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理单元管理制度 一、病房管理制度 1.病房由护士长负责管理,科主任积极协助,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2.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安全,避免噪音,工作人员做到走路轻、关门轻、说话轻、操 作轻。注意通风,保持病区空气清新。 3.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要摆放整齐,固定位置,精密贵重仪器有使用要求并 专人保管,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4.随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每月召开患者座谈会征求意见,改进病房工作。 5.医务人员按要求着装, 佩戴有姓名的胸牌上岗。 工作人员应遵守劳动纪律, 坚守岗位。 病房内不准吸烟, 工作时间不聊天、不闲坐、 不做私事。治疗室、护士站不得存放私人物品。 工作时间不接打
2、私人电话。 6.患者穿病员服,携带必要生活用品。 7.病区内不接待非住院患者,不会客。严禁散发传单、广告及推销人员进入病房。 8.注意节约水电、按时熄灯和关闭水龙头,杜绝长流水、长明灯。 9.护士长全面负责病房财产、设备等物品的管理,可指派专人负责,建立帐目,定期清 点、维修保养。如有遗失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 附一:病区工作人员守则 1.主动向新入院的患者介绍医院的有关制度和病区环境, 进行入院评估, 了解患者的要 求,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治疗。 2.工作认真负责,语言文明,态度诚恳,避免恶性刺激。对个别患者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应耐心劝解,既要体贴关心又要掌握原则。 3.注意保护性医疗
3、制度,有关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等情况,由主管医师或上级医师向患 者进行解释。 4.尊重患者,进行有关检查和治疗时,如灌肠、导尿等,应遮挡,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5.在检查、治疗和处置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耐心细致解释,选用合适的器械,不增 加患者痛苦。 6.条件允许时,对危重患者应单独安置。患者死亡和病情恶化时应保持镇静,尽量避免 影响其他患者。 7.对手术患者,术前应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和顾虑,术后要告诉患者 转归情况,使其安心休养。 8.保持病区安静整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嘈杂。6:00 前、21:00 后(夏季时间 22:00 后)及午睡时间,尤其应保持病区安静,不得大声喧
4、哗。在不影响医疗效果的情况下, 有些处置可待患者醒后施行。9.保持病区空气流通、清洁卫生。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分类放置、及时处理。 10.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其治疗、生活、护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应尽可能设法解决。附二:患者入(住)院须知 尊敬的患者及家属:您好 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 为使您尽快熟悉住院环境及相关制度, 积极有效的配合医护人员 的医疗护理工作,请您和家属仔细阅读并请您协助做好以下各项:1.请按病区规定时间作息,每天上午 8:00 开始为集中治疗、护理及医生查房时间,请 您不要离开病区。晚上 9:00 至翌日晨 6:00,中午 12:00 至 14:00 为休息时间,请探视者离 开病
5、区。 2.请保持病房内安静、整洁、安全的环境,禁止病区饮酒、娱乐、喧哗。 3.住院期间请不要自行离院, 特殊情况外出时需履行请假手续, 擅自外出发生一切意外 及后果,医院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4.爱护公共财物, 节约水电。 勿将病区用物移出病区或供他人使用, 损坏公物按价赔偿。 为保证病房内安全,不得在病区内使用酒精炉、 电饭煲、电炉、电热杯等,严禁向楼下倒水、 扔污物、烟头,如因此发生火灾,将追究法律责任。 5.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不要将现金和贵重物品放在病房, 避免被盗而造成不必要 的损失和不便。6.请穿防滑拖鞋,不要穿海绵、塑料等易滑拖鞋,地面潮湿时请勿走动,以防滑倒;请 勿攀高或坐
6、卧于窗台,以免坠落跌伤。 7.为避免交叉感染或治疗中出现差错, 请您不要串病区或自行调换病床。 请将所带物品 放入床头柜内,毛巾搭在毛巾架上。请勿随意搬动病区内的设施。请在护士指导、帮助下使 用床尾摇床设施。 8.住院患者未经许可不应进入诊疗场所,不得自行翻阅病案及其他医疗资料。 9.请您配合治疗和护理, 可向您的主治医生及责任护士了解病情相关情况。 需要医护人 员为您服务时,请按床头呼叫铃,护士会及时到达。 10.住院期间不能自行邀请院外医师诊治或自行用药。 原则上不外购药品, 如确需外购, 需事先与主管医师协商,并经管理职能部门批准。 11.请您照管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让陌生人带孩子离开病房
7、。 12.请您及时交纳所需的医疗费用,以确保诊疗正常进行,避免对您的诊疗造成影响。 13.患者和家属不得向医院职工馈赠钱物。 14.医院欢迎提供改进工作的意见。如有不遵守院规者,医院要给予劝阻、教育,必要 时通知工作单位或请有关部门处理。 感谢您的信任、理解、支持和配合,祝您早日康复! 科室_ 床号_ 姓名_ 年 月 日 如果您已知晓以上告知内容,请您签名_,与患者的关系_ 告知人_ 附三:病房管理要求 1.病房保持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有消防疏散图及标示。 2.病室内床单位无杂乱物品,无悬挂衣物;桌面、窗帘保持清洁、无破损;床号、门号 按规定位置粘贴。3.仪器存放整齐、 清洁、 有专人保管,
