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499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203)一、学科概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以及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学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着重研究计算机用于各个领域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几十年来,本专业内容发展迅速,已从单纯处理数据发展到处理数据、媒体和技术,从科学计算拓展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现代社会各个部门和现代生活各个方面。二、培养目标培养又专又红,德、智、体全面发展,能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研制计算机应用系统
2、软硬件支撑平台及进行大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了解相关的边缘学科。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能从事科技开发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师。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身体健康。三、研究方向A、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B、智能教育软件与多媒体技术C、计算机网络 D、并行计算E、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学习年限为 3 年,应修 34 学分。第一年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二年以应用研究实践为主,辅以课程学习;第三年以作论文为主。五、课程设置(祥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六、培养方式与方法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专业课程的
3、教学一般是课堂讲授并辅以上机实践,某些课程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讲授、课题设计、讨论班、导师个别指导与研究生自学,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特长和才能。根据各自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鼓励冒尖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进行开拓性研究;组织研究生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能力。七、学位论文在第二学年内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完成调研和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使用价值,并有创新性。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省级以上(包括省级)刊物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或参加一项应用
4、项目的开发(完成其中一项子任务,并通过省级鉴定)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00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任课教师姓名及职务是 否学位课科 学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与 实 践 0811201自然辩证法 0811203一 4 80 3 政法学院 学位课公共课必修课 外 语 0811204 一、二 4 160 4 外语学院 学位课组合数学 0841207 一 3 60 3 陈祥恩 学位课算法设计与分析 0841208 二 3 60 3 王治和 学位课基础理论课计算机系统结构 0841209 二 3 60
5、 3 冯百明 王小牛 学位课数据库新技术 0851230 三 3 60 3 王治和 学位课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0851231 四 3 60 3 王治和 学位课A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0851232 一 3 60 3 任小康 王治和 学位课多媒体技术 0851233 三 3 60 3 任小康 学位课人工智能 0851234 四 3 60 3 任小康 学位课B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0851232 一 3 60 3 任小康 王治和 学位课新一代互联网-IPV6 0851235 三 3 60 3 党小超 学位课计算机网络安全 0851236 四 3 60 3 党小超 学位课C计算机网络 0851237 一 3
6、 60 3 党小超 马满福 学位课现代并行计算机原理 0851238 三 3 60 3 冯百明 学位课分布计算系统 0851239 四 3 60 3 冯百明 学位课D计算机网络 0851237 一 3 60 3 党小超 马满福 学位课计算几何 0851240 三 3 60 3 张贵仓 学位课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 0851241 四 3 60 3 张贵仓 学位课必修课E计算机图形学 0851242 二 3 60 3 张贵仓 赵学峰 学位课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0860230 任意 3 60 2 任小康面向对象技术 0860231 任意 3 60 2 冯百明数据库设计 0860232 任意 3 60 2
7、 王治和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0860233 任意 3 60 2 蒋 芸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0860234 任意 3 60 2 张贵仓高级操作系统 0860235 任意 3 60 2 党小超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 0860236 任意 3 60 2 党小超数据库系统实现 0860237 任意 3 60 2 王治和智能教学软件设计 0860238 任意 3 60 2 任小康并行程序设计 0860239 任意 3 60 2 冯百明专业课选 修 课 ( 任 选 四 )计算机应用新技术专题 0860240 任意 3 60 2 马满福等教 学 实 践 任意 1总 学 分 34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501 -计
