰岛素既能减少血糖的来源,又增加了血糖的去路C胰岛素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23. (2005全国卷3)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 )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肾
9、上腺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24. (2005全国卷1)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25. 下列不是糖尿病患者特征的是 ( )A多尿、口渴、多饮 B血糖含量高于 160180mg/dLC饮食增加,体重变轻 D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发生障碍,分解减慢26. 下列关于糖尿病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糖尿病病人的尿多,是因为糖尿病人的细胞外液渗透压较低B尿液中含有糖的病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C糖尿病病人吃得多,是因为他体内细胞能量供应不足D糖尿病病人逐渐消瘦,是因为他体内的非糖物质逐渐减少27. 白衣天使为
10、了抢救非典患者,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没休息时间,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的情况正确的一组是 ( )A肾上腺素和醛固酮均减少 B甲状腺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减少C胰岛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D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大二、非选择题28. (2005全国卷30)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 A、B 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A 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 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 组活动状况无变化。A 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 A、B 两组小鼠注射等
11、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 组活动状况无变化。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请回答:1 该实验原理是:_ _。2 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_ _。3 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_ _。29. 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体温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方式进行调节的,它在图中是指_(用字母与箭头表示)过程;但也离不开激素调节,在处于寒冷的环境中的人体血液中,加速体温上升的_激素含量会明显升高。2 这时血糖浓度下降很快,血液中的激素变化是:由_细胞分泌的_含量降低,而由_细胞分泌的_激素含量上升。饥饿状态下,直接
12、导致人体升高血糖浓度的途径有_和_。(四)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一、选择题30. (2005全国卷4)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会引起 ( )A、冷觉感受器兴奋 B、温觉感受器抑制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31. (2005广东生物1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32. 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实验动物则出现寒颤现象。据此科学家得出
13、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唯一中枢D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共同调节人体体温33. 下列有关人体代谢及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由于都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每天都要通过饮食补进B严重烧伤病人,其体内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的分泌量均会增加,以维持水和无机盐平衡CCO 2 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人作饥饿时能源物质的消耗按糖类 脂肪蛋白质的顺序发生二、非选择题34. (2004广东生物33)试填空完成下图所示的炎热环
14、境、寒冷环境引起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图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相应的生理活动。_35. 下图表示 3 种哺乳动物由于周围环境温度变动而发生的代谢速度变化。1 以下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动物 Y 比动物 Z 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B动物 X 对温度变化的生理调节能力很差C在温度 t1 时,动物 X、Y、Z 代谢速度相同D在低于 t1 的条件下,动物 Z 代谢速度逐渐增加2 在低于 40的情况下,三种动物的甲状腺激素分泌最先达到较高水平的是_。3 在零下 20时,立毛肌仍然舒张着的动物是_,在 10时就发生骨酪肌颤抖的动物是_。4 在寒冷环境下,动物的代谢速度加大的原因是_,其调节方式为_。第二节 免
15、 疫(一)特异性免疫一、选择题36. 可以成为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是 ( )骨髓 扁桃体 淋巴细胞 抗体红细胞 吞噬细胞 抗原决定簇A B C D37.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38.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发生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抗原侵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处理,使抗原内部的决定簇暴露B被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呈递给 T 淋巴细胞CT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之后,形成效应 T 淋巴细胞和部分记忆细胞D效应 T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
16、体和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反应39. 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有记亿细胞产生,记亿细胞产生于 ( )A感应阶段,由 B 细胞和 T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反应阶段,由 B 细胞和 T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效应阶段,由 B 细胞和 T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反应阶段,由效应 B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40. 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是 ( )A经过免疫的 B 淋巴细胞 B经过免疫的 T 淋巴细胞C不经过免疫的 T 淋巴细胞 D不经过免疫的 B 淋巴细胞41. (2004广东生物28)淋巴细胞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抗体 (
