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空气动力学学报介绍(2001 年 3 月)空气动力学学报1980 年创刊,1983 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主办的国家综合性一级学术刊物,是全国科技期刊三个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和评选出的重要核心期刊,是中宣部、国家科委、国家科协评出的获奖优秀期刊。它主要刊载空气动力学领域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实验和应用研究论文、综述性专题论文及研究简报、学术讨论等。刊物每年出版 4 期,发行 4000 多册,通过邮局、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清华大学同方电子有限公司等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同时,通过中国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网,面向全世界的读者阅读和检索。多年来,刊物在学会的领导下,在气动中心的支持下,在编委会
2、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遵循“理论上有创新、学术上有新思想、理论与实际结合上有新特色、新方法、应用上有较大价值”的办刊宗旨,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使刊物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代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和发展水平的高科技学术期刊,特别是有材料证明, 空气动力学学报已成为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的佼佼者。它对反映、宣传、交流、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学报的编委会、编辑部;稿件的数量多、质量高;收录为国内重要的核心期刊;获奖情况;被国际上著名的数据库收录;进入现代化编辑出版行列六个方面作一些简单介绍:一、编委会和编辑部空气动力学学报1998 年成立了以庄逢甘院士为主编,张涵信院士为副主
3、编的,由来自全国科研高等院校、生产、设计 25 个单位的 6 名院士、15 名教授、24 名研究员、5 名高级工程师 50 人组成的第三届编委会,他们是各单位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负责着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他们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见解。他们领导着学报的出版工作,为学报写稿、组稿、审稿,严格掌握标准,保证学术质量,他们是:空气动力学学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主 编:庄逢甘院士副 主 编:张涵信院士常务编委:邓学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乔志德(西北工业大学,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庄礼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学术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作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
4、究员、博士生导师)范洁川(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俞鸿儒(院士、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崔尔杰(院士、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明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符 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童秉纲(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蔡金狮(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庆鼎(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编 委:马家驩(中科院力学所部副主任、研究员、 王政礼(总装备部预研办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毛国良(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邓小刚(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
5、心副总师、研究员)邓红俊(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工) 伍开元(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伍贴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教授、 朱国林(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纪楚群(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研究员、 邬华谟(中科院计算数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安复兴(航天工业总公司 1 院 14 所研究员、 刘义信(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政崇(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阎 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其德(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 季仲贞(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陈 宏(国防
6、科技大学室主任、高工) 张志成(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张覃钧(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员)苗瑞生(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 海(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科技委员、研究员)周天孝(航空工业总公司 631 所副所长、 周连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周 恒(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桂业伟(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部长、研究员)施宗诚(同济大学教授) 柳 森(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室主任、副研究员)柳恩敏(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工) 赵梦熊(航天工业总公司 710 所研究员)贺德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凌国灿(
