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英间接语言语用对比摘 要:间接语言现象广泛的存在于汉英语言中,主要通过礼貌语言、辞格、间接言语行为以及会话含义体现出来。但间接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在文化传统、民族风格以及宗教信仰等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包含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国情特色,所以中西方人在具体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以及该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功能又存在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有共知的前提,才可能推导出说话人的含意,否则会导致歧义。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论,对间接语言作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介绍间接语言的四种表达式;第三部分,将英汉间接语言语用作对比;第四部分析英汉间接语言语用存在差异的原因;第
2、五部分是结语。关键词:间接语言 语用功能 表达形式2目录一、概论 4二、间接语言的表达方式 41、礼貌语言 .42、辞格 .43、间接言语行为 .64、会话含义 .7三、英汉间接语言语用对比 71.表达形式相似,语用功能基本相同 82.表达形式不同,语用功能基本相同 83.表达形式相似,语用含义不同 94.表达形式空缺,语用功能空缺 10四、英汉间接语言语用差异的原因 11五、结语 11参考文献 123一、概论语言是人类交际最主要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心中所想,与人交流让别人懂得其义。依照语言的这一功用,语言应该是尽量的简单明了直抒意义,但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情况并不是完全如此。由于某种原因或
3、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人们有时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mplicature)。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tness)。早在本世纪 50 年代, 奥斯汀就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对语言的间接现象进行了初步描述。在修正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塞尔于 1975 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即通过施行一种言语行为来表述另一种言外之意。间接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文在分析间接语言现象表达形式的基础上, 将着重探讨中西方人在使用间接语言表达方式时存在的异同, 并
4、分析其原因。二、间接语言的表达方式间接语言现象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但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体现出来: 礼貌语言、辞格、间接言语行为及会话含义。1、礼貌语言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获得一个目的的一种方式。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越显客气有礼,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说得越直率就越带强求的语气, 越显粗鲁无礼。正如利奇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如:(1)a.Give me a pen. b. Can you give me a pen?(2)a.把门关上。 b.你能把门关上吗?以上两例中的 b 句
5、和 a 句相比,显得更得体、更礼貌。因为(1)b 句具有双重功能,它形式上是询问有无能力,而实际上是间接的请求,使听话人多了一份选择;(2)b 句中运用疑问句的形式显然比 a 句命令的口气要间接、委婉、礼貌得多。2、辞格辞格是在修饰、调整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中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作4用和特定表达形式的特殊的修辞方式或方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移就、拈连、夸张等。例如:(3)假如大家都知道 Jack is an idiot,但偏要嘲笑用反语说 Jack is a genius , 含意为“杰克非常愚蠢”。 1喜爱性反语是用不好的词句述说好的人或事物,表示喜爱、亲切、戏谑等感情。(4) peop
6、le respect grey hairs.句中的字面意义的翻译是人们尊敬灰头发。其实,懂英语的人都知道 grey hairs 是指头发花白的老人。这里用灰头发”代称老人,使语言显得含蓄、灵活、种超常规的搭配的辞格,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5) Madame Loisel now knew the horrible life of the need. But she took her part heroically.鲁瓦塞尔太太现在懂得穷人过着十分可怕的生活,但是她英勇地过上了穷人的日子。这里作者夸张地运用了形容词 horrible 和副词 h
7、eroically,表明了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感到害怕,却又不得不去面对它。这种将事实有意夸大或缩小的辞格可突出重点,引起读者的注意,还具有诙谐、幽默、讽刺等功能。 (6)He has a mansion in the country and a little place in town.他在乡下有一座大厦,在城里还有个小地方。这里作者运用克制陈述,故意以轻描淡写的言辞间接地向读者表明他有很多房产。这种有节制而又漫不经心的曲言,往往带有幽默和冷嘲的味道,可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方的印象。(7)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辱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2通过字面义“垂着一尺长的涎水”把推导出来的暗示义,资