8、设有使用说明及维护记录本, 定期检查保持完好。 4.各病室内家具摆放整齐、固定、整洁无灰尘。 5.护士站台面、水池及周围环境干净、整齐,无杂物及私人用品。 6.各抽屉、柜内物品按要求放置,干净、整齐。 7.病房走廊清洁,无多余物品。 8.禁止随便粘贴宣传画、广告画、告示、通知及便条等。 9.紧急通道及公共阳台不堆放杂物,保证通道畅通。 10.护士休息室整洁美观,被褥叠放整齐,个人用物放在柜内。 11.垃圾筒及时清理,不超 3/4 满。 附四: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1.物品固定放置,便于清点,保证患者行动安全。 2.病房内禁止吸烟与饮酒,禁止使用电炉、酒精灯等,以防火灾。 3.加强对陪住和探视人员的
9、管理。 4.贵重物品不在病房内存放。 5.病房晚 9:00 应及时巡查病区,劝阻探视人员离开病区,并督促患者休息。 6.加强巡视,如发现可疑人员,及时通知保卫处。 7.空病房要及时上锁。 8.消防通道畅通无阻,不堆、堵杂物。 9.消防设施完好、齐全,无杂物堆放。 二、护理质量自控制度 1.护理质量管理是护士长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护理质量自控是维持质量稳定和不断提升 的根基。因此,各病区的护士长必须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将质量管理落实到位。 2.护理质量是由每位护士的护理行为所构成。 因此, 要充分发挥每位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教育, 培养每位护士自觉依照标准和制度努力工作, 倡导 “第一次就把事
10、情做对、 做好” 的好作风,真正做到“我的工作我负责” 。 3.各病区必须认真学习、落实护理部下达的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标准。4.病区质控小组,在护士长直接领导下,每周进行检查、评估、记录,及时做好资料整 理、反馈,充分发挥一级质量监控网络的作用。 5.病区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质量分析、讲评会,出席人数80%,质量分析、评估应有 实效,有整改措施并积极落实。 6.各病区应以正确的态度迎检、配合护理部质量管理委员会对病区护理质量进行监控, 对查处的问题应虚心接受,积极整改。 三、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 确定并实施不 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四
11、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1.特级护理 1.1 病情依据 1.1.1 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1.1.2 重症监护患者。 1.1.3 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1.1.4 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1.1.5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1.1.6 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1.1.7 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1.2 护理要点1.2.1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2.2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12、1.2.3 根据医嘱,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 1.2.4 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如口腔护理、 皮肤护理、 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等, 实施安全措施。 1.2.5 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1.2.6 保持患者的舒适和功能体位。 1.2.7 实施床旁交接班。 2.一级护理 2.1 病情依据 2.1.1 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1.2 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2.1.3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2.1.4 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2.2 护理要点 2.2.1 每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
13、 2.2.2 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2.2.3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做好各项护理记 录。 2.2.4 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气道护 理及管路护理等,实施安全措施,防止发生并发症 2.2.5 观察患者情绪上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 2.2.6 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3.二级护理 3.1 病情依据 3.1.1 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仍需卧床休息的患者。 3.1.2 慢性病限制活动或生活大部分可以自理的患者。 3.2 护理要点 3.2.1 每 2 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2.2 根据患者病情,