7、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章本照(浙江大学流体所所长、教授、 焦安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员、 )舒 玮(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臻东(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3研究员)韩肇元(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部有 5 人。其中高级工程师 2 名,负责学报每年的编辑出版工作:处理作者投稿、向作者组稿、参加学术会议征稿、约稿、对作者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学报的印刷、出版、发行、上网等。有校对兼描图和编务人员 3 名(工程师) ,负责学报每年 4 期的校对、描图等工作。为保证质量,一般每期学报要校对 4 遍以上,差错率控制在
8、万分之二以内。整个编辑部为做到有条不紊、优质出版,建立了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审稿、发稿制度、稿酬制度、校对制度、归档制度、并制定了编排规范和工作流程等等。二、稿件的数量多和质量高由于编委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 空气动力学学报的稿源一直比较丰富。据近 5 年来不完全统计, 学报共组稿 610 多篇,发表论文 384 篇,发表率为 59%。这些论文来自国内外 30 多个科研、院校、设计、生产单位,几乎包括了国内所有从事气动力学研究的单位和大多数研究人员。其中很多论文是我国航空航天研究的前沿重大课题, “八五” 、 “九五”重大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基金、921 课题,航
9、空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基金课题等。据编辑部统计,其中论文项目获部委级一等奖的重大课题有 10 多项,二等奖 40 多项、三等奖 20 多项。有 863 高技术项目 10 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0 多项、航空航天基金项目 80 多项。2000年我们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查出, 空气动力学学报发表的论文,在 1999 年的总被引频次为 111 次,基金项目比为 38%。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有的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公认,如获国防科工委一等奖的“NND 差分计算格式及其求解应用”研究项目系列论文,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系统查出,1999
10、 年就被国内多种期刊引用 8 次之多。 空气动力学学报特别重视稿件内容的创新,解决气动力学前沿研究问题,如:(1)重视气动力学研究中流动机理新概念、新方法的研究。如“分离流和涡” 、 “湍流模型” 、 “大攻角流动特性” 、 “非定常动稳定性特性” 、 “大攻角气动特性与飞行力学的相关性”等等的研究。我们每年几乎都要出专辑、增刊,以及时给读者传播这些研究领域的信息。(2)重视在航天航空高技术研究中,飞行器在高超音速、超音速、低速冷热环境下用空气动力学三大研究手段获得的气动力,气动热和气动物理特性的研究方法,结果及应用,特别是很有价值的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如“921”项目的热流计算和喷流实验
11、,风洞模型的动特性实验,分离流中旋涡运动的热行为及其控制的数值模拟等我们都能及时报道。(3)能注意刊载航天航空气动研究中新开发的应用性好的各种外形的数值软件方法。如曾获得国防科工委一等奖的飞机、再入弹头,战术弹三大软件系统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该项目应用于歼七、歼十、921、863 项目及各种海防,地空导弹的设计,直接为型号武器,为国防建设服务,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三、收录为重要的核心期刊按国家规定,国家科协的各个学会主办的主要刊物为一级刊物, 空气动力学学报为国家一级刊物。而核心期刊不是规定的,是一些机构根据刊物的质量,学术水平收录评出的。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
12、全国期刊界专家的努力下,国内科技期刊的作用、影响、学术水平、交流情况,可以根据对刊物的一些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化、定量4化、规范化地评价,因此比较公正、合理、客观。现在,全国公认的收录、统计、评价中国重要核心期刊的机构有 3 个,这些机构收录的大都为核心期刊。因按 97 年公布的数据全国约有较好的科技期刊 4386 种,而这三种机构最多的只收录好的期刊 1300 多种,所以应是核心期刊。近几年的数据显示空气动力学学报进入了这三种机构的检索系统,各种统计数据都比较靠前,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类里,因此空气动力学学报是一种较好的核心期刊:(1)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系统收录 1300 多种刊物,19
13、92 年和 1996 年都被收录,2000 年版中空气动力学学报被列在二大学科:03 力学类核心期刊(P41, 空气动力学学报排名第 10 名)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1 力学学报 7 工程力学 13 航空动力学报2 应用数学和力学 8 力学进展 14 力学季刊3 力学与实践 9 振动工程学报 15 爆炸与冲击4 固体力学学报 10 空气动力学学报 16 振动与冲击5 计算力学学报 11 航空学报 17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A 辑6 应用力学学报 12 实验力学05 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P85空气动力学学报排名第 2 名)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 序号 刊名1 航空学报 8 复合材料
14、学报 14 中国航天2 空气动力学学报 9 航空工程与维修 15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3 推进技术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6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4 航空动力学报 11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17 固体火箭技术5 宇航学报 12 流体力学试验与测量 18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6 宇航材料工艺 13 工程热物理学报 19 航天控制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 航天工程技术(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 、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系统,也收录了 1300 种期刊。系统对中国出版的 1300 余种重要的科技期刊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它统计的重要数据: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
15、金论文比反映了该刊被应用情况和受重视的程度,是对刊物非常客观的评价指标,也可看出刊物在科学技术交流中的作用,地位、效益。1999 年一些统计结果(航空航天类共统计 25 种,排出前 10 名):5航空航天类期刊(P43空气动力学学报被引用频次排名第 4 名)序号 刊名 被引用次数 序号 刊名 被引用次数1 航空学报 226 6 航空动力学报 1012 强度与环境 187 7 宇航学报 1013 振动工程学报 171 8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904 空气动力学学报 111 9 测控技术 87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03 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82航空航天类期刊(P43、 空气动力学学报影
