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导师介绍.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75296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导师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导师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导师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导师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导师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博导简介(按姓名拼音排序)安连锁,男,1955 年 10 月生,汉族,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职务。安连锁教授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学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流体力学 、 泵与风机 、 最优化技术在热力发电厂的应用等课程。在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安全、经济运行,电站设备状态声学检测( 炉内火焰温度场声学实时监测,四管泄漏声学监测与定位),区域能源利用评价体系研究等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 “863”子课题一项、博士点基金三项以及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就工程教育中实践

2、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 5 项、省部及多项。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 EI 收录论文 40 余篇;出版教材 4 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21 篇。2000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 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007 年被聘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第四届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2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培养博士研究生多名、硕士研究生多名。

3、联系电话:010- 61772005E-mail:程友良,男,1963 年 11 月生,汉族,湖北人。1998 年 4 月毕业于上海大学流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 年 2 月至 2005 年 2 月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力学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 年 3月至 2012 年 3 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水研究中心访问研究。程友良教授主要从事流体机械和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流体力学、泵与风机、高等流体力学、水动力学、水波理论及应用、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各分支等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二十多名,合作培养博士一

4、名。近年来负责或主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课题在内的纵、横向科研项目 10 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被SCI、EI 收录 10 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参与的项目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是省级优秀课程的参加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流体设备与节能,可再生能源理论及其应用,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等。目前主要致力于空冷凝汽器优化、电厂取排水工程及与周围环境以及冷却系统3的相互作用、液膜动力学理论及应用、海洋波浪及其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波能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联系电话:13621108648E-mail:陈鸿伟,男,1965 年 1 月生,

5、汉族,重庆人。1996 年 5 月毕业于东南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委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 年 5 月至 2005 年 7月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开展合作研究,2006 年 11 月至 2007 年 11 月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行访问研究。近年来负责或主研 20 余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其中被EI 收录 20 余篇,获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洁净煤技术、电站锅炉热力过程、污染物控制及其仿真、气固两相流动与检测、可再生能源技术、设备与系统等。现在研的有多项横向课题。目前主要

6、致力于煤的熔融盐气化、常规循环、联合循环热力过程实时监测与评价、气固流态化过程动力学特性监测与分析、生物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联系电话:13931390100E-mail:4陈蕴博,男,1935 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第八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咨询委员会主任;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8 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 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 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蕴博教授长期在科

7、研生产第一线,从事材料、材料加工、表面工程、表面防腐、电池材料和模具技术领域科技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装备及相关的关键制造技术问题、新材料新工艺共性技术、表面工程技术和材料环境损伤失效抗力指标体系方面,都有诸多的学术和技术创新。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十五” 、 “十一五”新材料技术领域国防先进材料重大专项,以及多项国家 863 专项,973、863子项,攻关项目以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近年来又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铸锻焊件高效清洁热处理,材料净近成形及镁合金塑性变形机理及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高端模具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技术,以及离子化学热处理技术的研究、钢铁材料超细晶技术、锂离子电池正

8、极材料、结构材料锻(轧)件非调质化技术、大型锻件热处理过程数值模拟和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发工作。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等重大科技成果奖数达 10 多项次,发明专利 4 项。出 版 专 著 3 部 ,发 表 论 文 100 多 篇 。 培 养 博 士 研 究 生 、 硕 士 生 10 余 名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材料超细晶技术、表面工程、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的研制。E-mail:6杜小泽,男,1970 年 1 月出生,汉族,河北人。2000 年 1 月在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高

9、等学校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火电分会空冷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理事兼青年专委会主任。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等 20 余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作为负责人,目前正在承担国家“973 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博士点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以及国有大型发电集团、电力设计院、所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多项。近 5年以来,发表 S

10、CI 收录的学术论文 20 余篇; EI 收录的学术论文 60余篇;论文他引 300 余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 1 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节能理论与技术、电站空冷技术、海水淡化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可在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等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010-51971326E-mail:7付东,男,1974 年 10 月生,汉族,福建人。2002 年 7 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付东教授主要从事能源环境工程领域的

11、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煤化工 、 污染控制化学进展 、 煤碳转化技术等课程。在烟气中 CO2 化学捕集和超临界应用等领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 “863”课题 1 项,以及多项教育部和河北省科研项目。曾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7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50 余篇,同行引用近 300 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 项。2006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河北省“优秀青年” ,2009 年入选华北电力大学“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2011 年获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兼任化学工程与技术期刊编

