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我的讲稿 综合实践new.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276789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我的讲稿  综合实践new.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我的讲稿  综合实践new.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我的讲稿  综合实践new.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我的讲稿  综合实践new.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我的讲稿  综合实践new.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综合实践培训讲稿肖凤霞开场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实验小学一名普通教师,名叫肖凤霞。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感到十分荣幸,但内心却格外紧张与忐忑,因为我毕竟不是专家,说不定在座的一些老师比我的了解还要多,不要说我在这里班门弄斧就好。不过我还是很愿意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阅读的大量相关材料和大家共同分享,真心希望学习交流之后,我们都能不枉此行。要上好这门课程,我想首先就是要充分认识这门课程。一、了解现状,分析原因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开设的新型课程, 2001 年 6 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做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

2、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实施,每周平均三课时。既然是必修课程,那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哪一个学校想开设就开设,不想开设就可以不开的事,而是必须要开设的,也不是我们老师可以随便不上的。据我了解这门课程到目前有些地方还无法常态实施呢?现场调查一下,你们哪所学校正常实施着这门课程呢?为什么没有正常实施呢?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个原因就是对这个课程实施的意义认识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虽然已经出台十几年,但因高考改革一时还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一些政府官员和我们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意识一时还无法完全改变。因为他们要政绩啊,最能体现政绩的就是看本一

3、上了多少人,清华北大上了多少人,或者说我们学校文化成绩在全乡镇占第几名,我们学校的哪一科(哪几科)在乡镇或者在武安市名列前茅,从领导、老师到学生家长,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文化课的成绩,所以几乎没有谁去关注你综合实践活动,这就使得课改以来这么多年,这么一门必修的课程却成了很多专家、教研员、校长、老师有良知的课程,也就是说,你有良知,你就认真的去实施它,否则,就把这个课挪作他用,或随便应付一下也没什么,所以这个课程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是开展得不是很正常 。第二个原因就是安全问题,学生走不出教室,走出校门更难,不能很好地亲身经历实践,没有实践体验,效果自然就不好;三是制度不健全,评价学生、教师的机制不够。

4、但是我们必须知道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确实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是任何学科类课程都替代不了的。要更好地了解它,还得从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与意义说起二、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与意义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考虑“为 21 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这一战略性问题的思考在世纪之交引发了一场迄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运动。随着改革的推进,一类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学范式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并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从 2

5、0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 21 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 。 这种“ 关键能力”可以比较集中地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科学精神)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了.例如,美国、加拿大 80 年代以来在部分学校开设的“自主研究“课程、项目课程、主题研究,法国在中学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日本 90 年代后期新设的“综合性学习时间“, 。这些课程和研究虽然名称各异,结构、内容有所不同,

6、但基本价值取向和秉承的宗旨却有共同之处,即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主动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一价值取向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潮流.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国家之前甚至目前的叫教育状况,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小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远远胜于发达国家的小学学生,如中国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 美国四年级的学生还要学,甚至奥林匹克一些竞赛都远远超过了别的国家,按理说中国应该是世界教育最强之国,各方面的人才之多也应是世界之最。但是中国的诺贝尔奖的获得情况却远不及那些发达国家 。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成绩不小,问题也不少。我们再来看一则信息:联合国科教

7、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科技人员在一个国家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成正比。每万人平均科技人员数,日本为 94.1 人,美国为 75.6人,德国为 59.2 人。法国为 51.6 人,英国为 40 人,东欧为 21 人,俄罗斯为10 人,中国为 4 人,非洲为 3 人科技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参与世界高科技竞争的严重阻碍。 ) 看来多年的传统教育使学生从小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机械化的智力训练,动手能力差,生活实践经验少,这必然使他们失去创新意识和转化知识的魄力和能力。所以我国在 90 年代开设了活动类课程,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研究等,到 2000 年又进

8、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定为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而且 将此课程的宗旨定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这也是我们进行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三、 综合实践课的概念及内容 1、教科书的说明综合实践活动与创新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这门课程国家没有指定的教材,我们平时使用的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材(出示教科书实物)是河北省(地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设计整理的,并不是国家通用的,而且河北各个学校的综合实践教科书虽然一样,但学校还可以根据学校自己特色或者本地情况另行设计综合实践的

