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历史.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264538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程历史先秦社会史 81中国历史人物选讲 83先秦诸子概论 84中国通史概论 86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及其启示 88中国历史与文化 90中国民俗文化史专题 9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94中华民国史专题 96中国思想史概论 98近现代中日关系史100抗日战争史102中国科技史104世界文明史专题107中外文化交流史11081先秦社会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先秦社会史 Social History of China During Pre-Qin Times二、课程编码 140528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先秦社会史是我国古代社会历史的起点和

2、基础,但距今时代较远,与秦汉以后的传统社会有一定差异。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上古社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消除因时代久远造成的陌生疏离感;(二)可以使学生获得古代文献的知识,了解有关考古成果,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三)可以使学生获得先秦社会历史的知识,使学生能将上古社会与秦汉以后的传统社会衔接起来思考,加深对我国社会的理解,克服某些认识偏差。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自然环境、疆域和生产力水平(4 学时)自然环境疆域沿革生产力水平(二)人口与民族(4 学时)人口的数量、分布、发展大势、人口思想传说时代人物的族属问题三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三)家庭、宗族与社

3、区(3 学时)宗族的产生与发展宗族主要制度及其功能原始聚落形态与氏族生活城市与乡村文化区域(四)阶级和阶层(3 学时)商以前阶级等级状况的拟测商代阶级和等级结构周代阶级和等级结构的变迁(五)社会生活方式(3 学时)82衣服与饮食居止与交通社会礼俗与社会交往(六)社会调控(3 学时)原始社会的自然秩序与强制性社会调控的萌芽夏、商社会调控体系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周代的社会调控及其变迁(七)社会保障(3 学时)劳动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八)社会问题(3 学时)自然灾害君主的苛暴与贵族的骄奢绵长的民族冲突与残酷的兼并战争社会变革中的阵痛(九)社会信仰与社会思潮(3 学时)图腾信仰与祖先崇拜天神崇拜与天命思

4、想社神与山川崇拜人文思潮与诸子学说(十)社会变革(3 学时)由野蛮向文明跨越阶段的社会变革商周之际的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八、教材及参考书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李瑞兰分卷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12 月第一版九、考核方式小论文83中国历史人物选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历史人物选讲 Lectures on Selected Chinese Historic Persons二、课程代码 1406861三、学时和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多识前言往行以培养高尚情操,宽阔胸怀,踏实风格。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西汉人物

5、 3 学时黄何 张良 陈平 贾谊 刘德 司马迁 卫青 张骞 陈汤(二)西汉人物续 3 学时周勃 霍光 张安世 汲黯 于定国 贡禹 张敞 张释之 赵光汉(三)东汉人物 3 学时马援 耿弇 班超 宋弘 侯霸 杜诗 桓荣 第五伦 郑玄 (四)东汉三国人物续 3 学时袁安 杨震 钟离意 荀彧 贾诩 刘备 诸葛亮 顾雍 陆逊(五)两晋南北朝人物 3 学时王导 谢安 祖逖 王猛 苏绰 柳世隆 崔浩 高允 段韶(六)隋唐五代人物 3 学时高颖 魏征 褚遂良 李大亮 房玄龄 马周 宋璟 狄仁杰 李靖 李勣 苏定方 段秀实(七)隋唐五代人物 3 学时王忠嗣 刘仁轨 裴行俭 郭子仪 刘晏 陆贽 裴度李泌 柴荣 张

6、全义 郭崇韬 王审知 (八)两宋人物 3 学时吕端 吕蒙正 富弼 范仲淹 王安石 范镇 包拯 苏颂 岳飞 洪皓 虞允文 文天祥(九)元明人物 3 学时耶律楚材 虞集 姚燧 夏元吉 于谦 商辂 陈以勤 王守仁 俞大猷 张居正 海瑞 翁万达 (十)清代人物 3 学时顾炎武 汤斌 阮元 鄂尔泰 阿桂 林则徐 曾国藩 骆秉章 左宗棠八、教材及参考书(略)84九、考核方式论文85先秦诸子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先秦诸子概论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before Qin Dynasty二、课程编码 140682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