12、委、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议评审专家、河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联系电话:0312-7522037E-mail:付忠广,男,1963 年 7 月生,汉族,河北邢台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电站机组运行优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现任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8研究领域:能源转换的安全与节能,电站设备状态监测、控制与信息技术,洁净煤发电技术与设备,动力机械工作过程及失效预防等。1983 年西安交通大学学士,1999 年华北电力大学博士,2008年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2010 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程热物

13、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振动标准化委员会二分委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动力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审稿专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格鲁吉亚国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ASME 会员等。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课程:动力工程、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汽轮机原理、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新生专业研讨课、转子动力学、大型汽轮机运行特性、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高等转子动力学等。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动力工程概论并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电力行业精品教材奖,编著电厂汽轮机运行与事故处理。

14、主持国家基金 1 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研究任务 1 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 8 项,发表学术论文 110 余篇,申报和获得专利 10项。已培养硕士 60 余名,博士 2 名。联系电话:010-61772361E-mail:9顾煜炯,男,1968 年 10 月出生,汉族,浙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96 年 6 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电力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状态检修专家委员会委员。已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 80

15、余篇,其中有 50 余篇被 SCI、EI收录。主持完成各类项目 20 余项。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 1 项、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 1 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出版专著发电设备状态维修理论与技术 、大型工具书电力工程师手册电气卷第九篇“大机组轴系扭振” (约 10 万字) 。2003年荣膺北京市昌平区十大优秀青年。已指导博士生 10 名、硕士生40 余名。主要研究方向:电站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决策,电站大型旋转机械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机网协调作用下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与保护,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目前承担的重要

16、课题:海上波浪能与风能互补发电平台的研发(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 、300kW 海洋能集成供电系统(国家 863 计划项目) 、电站设备状态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国家 863 计划项目) 、机网协调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国家自然科10学基金项目)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量化评价和状态维修决策方法的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 。联系电话:010-61772209E-mail:韩中合,男,1964 年 9 月出生,汉族,河北武邑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动力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叶轮机械与热力设备的工作过程; 热力

17、设备及旋转机械的安全与经济运行;风能利用技术与设备。近年来主要从事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学研究工作。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汽轮机原理 、 大型汽轮机运行特性 、 电站热力设备及运行 、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和非线性振动与系统识别等课程。近年来,主要进行汽轮机内湿蒸汽两相流的计算与测量、汽轮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和叶轮机械 CFD 与优化设计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作为主持人或主研人完成的纵横向科研项目 3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项、河北省自然基金 1 项。1993 年获国家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2004 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1 项,为“汽轮机原理”省级精

18、品课程负责人,获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动力工程及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80 余篇,出版编著 1 部。11联系电话:0312-7522100E-mail:何理,男,1976 年 10 生,汉族,湖南人。2008 年毕业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获工程学博士学位,现任华北电力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引进人才、2011 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入选者、201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地下水领域权威期刊Ground water 、 ASCE - Journal of H

19、ydrologic Engineering的副主编和 SCI 期刊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编委,以及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何理教授主要从事地下水污染与修复、土壤修复、能源与环境政策分析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于国内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土壤修复 、 污染物迁移与转化 、 废物管理 、 地下水污染与控制等课程。作为申请人和合作申请人已累计承担由中国、加拿大以及国际组织资助的研究项目近 20 项。曾获2011年第三届“SCOPUS寻找青年科学之星 ”环境科学领域 “青年科学之星”奖、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至今已发表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

20、告 100 余篇,其中 SCI 检索论文 60余 篇,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项。联系电话:010- 61772827E-mail:12何青,男,1962 年生。1999 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2002 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博士后。2009 年英国曼切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和振动力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发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汽轮发电机组振动与控制、输电线路安全与防护、能源管理与能量收集技术、转子动力学、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信号分析处理与数据挖掘、检测技

21、术与仪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类科技项目 50 余项,其中发电厂热力设备重要部件寿命管理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火力发电机组高温部件寿命管理技术研究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曲线带式输送系统开发研制获得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恶性故障预报裂纹转子动特性研究获得能源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它地市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100 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 60 余篇,专利 10 项。主编出版高等学校规划教材2 本。联系电话:13651091359E-mail:黄国和,男,1961 年 11 月生。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引进1