9、具体活动内容。所以,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所以它虽然是国家课程,却是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不按照这本书中的内容去组织活动,而可以根据学校自己的特色或者武安本土的文化情况另行设计综合实践的具体活动内容(关于具体内容,后面再讲),这就是所谓的体现三级管理制度的课程 。 2、概念综合实践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国家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根据它的性质和目标可以这样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10、,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北京市 2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中定义: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3、(内容)三个维度 四大领域3-6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围绕下列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当然,并不排斥不同维度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 。亲近与探索自然 :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

11、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体验与融入社会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认识与完善自我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它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国家指定的四大领域,这四大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

12、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

13、究的学习方式。、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以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

14、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辩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四、综合实践活动

15、的课程定位综合实践活动究竟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构成学校宏观课程体系的两大课程类型。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活动课程被首次正式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我国中小学长期实行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单一课程结构由此得到根本改观,活动课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活动课程的普遍开设,为广大中小学生自由舒展身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因此受到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广泛欢迎。可以说,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验是 90 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是这一时期课程改革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它对课程

16、改革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积极的。世纪之交,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是活动课程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不是对活动课程的取消或否定。在本质上,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秉持着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宗旨目标和同样的育人功能,所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更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特色,更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构成及实施过程中的特有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更趋于规范,如课程名称更为确切,目标更为清晰,内容更为综合,要求更为规范,等等。这些无疑都为这类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将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于活动课程范畴,是基于这类课程的性质作出的基本判断。这就意味着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

17、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要在认真总结十年来活动课程建设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稳步推向前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活动课的区别课外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特长、培养兴趣、丰富校园生活 培养发展全体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自愿参加 全体学生必须参加不受大纲限制、灵活、多样、有一定随意性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课程学习某种学科知识、掌握某种技能技巧 非学科性、综合性(2)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育人价位与功能,它既独立存在,有别于学科课程,又与学科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基础起育新课程休系。从本质上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

18、科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前者不是后者的简单补充或延伸。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还是在课程编制的价值取向、设计思路方面,二者都有显著的不同。学科课程一般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它以前人积累的分门别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让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类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则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它要求学生以大量

19、时间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因此,从课程的类型和性质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是具有各自特定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规范的两类不同的课程,它们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同时,在育人的功能上,它们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学科课程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学科课程的发展。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所凭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20、起着切实的促进作用,这种转变必然会迁移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进而在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产生广泛的辐射效应,推动学科课程建设,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化 系列化 内容

21、开放化 综合化书本为中心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直接体验课堂为中心 实践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 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注重训练教育 注重养成教育注重教育结果 注重教育过程、方法客观定量评价为主 主体综合评价为主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1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

22、查阅资料” 、 “实地考察” 、 “调查” 、 “实验”、 “探究、 ”“设计” 、 “制作” 、 “服务、“访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 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3、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

23、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4、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

24、动。本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些什么?给学生一片关注的空间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给学生一段探究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学会做事,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六、综合实践课一般流程1、 确定活动主题(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相关提示,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并自选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或是研究课题。当然,也可以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来确定活动主题(研究课题) 。高年级教师可以指导学

25、生自己制定活动计划方案。2、 活动与体验(实施阶段)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内容。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 为主,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 为主要特征。通过提供丰富材料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使他们通过“查阅资料” 、 “实地考察” 、 “调查 ”、 “实验” 、 “探究、 ”“设计”、 “制作” 、 “服务、 “访问” 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亲历实践,感悟自我,认识自然,融入社会,学会分享与合作,以提高自己的素质。3、 展示与评价(总结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将活动成果展示、分享、交流、反思和评价, “展示” 是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学习、相

26、互欣赏的过程, “评价” 是师生之间个性化表现的评价,评价在于反思重在激励,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4、 拓展与创新(拓展阶段)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学生在亲历一系活动与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尝试问题的解决与创新。这也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开放性。如:书包的学问一课中,可以设计 “未来的书包” 一环节来拓展和创新,学生在研究书包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拓展了学生想象空间。3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流程及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每周 2 课时纳入国家课程计划。然而,许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对如何安排这 2 课时感到非常茫然。有的教师片