7、解轴心期中国主要哲学流派的学说及趋尚异同。六、使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一)诸子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背景(3 学时)早期子学史论诸子学发展脉络与综整诸子和诸子学的历史命运(二)儒家总论及孔子学说概论(3 学时)儒家总论孔子的天道观及人文观孔子论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三)孟子概论(3 学时)孟子性善论与仁政学说孟子的人格修养论梦之的历史地位与历代研究概论(四)荀子概论(3 学时)荀子的性恶论、礼论、天论荀子的正名学说荀子的历史地位及历代研究概况(五)道家总论与老子概论(3 学时)老子的道论、政治论、人生论老子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之流衍(六)庄子概论(3 学时

8、)庄子的道伦、人生论、知识论庄子的相对主义与辩证法86庄子思想的流衍(七)管子概论(3 学时)管子与稷下道家管子的道伦、政治思想 管子思想之流衍(八)墨家总论(3 学时) 墨子其人其书与墨家学派墨家思想墨学历史地位(九)法家总论与商君概论(3 学时)法家总论商君其人其书商君历史观与政治思想商君历史地位及影响(十)韩非子概论(3 学时)韩非子其人其书韩非子政治思想韩非子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八、教材及参考书(略)九、考核方式论文87中国通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通史概论 General Chinese History二、课程编码 1405301三、学时与学分 48/3四、先选课程无五、课程教

9、学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丰富人文知识,增强人文底蕴;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演进的规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提高综合素质。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一)中国通史序论(4 学时)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中国历史演进的规律有关中国历史的重要史籍和重要论著(二)中国的远古文明(4 学时)考古发现中国文明的起源正确认识中国远古文明(三)夏商周的历史发展与秦朝的统一(4 学时)夏朝、商朝与周朝春秋战国时

10、期的文化千秋功过秦始皇(四)中国历史的定型期从西汉到东汉(4 学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汉武帝董仲舒与“独尊儒术”(五)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4 学时)王朝更替大分裂与民族融合魏晋玄学88(六)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隋朝与唐朝(4 学时)隋文帝与中国的再统一盛唐气象科举制度(七)两宋历史与文化(4 学时)北宋的建立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建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两宋的民族关系(八)元明两朝的历史变迁(4 学时)元朝的民族征服朱元璋与明朝的专制统治李自成(九)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盛衰(4 学时)清军入关与“康乾盛世”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运动乾嘉学派(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4 学时)

11、中西文化的正面交锋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新文化运动(十一)蒋介石与现代中国(4 学时)现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孙中山与蒋介石蒋介石评价八、教材及参考书中国历史十五讲,张岂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九、考核方式书面考试十、其他说明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89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及其启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及其启示 The Rise and Fall of Chinas dynasties and Enlightenment二、课程编码 140685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变化的历史过程。(二)引导学生分析王朝兴衰

12、变化的原因。(三)使学生从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的了解和分析中,得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认识、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在现实实践中能运用这些历史经验。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商朝的兴起与灭亡(2 学时)商朝的兴衰变化过程商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二)短命的秦朝(4 学时)秦统一中国秦朝的残暴统治政策及措施秦朝的灭亡及其原因(三)汉朝的兴亡(5 学时)汉朝建立汉初的统治政策和措施汉朝的强盛汉朝的灭亡及其原因(四)西晋的短期统一及其灭亡(3 学时)魏代汉晋代魏西晋的统一西晋的灭亡及其原因(五)来去匆匆的隋朝(4 学时)隋朝建立隋初的政治统治隋炀帝的暴政90隋朝