22、3人才。1982 年北京大学学士、1991 年加拿大西蒙雷泽(Simon Fraser)大学硕士、1994 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博士。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科院杰出海外学者基金获得者、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国际上,任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主席;现任 J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SCI 杂志)和Environmental Systems Research (Springer 出版) 主编,8 个国际SCI 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以及其它 10 多个国际 SCI 杂志的特邀

23、主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优秀论文奖、第二届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五一”奖章、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等。在国际 SCI杂志发表论文逾 500 篇, SCI-H 因子 36,专著 7 本、国际书籍文章20 多篇。获 20 余项发明专利。曾受邀在 20 多个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演讲,并作为大会主席、秘书长、委员会主席组织或参与组织10 多个国际会议。领导或参与领导 100 多个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如国家 973 项目、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和重大项目课题、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科学

24、研究重大项目、联合国UNDP 项目等)。已培养博士生 30 多名;硕士生 90 多名。所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有多人获得校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或“优秀毕业研究生”等称号。近年来有部分博士毕业生赴国外知名院校做博士后研究,多名博士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国外做联合研究,大量硕士毕业生到国外高校继续深造。更有众多毕业生在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部门从事能源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工作。主要研究方向:能源与环境系统分析与管理、14水资源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环境模拟与污染修复。联系电话:010-51971255E-mail:黄其励,男,1941 年 1 月生,汉族,辽宁营口人, 1987.6 年获日本

25、北海道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总工程师。黄其励教授在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较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省)级科技进步 7 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 25 篇,专著 1 部。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学会、动力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目前承担科研项目 2 项,其中:国家级 1 项;省(部)级 1 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清洁燃烧及污染控制、能量系统分析与节能新技术。姜根山,男,1963 年 5 月生,汉族,河北内丘人。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数理系(保定)党总支书记、教授。

26、1983 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学院应用数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 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于 1998.4 -1999.4 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52001.12 -2002.5 在香港理工大学屋宇设备工程学系做访问学者;2008.10 -2009.4 在西澳大利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声学学会检测声学分会专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物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

27、Chinese Physics Letters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面上、重点项目网上和会议评审专家、北京市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评审专家等。近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声学基础 、 理论声学、 现代声学理论基础和近代声学等课程。长期从事锅炉声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在电站设备状态声学监测、控制与声信息技术研究领域,承担了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 2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 1 项,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 1 项、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 4 项。在Journal of the Acou

28、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声学学报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动力工程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 SCI、EI 收录近 40篇,国内一级学报 22 篇。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实用新型专利6 项。1994 年获电力工业部“优秀教师”称号,2001 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8 年获澳大利亚领导人奖学金-研究员(Australian Leadership Awards - Fellowships (ALAF))支持计16划一项。目前主要致力于“电站设备状态监测、控制与

29、信息技术”和“声波与燃烧耦合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已培养或协助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多名。联系电话:0312-7525083;18911081683E-mail:康顺,男,陕西西安人,1955 年 12 月。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流体工程与流体机械研究所所长。主要兼职有:兵器集团特聘首席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流体动力学、计算流体动力学、叶轮机械内真实流动分析和优化设计、以及 CFD 可信度分析研究等。康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和 CFD 专家。科研工作经历主要

30、覆盖以下主题:有无卷弧翼旋成体的马格努斯效应;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低速、高速风洞实验;应用于分析叶轮机械内三维流动的拓扑法则;叶轮机械内三维边界层的计算;叶轮机械三维内部流动和飞行器三维外部绕流的试验的数值研究;二维、三维风力透平绕流的数值模拟研究;风电场微观选址;轴流和离心压缩机以及轴流和向心透平内三维定常和非定常流动的数值研究;边界层转捩流动的模拟;湍流边界层的数值模拟;叶轮机械优化设计;涡喷发动机优化设计、飞行器气动布局优化设计、以及先进 CFD 技17术的工业应用研究(涵盖:风力透平、压缩机、涡轮、泵、飞行器、建筑群等)等。已取得的主要学术成绩包括:建立了适用于任意形状 S1 和 S2流