8、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教 学 大 纲课程名称:组合数学课程编号:0841207(详细内容见应用数学专业)课程名称: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编号:0841208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任课教师:王治和考核方式:考试(书面测验、课程论文)说 明: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的主要内容为算法设计思想和算法复杂度分析,包括分治与平衡、动态规化、贪心法、回溯法、分枝界限等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介绍和相关典型实例的设计与分析。教学内容:一、引论1算法的概念2时间复杂度3空间复杂度4算法复杂度的表示二、分治与平衡1基本思想2分治与平衡运用中注意的问题3方法举例三、动态规化
9、1基本方法2最佳折半查找树3资源分配4作业调度5货郎担问题四、贪心法1基本思想2背包问题3作业调度五、回溯法1基本思想2八皇后问题六、分枝界限1基本思想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02 -2分枝的选择与丢弃3实例设计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1王晓东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01.01.2A /Prof.Georgy Gimelfarb Dr.MarkWoilson Mr.Andrew MacGibbon COURSEBOOK for COMPSCI.220FT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
10、cience Tamaki Campus University of Auckland 2001.3朱振元 朱辰 数据结构教程 面向对象实现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07.01.课程名称: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编号:0841209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三学期任课教师:冯百明 王小牛考核方式:考试(书面测验、课程论文)说 明:计算机系统结构是一门阐述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划分设计技术的基础课。其内容覆盖面广,包括从单机系统到多机系统、从顺序计算到并行计算、从集中式处理到分布式处理、从微型机到巨型机、从传统计算机到现代计算机的广泛内容。教学内容:一、概论1计算机的组成和层次结构抽象
11、2软件系统 3硬件系统4计算机性能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二、处理器1处理器的组成2寄存器3指令周期三、指令系统 1软件和硬件接口2指令表示3指令集的设计4过程调用的支持5数组和指针四、运算器1数的表示和算术逻辑运算单元2加法和减法3逻辑运算4算术逻辑运算单元5乘法运算6除法运算7浮点数运算五、单处理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503 -1流水技术和超流水技术2超标量技术3超长指令字技术4中断、陷阱5微程序技术六、多级存储技术1概述2内部存储器3外部存储器4存储器管理七、输入输出系统1外部设备2I/O 模块3可编程 I/O4中断控制 I/O5直接存储器访问(DMA)6I/O 通道7外部接口8并行处
12、理9概述10处理机互联结构11并行向量处理机(PVP)12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13多对称处理机(SMP)14集群系统15Cache 的一致性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M. Morris Mano. Computer System Architecture. 清华大学出版社。2William Stallings.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sture: Designing and Performance. 清华大学出版社。课程名称:数据库新技术课程编号:0851230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三学期任课教师:王治和考核方式:考试(书面测验、课程
13、论文) 说 明:数据库系统是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处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是现代计算环境中的一个核心成分。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系统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引人注目。有关数据课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本课程的目的是在介绍若干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讨论数据库研究中的新进展核心的数据库应用。教学内容:一、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04 -1集中式系统2客户服务器系统3并行系统4分布式系统5网络类型二、客户机/服务器系统1 “分布计算”概念2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3C/S 系统的体系结构4C/S
14、 系统的管理问题三、并行数据库1引言2I/O 并行3查询间并行4查询内并行5操作内并行6操作间并行7并行系统设计四、分布式数据库1分布式数据存储2网络透明性3分布式查询处理4分布式事物模型5提交协议6协议器选择7并发控制8死锁处理9多数据库系统五、面向对象数据库1新的数据库应用2面向对象数据模型3面向对象的语言4持久化程序设计语言5持久化 C+系统六、对象-关系数据库1嵌套关系2复杂类型和面向对象3与复杂类型有关的查询4复杂值和复杂对象的创建5面向对象数据库与对象-关系数据库的比较七、ODBC 技术1中间件2ODBC 概念和作用3ODBC 的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505 -4ODBC 接口
15、5ODBC 的符合性级别6ODBC API 与 SQL CLI八、特别的话题1安全性和完整性2标准化性能基准程序3性能调整4数据库中的时间5用户界面6主动数据库九、高级事务处理1远程备份系统2事务处理监视器3高性能事务系统4长事务5实时事务系统6较弱的一致性级别7事务工作流程图十、新的应用1决策支持系统2数据分析3数据挖掘4数据仓库工程5空间和地理数据库6多媒体数据库7移动性和个人数据库8信息检索系统9分布式信息系统10World Wide Web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1Abraham Silberschatz.DATABASE SYSTEM CONCEPTS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02.0
16、1.2丁宝康 董健全 数据库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09.01。3Patrick ONeil Elizabeth ONeil. DATABASE Principles, Proframming, and Performance (Second Edition).4Abraham Silberschatz Henry F.Korth S.Sudarshan. DATABASE SYSTEM CONCEPTS (Third 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03.01.课程名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课程编号:0851231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四学期任课教师:王治和西