13、灭亡的原因(六)唐朝的兴亡(5 学时)唐朝的建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唐玄宗与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唐朝的灭亡(七)缺乏阳刚之气的宋朝(4 学时)宋朝的建立宋太祖的统治智慧宋朝的统治政策与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兴亡(八)明朝的兴亡(5 学时)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的崛起与明朝的建立明初强有力的统治明中期的宦官之祸明朝的灭亡八、教材及参考书中国历史(多卷本) ,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九、考核方式书面开卷考查91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历史与文化 Chinese History and Its Culture 二、课程编码 140061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

14、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发展的主要面貌;(二)引导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熏陶,提高关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素养。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第一讲 中国文明的起源(3 学时)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近世史家对早期传说的反思文明的最初发生原始农业与文明进步(二)第二讲 中国古代王朝兴替(4 学时)三代更迭与华夏族的形成商周社会结构东周时期社会变化秦朝兴亡的经验与教训王朝更替与农民战争(三)第三讲 汉、唐、清三朝盛世(3 学时)文景之治与昭宣中兴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盛世的反思(四)第四讲 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3 学时)中国

15、古代交通的发展历程车同轨与书同文从张骞通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五)第五讲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3 学时)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92中国与天下统一的经济基础与多元一体的政治体制统一历程与民族融合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六)第六讲 中国古代政治、法律、选官制度(4 学时)宗法与国家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门阀制度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完备辽金元的制度特色皇权专制的极端强化与体制弊端(七)第七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制度(3 学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著名战例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八)第八讲 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3 学时)中国古代道德学说与自然哲学的

16、建构战国时期的天道、人道之争百家之学融合的尝试道教、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儒、释、道融合与发展(九)第九讲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3 学时)古代农业的进步农学的成就历代的农业政策与管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与特征历代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的艰难发展(十)第十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3 学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及特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因中国古代科技的衰落八、教材及参考书中国历史十五讲,张岂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九、考核方式结业论文93中国民俗文化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史专题 Topic With History of Folk Custom Culture二

17、、课程编码 140532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民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文化”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它积淀深厚,博大灿烂,并且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理想深深相连。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还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对这种人民自己创造的文化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对它的发展演变历史加以系统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一)以民俗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冲突、碰撞和融合的历史过程所揭示和昭示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二)正确阐述中国民俗文化当中的精华与糟粕、科学与迷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给现代化带来的积极

18、作用和消极影响,历史地辩证地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联。(三)针对部分民俗文化日益消逝的文化现象,阐述保护和拯救民族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中华本土文化的意识。(四)以身边的民俗文化现象或学生具有一定感性认识的民俗文化现象为例,探讨如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何在这个结合过程中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所应有的人文素质。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绪论(3 学时)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地位民俗文化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河流(二)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3 学时)群体性传承性和传播性稳定性和变异性融汇性和差异性神秘性和实用性(三)民俗传统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冲突(3 学时)佛教

19、传播与中国民俗的碰撞和融合佛教与中国丧葬习俗94基督教信仰与中国的祭祖习俗(四)民俗符号与文化象征(3 学时)民俗符号的构成民俗符号的种类民俗符号的功能(五)穿和吃的民俗(3 学时)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六)节日民俗(3 学时)民俗文化的盛典:春节其他民俗节日节日民俗的社会意义(七)人生礼仪习俗(3 学时)求子习俗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习俗(八)信仰民俗(6 学时)信仰的对象信仰的方式方法怎样看待中国人的信仰习俗俗信与迷信(九)语言和说话的民俗(3 学时)民间语言的民俗特点几种常见的民俗语言诗词中的民俗语言和说话的禁忌(十)建筑民俗与文化(3 学时)屋顶建筑特色几种典型的民居建筑民俗背后的文化八、教

20、材及参考书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中国民俗文化, (日)直江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九、考核方式考试(开卷)9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 Seminar On P.R.C History二、课程编码 140306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普及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与现实;(二)帮助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多视角审视、思考历史和现实的能力。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人民共和国的缔造(19491966 年) (共 10 学时