27、面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到教室外,校外去调查、访问、考察、活动,结果学生盲目活动,缺乏真正的深度体验;有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集中与分散灵活使用的原则,将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在寒暑假开展,结果缺乏教师过程指导;有的教师以学科教学方式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预设过多;有的教师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干部主持,缺乏及时指导,学生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如此种种,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不够,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活动呢?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 我们将课堂组织分为几种基本形式,即: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活动策划阶段的组织形式、总结交流阶段的组织形式一、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及

28、教师指导(一)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始,也是“问”?问题从何而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问题,而问题则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去关注、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提出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从平时的观察中将学生的兴趣的汇集起来,从中选择受关注面比较大的话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二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生生活经历中处处蕴藏着

29、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体验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问题;三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的观察与思考。在实践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体验自身生活,形成问题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许多活动主题就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对每一事物提出为什么?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的方面,帮助学生确立主题。学生问卷的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你对什么事物最感兴趣?你想从研究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你认为研究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有利

30、条件?研究这个问题时,将会有哪些困难?你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帮助?你想自己独立研究还是与其他同学合作?通过调查问卷,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分析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是否切实可行。从而,帮助学生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调查表班级 姓名 回答你想研究什么事物?你想研究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 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 你准备独立研究还是与他人合作? 你预计研究这一事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你希望得到哪些帮助? 2、问题讨论会,提供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的机会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教师及时召开讨

31、论会,让学生自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有所学校处于拆迁区,的住处正面临着拆迁,学生对拆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好奇。教师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后,及时召开拆迁区学生讨论会,让提出自己关注的、想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自己疑惑的问题,如,有些拆迁户为什么不愿意拆迁?政府的拆迁政策究竟如何?为什么有的拆迁户明明知道就要拆迁了,还忙着装修要拆迁的房子?通过讨论,学生决心自己去弄明白这些问题,于是,他们以“关于拆迁的话题”为题,开展了系列活动。3、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调查,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

32、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是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可发现自己好奇的现象,发现不良的社会问题,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往往能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有位教师开展了一次“下海活动” ,即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到社会中去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不规范运用汉字问题、不文明经商问题、某些街上的流浪狗问题、交通线路不便民的问题等社会不良现象以及肯德基为什么那么火暴?超市的伊利牛奶为什么那样畅销?等现象。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选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有时可创设

33、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5、引导学生随时记录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随时记录自己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有时,还可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情景记录下来。有位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经过和学生当时的感想用周记的形式写下来,并每周按时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周记,既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 、如何从问题到主题?指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主题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

34、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二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但并非每个问题一开始都能成为探究的主题。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可探究的主题?A、基本方法:1、问题剔除法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分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所谓问题分类,即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三方面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比较容易。而对于回答“为什么?” “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一般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对下面一些

35、问题,可这样归类。(1)我们每天的饮食中需要哪些营养?(2)这些食物从哪儿来?(3)人们饮食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搭配?(4)怎样合理安排饮食,才会使营养均衡?问题 回答“是什么” 回答“为什么?” 回答“怎么样”问题 1 问题 2 问题 3 问题 4 在上表中,问题 1 和问题 2 可以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或者网络资料的查阅就可以得到答案,一般不将其作为研究的主题,而问题 3 和问题 4,分别要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解决这一类的问题需要学生在设计研究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研究的广度,值得研究,一般可作为学生研究的主题。2.问题归类法所谓问题归类,即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 “为

36、什么?” “怎么做?”三方面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比较容易。而对于回答“为什么?” “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一般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全班师生一起进行梳理,归纳出全班同学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整理成一个个次主题。3.分析比较法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案例 2来,我们一起做游戏主题分解“围绕玩 ,你想做什么?”我抛出这个问题后,教室里开了锅。“我要发明更好玩的游戏!” “讨论玩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我想知道游戏是怎么来的。 ” “我们怎么玩才最有意思、

