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026245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 2016-2017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规定位置。2. 1-4、6-9、12-14、18-20 小题的答案按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其余小题的答案均在答题纸上作答。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 I 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阅读(红楼梦节选) 1.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形体,容貌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有才华且不拘礼节的样子 )可怜辜负好韶光(这里指“可惜”)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举止轻佻放荡

2、 )行为偏僻性乖张( 行为性情不合情理、违背世俗) 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到也便宜(方便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皱眉头)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疲惫、懒惰)人物。态生两靥之愁(脸颊上的酒窝)A. B. C. D. 【答案】C2. 宝黛初见一节中,“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下面哪一句诗对这“一惊一笑”概括得最准确( )A.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B.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C.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D.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答案】A- 2 -【

3、解析】试题分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照应第一回的“木石前盟”,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是通过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在感情上的默契,为后来两人的爱情张本。一惊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地位、性格而产生的不同心理。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红楼梦内容了解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3. 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黛玉对

4、自己读书的回答前后矛盾。下列解说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甲)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乙)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A. 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后来小心更正。B. 改口反映了黛玉的机警、聪明和细心。C. 对贾母之言是出自亲情,对宝玉之言则出自谦虚。D. 反映了黛玉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答案】C4. 对小说中贾宝玉“摔玉”这一举动的思想意义,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5、体现了贾宝玉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世俗观念的挑战。B. 体现了贾宝玉对林妹妹的喜欢和爱慕之情。C. 体现了贾宝玉反叛封建宗法制度和天命迷信、渴望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率真叛逆性格。D. 体现了贾宝玉在府中身份特殊,恃宠而骄、顽皮任性的性格。【答案】C- 3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B 两项分析判断不全面;D 项“爱慕之情”判断为时尚早。5. 填空题(1)宝黛二人“木石前盟”前世已定,宝玉前世曾是赤霞宫的_,日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的_,这株仙草受天地精华,脱去草胎木质换成人形,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心中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的心意。“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

6、无暇。若说没有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词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_。(2)“_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开卷诗。“_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弃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居于赤霞宫中。因有红尘之念,后被空空道士、渺渺真人念咒变成一块美玉带入红尘,在富贵温柔之乡上演了一出“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最终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后来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句诗中的“山中高士晶

7、莹雪”指的是 _ 。(3)“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文字写的是_,她的形象特点是:柔美多情、_、聪颖多才。【答案】 (1). 神瑛侍者 (2). 絳珠仙草 (3). 林黛玉 (4). 满纸荒唐言 (5). 女娲 (6). 薛宝钗 (7). 林黛玉 (8). 多愁善感(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书院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书院这个名词成为私人讲学的代表,是从朱熹开始的,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

8、校则起自唐代。从唐末到 20 世纪初年,书院教育持续了 1000 多年。一个制度能维持这么久,那么它的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 4 -“私人讲学”这四个字其实是一个很现代的名词。因为在传统中国,公私的分别并不像现代这么清楚。唐末社会崩溃,世家大族早已陵夷,中央政令不行,原有的庙学教育也跟着衰落不振,于是便有了私人创办家族学校之举。其实私人教学,至少源始于孔子,但以家族之力来创办学校,招收学生,延聘师儒,却是以前少有的事。从传统教育的立场来说,私人兴学不外是在官学崩溃的时候,模仿其体制和规模,继续其功用,并没有取代官学的意思或目的。这样的私人教育当然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但是在发扬儒家

9、的“为己之学”或宋明理学的思想方面,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讲学的风气以及制度化当然要归功于书院,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往往依附书院而发扬光大。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十分光辉的发展。西洋中古学术的发展往往依附于大学,迨文艺复兴,则“学院”兴起,日渐取代大学。而到了启蒙时代,沙龙更成了新思想的温床。可见学术的发达往往和思想家荟萃的场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言之,书院是宋明以来儒学发达的制度上的保姆。政府对于书院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很清楚的,因此有数次毁灭书院的纪录。也因此作为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得以发展出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它继续不断更新,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我们对东林书院和它所代

