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内容提要 历来,风格的传达就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因此,作为风格传达中最关键的部分语言风格的传达,就成为再现原文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三个中译本的分析,从译文与原作者、原作、以及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认为只有将原文与译文相融无间,译者才能成功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关键词 语言风格:传达;融:原作者;原作;两种文化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50082021979 年版辞海对风格的定义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
2、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1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风格即原作之魂,它隐含于作者融入作品的思想情感之中,隐含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这对译者来说,既抽象又难以把握,着实为一项艰难的工作。尤其是作为一种需要意合神合、入情入味的艺术性活动的文学翻译,要使译文读者能够像懂得原文语言似地欣赏原作,则更难上加难。因此,作为风格传达中最关键的部分:语言风格的传达,就成为再现原文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中心问题,因为原作的内含神韵都要通过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白春仁先生说的好,风格的基础,它的灵魂是语言。这是风格
3、键盘上的老帅。没了老帅,棋就没法下了。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作家。 因此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传达的优劣,便成为衡量译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其中若能将原作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真切切的生活场景,逼真地再现于译作读者面前,与原作者相融,与原作相融,达到了这一“融”字,便是一部佳译了。一、与原作者相融要翻译好一部作品,把握好原作“基调”,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原作者,了解他所处的年代、他的生平、喜好、性格,最重要的是掌握他的写作特点和创作欲望。一部好的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完全相融,合二为一的译作。感原作者之想,想原作者之思,只有充分融入到原作者的精神世界,并且抑制住自己的审美情趣,译文读者才能看到原作者想要传导
4、给我们的一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这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写作风格:简洁、凝练、精当,同时又给人以鲜明、深刻的感受。他鲜用形容词、副词、以及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通常依靠准确的名词和生动的动词直接接触事物本体,仅仅由一个连接词把若干短句串连在一起,将事物本色清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叙述事实、还是描写景物、人物的自白和心理活动,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语言都是简洁的,收稿日期20100310但所表达的思想又极为深刻,引人深思。有人曾经这样评价海明威,说他首先自己在生活中做一条硬汉,然后才用小说将他们写了出来。了解到这些,在翻译过程中,若要将这些风格
5、翻译出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风格,译者就必须与原作者一样深陷其中。我们且看一看小说开头的译文,便可感受到各家译文的差别了:Hewas an oldman whofishedHonein a skif intheGulfSeam an 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fish(P67)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人儿,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捉到。(朱译:P654)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经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到。(吴译:P1 01)他是个老人,独自驾了一条小船,在墨西哥湾流捕鱼,
6、出海八十四天了,连一条鱼也没有到手。(黄译:P2)直接表现出来的文字,是海明威“冰山原理”中看得见的“八分之一”,如若显露在大洋水面上轮廓清晰、晶莹剔透的冰山,鲜明突出,生动逼真,这样的效果会形成阅读上的意境,唤起读者的想象,激发他们去发掘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兴趣,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伟大成功之处。这是小说开篇第一句,结构简单,用词朴素,简简单单几个词就把整部作品的事件交代清楚了:“old man,fish,Hone,eightyfourdays,without”。整个句子由两个并列句组成,为了衔接的需要he”出现了两次,必要而又自然。运用并列句叙述事实,用最简单的话语描写事物,显得前后贯通,畅
7、达自如,给人一种舒展平稳的感觉。但是如何将这种海明威的语言传达出来,对译者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朱译本将两个并列句合成一个句子翻译,甚至在句子结构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但是人称代词频繁出现,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求得一致,却不符合汉语习惯,显得罗嗦而别扭。另外,英语的定语可以放在它所修饰的先行词之后或之前,定语从句通常置于先行词之后。但是汉语中定语常常放在先行词之前。修饰成分越长,句子就越复杂,这样不仅打断了句子的平衡,而且还破坏了原文的节奏感。吴译本和黄译本巧妙地将原句分成小短句,尤其是黄译本,不仅保持原旬的语序,而且更加地道,让读者在一定程度上读到了“海明威”第 5 期 王丽沙:文学翻译中语言
8、风格的传达 老人与海三译本比较 83的语言,体会到了“海明威” 的气势。只有将自己化身为海明威,才能译出真性情。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 曾经指出:“在哥德作品的译本中,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哥德本人,而不是他的译者;即使是普希金着手翻译哥德,我们也同样要求他给我们展示的是哥德,而不是普希金本人。 ”【2】同样,在看海明威这部伟大的作品时,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海观,不是吴劳,也不是黄源深,而是真真正正的海明威。二、与原作相融在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欲望与写作特点之后,对于译者,下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原作的“意境” 展现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像懂得原文语