37、最有意义。 ” “外国人最喜欢玩什么?” “哪些游戏最好玩?” “人为什么要玩呢?为什么我们不玩就不舒服?”孩子们兴奋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有的问题引来大家一阵阵笑声。我让孩子们把提出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用磁铁贴在黑板上,孩子们的选题各种情况错综复杂,看来,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是成人无法估计的。这么多问题,到底该用什么做为研究的子课题呢?看来还得发动群众。 “现在,我们已经将主题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小子课题,你认为有哪些子课题不太适合于我们?对哪些子课题又比较感兴趣呢?”一位同学首先发言:“有些问题根本没有办法研究,如调查世界上什么游戏最好玩?,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你怎么能知道所有人的想法呢?”这个

38、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人为什么需要玩?这个问题根本就是废话嘛。人一生下来本来就要玩!”一个大大咧咧的声音。 “就是,就是!”这个说法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共鸣。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提出者?一个内向的男孩子悄悄地红了脸。我反驳说:“这个说法我可不同意,我觉得这个问题看似荒谬,但实际上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非常深奥哟。 ”于是,大家又把赞许的眼光投向了提问的同学。这个孩子笑了。我继续说:“只不过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知识比较深奥,对我们三年级的同学来说难了一些。我们把这张纸条存起来,等以后如果大家有兴趣再来研究,好吗?” “好!”这次,全班的意见统一了。经过筛选,同学们选择了“过去的游戏?调查爸

39、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游戏” 、“制定班级游戏公约?游戏中要注意的问题” 、 “发明新游戏” 、 “游戏大比拼” 、 “游戏的帮手?玩具探密” 、 “游戏中产生的成就” 、 “大家一起玩游戏”等几个子课题。主题终于被成功地分解了案例思考一个主题活动确定后,并非最终将每个学生研究的问题确定下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生活经验,开展讨论,从而找到主题的切入点。这样,每个学生切入点不一样,研究的小主题也不一样,这样,有利于将一个大主题研究比较深入、全面。如何引导学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分解主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教师也要提供相应的指导。B、怎样分解主题呢?1、引

40、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分解主题当活动主题确定以后,围绕活动主题,学生可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了解家乡传统历史文化”这一主题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熟悉的方面,后根据学生的交流,确定了如下主题开展活动:“家乡的一些著名风景” 、 “家乡人的生活习惯” 、 “家乡方言的特点” 、 “家乡的一些古迹” 、 “家乡的风俗习惯” 、 “家乡人的娱乐活动” 、 “家乡的寺庙” 、 “家乡的房屋建筑特点” 、 “家乡的特产” 、 “家乡的开发建设情况”。2、引导学生向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向度拓展,分解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不管是哪个的主题,教师都

41、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方面进行整体关注,在进行某项主题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可以帮助学生分解主题。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挖掘巴陵的历史文化”这一主题时,将主题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人与社会?岳阳城建规划是“东移北扩” ,而岳阳楼是在岳阳城的西边,如何能让市政规划时重视老城区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人与自然?老城区沿湖一线长期被湖水浸泡,不断出现垮塌现象及环境卫生的脏、乱、差现象,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人与自我?血吸虫病的重现,会给旅游者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才能防止游客得血吸

42、虫病。3、引导学生向所学课程拓展,分解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分解主题也可以采用向学科渗透式的方法进行,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小主题。如,在“了解家乡的交通”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找到研究的小主题,教师采取向学科渗透的方法,将大主题进行分解。具体情况如下:、向数学学科渗透的活动?本地区公路交通现场观测关于本地公路交通现场观测的主题,主要开展如下的活动。其一,车流量观测。统计单位时间内道口直向、左向、右向驶出(入)的车辆数,了解能用哪些数量指标来描述交通繁忙景象。其二,通过某段道路汽车的运输效用观测。统计单位时间内载客(货)与空驶的车辆数,思考可用怎样的数量指标来描述这种状况,以及这种