17、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06 -考核方式:考试(书面测验、课程论文)说 明:Course explores the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of data mining,a promising and frontier in database systems and new database applications .Data mining ,also popularly referred to as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is the automated or convenient extraction
18、of patterns representing knowledge implicitly stored in large databases ,data warehouses ,and other massive information repositories.教学内容:Chapter 1 Introduction 1What Motivated Data Mining?Why is it important?2So,What is Data Mining?3Data MiningOn What Kind of Data?4Data Mining functionalities What
19、Kinds of Patterns Can Be Mind?5Are All of the Patterns Interesting?6Classification of Data Mining Systems.7Major Issues in Data MiningChapter 2 Data Warehouse and OLAP Technology for Data Mining1What Is a Data Warehouse?2A Multidimensional Data Model.3Data Warehouse Architecture.4Data Warehouse Impl
20、ementation.5Further Development of Data Cube Technology.6From Data Warehouse to Data Mining.Chapter 3 Data Preprocessing1Why Preprocess the Date?2Data Cleaning 3Data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4Data Reduction . 5Discretization and Concept Hierarchy Generation Chapter 4 Data Mining Primitives,Lan
21、guages,and System architectures1Data Mining Primitives:What Defines a Data Mining Task?2A Data Mining Query Language.3Designing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Based on a Data Mining Query Language.4Architectures of Data Mining Systems.Chapter 5 Concept Descrip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arison.1What I
22、s Concept Description?2Data Generalization and summarization-Based Characterization.3Analytical Characterization:Analysis of Attribute Relevance.4Mining Class Comparisons: Doscriminating between Different Class.5Min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asures in Large Databases.6Discussion.Chapter 6 Mining
23、association Rules in Large Databases1Association Rule Mining.2Mining Single-Dimensional Boolean Association Rules from Transactional Databases.3Mining Multilevel Association Rules from Transaction Databases.4Mining Multidimensional Association Rules from Relational Databases and Data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507
24、-Warehouses.5From Association Mining to Correlation Analysis.6Constraint-Based association Mining.Chapter 7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1What Is Classification? What Is Prediction?2Issues Regarding Classification and Prediction.3Classification by Decision Tree Induction.4Bayesian Classification.5Cl
25、assification by Backpropagation.6Classification Basedon Concepts from Association Rules Mining.7Other Classification Methods.8Prediction.9Classifier Accuracy.Chapter 8 Cluster Analysis1What Is Cluster analysis?2Types of Data in Cluster Analysis.3a Categeorization of Major Clustering Methods.4Partiti
26、oning Methods.5Hierarchical Methods.6Density-Based Methods.7Grid-Based Methods.8Model-Based Clustering Methods.9Outlier Analysis.Chapter 9 Mining Complex Types of Data 1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Mining of Complex Data Objects.2Mining Spatial Databases.3Mining Multimedia Databases.4Mi