9、言似的去欣赏这部作品。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言为心之声,为意之形,意属形而上,言属形而下,前者为一,后者为多。(p382)因此,一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必有其独到的地方,而这个独到的地方往往在于“意境” 。但若只是简单地将原文的字面意思一对一对等地翻译过来,义存而情不存,便是最大的不忠了。林纾的译文,虽然漏译错译到处可见,但是今天读起来,仍觉“有若己出,摄其意境神韵,风味宛在”。3 王国维说, “词之雅正,在神不在貌。 ”如果有“神” 的词才算好词,那么一部好的作品也必有其魂,笼罩全文,似有似无,但却是真切切地存在着的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没有文诌诌的书面语言,言语朴实无华,却让人觉得词已
10、尽而势有余,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冰山原理” 在这部海明威式的英雄主义赞歌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老人置身于苍茫的大海孤身一人与大鱼博斗,这种特殊的素材与奇特的构思决定了心理及自白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孤独的老渔夫捕获了大鱼,胜利了,但最终又被鲨鱼夺走了。虽然痛心、无奈,但他不服输,他没有带回鱼,却带回了更伟大的尊严,这伟大是属于他自己的,他的精神也在大海中得到了永生。汉译这样一部作品,能否保持原作的神韵,意境和人物特色,对译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下面是这部经典作品中最经典的几段话,我们可以看一看各个译本中的差别It was too g
11、o d to last,he thought1 wish it has been adream now andthatI had neverhookedthatfishandwas alonein bed on the newspapers“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he said “Man Can be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I am sorry that I killed the fishthough,he thought Now the bad time is coming an d I do noteven hav
12、e the harpoonThe dentuso is cruel and able andstrong and intelligentBut I Was more intelligent than he WasPerhaps not,he thoughtPerhaps 1 was only better armed “Dont think,old man , ”he said aloud Sail on this courseandtakeitwhenit comes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13、 ”他说。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了。 “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他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别想啦,老家伙, ”他又放开嗓子说。 “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朱译:P715)光景太好了,不可能持久的,他想。但愿这是一场梦,我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正独自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他说。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不过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刻要来了,可
14、我连鱼叉也没有。 趑条登多索鲨是残忍、能干、强壮而聪明的。但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他想。也许我仅仅是武器比它强。“别想啦,老家伙, ”他说出声来。 “顺着这航线行驶,事到临头再对付吧。 ”(吴译:P176)好景不长,他想。我现在真希望是一场梦,希望我根本没有钓到过这条鱼,希望独个儿在床上躺在报纸上。“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他说,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不过我还是很难过,我竞宰了这条鱼,他想。现在困难的时刻就要来临,而我连鱼叉也没有了。登士鲨血腥、能干、强壮、聪明。不过我比它还聪明。也许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比它武装得更好而已。“别想了,老头儿, ”他大声说,
15、“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情来了再应付。 ”(黄译:P5 3)这是老人费尽千辛万苦,杀死大鱼又打败第一条来袭的鲨鱼后说的话。这简朴无华的言语,看似在自言自语,却意蕴着无限的豪情,不但彰显老人的“硬汉”形象,而且还充分地表现了老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我们且看一下这三个译本是如何将这蕴含在简洁平淡叙述中的豪情挖掘出来的。朱译本平铺直叙,了然无趣,似在念书,又似在讲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的故事。不仅“神”没有了,甚至连“ 情 ”我们也感受不到多少。在这句“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中,我们看不到老人那种永不服输的“硬汉” 气概。在渺茫的大海上,老人孤独航行,他希望能与人交流,却又不得不独自面对
16、一切困难,于是只能不断地、大声地、自言自语地表述他的希望,这样的话,必然豪情万丈。而这一特点,却让吴和黄敏锐地抓到了,他们的译文也几乎是一样的。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可以”“不能”气势非凡,让我们似乎真正看到这样一个坚强、悲壮却又永不服输的老人。值得一提的是,黄译本比吴译本更加贴近原文的“意境”,语言更加简练、贴切。英语准确、具体,汉语却模糊、朦胧,要将这两种语言“等译”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保留住原文的“ 意境”才是最重要的。翻译一部作品,若要做到与两种文化相融,译者必需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深知其意,译出原作之精魂;出乎其
17、外,故能让译文读者享受异域之风情。一部好的文学翻译作品,必定是与两种文化相融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原作的魅力,才能真正打动译语读者的心。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直接接触的是语言,直接操纵的也是语言,翻译的最终结果必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要将一部作品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文的义美、形美和意美,译者只有相融于作者,相融于原作,相融于两种文化,才能成功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参考文献【1】董衡巽编选海明威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2】张柏然,许钧面向 21 世纪的译学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邵祖恭林纾论,见薛铵之,张俊才( 编) 林纾资料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