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 O 一一年三月 序言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 号)、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琼发201014 号)编制,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未来五年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宏伟蓝图。
2、第一章 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一节 “十一五”的巨大成就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最好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海南综合经济实力,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科学发展跨上新的台阶。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10 年,全省生产总值 205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2364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是 2005年
3、1.87倍和 1.77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71亿元,是2005年的 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31亿元,是 2005年投资 379亿元的 3.5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581元,比 2005年的 8124元增长 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275元,比 2005年的 3004元增长 76%。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比重为 26.3:27.6:46.1。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瓜菜、水果、畜牧业、渔业等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出岛、进宾馆进超市,为全国人民的菜篮子作出了
4、重要贡献。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的新型工业已成为提升海南经济的重要力量,800 万吨炼油、100 万吨纸浆、160 万吨造纸、140 万吨甲醇、15万台汽车发动机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昌江核电、文昌航天发射场等开工建设。建筑业等传统产业不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崛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进驻海南,为海南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旅游业在转型升级中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了一批重点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一批国际著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进驻海南。海洋经济持续壮大,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不断发展。改革开放
5、取得重大突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洋浦保税港区以及海口综合保税区建设等重大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华侨农场属地化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社保征管,地税、农税征管“三项体制”改革。农信社改革发展取得突破,金融环境大幅改善。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博鳌亚洲论坛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成功举办,与华人华侨及港澳台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密切,海南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决策、
6、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着能好尽量好、能快尽量快的原则,尽可能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调整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财力集中起来着重用于民生,省和市县政府每年新增财力 5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五年共投入资金 952.7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 2.7倍。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 22.19万套。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的目标,义务教育、高中和中职教师绩效工资全覆盖;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覆盖,促进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启动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开工建设,省人民医院和海口
7、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竣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已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劳动力素质不断改善,五年新增就业人数 44.1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全省 60岁以上的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总长 303公里的东环高速铁路建成通车,西环高速铁路奠基,完成海口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和西环既有铁路提速改造。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清澜大桥、洋浦大桥南连接线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海榆东线、西线的大修改造和航天发射城的配套道路建设。农村公路行政村通畅工程基本完成。美兰和凤凰国际机场通过扩建大大提高了吞吐能力。加
8、强重点港口的布局调整和建设,万吨级泊位达到 34个,建成了华南地区第一个 30万吨原油码头,初步形成覆盖全岛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大广坝二期工程建设完工,红岭水库开工建设。实施了 18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华能海口电厂两台机组和东方电厂一期建成投产。建成 220千伏环岛主网和海南电网跨海联网工程一期,基本完成城乡电网升级改造。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省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建成海防林 16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近 1个百分点,从 2005年的 55.5%提高到 2010年的 60.2%。建设完成 25个污水处理厂、19 个垃圾处理工程,初步形成覆盖全省
9、的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到 2010年底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 86%和 70%。经过艰苦努力,节能减排完成了国家下达指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民族团结继续巩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建成了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等一批重大文化体育项目,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新闻出版等事业取得新突破,工青妇幼事业不断发展。平安国际旅游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这些重大成就标志着,“十一五”时期是海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
10、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攻坚力度最大、体制机制最具活力的时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着力提升海南综合经济实力,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着力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富民强岛工程。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十一五”时期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基础。坚持继承和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切合海南实际的发展思路,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加大改革开放