17、)A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C是针对各种抗原的 D能在体内存留42. (2005全国卷2)当抗原刺激抗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 T 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 )A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B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C产生组织胺增强 B 细胞的功能 D促进 B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43. 对细胞免疫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免疫是建立在体液免疫的基础上的B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需要吞噬细胞参与C效应 T 细胞能够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D效应 T 细胞能够使抗原裂解死亡44. (2004全国卷1)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 )A体
18、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45. (2005广东生物3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免疫中效应 T 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C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D体液免疫中效应 B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46. 下列免疫效应与体液免疫无关的是 ( )A抑制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B抑制病毒的繁殖C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D伤口处白细胞吞噬病菌47. 先天性无胸腺的小鼠的免疫情况是 ( )A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降低B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功能正常C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丧失D
19、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功能降低48. (2005全国卷4)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毒素是抗体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49. (2004广东生物31)下列属于人体效应 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是 ( )A干扰素 B抗原 C白细胞介素 D抗体50. (2004全国卷1)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 SARS 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 SARS 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二、非选择题51. (2004江苏生物38-
20、3)当人体自身组织的细胞转变为癌细胞以后,这些癌细胞就成为抗原,健康的机体可以通过_消灭它们。52. (2005上海生物34-A)回答有关免疫问题。1 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当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2 将一只 A 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 天后因_反应而脱落,这是_细胞所起的作用。3 上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 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 A。若第 8 天,同时注射抗原 Y 和 X,图中表示对抗原 Y 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表示对抗原 X 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其
21、特点是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细胞的作用。若第 8 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 X 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_ 。53. (2005江苏生物34)下图表示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 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表示有关过程。 1 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需要经历细胞的_和_过程。成熟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_。2 各类血细胞均来自于造血干细胞,但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_。3 图中 f 代表的细胞名称是 _,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生的过程有_ (填数字)。 4 效应 B 细胞不能无限增殖,若要大量生产某种抗体,可通过细胞工程中的_技术形成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合成抗体的翻译过程需
22、要_作为模板。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_,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4. 下图是某病毒侵入机体被杀伤过程图解,据图回答:1 当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时,T 淋巴细胞形成_细胞和_细胞。2 _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_,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3 可以提高的杀伤能力的是_。它来自于_。(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一、选择题55. 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B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C凡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对过敏原都可以发生反应D过敏反应能够使组织细胞发生结构破坏56. (2005广东生物26)关于过敏反应的叙
23、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T 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57. 下列现象不是由组织胺引起的是 ( )A毛细血管收缩 B血管壁通透性增强C平滑肌收缩 D腺体分泌增加58. 人体过敏反应中,通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从而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出现“寻麻疹” ,此生理过程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59. 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不相同的是 ( )A来源 B作用 C分布 D化学本质60. 下列疾病,不属于自身疫病的是 ( )A艾滋病 B风湿性心