21、)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抗美援朝运动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4 学时)从人民民主到人民内部矛盾反右运动与庐山会议(4 学时)大跃进运动及其严重后果经济建设的得失与国防科技的若干成就(3 学时)(二)文化大革命灾难性的十年(19661976 年) (共 11 学时)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发动共和国第一冤案刘少奇同志迫害致死缘由与始末(4 学时)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覆没“四人帮”反革命集体的形成与覆没(4 学时)动荡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后果及其深刻教训以理性和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毛泽东同志时代(3 学时)(三)邓小平同志领导下的改革开放(19

22、781995 年) (共 8 学时)两个“凡是”的讨论与冤假错案的平反党的正确领导的重建与新政策的实施(4 学时)经济体制改革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用历史的眼光科学地看待邓小平同志时代(4 学时)(四)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时代的改革与建设 (共 3 学时)继续稳步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96改革的深化与攻坚战务实与理性的内政外交中国发展前景展望八、教材及参考书当代中国史,赵少荃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何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9 月第 2 版中国当代史稿(19492000) ,孔凡岭、高峻主编,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年 12 月第 1 版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世界知

23、识出版社 2001 年版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九、考核方式撰写论文讨论、作业实践表现97中华民国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华民国史专题 Feature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public二、课程编码 1403071 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普及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认识与了解中华民国的历史进步与局限性;(二)帮助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多视角审视历史和现实的能力;(三)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以及包容开阔的历史胸襟与气度。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1912

24、1927 年的中华民国及其问题(共 8 学时)民国初年的建立与改革蓝图新旧势力的斗争与革命党内部的派系争夺及其后果(4 学时)北洋军阀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国民革命的兴起与第一次国共合作(4 学时)(二)19271937 年的蒋介石中国(共 9 学时)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与地方各路军阀割据的战争“东北易帜”与建设国家的努力(3 学时)关税自主运动与国家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3 学时)黄金十年的科技与教育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争斗与国共之争抗日战争的全面准备(3 学时)(三)19371949 年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共 9 学时)日寇的蚕食与全面侵华战争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 学时)正面战

25、场的惨烈与敌后战场的开辟日寇的野蛮残暴与对华罪行中国远征军作战始末(3 学时)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与外交抗战与内战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3 学时)(四)分离的省分台湾 (共 6 学时)败退大陆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省98蒋氏父子在台湾的全面社会改革经济腾飞与资本主义的政党政治制度的基本建立(3 学时)蒋氏父子时期的两岸关系李、扁时代的台海关系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炎黄一体势所必然(3 学时)(五)用历史的眼光对中华民国历史进行全面的认识与反思 (3 学时)袁世凯与北洋军阀时代的若干善政应历史地看待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的若干历史进步性国共两党的权力之争对中华民族产生的深远影响八、教材及参考

26、书中华民国史新论(包括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和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卷) ,陈谦平、陈红民等主编,三联书店,2003 年版伟大的中国革命、观察中国,费正清,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年版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九、考核方式撰写论文讨论、作业实践表现99中国思想史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概论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二、课程编码 140684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的思想遗产。(二)帮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熏陶,提高人文修养。(三)使学生对

27、中国思想文化采取辩证态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国思想中吸取精华指导现实运动。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孔子的思想(4 学时)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文化观和教育思想(二)老子的理论思维(2 学时)老子与道德经道无为而治(三)庄子思想(4 学时)庄子其人庄子的齐物和逍遥思想庄子的社会思想(四)孟子的思想(4 学时)孟子的性善说孟子的伦理思想孟子的仁政学说(五)墨子思想(2 学时)墨子和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尚贤、尚同思想天志、天命思想(六)荀子思想(2 学时)100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认识论荀子的社会思想(七)汉初的黄老之学与董仲舒的新儒学(4 学时)黄老之学陆贾和贾