11、力度,才能为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提供强大动力。坚持生态立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才能找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五年,是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海南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欠发达的省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内外环境使我们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又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和挑战。中央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寄予厚望,全省人民对建设幸福家园充满憧憬。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我们
12、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征程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第二节 “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十二五”时期,海南发展的总体战略任务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六大定位,七大任务。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用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六大战略定位,即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
13、源开发和服务基地以及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完成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区域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科教兴琼和人才强省、社会事业建设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七大任务,顺利实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期目标,基本奠定国际旅游岛的框架。实现富民强岛,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新形势,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贯穿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过程,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加大体
14、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优化经济结构力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大幅度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把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坚持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和推动科技进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
15、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第三节 “十二五”的主要目标紧紧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二五”时期努力完成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任务。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左右。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在 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 23%。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优化结构成效显著。三次产业比重趋近 20:30:50,以旅游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热带特色现代农业水平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为支撑的支柱产业体系初具规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岛外消费,居
16、民消费率稳步上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达到 56%。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力争实现翻番。促进就业持续增加,实现新增就业岗位 40万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基本实现,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60%,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教育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性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省统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以上。力争实现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最
17、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深入开展平安国际旅游岛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根据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先行试验,推动海南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全面实现,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更趋完善,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8、。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章 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高起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确保经济良性运行的根本性措施。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继续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夯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产业基础,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第一节 提升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按照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
19、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旅游吸引物,初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形成海岛特色鲜明、山海优势互补、城乡和谐发展、人文环境优良的旅游格局,彰显“阳光海南、度假天堂”整体旅游形象。(一)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基本完成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任务,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到 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 45%以上。建设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严格执
20、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功能定位和项目布局。全省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是我省重要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依托,是“十二五”期间必须重点建设的项目。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要加快规划编制和修编。着力推进核心项目建设、加大引资力度,追求项目差别化、避免同质化,提高投资门槛,实施“大规划、大项目、大企业、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逐步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互补、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的精品景区和度假区。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抓紧滨海、山区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完善景区和度假区内外路网,推动滨海、山区
21、旅游资源整合。到 2015年,建成国家 5A级旅游景区(点)达到 8-10家。“十二五”期间,航天主题公园、海洋主题公园、热带雨林主题公园建成开园,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区。加大投入并充分利用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等森林旅游资源,努力建成全国森林旅游试验区。充分利用稀缺的热带海湾海岸资源,开发好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海棠湾国家海岸旅游度假区、清水湾旅游度假区、香水湾旅游度假区、神州半岛旅游度假区、石梅湾旅游度假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核心区、铜鼓岭生态旅游区、海口美丽沙、棋子湾旅游度假区、龙沐湾旅游度假区、莺歌海度假旅游区、儋州白马湾旅游综合开发区、盈滨半岛旅游综合开发区等重点项目,打