10、表的实践精神的神往,无非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理想。唯其独立而有尊严,唯其尊严而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书院在各地发展的过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不断地和地方既有文化特色产生交流。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先此当然有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但中国疆土自元以来,扩张得特别快,再加上外族入主中国,所以在整合各种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过程里,教育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总之,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从宋元以来,替中国维持它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命脉的实在是这种文化上的弹性和教育、思想上的包容性。书院至少在充分官学化以前是这种文化命脉的

11、主要机构。(摘编自朱汉民 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个制度如果能维持长久,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贡献,持续了 1000 多年的书院教育,其贡献也一定不会小。B. 私人创办家族学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政治等影响外,还跟教育自身的衰落不振有一定的关系。- 5 -C. 在传统中国,公私分别并不清楚,私人教学,至少起始于孔子,但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却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D. 书院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在发扬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书院也是中国古代一些思想

12、家荟萃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明以来儒家学术的发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B. 西方中古学术的发展历程,不同于中国的形式,而是从大学到“学院”,到了启蒙时代,很多新思想则来自于沙龙。C. 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这种角色有时不被政府所接纳,因而也会招来官方打压。D. 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从宋代开始,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这有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整合。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书院机构和书院制度,不是自古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私人教学的现象则远比书院机构出现得早。B. 中国古代的私人教育,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

13、在体制、规模和功用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官学色彩。C. 作为官学教育的辅助,书院慢慢发展出特立独行的性格,能代表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思想,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D. 在舍弃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书院教育依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并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成为中国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答案】6. C 7. D 8. D【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要求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章信息能力。D 项,原文表述是:“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可见,“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的表述有误。- 6 -8.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要求是“根据原文内容,下

14、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 项,原文表述“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可见书院教育并不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比如本题 D 项,原文表述“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可见书院教育并不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5、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经济学家杨敬年在 2016 年 9 月 4 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杨敬年 1908 年出生在湖南汨罗。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 10 岁时改嫁。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到 1932 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 1945 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

16、学专业”。1948 年,40 岁的杨敬年在 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1974 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1976 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文革”结束后,到 1979 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研工作时,杨敬年已 71 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 20年。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在被迫离开讲台的 22 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 7 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 180 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所有这些几乎都不

17、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人。该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 7 -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近代来,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90 岁时,杨敬年翻译了 74 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他在发言稿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 11 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 3 点到 7 点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到

18、2016 年已是第 16 次印刷,共发行了 7.2 万册。杨敬年在晚年写的人性谈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本问题: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人性有善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却始终在“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整个世界对话?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杨先生 70 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

19、不晚,不仅是我的,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学生赵津说。(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相关链接:杨敬年说:“我的年龄是 100 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 70 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 30 岁。”百岁之年,杨敬年又出版了 27 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韦承金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 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B. 天津即将解放之时,

20、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憎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C. “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过任何抵抗,只是默默工作。D. 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8 -10. 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11. 文中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你对“以义制命”的理解与认识。【答案】9. B 10. 淡泊名利,热爱工作。对自己的译著,没署名,很少报酬,他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21、”。刻苦勤奋。翻译国富论时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长。坚定执着。面对动荡的时代和破碎的家庭,他坚守自己对事业的热爱。热爱祖国。放弃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 11. 杨敬年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 20 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来。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一生追求学术)即便遇上动荡岁月,(遭遇挫折)他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解析】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

22、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 ACD 理解出现偏差。10. 试题分析:从淡泊名利、刻苦勤奋、坚定执着、热爱祖国的角度进行概括,然后列举文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学%11. 试题分析:注意对“以义制命”的理解,应该是一生坚持工作,坚持研究,可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如:杨敬年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 20 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来;一生追求学术;即便遇上动荡岁月,他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

23、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 “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 9 -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 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 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 亮 持 国 名 器 视 如 己 物 向 者 公 亮 官 越 占 民 田 为 郡 守 绳 治 时 巩 父 易 占 亦 官 越 深 庇 之 用 巩 私 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侍

24、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谕朕意。”绘曰: “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注 内侍 :皇上之近侍机构,其长官称“内侍监” 馆阁:宋代国家藏书机构;台省:指政府

25、的中央机构。(宋史杨绘传,有删节)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B.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C.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D. 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

26、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B. 卿,在古代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但只能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C.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D. 致仕,指官员退休或辞职归家。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 10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绘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爱读书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B. 杨绘很有个性。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C. 杨绘坚持己见。杨绘认