27、ning Time-Series and Seqrence Data.5Mining Text Databases.6Mining the World Wide Web.Chapter 10 Applications and Trends in Data Mining 1Data Mining Applications.2Data Mining System Products and Research Prototypes.3Additional Themes on Data Mining.4Social Impacts of Data Mining.5Trends in Data Minin
28、g.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r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1.05.012DATABASE PROCESSING Fundamentals,Design &Implementation Seventh Edition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1.03.01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08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编号:0851232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29、任课教师:任小康 王治和考核方式:考试(书面测验、课程论文)说 明: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应用十分重要的基础领域,同时也是一个面向应用的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应用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及工具,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的各类计算机应用问题,如企业或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应用软件等。重点培养学生研制、开发和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教学内容:一、绪论1引言(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2)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3)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2数据模型(1)数据模型的要素(2)概念模型(3)数据模型3数据库系统结构(1)数据库
30、系统的模式结构(2)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4数据库管理系统(1)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组成(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5数据库工程与应用(1)数据库设计的目标与特点(2)数据库设计方法(3)数据库设计步骤(4)数据库应用二、关系数据库1关系数 据库概述2关系数据结构3关系的完整性4关系代数(1)传统的集合运算(2)专门的关系运算5关系演算(1)元组关系演算语言 ALPHA(2)域关系演算语言 QBE6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509 -三、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 SQL1SQL 概述(1)SQL 的特点(2)SQL 语言的基本概念2数据定义(1)定义、
31、删除与修改基本表(2)建立与删除索引3查询(1)单表查询(2)连接查询(3)嵌套查询(4)集合查询(5)小结4数据更新(1)插入数据(2)修改数据(3)删除数据5视图(1)定义视图(2)查询视图(3)更新视图(4)视图的用途6数据控制7嵌入式 SQL(1)嵌入式 SQL 的一般形式(2)嵌入式 SQL 语句与主语言之间的通信(3)不用游标的 SQL 语句(4)使用游标的 SQL 语句(5)动态 SQL 简介四、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1数据依赖(1)关系模式中的数据依赖(2)数据依赖对关系模式的影响(3)有关概念2范式(1)第一范式(1NF)(2)第二范式(2NF)(3)第三范式(3NF)(4)BC
32、 范式(BCNF )(5)多值依赖与第四范式(4NF)3关系模式的规范化(1)关系模式规范化的步骤(2)关系模式的分解五、数据库安全性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10 -1安全性(1)安全性控制的一般方法(2)ORACLE 数据库的安全性措施2完整性(1)完整性约束条件(2)完整性控制(3)ORACLE 的完整性3并发控制(1)并发控制概述(2)并发操作的调度(3)封锁(4)死锁和活锁(5)ORACLE 的并发控制4恢复(1)恢复的原理(2)恢复的实现技术(3)ORACLE 的恢复技术5数据库复制与数据库镜象(1)数据库复制(2)数据库镜象六、数据库设计1数据库设计的步骤2需求分析(1
33、)需求分析的任务(2)需求分析的方法(3)数据字典3概念结构设计(1)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与步骤(2)数据抽象与局部视图设计(3)视图的集成4逻辑结构设计(1)E-R 图向数据模型的转换(2)数据模型的优化(3)设计用户 子模式5数据库物理设计6数据库实施7数据库运行与维护七、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例1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产品概述2SQLServer3ORACLE4SYBASE5网页数据库的开发八、数据库技术新进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511 -1数据库技术发展概述2数据模型及数据库系统的发展(1)第一代数据库系统(2)第二代数据库系统(3)新一代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和发展3数据库技术与其它相关技术相结
34、合(1)分布式数据库(2)并行数据库(3)多媒体数据库(4)主动数据库4面向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新技术(1)数据仓库(2)工程数据库(3)8.4.3 统计数据库(4)空间数据库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1数据库系统基础(冯玉才)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教育出版社。3石树钢、郑振楣,关系数据库系统, 清华大学出版社。课程名称:多媒体技术课程编号:0851233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三学期任课教师:任小康考核方式:考试(书面测验、课程论文)说 明: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 使计算机具有了类似于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所有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和丰富的信息表现能力,