28、谊刘安与淮南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人性论和伦理观(八)魏晋玄学(4 学时)玄学思潮的兴起正始之音竹林七贤及其思想中朝名士及其思想(九)理学思潮的兴起(4 学时)理学的产生王安石的新学北宋理学学派及其思想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十)王阳明的心学(2 学时)心学的渊源致良知知行合一说八、教材及参考书中国思想史,张岂之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年九、考核方式书面开卷考查101近现代中日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近现代中日关系史 The Modern History of Sino-Japan Relation二、课程编码 1407311 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

29、学目标(一)帮助学生获得对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的基本知识,了解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更好地了解近代中国、认识和把握当代中日关系。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序论:研究现状及学习意义、方法(3 学时)课程内容简介研究现状简介学习意义、方法(二)第一讲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日关系(3 学时)中日源远流长的古代交往近代伊始的中日两国日本早期侵华举动(三)第二讲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两国关系逆转(3 学时)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国人留学日本(四)第三讲 民国初年的中日关系(3 学时)日本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提出二十一条孙中山和日本(五)

30、第四讲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日关系(3 学时)日本对中国军阀的扶植与控制五四运动东方会议(六)第五讲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两国关系(3 学时)九一八事变102伪满洲国成立华北危机(七)第六讲 七七事变后的中日关系(3 学时)七七事变陶德曼调停汪精卫叛逃(八)第七讲 中国的全面抗战(3 学时)中国军民的奋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式对日宣战日本投降(九)第八讲 战后中日关系的缓慢恢复和发展(3 学时)战后初期的中国和日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两国交往中日联合声明(十)第九讲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的中日关系(3 学时)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十一)第十讲 面向 21 世纪的中日关系(3 学时

31、)中日联合宣言几个敏感问题走和平、友好与发展之路八、教材及参考书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张振鹍、沈予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战后中日关系史,田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战后中日关系史,林代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从甲午战争到天皇访华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朱宗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年日本论,戴季陶,九州出版社,2005 年九、考核方式小论文103抗日战争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抗日战争史 The History of Anti-Japanese War二、课程编码 1400011 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获得对抗日战争史

32、(19311945)的基本知识,了解抗日战争进程及战时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抗战胜利和近代中国的认识;(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序论:研究现状及学习意义、方法(3 学时)课程内容简介研究现状简介学习意义、方法(二)第一讲 甲午战争前后的中日关系(3 学时)日本早期侵华举动甲午战争庚子之役日俄战争(三)第二讲 民国初年的中日关系(3 学时)日本干涉中国革命五四运动日本对中国军阀的扶植与控制(四)第三讲 九一八事变 日本的武力入侵(3 学时)九一八

33、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成立(五)第四讲 华北危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3 学时)长城抗战华北危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04(六)第五讲 七七事变 全面对日抗战的开始(3 学时)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全国抗战的开始(七)第六讲 抗战初期的奋战(3 学时)中、日两国的战略初期战场的奋战(八)第七讲 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3 学时)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国民政府的分裂和动摇正面战场的战局(九)第八讲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3 学时)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战方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对日作战严重困难的出现及其被克服(十)第九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正面战场(3 学时)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豫

34、湘桂战役(十一)第十讲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3 学时)中、美、苏对日决战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八、教材及参考书中国抗日战争史,张宪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 ,解放军军事出版社,1991 年抗日战争史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年九、考核方式小论文105中国科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国科技史 The Science & Civilization in China二、课程编码 1400181三、学时与学分 40/ 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科学技

35、术为世界文明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使学生掌握中国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熟悉中国科学的基本经典,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三)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启迪学生在了解中国历代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学习前人的创造性思维。(四)引导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概况,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五)使学生了解中国历代的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理想与科学理性精神的融合是迎接中国文化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六)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