27、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D. 杨绘仕途坎坷。虽然少时就才华出众,却因年纪小而不被执政官员任用;后来入朝为官时,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的奏议而被解职调任。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2)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答案】12. C 13. B 14. B 15. (1)(杨绘)于是把当地耍猴的叫到公堂(法庭)来盘问,一审讯,他们全都招供了,兴元府的人都佩服他(断案)英明(或“聪明”)。(2)朝廷中央机构里的官员,都是朝廷向来用俸禄供养的人,你却不派遣

28、他们,难道只能派这些宦官吗?【解析】宋史杨绘传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元朝末期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识记了解情况。B 项,“卿”字用为第二人称“你”时,表尊敬或爱意,不仅仅“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还可以用于朋友、夫妻之间,表示爱称。如:成语“卿卿我我”;卫人谓之庆卿史记刺客传;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孔雀东南飞。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1.穿针引线法。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 11 -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

29、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面: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鼐、方苞、刘大櫆)。2.联想法。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3.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因此要长期坚持。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

30、文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能力。B 项,错在“对他失去信任”。由皇帝对滕甫的一番话可以看出,解除他的谏官职务,并不是对他失去了信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他。帝诏甫曰:“绘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时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原则,整体理解把握句子大意,推敲关键词的意思。本题,(1)“戏沐猴者”,耍猴的人;“诘于庭”是倒装,诘,盘问;“一讯具伏”伏,招供。(2)“素”,向来;“不之遣”为倒装“不遣之”;“顾”,难道;“独”,只;中人,宦官。参考译文:杨绘,字元素,是绵竹人。年轻就机敏出众,读书

31、时一目五行,名声遍闻西州。进士考试时考了第一等,做了荆南通判。做了开封推官,遇到事情解决起来都很顺利,一下子就解决了,众官吏都怕整天时间不够,而杨绘未到中午一概能把问题解决。宋仁宗爱惜他的才能,想把他破格任为侍从官员,但主管官员见杨绘年少,就没有任用他。- 12 -从前曾公亮在越地做官时,霸占民田,被郡守依法惩办,当时曾巩的父亲曾易占也在越地做官,曾多方包庇他。现在任用曾巩,是为了报私情啊。”皇帝为此搁置下了那份任命。杨绘也被解除了谏官的职务,改任侍读职务,杨绘坚决拒绝赴任,滕甫把杨绘的态度告诉了皇帝。皇帝诏见滕甫说:“杨绘抗命不受的心意孤高深远,他在朝中行事孤立无援,却不畏权势,知道自己要做

32、的事没有不去做的。我一见就很赞许他的忠诚,把他提拔安置在言官的位置上,我对他信任也算深厚了。今日免除他谏官的职务,是因为很难处理他与宰相并立于朝堂的轻重问题,姑且令他稍微回避一下,你一定向他说明白我的意思。”杨绘说:“谏官的话不能被采纳就该离开,御前讲席也不是我姑息停留之地。”最终也没有接受侍读的职务。没过一个月,又开始做谏院的官职,擢拔为翰林学士,做了御史中丞。当时王安石当权,贤士多辞职离任。杨绘说:“老练成熟的人,不可不爱惜他们。当今旧臣多托病请求离去,范镇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五都辞职回乡,陛下难道不考虑其中缘故吗?”免役法推行后,杨绘上书陈说它的十大要害。王安石让曾布上奏章

33、解释他的改革学说,杨绘固执地坚持以前的观点,于是被罢为侍读学士、亳州知州。元祐初年,又任天章阁待制。去世时,六十二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远怀舍弟颖、观等 杜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 ,花萼尚萧疏。- 13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注】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错莫:纷乱昏暗。第三人称代词,他(们)。(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

34、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愁情。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最后两句又是如何表达感情的?【答案】(1)CE(2)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其乐融融,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附:如果答“对比的手法,用过去的

35、亲人欢聚与今日的天各一方作对比,抒发了兄弟分隔的悲伤之情”也可给分,但若不是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的,只是立足于这两句来分析,则不得分。全诗的角度,是虚与实、昔与今的角度,着重于以虚写实。)【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怀才不遇”的忧愤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E 项,“虽无一字直写思念”有误,“忆渠”属于直接抒情。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