22、造国家滨海休闲度假海岸。构建多样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对现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同时大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挖掘和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以滨海度假旅游为主导、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融合发展、休闲疗养等专项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度假旅游、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传统旅游产品质量,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邮轮和游艇旅游、高尔夫旅游、山地运动、空中观光、森林旅游等新型消费业态,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扩大消费需求,塑造与海南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相匹配的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形成海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以国际化改造为手段,建立衔接国际标准的旅游服务体系。成立海
23、南旅游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国际旅游业界资深专家为海南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实施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在旅游购物、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行社、导游等领域和环节,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出一批省级地方标准,大力推广国际旅游岛旅游服务规范。规范商贸零售业服务,提高购物消费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实施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引进大型免税集团,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等地方建设和经营好免税店。建成美兰国际机场免税店、三亚国际免税城、万宁奥特莱斯(Outlets)世界名牌折扣店等项目,支持重点旅游区建设各类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开工
24、建设海棠湾梦幻娱乐不夜城等项目。规划建设旅游城市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一批“购物一条街”。完善旅游小镇、度假区、景区、旅游线路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购物场所。到 2015年,初步建成包括免税店、大型品牌直销中心、重点城市和度假区的商业街、不夜城等的国际购物中心框架。规范住宿业和餐饮业服务,为中外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优质服务。挖掘、提升本土特色餐饮,大力培育海南餐饮品牌。引进国际餐饮品牌、中华老字号餐饮店实施连锁经营,汇聚国内外餐饮精品。积极发展差异化、个性化餐饮服务。建设一批“美食一条街”。加强餐饮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具有海南特色的住宿服务体系。加强对各类宾馆饭店服务质量的监
25、督管理,引导住宿业有序发展。继续推进高档酒店和度假酒店的品牌化经营,适度发展商务酒店、青年旅馆、乡村旅馆和汽车旅馆,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规范旅游行业服务,加强交通、景区、旅行社和旅游从业人员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旅游立法工作,完善旅游相关法规。加强覆盖城乡的旅游标识系统和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防疫、旅游厕所设施和管护体系。支持旅游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服务作用,建设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旅游网站和游客咨询中心。完成高速公路、旅游干线、旅游公路沿线旅游标识标牌的建设和改造。从建
26、设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入手,抓紧落实中央赋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特殊政策,率先在体制机制创新、开发模式创新、投融资创新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营销体系。以树立海南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为目标,以产品营销为重点,整合营销资源,加大营销投入,创新营销方式。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进一步巩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以及港澳台、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国内大中城市以及中亚、北欧、西欧、澳洲等客源市场。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依托主要客源地的大型旅游机构建立旅游营销代理网络。创新营销手段,有效组合人员推销、媒体报
27、道、广告宣传、网络营销、活动营销、事件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提高市场营销的效果。(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国际化水平高、本土文化魅力独特、创新创意性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 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的 4%,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努力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成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示范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软实力。发展布局。依托海口和三亚等中心城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起“一区三带九重点”,南北互
28、动、东西相融、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即以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文化产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体育健身、休闲疗养等重点产业,形成东线以滨海旅游文化为主体,集中发展现代、时尚、国际一流的现代文化产业带;中线以黎苗民族风情、黎峒文化园等特色旅游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自然、生态、环保、民俗的绿色文化产业带;西线以高科技、环保、民间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兴工业观光、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旅游论坛为依托,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和网络,构建面向世界的文化传播体系和多元互
29、动的文化交流格局。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将海南打造成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积极组织举办国际文化活动,精心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海南文化“走出去”,促进海南文化、娱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世界知名度。发展着力点。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进创意产业人才,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策划、动漫制作等各类文化产业。加快建设电影主题公园等项目。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游戏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动漫游戏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对动漫游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全面提高创意设计水平,打造广告
30、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形象设计、建筑设计、工艺品设计等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大力推进设计服务业发展。重视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和保护。大力发展娱乐演艺业。鼓励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丰富演艺文化市场。精心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节庆品牌,如海南岛欢乐节、黎苗三月三、新丝路模特大赛、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冼夫人文化节、妈祖文化节、东坡文化节等。引进各类演艺企业和专业创作团队,开发形成音乐会、舞台剧、曲艺、戏剧、马戏、演唱会、实景演出等一批演艺品牌。丰富大众化娱乐产品,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鼓励发展不夜城、娱乐城、酒吧街等设施,丰富夜间娱乐产品。会展业。以博鳌亚洲论坛为龙头,以海口、三亚为