16、响因子排名第 3 名)序号 刊名 影响因子 序号 刊名 影响因子1 振动工程学报 0.37 6 航空动力学报 0.1682 推进技术 0.26 7 宇航学报 0.1493 空气动力学学报 0.207 8 振动、测试与诊断 0.1494 航空学报 0.197 9 中国空间技术 0.1275 测控技术 0.194 10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 0.113航空航天类期刊(P146空气动力学学报基金论文比排名第 6 名)序号 刊名 基金论文比 序号 刊名 基金论文比1 宇航学报 0.61 6 空气动力学学报 0.382 振动工程学报 0.55 7 航空动力学报 0.383 航空学报 0.54 8 推进技术
17、0.354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0.53 9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0.326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0.45 10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0.31空气动力学学报论文,1999 年被其它刊物论文引用情况引用刊物名称 次数 引用刊物名称 次数力学学报 8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1力学进展 6 汽轮机技术 1上海力学 3 暖通空调 1计算物理 6 机械科学与技术 1航空学报 5 结构工程师 1工程热物理学报 4 复旦大学学报 1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2 上海环境科学 1中国科技大学学报 2 推进技术 2清华大学学报 1 系统仿真学报 1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3 湘谭矿业学院学报 1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1 建筑科
18、学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3 环境科学学报 1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 中国机械工程 1湖南大学学报 2 弹道学报 2武汉水力电力大学学报 1 计量技术 2水动力学杂志 1 自然科学进展 1石油大学学报 1 汽轮机技术 1(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系统据我们了解的情况知,从 90 年代初该数据库就从中国出版的众多科技期刊中收录 500 多种中国出版的重要核心期刊,根据刊物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列出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 名排行表 ,多年来空气动力学学报就一直被收入其中,排名 200 名400 名之间,每年都有公布。四、获奖情况(近期)从以上情况可看出空气动力学学报为航
19、空航天类和力学类核心期刊。同时,在全国的期刊评奖中也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期刊的评奖工作是对科技期刊总体质量的一次全面检查,1997 年由国家科委、中宣部、国家科协组织了全国第二届科技期刊的评奖活动。参评的期刊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国家务院各部委、全国性团体、解放军总政治部的 4386 种期刊。组织了由 67 位专家、期刊主编和期刊管理人员组成的评比委员会,制定了全面详细的评比标准,并量化打分:1.政治标准:路线、政策、法规(10 分) ,宗旨、改革、管理、效益(7 分) ,期刊月平均发行量增长率(37分)2.学术标准:期刊获奖(5 分) ,期刊发表论文获奖(12 分) ;发表的省部级以上基
20、金论文比例(12 分) 、收录本刊的数据库或文摘刊数(6 分) ;3.编辑标准:执行国标(8 分) 、执行法定单位(5 分) 、报道计划(3 分) 、出版周期(3 分) 、退稿率(2 分) 、图表(4 分) 、平均信息密度(2 分) 、文字表达及效对(8 分) ;4.出版标准(10 分) 、封面和版面(5 分) 、印刷及装订(3 分) 、准期率(2 分) 。通过层层筛选评比,从 4386 种期刊中评选出一等奖期刊 60 种,二等奖期刊 119 种,三等奖期刊 238 种, 空气动力学学报以其较高的学术水平,编辑水平,印刷水平成为全国少数获奖的优秀期刊,荣获三等奖。 获奖证书 同时,97 年中国
21、科协也组织了他们所主管的期刊评比,评比出 154 种获奖期刊, 空气动力学学报获得了二等奖。 获奖证书96 年国防科工委也选出一批出版质量好、办刊成绩显著的科技期刊,并进行了表彰空气动力学学报获国防科工委优秀期刊奖。五、被国际著名的数据库收录1983 年以来空气动力学学报就被美国著名的宇航数据库 IAA(Interational Aerospace Abstract)收录,收摘率一直比较高,以下为例:IAA 摘录空气动力学学报论文统计日期 空气动力学学报发表论文数 IAA 收录论文数 摘引率95 年 73 71 98.6%96 年 71 64 90%97 年 76 71 93%98 年 74
22、62 84%从 95 年起空气动力学学报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收录证书六、进入现代化编辑出版行列几年来空气动力学学报的出版工作,已经从传统落后的手工作业迈上了现代化的出版行列,这对于提高编辑出版质量、提高学术水平和缩短出版周期以及与国内外同行的接轨有很大的意义,几年来我们:8(1)基本上实现了期刊编排、作图电子化。作者用软盘投稿,或发 E-mail 稿件,实行编排微机化,一体化。保证了期刊的编校质量、缩短了出版周期,保证了期刊的按时出版。从过去的稿件积压 1 年半发表,到现在的 1 年发表。(2)已有了电子版刊物。 空气动力学学报通过清华大学科技期刊光盘版出版了电子刊物,面向国内外及港台地
23、区发行。电子出版物信息量大、存储内容多,易于使用,方便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查阅。(3)通过中国信息研究所的万方数据库, 空气动力学学报已经进入了国际互联网,成为网上重要的电子出版物,有互联网服务,提高了期刊的利用率和共享水平。* * * *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空气动力学学报在全国科技期刊界特别是航空航天期刊中有比较高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这些办刊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上级的正确领导,编委、专家、广大作者和读者的支持和关心。编辑部在此特表示感谢。但是空气动力学学报的出版仍存在不少问题如:(1)稿件质量高低差别大,好稿件不够丰富,有个别的稿件是为评职称而赶写的。因此,需要加强好稿件组稿力度。我们希望编
24、委们每年都能为学报写一篇以上的论文或推荐一篇论文,这样就可以有上百篇高质量的稿件,因为编委们的水平是高的;(2)编辑部与学会、与编委的联系都要进一步加强,以多征得好稿件;(3)进一步扩大学报在国外的影响。过去我们根据刊物的内容偏重航空航天,因此加入了美国的宇航数据库 IAA,未能积极争取加入世界上最具有影响的六大数据库:美国工程索引核心数据库(EI) 、美国科学情报所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I) ,美国的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数据库(CBST ) 、英国的科学文摘(CA) 、俄罗斯的俄罗斯文摘( P) 、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从现在看来,这六大数据库是一些综合性学科的大数据库,面向的读者多,信息量大,在世界影响大,我们应该积极努力争取早日加入。 (4) 学报还没有自己的网站和网页,要争取早日解决好这些问题等等。总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把空气动力学学报办得更好。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部2001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