24、脏病 C风湿性关节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61. (2004江苏生物17)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C抗 SARS 病毒的抗体清除 SARS 病毒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62. (2004天津理综4)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63. (2005北京春季2)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 (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25、C艾滋病 D系统性红班狼疮64. 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类免疫缺陷综合症的总称B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一类病毒C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等途径感染D艾滋病的治疗在目前有突破性进展65.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器官移植中,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 HLA 有一半以上相同,就不会引起排斥反应B人体维持生命和健康所需物质全部来自食物C就同一人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他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D血糖的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供能66. (2005上海生物8)将 B 型血人的红细胞和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不发生凝集,则此血清供应者的血型可能为 ( )A只可能是 B 型 BA 型或 A
26、B 型CB 型或 AB 型 DB 型或 O 型二、非选择题67. (2005江苏生物36)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1 免疫功能失调可引起过敏性疾病。荨麻疹的起因是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效应 B 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_;当同一种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有关细胞释放出的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_变化,进而出现红肿现象。2 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常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的_细胞识别并攻击。为了避免器官移植时的异体排斥反应,医院建议保留婴儿的脐带血,以便必要时_。3 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其免疫学原因可能是_。68. (2004上海生物36)有甲、乙
27、、丙、丁、戊五人,甲的父亲可以给 B 型和 AB 型的人输血,甲的母亲可以给任何 ABO 血型的人输血。从五人中各抽取少量血液分离出红细胞和血清,进行交叉凝集试验(即将少量红细胞与血清混合,发生凝集为“” ,不发生凝集为“” ) ,结果如表。血清 红细胞 凝集反应甲 丙 乙 戊 丙 丁 丁 甲 丁 乙 丁 丙 戊 丁 戊 乙 请判断五人的 ABO 血型:甲_型;乙_型;丙_型;丁_型;戊_型。第二单元 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第一节 光合作用一、选择题69. 叶绿体中色素的直接作用是 ( )吸收光能 传递光能 转化光能 分解水 合成 ATPA B C D70. (2004江苏生物22)胡萝卜素和叶黄
28、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 ( )A传递光能、传送电子 B传递光能、转变光能C吸收光能、转变光能 D吸收光能、传递光能71. 高等植物的最终电子供体和受体应是 ( )A光能和 CO2 BCO 2 和 ATP CATP 和水 D水和 NADP+72. 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在叶绿体基粒中囊状结构的薄膜上进行的是 ( )ANADP 变为 NADPH B氧气的生成CADP 转变为 ATP DCO 2 的固定和还原73. 经特殊状态的叶绿素 a 转换而来的电能直接去向是 ( )储存在 NADPH 中 储存在 ATP 中储存在 O2 中 储存在葡萄糖中A B C D74. 在暗反应过程中,NADPH 的作用是
29、( )A为 C3 化合物还原提供能量 B还原 C3 化合物C与 ATP 的作用完全相同 DA 和 B75.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碳同化是 ( )A将 ATP 和 NADPH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B光能转换为电能C电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D光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76. (2005北京理综2)下列能鉴别野牛草是否为 C4 植物的简便方法是 ( )A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观察气孔大小B制作叶横切临时装片,观察叶脉结构C分离、测定叶片中各种色素的含量D用碘液测定叶片中淀粉的含量77. (2004广东生物21)下列有关 C4和 C3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C 3 植物维管束
30、鞘细胞中含有叶绿体BC 4 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叶绿体CC 3 植物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DC 4 植物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78. C4植物叶片内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是 ( )A维管束鞘细胞 B叶肉细胞C保卫细胞 D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79. (2005广东生物21)下列关于 C3植物和 C4植物代谢和结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CO 2 都是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 ( )BCO 2 都是先与三碳化合物结合,形成四碳化合物CC 3 植物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部具有叶绿体DC 4 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没有基粒80. (2005全国卷2)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 14CO2
31、,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 CO2形成的 C3化合物和 C4化合物中, 14C 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81. (2005江苏生物3)夏季中午强烈的阳光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此时,下列植物中光合作用强度最高的是 ( )A高粱 B水稻 C大豆 D小麦82. CO2被绿色植物吸收后,在植物体内首先形成的是什么化合物 ( )A两个 C3 BC 4 CC 3 或 C4 D1 个 C3 和 1 个 C483. 在干旱条件下,绿色植物气孔关闭,但人们在研究 C4植物时发现它体内在较长时期里有 C6H12O6,其理由是 ( )A淀粉水解生成的 B利用体内 C5 分解出 CO2 合成的C脂肪