31、面的边界层方程和求解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系列分析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流谱的拓朴法则;通过对压气机叶栅实验研究,首次发现了一些新的流动现象,并独创性地对这些复杂的流动结构予以科学描述;通过对直列压气机叶栅流场的数值研究,首次揭示了一些细微的流动现象和几何形状复杂区域的流动结构;通过对轴流压气机转子流场的数值研究和直列压气机叶栅流场的实验研究,得出了间隙涡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离心压气机流场的数值研究和理论分析,首次得出心压气机流道内二次涡量随叶片几何和流动参数变化的规律等。自从 1984 年至今,已发表论文 110 余篇。曾于 1994 年获比利时国家科学研究基金委颁发的 Iwan Akerman

32、 奖。获奖题目为:三维压气机气动力学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是获得该奖的第一位非比籍学者;1998 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发的杰出青年基金 。1997 年2002 年或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并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工作。2012 年入选国家第七批千人计划。联系电话:010-61772391E-mail:李永平,女,1970 年生。具国内外学习与工作经历,是国家杰出18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环境系统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加拿大环境部适应与影响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北电力大学二岗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专长环

33、境系统分析、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控制、环境风险评价、能源系统规划、不确定性优化与决策分析。在国际 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 150 余篇,SCI-H 指数为 20。近五年,负责科研项目 20 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973 项目子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联合国 UNDP 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国家 863 项目子课题、中央高校重大专项课题等。另作为学术骨干参加科研项目 10 余项(973 课题、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教育部重大项目等)。曾获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加拿大 Regina 大学最高毕业生奖、

34、教育部海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等。在学术任职方面,目前担任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ciences (ISEIS) 学会秘书长、ISEIS 决策与运筹研究分会主席、联合国开发署(UNDP )水安全专题领域国际专家、1 个国际 SCI 杂志副主编、6 个国际杂志编委。并担任 5 个国际 SCI 杂志客座主编、3 个国际研讨会的大会主席、7 个国际会议的组织委员会或国际委员会委员。此外,受邀在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上作逾 20 次学术报告。已培养毕业博士 6 人,硕士 12 人,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3人。指

35、导学生发表 SCI 论文 5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 能源与环境19系统分析、水资源管理、城市环境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环境风险分析。联系电话:010-51971255E-mail:李鱼,男,1965 年 2 月生,汉族,长春市人,分别在吉林大学化学系(1982-1986) 、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 1994-1997)和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1999-2002)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吉林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2-2004)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05.04-2005.12) ,加拿大里加纳大学工学院博士后(2005-2006 )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系副教

36、授(2001.07-2004.12) 、教授(2005.01-2006.08) 、博士生导师(2005.09-2006.08) ,国家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2006.1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第二、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环境污染物形态研究、环境监测方法、环境与规划评价等。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60 余篇,EI 收录论文 40 余篇,出版专著 4 部;曾获国家发明专利 4

37、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 8 名、硕士生 50 余名;有 2 名本科生分别获得 2002 年学校优秀本科论文一等奖(协助他人指导) 、三等奖;所协助和直接指导的研究生,共有 3 名、4 人次获得 2002-202003 及 2003-2004 年度唐敖庆研究生奖学金,并有多人次在研究生院主办的“精英杯”研究生成果大赛上获奖;多次获得校级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担任过三十余项省级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工作;多家核心及 SCI 收录期刊的审稿专家。在研项目主要包括:“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农药的复合污染机制及其水质水动力/吸解耦合模型的应

38、用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典型石油开采区污染谱识别与分级技术研究” (十一五支撑课题专题) 、 “包头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研究”等,累计科研经费 600 万元以上。现主讲研究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等课程。联系电话:010-51971241E-mail:刘吉臻,男,1951 年 9 月出生,汉族,山西岚县人,1982 年 9月获华北电力学院工学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学部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自控专委会副主任、热工自动化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IEE Fellow。从事专业:控制理论

39、与控制工程、热能工程。主研方向:控制理论及应用、大机组建模与优化控制、测控理论与技术、工业过程信息系统。21标志性成果: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电厂厂级优化控制与管理系统”,在我国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火电厂厂级优化控制与管理系统,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获得 2006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论著 4 部。发表论文 200 余篇,其中多篇被 SCI、EI 索引。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其中:863 项目1 项(2007AA04Z1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50776030,5057602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