31、重要基地,培育国际会展品牌。拓展博鳌亚洲论坛效应,扩大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国际影响力,办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大型会展,争取申办 2017年世界石油大会。积极引进招徕各类国际性、区域性会议、论坛等,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行业组织来海南召开年会、专题会议等。支持完善博鳌亚洲论坛、海口国际会展中心和三亚美丽之冠等重点会展服务设施,建立健全会展业规范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引进国际顶级专业会展公司,大力培育国际会展企业,提升会展专业化水平。体育健身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业,举办有海南特色的体育赛事,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大力发展潜水、帆船、帆板、冲浪、垂钓、沙滩
32、排球、沙滩足球等滨海运动项目和自行车、登山、漂流、野外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通过商业运作机制,建设一批体育训练基地和冬训基地,吸引各类运动队和俱乐部来海南训练和比赛。加快建设三亚奥林匹克湾、海口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赛事活动,举办好公路自行车、沙滩排球等赛事,培育一批体育赛事品牌。支持培育若干具有海南特点的体育运动组织。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稳步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型彩票。加大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投入,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有效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
33、办理用地手续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规范发展高尔夫产业,促进高尔夫运动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教育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引进高尔夫装备品牌企业,拉长高尔夫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尔夫职业赛、业余赛、巡回赛,培育本土高尔夫赛事品牌。休闲疗养业。在提高全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疗养产业。完善休闲疗养服务网络,鼓励现有医疗机构扩大疗养服务范围,鼓励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康复疗养、养老养生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等疗养服务项目。在保亭七仙岭、定安南丽湖等大型旅游度假区,扶持建设若干集休闲度假、医疗服务于一体
34、的休闲疗养项目。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医疗和保健机构,争取开办中外合资医院,引入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满足境内外游客的休闲疗养服务需求。引进市场机制,提高养老产业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经营性与公益性文化资产适当分开,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规范公司治理,完善国有出资人制度,理顺国有资产监管和行业监管之间的关系。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文化企业,引进一批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三)保持旅游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和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旅游房地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
35、房地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和速度,保持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旅游房地产。充分利用好滨海、滨河、滨湖等优质土地资源,原则上主要用于度假区、酒店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高质量、高水平、多层次的旅游商务房地产,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积极发展酒店、度假村等经营性房地产。大力发展商业房地产,打造高品质的绿色低碳社区,逐步形成以海口、三亚为两大中心,东西部均衡发展,区域特色各异,互补性强的旅游、商务房地产空间发展格局。规范房地产市场。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强化规划引导,适度供应土地,合理调控房地产的规模、结构、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使房地产业发展与人口规模、资源和环境容量、城镇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
36、设相协调。认真贯彻落实土地、信贷、税收等政策,合理引导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有序发展。严格房地产准入制度,建立房地产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土地和商品房市场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环节的严格规范管理。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和物业管理服务业,规范二手房交易和房屋租赁市场。严厉打击圈地不建和违规建房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房地产投机炒作,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整合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资源,依托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
37、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用好用活国家赋予洋浦保税港区启运港退税政策。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等园区。未来五年,建成总投资约 30亿元的国家原油战略储备基地项目、总投资约 10亿元的国家成品油储备基地项目和总投资约 38亿元的中石化成品油保税库,力争石油、成品油储备能力达到 1000万方。建成总投资约 70亿元的国投孚宝 30万吨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总投资 60亿元的 300万吨/年液化天然气(LNG)站线等项目。通过建成石油化工和石油储备基地及完善相关产业链
38、条等举措,为发展大物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快琼北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沿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打造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统一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培育和引进物流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型航运物流集团,加强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鼓励生产企业物流外包。改进和规范货物通关相关收费,建立动态的、有竞争力的价格机制,鼓励国内外航运公司的船舶挂靠海南港口和有实力的大型船舶管理公司入户海南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及开辟海南航线。支持船运企业组织货运中转,加强与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合作,开辟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大力支持泛洋等海
39、南航运企业发展壮大。建设航空物流,发展临空产业。(五)支持金融业发展。加强政府服务,全力支持和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防范金融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力争使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提升金融服务业的能力和水平。金融组织体系。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省级地方商业银行的设立。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完善服务设施。支持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发展直接面向“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进和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不断完善证券和基金市场。大
40、力发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各类基金,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支持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发展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构建保险市场体系。引进培育金融租赁、风险投资、担保、信托、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加强政银企合作和投融资规划工作,全面深化与银行机构在信贷投放方面的合作,与保险机构在构建防灾减灾体系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合作,与证券机构在增强直接融资功能方面的合作。建立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企业信用为核心、政府信用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用好用活支持金融发展的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创造更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充分利