32、转化而来的 D体内具有一种与 CO2 亲和力很强的酶84. (2005全国卷2)右图表示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 CO2条件下,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即达到饱和BC 3 植物比 C4 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更容易达到饱和CC 4 植物比 C3 植物光能利用率高D水稻是阴生植物,玉米是阳生植物85. 光照与光合效率关系正确的是 ( )A光照越强,光合效率越高B阴生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光合效率为零C适宜的光照可以提高光合效率D阴生植物的光照强度与光合强度和光合效率成反比86. 夏季某植物在提高了 CO2的浓度后,光合作用的强
33、度并未发生变化,原因可能是A阴雨天光照不足 B光照过强抑制了光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C温度过低使酶的活性降低 D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了光合作用 ( )87. 施用农家肥能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理由中不正确的是 ( )A提高温室的温度 B提高温室内 CO2 浓度C提高了光照强度 D增加了矿质元素88. 齐民要术中,要求栽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 ,原理是 ( )A确保通风透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B通风透光,可以增强农作物的呼吸作用C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性D增强农作物的蒸腾作用89. 当绿色植物缺磷时,光合作用明显受到阻碍,这是因为 ( )A磷是酶的必要组成成分B磷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34、C磷对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D糖类运输到块根、块茎和种子中都需要磷90. 在绿色植物的合成及运输糖类过程中,必须供应的矿质元素是 ( )A氮 B磷 C钾 D镁二、非选择题91. (选做)下图是 C4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依图回答:1 当 CO2 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首先被1 _固定形成_。2 当 C4 进入2 _,释放3 _,被固定形成4 _。3 在5供_和6供_以及多种酶催化作用下还原成(CH 2O) 。4 C4 植物较 C3 植物具有较强光合作用的原因之一是_ _。92. 在适宜温度、水分和 CO2供应下,测得不同植物净光合作用量值(环境 CO2减少量),如下图表示。请
35、据图分析:1 该实验条件下,使植物吸收 CO2 量增加或减少的主要生态因素是_。2 在_条件下,阴生植物比阳生草本植物的光合效率低。3 同等光照条件下,玉米比小麦的光合产量_,原因是_ _。4 小麦、玉米、高梁等农作物光合产量比野生草本植物_。第二节 生物固氮一、选择题93. (2005天津理综2)下列有关根瘤菌及其生物固氮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备根瘤菌 DNA 时需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胞壁B根瘤菌的固氮基因编码区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C大豆种子用其破碎的根瘤拌种,不能提高固氮量D根瘤菌固氮量与其侵入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关94. 植物可以利用的氮,主要来自 ( )A根瘤菌 B自生固氮菌 C闪电
36、D化肥生产95. 根瘤菌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 ( )A自养需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异养厌氧型96. 从大豆的根瘤中分离出来的根瘤菌,能侵入的根是 ( )A菜豆根 B蚕豆根 C大豆根 D豇豆根97. (2005江苏生物15)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用蚕豆根瘤菌拌种的豇豆、菜豆、大豆和小麦,能提高其产量的一组作物是 ( )A菜豆和豇豆 B豇豆和小麦 C菜豆和大豆 D大豆和豇豆98. 下列对豆科作用进行根瘤菌拌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豆科作物种子沾上根瘤菌 B将豆科作物种子沾上一定浓度的根瘤菌C将豆科作物种子沾上固氮微生物 D将豆科作用种子沾上相应的根瘤菌99.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
37、互利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 ( )A豆科植物从根瘤菌获得 NH3,根瘤菌从豆科植物获得糖类B豆科植物从根瘤菌获得含氮有机物,根瘤菌从豆科植物获得 NH3C豆科植物从根瘤菌获得 N2,根瘤菌从豆科植物获得有机物D豆科植物从根瘤菌获得 NO,根瘤菌从豆科植物获得 NH3100. 土壤中含有自生固氮微生物比较多的是 ( )A表层土壤 B中层土壤 C底层土壤 D所有的土层都是一样的101. (2004广东生物25)下列关于固氮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种根瘤菌能侵入所有种类的豆科植物B豆科植物与其根瘤内的根瘤菌互利共生C土壤中的根瘤菌不能固氮D具有根瘤的豆科植物能以氮气为氮源102. (2004江苏生
38、物18)下列有关生物固氮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的根瘤是发生固氮作用的部位B土壤中独立生活的根瘤菌也能固氮C不同的根瘤菌只能侵入特定种类的豆科植物D根瘤菌通过固氮作用形成氨103. 关于固氮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将 NO2 还原成 NH3 B只能与豆科植物共生的微生物C促进了自然界的氮循环 D代谢类型都是自养需氧型的微生物104. 关于生物固氮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遗体中的含氮化合物首先被转化成硝酸盐B圆褐固氮菌不但能够固氮,还能促进植物生长C分解者能够直接把含氮有机物中的氮转变为氮气D若对豆科植物用根瘤菌拌种就不用施肥了105. 下面对氮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39、 ( )A生物的固氮过程就是 N2 吸收到植物体内被利用了B氮素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不会形成 N2C生物体内的氮主要来源于闪电固氮D动物产生的尿素转变成的铵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106.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中的氨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最终转化成硝酸盐B土壤中一些细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将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并最终转化成氮气C植物能利用土壤中的硝酸盐和铵盐,而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D根瘤菌固定的氮一部分供宿主植物利用,一部分留给自己使用107. 假定一个细菌细胞产生 3000 种蛋白质。每种蛋白质大约有 100 个氨基酸组成,试问:这个细菌 DNA 分子的最小值是 ( )A30000 个
40、核苷酸 B900000 个核苷酸Cl800000 个核苷酸 Dl200000 个核苷酸二、非选择题108. 下图是自然界中氮循环示意图,依图回答:1 大气中的氮主要通过 _进入生物群落,其次通过 _ 、 _等途径也可少量供给植物氮素。2 图中 A 物质代表_ ,可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形成 B 物质。B 物质在土壤_细菌的作用下形成 C,C 物质代表_ 。3 将 B 物质转化成 C 物质的细菌,其新陈代谢的类型属于 。4 在_情况下,一些细菌可将 C 物质最终转化成_返回大气中,由此可见,土壤中这些微生物在包括氮循环在内的自然界中的_中起着重要作用。5 目前,全世界每年施用的氮素化肥大约有 8107t,这样做对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_。据你所学的知识,提出一种既不会影响环境,又能满足农作物对氮素需求的方案或设想:_ _。10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在自然界中有将游离态氮转化成化合态氮的生物,也有将化合态氮转化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