40、目 2 项(20060079004,20020079007);大型校企合作项目 10 余项。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 (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在内的多项奖励。E-mail:刘石,男,1956 年 9 月生,民族:汉,籍贯:天津,1989-92年于英国剑桥大学 PhD 并获博士学位。1992 年至 1997 年间在英国进行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项目。1997 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2007 年为华北电力

41、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创新团队“融合快速、分布信息的电力燃烧过程测控系统”负责人。世界工业过程层析成像组织(ISIPT)创始委员,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22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常务,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燃烧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目前的主持和已完成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融合热物理信息的多机理成像研究;(2)863 项目煤粉炉生物质共燃的旋流燃烧器与检测技术研发;(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微尺度多孔介质中燃烧的电容层析成像研究;(4)863 项目洁净煤技术燃烧诊断和快速控制研究;(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循环

42、床两相流固体浓度场实时电容层析成像测量研究;(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脉动热管流型的电容层析成像识别及换热特性研究,(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热传感信息融合成像的火焰检测方法,(8)英国文化委员会项目ECT measurement of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负责子课题:(1)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多模态层析成像研究中的信息融合和多相流研究;(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泥石流运动机理与输沙规律。近五年发表论文二百多篇,获发明专利三项。已经和正在培养博士研究生 19 名,硕士研究生 23 名。主研方向包括:1. 电站设备状态监测、控制与信息技术2. 传热

43、传质与多相流3. 分布式供能4. 洁净煤发电技术与设备23Email: liushi_刘宗德,男,1963 年 5 月 8 日生,汉族,湖南长沙人,1995 年在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微纳米表面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宗德教授在微纳米表面技术、动力设备失效预防等研究领域取得较多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1 项、部级一等奖二项,三等奖 1 项,1997 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1 年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4 年入选国家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2005 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

44、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发表论文 100 余篇,其中 SCI、EI收录论文 90 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 29 项,已有 22 项获授权。曾负责完成的 863 课题被评为优秀。兼任中国产学研协会新材料分会理事,全国发电机组技术协作会状态检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分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计算爆炸力学组委员, 锻压技术编委,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培养在读博士生 8 名;硕士生 10 余名。负责承担科各类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长江学

45、者与创新团队计划项目 1 项,国防科技项目 2 项、其它各类项目 6 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米表面技术、动力设备失效预防。24联系电话:010- 61772812E-mail:柳亦兵,男,1961 年 7 月出生。1999 年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备及系统动力学分析、振动测试分析与故障诊断。以发电厂机械设备(火电厂、核电厂汽轮发电机组及辅机设备、水电机组、风电机组设备等)为主要对象,以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复杂运行条件下的机械动力学特性、运行状态检测与故

46、障诊断技术,研发重大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联系电话:010- 61772252E-mail:L马双忱,男,1968 年 12 月生,满族,大连人。2003 年 4 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2007 年 9 月至 2008 年 10 月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开展访问研究。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环境化学、应用化学专业英语、膜分离技术与原理、环境催化、高温高压系统水汽化学等课程。25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2 项,其他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其中

47、被 SCI 收录 30 余篇,EI 收录 30余篇,任多项研究基金、多家国内外杂志的同行评议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燃煤烟气气态污染物控制及过程模拟,包括烟气脱硫、脱硝、碳捕集等;大气污染物传输模式;电厂高温高压系统水化学等。曾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项;省级鉴定3 项。联系电话:0312-7522714E-mail: ;潘伟平,男,1954 年 9 月生,博士,教授,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燃烧科学与环境技术研究所(ICSET)所长,2010 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并加盟华北电力大学。潘伟平教授在先进热分析测试、污染物排放检测与控制、洁净煤燃烧等相关领域享有盛名,于 2002 年担任北美热

48、分析协会的会长。获得美国能源部和环境署等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和企业的 72 项课题资助,承担的课题经费达 1700 多万元美元,同时通过技术转让或技术服务为学校取得了 500 多万美元直接效益。加盟我校后着手组建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监测与控制实验室,现已形成以千人计划入选者为核心,5 位教授和副教授及多位博士为骨干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研究课题及26企业横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环境科学、分析化学等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 联系电话:010- 61772413E-mail:wei-ping.panwku.edu芮晓明,男,1955 年 9 月生。汉族,籍贯天津,1981 年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北电力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