36、与学时安排 (一)大哉乾元(2 学时)科学史与现代科学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及其进展(二)大道之行(2 学时)中国科学传统的演进及其分期中国科技文化的结构中国历代科学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方法(三)大手笔(2 学时)中国科学技术的特征中国宏观设计及其文化背景中国宏观设计的哲学基础(四)究天人之际(2 学时)东西方天文学比较106天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历代天文学成就中国历代天文学著作及其科学价值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五)悲壮的敦煌(2 学时)莫高窟文物的科学价值(六)曾侯乙出土文物在科学史上的地位(2 学时)世界一流的文化楚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比较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曾侯乙编钟的研究及其成果(七)

37、中国的皇家园林(2 学时)中国园林的种类及其特色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八)大壮与适形(2 学时)中国建筑的色彩、形体和空间中国建筑的美学基础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九)大匠之学(2 学时)庄子的技术思想及其创新思想庄子论创新中国历代科学家的文化素养历代科学技术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十)大匠之路(2 学时)中国历代科学家的文化素养历代科学技术的代表著作及其思想(十一)中国工程图学的兴衰(2 学时)周易 “制器尚象”的科学价值宗炳的透视理论及其图学思想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绘画艺术对工程图学的促进与影响徐光启及其几何原本的翻译徐寿父子及其器象显真(十二)秦俑学及其科学成就(2 学时)

38、秦陵兵马俑秦兵马俑的文化内涵秦俑学的研究及其进展107(十三)汉字科技史的研究与进展(2 学时)科技训诂(十四)中国历代科技文献引端(2 学时) 先秦的科技文献两汉的科技文献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献隋唐的科技文献两宋的科技文献元明清的科技文献(十五)风水是耶?非耶?(2 学时)(十六)红星乱紫烟辉煌的中国冶金史(十七)大哉言数(2 学时)易学与数学邵雍、莱布里茨与现代科学周易中的数学(十八)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2 学时)中国科学的传统与未来为中国科学的复兴而斗争八、教材及参考书中国工程图学史,刘克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版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刘克明,巴蜀书社,2004 年

39、12 月版墨子闲诂,孙诒让,中华书局庄子集解,王先谦,中华书局九、考核方式笔试108世界文明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世界文明史专题 Topic With History of World Civilization二、课程编码 1410061三、学时与学分 32/2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各主要文明单位及其主要文明发展进程,文明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主要文明成果和遗产。在全球化趋势日益突显的情况下,文明的融合和冲突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它是挑战还是机遇?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如何应对、如何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文明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0、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本课程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历程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从中得出理性的结论。六、适用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世界文明史专题导言(2 学时)人类与人类文明怎样理解文明文明的发展与交流及其冲突(二)古埃及文明(2 学时)古埃及文明的新生古埃及文明的时空背景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古埃及的造型艺术古埃及的科技成就(三)两河流域文明(2 学时)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异同无言的土丘两河流域文明的发现苏美尔时代古巴比伦时代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文明(四)古印度文明(2 学时)109印度河文明的发现:哈拉巴文明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佛教及其外传印度教的发展与佛

41、教的衰落伊斯兰教文明对印度社会的渗透古印度文明成就(五)希伯来文明(2 学时)从“河间之地”来到“ 应许之地 ”大卫与希伯来统一王国的建立从国家分裂到失去家园犹太教的基本思想犹太复国主义与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六)古希腊文明(3 学时)爱琴海边的迷宫(米诺斯文明)圆顶墓和狮子门(迈锡尼文明)斯巴达城邦军营式的社会雅典城邦独特的民主政治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明成就(七)古罗马文明(2 学时)古罗马文明的时空背景古罗马的文学、哲学和法学古罗马的艺术和科学成就基督教的起源和演变(八)中世纪欧洲文明(3 学时)欧洲民族大迁徙和日尔曼国家的建立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法、德、意三国的雏形庄园和城堡骑士制度和骑士精神基督教教会和十字军东征城市:中世纪的花朵教育和大学银行议会制度的雏形中世纪欧洲的文学、艺术和科技(九)伊斯兰文明(2 学时)地理位置和居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