14、测量生命体征。 3.2.3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3.2.4 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3.2.5 协助、督促、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3.2.6 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4.三级护理 4.1 病情依据 4.1.1 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4.1.2 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4.2 护理要点 4.2.1 每 3 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4.2.2 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4.2.3 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 4.2.4 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及康复指导。 四、交接班制度 1.每天早晨集体交接班一次,由科主任主持,全体在
15、班人员参加,值班人员报告患者流 动情况和新入院、危重、手术前后、特殊检查、有行为异常、自杀倾向及有特殊关系者等患 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管理者小讲评,布置当日工作。交接班一般不超过 15 分钟。 2.值班者必须在交班前完成本班的各项工作, 写好交班报告及各项护理记录, 处理好用 过的物品。遇到特殊情况应详细交待,与接班者共同做好交接班工作方可离去。 3.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接班者提前 15 分钟到病房,阅读护理记录,交接时做到七不 交接(病人数不准、病情不清、床铺不洁、病人皮肤不洁、管道不通、各项治疗未完成及物 品数量不符不交接) 。 4.交班中发现患者病情、治疗及护理器械物品等不符时,应立
16、即查问。接班时间发现问 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出现的问题由接班者负责。5.对规定交接的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及器械要当面交清。 6.白班应为夜班做好物品准备,如抢救药品及用物、试管、标本瓶、氧气、吸引器、注 射器、消毒敷料、常备器械、被服等,以便于夜班工作。 7.严格执行交接班检查制度,按常规做到“ 五看” “五查” “一巡视” 。7.1 五看 7.1.1 看计算机:医嘱是否录入,是否执行无误。 7.1.2 看交班报告:包括全日患者流动情况,新入、危重手术及有特殊变化患者的重点 病情,所给予的医疗处理及护理措施等是否记录正确,有无遗漏。 7.1.3 看体温本:是否按要求测试体温,
17、有无高热或突然发热患者。 7.1.4 看各项护理记录:是否真实、客观、准确、及时、完整,有无遗漏或错误。 7.1.5 看特殊治疗、护理是否落实。 7.2 五查 7.2.1 查新入院患者的初步处理是否妥善,病情有特殊变化者是否已及时处理。 7.2.2 查手术患者准备是否完善。 7.2.3 查危、重、瘫痪患者是否按时翻身,床铺是否平整,有无压疮。 7.2.4 查大小便失禁患者护理是否到位,皮肤、衣被是否清洁干燥。 7.2.5 查大手术后患者创口有无渗血,敷料是否妥帖,是否排气、排尿,各种管道是否 通畅及皮肤情况。7.3 一巡视:对危重、大手术及病情有特殊变化的患者,交接班人员应共同巡视,进行 床旁
18、交接班。附:排班原则及要求 1.严格执行护士条例 ,对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未注册的护士不得单独值班。 2.科学合理排班,根据各班工作量,配备不同数量的护士,以满足患者需要。 3.依据能级对应的原则排班,最大限度发挥不同工作能力、不同年资、不同职称护理人 员的作用,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4.坚持公平的原则,保证护理人员休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护理人员的 学习时间及特殊需要。 5.实施弹性调整,节约人力资源,紧急情况时适当调整。 6.体现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人员安排尽量做到连续性,便于掌握患者病情。 五、护理查对制度 1.医嘱查对制度 1.1 执行医嘱时,值班护士必须认真阅读医嘱内
19、容,对有疑问的医嘱须与医师确认,无 误后方可执行,打印执行单。 1.2 医嘱应做到班班查对,每日医嘱由 2 名当班护士同时查对并签名。 1.3 所有医嘱须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1.4 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复诵一遍,确认后执行,并保留用过的 空安瓿,抢救结束后医师要及时补开医嘱,执行者签名,执行时间为抢救当时的时间。抢救 结束空安瓿经两人核实无误后方可弃去。 1.5 护士长每周总查对医嘱一次,并记录。 2.服药、注射、处置查对制度 2.1 服药、注射、处置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 查、操作后查;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
20、用法、药物有效期;一注 意:注意用药后反应。 2.2 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外观、标签、有效期和批号,检查药液有无沉 淀、浑浊、絮状物、变质等,如质量不符合要求、有疑问、标签不清者,一律不得使用。 2.3 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 2.4 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须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双 人反复核对,用后保留空安瓿。 2.5 发药或注射时,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对,无误并向患者解释后方可执行,必 要时与医生联系。 2.6 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2.7 观察用药后反应,对因各种原因患者未能及时用药者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做 好处理,
21、并记录。 3.输血查对制度 3.1 血标本采集查对 3.1.1 采血前须查对输血医嘱、确认患者信息,将注明科室、床号、姓名、年龄、住院 号的标签贴于试管。 3.1.2 采血时, 采血者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 到患者床前核对床头牌信息 (床 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使用反向查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核对 “腕带 ”信息。凡两位以上患者同时配血时,血标本要分别采取。 3.1.3 采血时如有疑问,不能在错误的输血申请单和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核对,确 认无误后重新填写(打印)输血申请单及标签。 3.1.4 采血后,再次核对患者、输血申请单和试管的信息,无误后将申请单和血样