35、 极大地改变了计算机的形象和使用方式, 多媒体技术和与之相关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 , 改变了人们的交互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 它的进一步发展, 将会产生计算机、电视、通信等信息产业的聚合 , 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加速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普及, 使社会向信息化方向更快地过渡 , 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和应用的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主要方法和实用技术, 为学习并掌握多媒体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应用技术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学习并掌握多媒体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应
36、用技术。教学内容:一、概述1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多媒体技术的发展3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的组成4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二、媒体及媒体处理 1文字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12 -2语音和音乐 3数字图象4动画5数字视频 6超文本及超媒体技术 三、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 1概述2预测编码3变换编码4统计编码5其他编码6静态图象压缩编码标准 JPEG7动态图象压缩编码标准 MPEG8电视电话/电视会议编码标准 H.261四、多媒体硬件1概述2光存储设备3输入输出设备4视频卡5音频卡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五、多媒体编程技术1使用媒体控制接口(MCI) 2MCI 指令及其使用 3MCI,VBX 编程技术
37、4多媒体 Apl 函数的使用 5API 函数调用规则6多媒体 API 函数7使用 OLE 开发多媒体应用程序及制作 VBX 控制接口六、系统开发和应用知识1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的设计2CAI 的特点和模式3CAI 课件的设计和实现 4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创作 5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创作流程七、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开发1视频会议系统的结构及标准2综合业务多媒体终端的设计和实现 3VC-1000A 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综合业务多媒体终端的软件 5多点控制单元 MCU MCU 的结构原理 6MCU 控制下的多点会议建立过程 7视频会议系统的控制8视频会议系统的服务质量(QOS)及资源 管理计算机应用
38、技术专业- 513 -9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保密 10视频会议系统安全保密结构框图八、多媒体数据库及基于内容检索1多媒体数据的管理问题2多媒体数据库体系结构3多媒体数据库基于内容检索 4基于内容检索系统的体系结构5基于内容检索系统的关键技术6基于内容检索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九、多媒体通信技术与广播系1多媒体通信网络概况、分布式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内容2多媒体终端技术简介、数字音频与数字视频广十、虚拟现实1系统的构成与评价2VRML 技术简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多媒体技术(高级) 钟玉琢暂定。2胡晓峰等编著,多媒体系统原理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3吴乐南等编著,多媒体及其相关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东
39、南大学出版社,1996。4李智渊等编著,多媒体的原理、技术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5高 文著,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6蔡士杰等编译,连续色调静止图象的压缩与编码-JPEG,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课程名称:人工智能课程编号:0851234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四学期任课教师:任小康考核方式:考试(书面测验、课程论文)说 明:人工智能是主要研究解释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以展现某些近似于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系统。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也为某些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等所关注。人工智能学科
40、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教学内容:一、绪论1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2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二、搜索技术1盲目搜索2启发代搜索三、人工智能中常用推理方法简介1归结推理方法2不确定推理和非单调推理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14 -3DF 推理方法四、知识表示1状态空间2语义网络框架谓词等知识表示方法。本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表示方法,本章内容属本课程的重点之一。五、问题求解技术1消解原理,通用问题求解系统 2规则演译系统六、机器学习1机器学习的概念、策略2几种较成熟
41、的学习方法七、专家系统1专家系统的概念2专家系统开发环境简介八、机器人规划1机器人规划的基本技术、策略。九、Agent 简介1Agent 的基本内容2Agent 发展动向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蔡自兴,徐光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年 8 月。2李凡长、沈勤祖、郑家亮:人工智能原理、方法、应用 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7 年 3月。3何华灿主编:人工智能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课程名称:新一代互联网IPv6课程编号:0851235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四学期任课教师:党小超考核方式:书面测验说 明:IPv6 是“互联网协议第六版”的缩写。IPv6 是由