41、用资本市场,培育 10家以上上市公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和规范省级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促进融资担保公司健康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国际化服务水平,全方位促进投资、贸易、货币兑换等便利化。推进外汇服务便利化,推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改善结算环境。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完善外汇支付环境。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鼓励创新保险产品,拓展大众保险市场。创新旅游保险、航运保险、农业渔业保险等业务,扩大保险业保障、资金融通和辅助社会管理的功能。第二节 升级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推进热带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围绕建设
42、国家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未来五年,要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把海南建成国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冬季瓜菜,要增加产量,扩大销量,确保质量。落实好建设规划,围绕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
43、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海南热带瓜菜品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瓜菜质量安全保障统防统治体系、标准化体系、田头预冷处理系统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加快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高标准瓜菜农田提升工程。同时,各市县加大力度逐步建立稳产高产的生产基地,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要确保菜篮子生产用地保有量,提高本地的蔬菜自给能力。天然橡胶,推动橡胶产业布局向中西部优势地区转移,生产经营模式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产品向高端、差异化转变;扩大胶园面积、提升胶园标准、提高种植效益。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国有、民营橡胶资源,开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南繁育制种,结合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好南繁
44、育制种基地;从种子安全战略高度,把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成为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建成南繁种子检验检疫中心、南繁研发中心、瓜果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积极发展航天育种。热带水果和花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鲜果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由淡旺季大反差型向周年相对均衡型转化;引导热带水果向优势区域相对集中布局,支持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香蕉、芒果等优势主导性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热带花卉产业。建好西部兰花博览园。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推动渔船、渔具升级换代,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造大型远洋渔船,组建远洋捕捞船队,积极拓展外海和远洋捕捞;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
45、造和示范场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暖水性水产养殖苗种产业化生产基地;未来五年,建好崖城、白马井、新盈等国家中心渔港和海尾、清澜、岭头、港北、玉包等一级渔港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渔业生产服务体系,建好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展休闲渔业,拓展垂钓、观光渔业、渔家乐等项目。发挥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完善省、市县、乡镇三级动物防疫设施,争取在未来 5年内通过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非免疫无疫区认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力发展食品、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力量抓好畜禽和水产品深加工。建成 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罗牛山农产品加工项目,
46、以畜牧业加工带动养殖业比重的提高。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优化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培育一批热带果蔬、水产品、畜产品、橡胶以及优质矿泉水等农产品加工和饮料龙头企业。推进椰岛和椰树集团扩建技改等项目。充分发挥海南的资源、区位和加工产业基础等优势,以东南亚地区为腹地,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集中力量抓好农产品信息、批发、集散、冷藏、包装、检测一体化的大型热带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琼北中商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天津环渤海热带(海南)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等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
47、,完成海口、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乐东、东方、儋州、澄迈、屯昌、保亭等 12个区域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任务。支持省供销合作系统新网工程建设。扩大农业生产企业、农户与大型连锁超市的合作,不断提升海南农产品的质量等级,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稳定安全的农产品产销渠道。加强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追溯服务等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原产地标志认定、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信息发布、质量监管和产品溯源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关键性技术的研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110”和农业流动服务体系的作用。推广绿色植保防控技术,
48、推广使用生物化肥和有机农药,确保农产品安全,落实瓜果菜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确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实施海口南渡江十万亩农业土地整治项目。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进一步贯彻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水、路、电、讯、气、房和优美环境“七到农家”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结合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拆迁安置和灾后重建,统筹科学规划村庄和农村社区布局,因地制宜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对地势低洼地带的村镇,尽快纳入全省民房改造计划,结合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热带风情小镇。对农业
49、、渔业设施等进行改造升级,切实提高抗灾标准和能力。继续推进教育移民扶贫工程,五年内建设六所思源实验学校和两所思源高中,让更多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完善“三集中”扶贫机制,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减低贫困发生率,促进初步摆脱贫困的人口稳定脱贫,确保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贫困人口稳定发展能力和健康生活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三)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产业结构特点和劳动力需求,增加财政投入,整合各种涉农教育资源,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务农技能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增收致富的能力;结合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强高尔夫球运动、康体保健、餐饮住宿、商贸会展、信息应用等服务技能培训;结合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种养、加工、运销和农渔业机械操作等技能培训;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应用技能培训;结合发展新型工业,加强零部件加工、修理、运输等配套产业技能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 25万人以上,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