22、标本 一并送至输血科,并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当面共同核对患者相关信息。 3.2 取血查对 3.2.1取血时,取血者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查对:科室、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 血型(RH) 、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袋编号、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品种、血液质量等,确 认无误后注明取血时间并签名。 3.2.2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不得发取:(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破损、漏 血;(3)血液中有明显的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 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 紫红色;(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3
23、.3 输血查对 3.3.1 输血前, 由 2 名医护人员在治疗室共同查对, 查对输血记录单与血袋上的信息 (血 型与受血者无误)是否相符,检查血液血制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血袋无破损、渗漏,血 液颜色正常) 。 3.3.2输血时,由 2 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输血记录单、血制品和输血执行单共同到患 者床旁确认受血者,并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RH) 、血液成分、血量,核对 供血者编号、血液成分、与患者的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确保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双人共 同在输血记录单上签名。 3.3.3 输血后,再次核对医嘱及输血信息,将血袋号粘贴于输血记录单上,输血记录单 存入病历中。输血完毕血袋送回
24、输血科保存 24 小时,以备必要时送检。 4.手术查对(含介入或有创操作) 4.1 接手术患者时,手术室人员与病区责任护士要查对科别、病区、床号、姓名、性别、 住院号、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及其标志、术前用药、所带的术中用药、病历与 资料及术前准备完成情况等,填写患者交接记录单。 4.2 手术前遵照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医师、麻醉师、手术室护士的三 方查对。 4.3 查对无菌包外信息、包内灭菌指示卡的灭菌情况及手术器械是否符合要求。使用各 种手术体内植入物前, 应对其标示内容与有效期进行逐一核查。 使用后将包外信息卡粘贴于 手术清点记录单上。 4.4 凡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时
25、, 术前与缝合前必须由器械和巡回护士双人清点纱布 块、纱布垫、纱(棉)球、器械、缝针、线轴数目等。术中临时增加或减少的物品,以同样 方法清点、记录。术毕,再清点复核一次,并签字。清点物品数目不符时,不得关闭体腔或 交接班。 4.5 凡病情需要填入体内的纱布、 纱条或内植物等应详细记录在 手术清点记录单 上, 手术医师确认签字,以便取出时核对。 4.6 手术取下的标本, 巡回护士与手术者核对后, 在病理标本登记表上签字后专人送检, 并与相关人员核对后分别签字。 4.7 用药与输血应按要求进行查对。 5.供应室查对 5.1 回收后的器械物品:双人查对名称、数量、初步处理情况及完好程度。 5.2 清
26、洗消毒时:查对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及配制时间、浸泡消毒时间。5.3 包装时:查对器械敷料的名称、数量、质量、干燥度。 5.4 灭菌前:查对器械敷料包装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装载方法是否正确;灭菌方法的选 择是否准确;灭菌器各种仪表、程序控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5.5 灭菌后:查试验包化学指示卡是否变色、有无湿包。植入物及器械是否每次灭菌时 进行生物学监测。5.6 发放各类灭菌物品时:查对名称、数量、外观质量、灭菌标识等。 5.7 随时检查供应室备用的各种无菌包是否在有效期内及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5.8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要查对检测合格报告、有效期、包装的完好性。 6.标本采集查对 6.1 护士应掌
27、握各种标本的正确留取方法。 6.2 采集标本严格遵医嘱执行。 6.3 标本采集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医嘱和检验单逐项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6.4 标本采集时要携带检验单再次核对确认患者(必要时患者参与确认) 。 6.5 输血、配血抽取标本时,必须两人核对后抽取并签名。 六、给药制度 1.护士(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必须严格按医嘱要求给药,不得擅自更改,对有疑问的医 嘱,应了解清楚后方可给药,避免盲目执行。 2.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目的,熟悉各种常用药物的性能、用法、用量及副作用,向患者 进行用药宣教,使其明白药物的用法、特殊注意事项或需观察的事项。 3.做治疗前,护士要洗手、戴帽子、口罩,严格遵守操