36、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4 -(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出师表中,为保证“兼听则明”,避免“偏听则暗”,诸葛亮劝谏后主发扬先帝品德,广纳雅言的句子是:“_。”(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 (3)蜀道难中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高峻,行人过岭时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传神细节的诗句是:“_。” (4)登高一诗,浸透着杜甫人生遭际之悲,其中“_”两句写尽了诗人漂泊天涯、老病孤愁的惆怅凄凉。(5)登高一诗中从空间的角

37、度描绘出雄浑壮阔的长江秋景,同时流露出韶光易逝,自己一事无成的些许伤感的两句是:“_。”【答案】 (1).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2).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名句默写题难度不大,但考生很容易出现会背但不得分的现象,原因就是写了错别字,比如本题中的“宜”、“湍”、“喧豗”、“砯崖”、“壑”、“扪参”、“膺”、“常”、“萧”等字,尤其要注意书写。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8.

3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5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穆永梅表示,南干渠所有分水口的检修阀、调流阀、流量计全部采用的是钢制管材,可做到滴水不漏。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

39、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南辕北辙,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地以创业成败论英雄,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A. B. C. D. 【答案】A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此处望文生义,不妥;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只用于两者之间,此句误用于三者之间;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符合语境。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此处不

40、合语境。运用正确,所以选 A。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16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19

4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B.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一个唱歌的美国诗人鲍勃迪伦,诺奖评委会虽然已经给出了颁奖的理由,可很多人还是有所质疑。C.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D. 今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实施保护草原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提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标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

42、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A 项,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于独特创造,对起到作用”。B 项,关联词的语序不当,应将“虽然”提到“诺奖评委会”的前面;C 项,句式杂糅(正确表达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这一核心命题”或“以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

43、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 17 -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11、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20.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再好的规则大家都不去遵守,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讲规则、培养规则意识是

44、法治社会必需的主体意识 ,也可以说,法治意识其实就是规则意识。 环顾我们的四周,普遍存在着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小到闯红灯、破坏公物,大到踩踏法律红线等,漠视规则的行为屡见不鲜。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会导致社会陷入无序状态。A. 一旦 就 所以 若 则 也许B. 如果 也 因此 但 却 那么C. 倘若 就 因而 若 竟然 就D. 假如 那么 可见 但 甚至 也许【答案】B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无根萍是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它本来不具备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反而生机蓬勃地开拓出一个广袤的萍的世界。无根萍生存之道

45、有两大绝招。它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在 36 小时内长出一个新的植物体。第二个绝招是不断“缩小”“退化”。一般生物是顺向演化的,但无根萍。演化到最后阶段,它几乎简化成了“一团细胞”,花只剩一枚雄蕊和一枚雌蕊。这种简单的构造使它更容易大量复制繁殖和传播。【答案】但它不但没有走向衰退和灭绝;第一个绝招是快速生长繁殖;是逆向演化的。- 18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

46、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四、写作22. 阅

47、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法官与小聂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有关赡养费。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激烈讨论。对于此事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坚守孝,方为善子女因各种借口拖欠对老人赡养费的支付如今已屡见不鲜。今日,小聂一案的判处却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自身亦拮据的情况下,能放弃对父母的赡养

48、吗?法院的判决已给出明确答- 19 -案:坚守孝,方为善。从最浅层的方面看,小聂交付赡养费,本就是对法律规定义务的遵守与履行。这一点不论孝顺与否,作为公民便应当做到。由此看来,法院的判决不仅必须,而且正确。但交付赡养费仅仅是单纯的义务履行吗?答案是否的。这种行为的背后,更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与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试问一个连赡养父母的责任都拒绝担负的人,如何让他负起工作上的责任?一个连按时交付赡养费都无法做到的人,该让人如何相信他的信用?且不论父子间的恩情,但从父亲为他提供从小长大的物质保障而言,在父亲年迈之时对其进行赡养,本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推脱的,而小聂的失信行为换来工作、生活的阻碍,只能说是法院对其失责失信行为的正当告诫。或许有人会认为,小聂本就经济困难,支付赡养费还需借钱,这一判处太不近人情。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法院的判决不仅是对小聂的警醒,更是对全社会的告诫。人情不应体现在对恶劣行为的从轻判决,而应体现在对孝顺的最好履行。而且,讨论是否应赡养父母,本就是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