43、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其三,道路行驶(行走)的违章行为观测。如车辆或行人在道口“闯红灯” ,自行车逆向骑车,自行车在机动车道抢行等。当学生获得这些数据后,要求用确实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向社会学科渗透的活动?公路沿线十里行公路沿线十里行活动,让学生走访公路沿线的工厂、企业、集镇居民点、菜篮子工程基地、饭店、游乐景点等地,了解公路开通给当地工农业生产、旅游事业、群众生活带来的改变,感悟速度、效率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向语文学科渗透的活动?公民安全意识调查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对学生家长、亲友、邻居的调查、考察、访谈,了解本地区群众掌握交通安全知识的程度和交通安全意识。然后撰写建议书,向当地政府和交

44、通主管部门提出普及交通安全知识,降低交通事故率的具体建议。、向品德学科渗透的活动?走近交警交警是交通安全的守护者,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美好的形象。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了解交通民警的职责任务、值勤表现,体悟他们的敬业爱岗的精神。研究交警对酿成交通事故的违章行为的分析与事故处置过程,总结出公民应具有哪些交通安全防范意识,以及突遭交通事故时可采取的应对措施。、向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渗透的活动?自行车突击检查本活动可以以班为单位,检查某天进入校园的所有师生员工的自行车。检查项目如车辆制动系统、车铃性能、防盗装置、牌照挂示等情况。检查完毕,对不合要求的车主发出整改建议书,同时对制动失灵的自行车提供加固刹车部件的服

45、务。(三) 、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然分组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确定活动主题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分组,组成3?8 人小组。在此阶段,教师一般引导学生简单汇报自己小组研究的活动主题,并说说选择本主题的原因,其目的是给全班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下面,我们看一段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1。师:请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研究的小主题,并说一说主题生成的原因。生: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无公害蔬菜的优缺点” 。我们了解到各种蔬菜种毒事件很多,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就决定调查无公害蔬菜的优缺点。向广大群众进行介绍宣传。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民改种水稻为种无公害蔬菜,让所有的人都能吃上新鲜无毒的放心菜。师

46、:听了你们组的汇报,让我感受到了你们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实践活动。这说明大家很有社会责任感。 生:我们调查“无公害蔬菜使用的农药” 。我们发现,菜农们把打有化学农药的蔬菜销向市场,而人们吃菜后只要没病,无异常现象,就以为没事。但是,毒素进入人体后,有的并不马上发作,如果沉积在人体的毒渐渐增多,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所以我们想了解一下,什么是化学农药,为什么有害;什么是生物农药,它有些什么优点。师:你们研究的主题很有意义,注意到了人们的健康问题。 1、活动要有计划?怎样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活动方案的制定,是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成员共同商讨完成。在制定活动方案时,要注意几点:第一,要向学生进行方法

47、教学,如,撰写计划的基本格式要提供给学生。并且要具体细致。制定活动整体方案时,要力求具体细致,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总目标和分期目标,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第二,要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计划是否确实可行。有时学生确定的活动方案只是为了达到活动目的,而缺乏对主、客观因素的充分估计与分析,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无法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要对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多各方面进行审视,并适时给与相应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网络式的,它要求指导教师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样,在制定活动方案

48、时,学生有可能会设计邀请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做活动的指导者来参与活动。那么,在这些人士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这都需要考虑。制定活动方案时,要考虑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制定活动方案,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一)指导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格式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有:1、主题的题目主题的标题应准确、简洁、具体、新颖,能反映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研究方向,最多不超过 10 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2、研究目标即为什么要研究,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何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3、主要研究内容阐明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范围,真正找到

49、课题研究的切入口,较大型的课题,还必须列出所包含的子课题。4、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常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有的课题需要采用几种研究方法,同一课题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5、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列出完成研究内容的步骤,具体在什么时间内去完成。6、本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主要包括课题组成员组合的合理性、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和研究手段。7、课题成果的形式及使用去向常见的研究成果形式有: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说明成果的使用去向和范围。8、课题组成员分工对课题组成员作明确的具体的分工,使之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一般来说,方案都采用表格式。教师要注意在活动开始前进行方法指导,教学生制定格式规范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的一般格式如下:小组活动方案活动主题:小组活动成员几及分工: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活动目标:活动方法:活动内容及分工:活动步骤: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