28、作规程。 4.落实三查九对一注意,以确保正确的药物给予正确的患者。 三查:给药前、给药中、给药后。 九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物有效期、药物批号。 一注意:注意用药后反应。 5.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6.给药后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及治疗效果, 如有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医师, 记录于交班报 告,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 7.合理掌握给药时间、方法,做到现用现配,避免久置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 8.如发现给药错误,应及时通知主管/值班医生和护士长,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并填写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 七、健康教育制度 1.病房、门诊应以多种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29、,以增强其防病知识。 2.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入院须知、 疾病相关知识、 手术前及手术后教育、 康复知识、用药知识(药物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副作用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 、疼痛管理、康复技能、饮食及出院指导等。 2.1 入院教育 2.1.1 告知患者住院期间应享有的权利义务。2.1.2 告知患者分管医师和责任护士。 2.1.3 指导患者熟悉病区的生活环境:病床、床头呼叫器及其他常用设施的使用。 2.1.4 告知患者医院规章制度,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院,不得使用自购药品等。 2.1.5 指导患者掌握标本留取、常规检查要点及用药常识。 2.2 住院期间教育 2.2.1
30、 评估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2.2.2 讲解诊疗活动的一般常识及配合要点。 2.2.3 讲解疾病的一般常识和常用药物指导。 2.2.4 患者安全教育:防跌倒、防坠床、防烫伤等的有效措施。 2.2.5 介绍住院费用的查询。 2.3 特殊检查治疗前的教育:告知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及检查时配合要点。 2.4 手术前后教育 2.4.1 术前教育: 2.4.1.1 给患者讲解手术的流程及术前、术后需患者配合的注意事项。 2.4.1.2 讲解术前准备的内容及意义。 2.4.1.3 告知患者术前签字的意义。 2.4.1.4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安慰鼓励患者,减少恐惧心理,增
31、强信心。 2.4.2 术后教育 2.4.2.1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情绪的调节、卧位要求、引流管的保护、 减轻疼痛和不适的方法、 进食的时间和饮食种类、 活动时间及注意事项、 用药的相关知识等。 2.4.2.2 指导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2.5 出院教育 2.5.1 出院后继续用药方法。 2.5.2 饮食、活动、休息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2.5.3 心理调节方法和重要性。 2.5.4 复诊时间安排及重要性。 3.健康教育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别指导、集体讲解、文字影像宣传等灵活多样的方 式方法,达到预期效果。 4.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要讲究实效,做到评估、计划、措施、评价相结合,达到患者
32、/家 属真正掌握的目的。 八、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护理部定期检 查考核。 2.毒、麻、限、剧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管理,专柜保管并加锁。保持固定基数,用 后督促医师及时开处方补齐,每班交接并登记。3.内服、外用药品分开放置,瓶签清晰。高浓度电解质、化疗药物等特殊药品及易混淆 的药品有标识。对包装相似、听似、类似的药品,有“警示标识” 。 4.各种抢救器械保持清洁、性能良好;急救药品符合规定,用后及时补充,专人管理, 每周清点一次并登记;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5.供应室供应的各种无菌物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发
33、放。 6.对于护理不良事件,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认真整改并上报护理部。 7.对于有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8.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 电磁炉、 电饭锅等电器, 确保用电安全。 9.制定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九、患者身份识别原则 1.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时,应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语言、行为能力,采取恰当的 方式,准确获得患者的信息。 2.实施有创或高危护理活动前, 应主动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识别的方法, 不得仅以床号作 为识别依据。 3.使用“腕带” 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腕带上应有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