42、 IETF 设计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目的是取代现有的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v4) 。现在大多数使用的互联网协议 IPv4 是现在看来已经露出很多弊端。最为重要的事,现在的互联网(IPv4)已经面临的是短缺的问题,而这正是所有新加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所迫切需要的。IPv6 能够解决 IPv4 的许多问题,例如地址短缺。同时,IPv6 还对 IPv4 作了大量的改进,包括路由和网络自动配置等。IPv6 和 IPv4 将在过渡期内共存几年,并由 IPv6 渐渐取代 IPv4。教学内容:IPv6 地址结构介绍IPv6 路由IPv6 邻居发现机制IPv6 安全机制从 IPv4 到 IPv6 的过渡策略计算机
43、应用技术专业- 515 -IPv6 组网试验IPv6 网络建立。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1 IPv6 网络 人民邮电出版社。2 网络计算新技术 科学出版社。3 新网络协议 IPv6 清华大学出版社。4 Ipv6 网络互连一 CISCO 路由器 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编号:0851236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三学期任课教师:党小超考核方式:书面测验说 明:随着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发展,网络的应用普及率扩大,应用程度加深,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随之而来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网络服务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网络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l
44、ity)和网络信息的完整性( Intergrity) 。本课程把与之相关的几个重要的网络安全技术作一介绍。教学内容:网络安全概要安全协议传统密码学公开要密码数字签名防火墙技术其他网络安全技术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1 密码学与计算机网络安全 清华大学出版社。2 网络安全设计 人民邮电出版社。3 网络安全要素-应用与标准 人民邮电出版社。4 网络安全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编号:0851237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一学期任课教师:党小超 马满福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设计说 明: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及实现技术,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目前
45、存在的诸多网络新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本课程配合理论学习,开设相应的实践课,以更为生动、具体地了解和掌握网络实用技术。主要教学内容有:数据通信基础,介绍同步通信,异步通信,数据编码方法,调治解调器的基本原理,多路复用技术,交换技术及差错控制方法等;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介绍协议的概念,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16 -OSI 七层参考模型,TCP/IP 参考模型及各层的基本功能;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介绍各层实现相应功能时用到的各种原理和算法;局域网技术介绍局域网的标准,介质访问控制方式和高速局域网;广域网技术介绍广域网中的路由选择算法、拥塞控制及帧中继的实现方法;网络互连介绍
46、常用的互连设备及特点;最后介绍 ATM 和Internet 技术。教学内容:一、数据通信技术基础1通信基础2数据编码方法3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4多路复用技术5数据交换技术6差错控制方法二、网络协议和体系结构1协议和网络体系结构2OSI 参考模型及各层的基本功能3TCP/IP 参考模型及各层的基本功能三、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1停止等待协议2连续 ARQ 协议和选择重发 ARQ 协议3链路控制规程 HDLC4INTERNET 中的数据链路层5网络层协议规程6INTERNET 中的数据网络层7传输层协议规程8TCP/IP 协议中的传输层四、局域网技术1局域网的体系结构2IEEE802.3 标
47、准3IEEE802.4 标准4IEEE802.5 标准5高速局域网6无线局域网五、广域网技术1广域网的特点2广域网中的路由选择3拥塞控制4帧中继技术六、网络互连1网络互连的概念和分类2网络互连的层次和要求3网络互连设备4ATM 局域网仿真5IPOverATM 及 MPOA6IP 协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517 -七、ATM 技术1异步传输模式 ATM2ATM 协议参考模型3ATM 交换机4ATM 的应用八、Internet 技术1IP 地址和域名系统2Internet 的基本服务3Internet 的应用层协议4Internet 的安全5Internet 与 Intranet九、网络安全问题
48、1网络安全问题综述2常规密钥密码体制3公开密钥密码体制4报文鉴别5密钥分配6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7防火墙技术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谢希仁 编著 计算机网络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4。2. 蔡皖东 编著计算机网络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3. 胡道元 编著 计算机局域网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12。课程名称:现代并行计算机原理课程编号:0851238学 分:3总学时数:60开课学期:第四学期任课教师:冯百明 王小牛考核方式:考试(书面测验、课程论文)说 明:并行处理是发展高性能计算的关键,并行计算机是实现高性能计算的工具。并行性可以通过时间重复、资源重复、资源共享等途径来实现。并行计算机可分为共享存储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和分布式并行计算机系统。并行程序的设计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密切相关。并行程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