34、、 住院号等信息。 4.急诊急救过程中,一时无法辨认患者身份时,可先给患者临时命名或编号,待病情稳 定后再作进一步的身份确认。 5.治疗前,应有两位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对患者进行身份的核对 “双人核对” ,必 要时主动邀请患者/家属参与部位确认。 6.对于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在特殊场所(如急诊科、中心输液室、产房等人员流动快、 风险高的诊疗场所) ,接受特殊治疗(如放疗、化疗、手术、拔牙等有创或高危诊疗活动) 时,应特别强调有效的身份识别,避免误诊误治,给患者造成伤害。一、入院患者身份的识别 当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应与意识/精神正常、沟通无障碍的患者充分沟通,协助填写 相关资料,确认姓名、年龄、性
35、别、籍贯、出生年月、住院号、身份证号码,确认患者的真 实身份。 二、特殊人群身份的识别 特殊人群:指意识/精神障碍、感觉器官功能不全、婴幼儿、痴呆者。 1.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应通过陪伴者获得患者真实身份。 2.患者入院时,应填写手腕识别带,并与陪伴者核对无误后,系手腕带于患者手腕。 3.无陪伴的患者,按身份不明患者进行识别。 4.对感觉器官功能不全(失聪、视力差、语言沟通障碍等)患者,护士可借助笔纸、卡 片、手语等工具,确认患者身份。三、身份不明(无名)患者的身份识别 身份确认前: 1.急诊护士通过电话联系给身份不明患者挂号获取病历号。 2.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病历号)
36、、 病历号、过敏史(不详) 。 命名方式 :1)无名日期 数字 2)无名住院号 3.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无名日期 数字、住院号、性别等,并 在必要时报告行政总值班/医务部。 4.收费处根据行政值班/医务部批示办理相关手续。 5.对于那些费用无法落实且当时病情相对稳定的身份不明者,报告行政总值班/医务部 并与政府部门联系后,按政府规定送指定医院。 6.如患者离开急诊室其身份未得到确认,办理住院或以无名出院,通知相关部门(行政 总值班/医务部) 。 身份明确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身份,并换上有患者正确的姓名、年龄等信息的手腕带。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室其身
37、份已得到确认,急诊室护士应在急诊病历 上记录,并通知收费处修改患者入院资料。 急诊科 例如:无名氏 2013.8.20 1 性别、 年龄(不详) 、 1.接诊护士应评估患者的意识、精神、语言、行为能力,与神志清楚、行为正常的患者 进行有效的沟通,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就诊原因,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与主诉是否相 符。 2.遇到成批患者救护时, 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 分别用绿、 黄、 红、 黑 4 种颜色,对轻、重、危重、死亡人员作出标志。系于患者手腕或脚踝上。 3.配合医生抢救时一定要认真执行三查九对制度,核对手腕带,准确核实患者身份。 中心输液室 接诊护士给患者使用手写腕带标
38、识,写清姓名、性别,年龄、过敏史。 次日进行输液时, 再次核对腕带。 对照注射单核对患者身份,查对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时间和途径。 遇到同名同姓的患者,护士应在确认其身份后,在输液架,注射单上做醒目的标志,提 醒护士在更换药物时加强查对。 产房/产科(新生儿身份识别) 1.胎儿娩出后, 由助产士、 巡回护士分别将新生儿抱给母亲确认性别, 并口头复述一遍。 2.填写婴儿表: 巡回护士盖新生儿右脚印和产妇的右拇指印于病历留存。 为新生儿称体 重、测量头围、身长、记录在病历存档。助产士若发现新生儿畸形应告知家长,必要时请父 亲核实,并详细记录在病历中。 3.系新生儿身份标识:床头卡和腕带,书写内容
39、包括:床号、出生日期与时间、婴儿性 别、身长、体重、母亲姓名,系于新生儿的右手腕和右脚腕(新生儿实行双腕带) ,松紧适 宜,防止脱落。床头卡系在新生儿包被外。 4.同时多名产妇分娩时,助产士按以上要求处理后,将新生儿分开放置于操作台上,以 免混淆。 5.产妇和新生儿转入病房时, 护士应与助产士核对产妇分娩记录、 新生儿床头卡和腕带。 6.每日检查腕带,如有松脱,立即更新。 7.执行各项操作时,护士应该核查新生儿床头卡和腕带,尤其在新生儿沐浴时,护士在 为其穿脱衣物前后要仔细核对,腕带和衣物上的标识应一致。 8.出院时,护士须与家长再次核查新生儿腕带、床头卡,确认无误后安全剪断腕带,去 除床头卡
40、,按医疗垃圾处理。 十、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各科室工作人员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1.为确保医疗安全, 在本院就诊的每位患者必须如实填写门诊就医卡住院病历首页上 的身份信息提供给挂号处住院处人员,核对无误后给予办理就医卡入院手续。 2.门诊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各种护理诊疗时,需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 息,发现不符,及时纠正。 3.每位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 责任护士应核对住院病历首页上的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病历号等信息是否与患者及电脑上的信息相符。如有不符电话通知住院处予以纠正。 4.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前(如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 及、病理标本及介入或有创诊疗等)或转运患者前,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 使用两种以上身份识别方法(如腕带、床头卡、双向查对) ,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身份识别 方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主动邀请患 者或家属共同核对,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