8、产阶级一心想发财的贪婪的本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生动形象。(8)有人劝这位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七亩好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得人送你还山?”(周立波山乡巨变)这里作者运用“百年之后”和“送你还山”避开“死”和“给你送葬”,就起到了表达委婉、含蓄的作用。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胡曙中.汉英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53、间接言语行为 (indirect speech acts)话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然而,日常会话并非总是采取正面或直接的方式。为了传达特定的会话含义,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人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间接言语行为,它是间接言语的最重
9、要的表现形式。采取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借助“字面意义”间接表达“言外之意” ;听话人则从说话人的“字面意义”中推断出其间接的“言外之意” 。在塞尔看来,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根据句子的句法形式就可以推导出的间接的言外之力;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则指交际双方需要依靠所处语境和说话双方的互知背景信息来进一步推导出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例如:(9)Could you turn down the T
10、V?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询问,而实际上是一种肯定的请求,人们按照习惯可以推断出其“言外之意” 。(10)他是只老狐狸。汉语中经常以“狐狸”比喻狡猾的人,所以这句话有其特定的规约寓义“这个人是个非常狡猾的家伙” 。 。(11)A:再喝一杯茶?B:喝多了茶睡不着。对中国人来说,喝多了茶会使人精神保持兴奋状态,这是一种常识。一般情况下,人们不愿意因此睡不着而影响休息,这种认知心理状态使听话人在理解时形成假设“B不愿意睡不着” 。并且得出结论“B不再喝茶” 。(12)A: Am I invited to the meeting? B: Your essay is too long.这时B的会话隐含非常明
11、白:你没被邀请。但B为什么不直接说“No, you arent.”呢?因为,相信A可以理解“文章太长是违反规定的”这个预设,并能推出由此引出的结论,因此没必要说明;而且B相信说得太明白将伤害A的面子和自尊心,产生更坏的效果。(13)上课时发生的一个对话:Teacher: John , is it raining now?6John: Yes, sir.Teacher: How do you know?Then John bow his head.在这个对话中,老师对John的提问使用了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句,意思是想责备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眼睛总是盯着窗外。而John却没明白老师的真正意图。由此
12、,我们可以看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间接程度要大,听话人必须依据一定的语境,作出正确的推理,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旨。4、会话含义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教授格莱斯把会话交谈看作是人类有目的的理性行为 3,因此交际各方都默契遵守合作原则,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 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数量准则规定说话的信息量,不要多说,也不要少说。质量准则指话语的真实性,即不要说自己认为虚假和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联准则要求所说的话语要与交际话题有关,不要说不相关的话。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简明扼要,不使用含糊词语表达。但人们在日常言谈中经常违反合作原则,使得话语带有
13、隐含意义,称会话含义(implicature)。会话含义也是一种间接表达言语行为的手段。 4 如:例(14) A: Lets get the kid somethingB: Okay,but I veto I C E C R E A M例(15) A: What time is it?B: The mail has already come例(14)中,A建议给孩子吃点东西,B表示同意,但反对买冰淇淋。B担心孩子听见冰淇淋这个词,故意采用拼读方式将单词说出来,而且使用了“veto”这个孩子不熟悉的词。B的回答违反了方式准则,但A可从B的繁琐表达中推知其意图。例(15)中B 违反了关联准则和数量
14、准则。B把邮差来的时间作为参照暗示现在的时间,间接回答了A 的问题。而A 可根据合作原则及共有知识(邮差来的时间)推导B话的含义。三、英汉间接语言语用对比语法形式、文化背景与语用功能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具体来说,在不同的语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7言中,相似的形态或句法形式可能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或者相似的语用功能可能通过不同的形态或句法形式来表达 5。此外,由于总的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别,同样一个语言行为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倾向于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施行。另外,不同的语言可能具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惯用表达法,用于表示某些特定的语
15、用意义。因此,间接语言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表达方式既有相似又有差别,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中西方人在使用间接语言时存在下列四种基本模式:1.表达形式相似,语用功能基本相同由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具有相对的共性,而这种共性最终会体现在语言上,所以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相似的表达方式,包括间接语言表达方式。具体来说,英汉两种语言可以用相似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语用功能。如:a. I want you to close the door.我 想 让你 关上 门。b. I need a comb.我 需要 一把 梳子。c. I am tired to death.我 累 死了。然而, 英汉两种语
16、言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并受不同文化的制约,所以人们在使用间接语言时,能达到功能与形式均相似的情况还是少数的。因此,人们在使用间接语言时,能达到功能和形式都相似的情况是少数的,而更多的是表达形式不同而语用功能基本相同或表达形式相似而语用功能不同。2.表达形式不同,语用功能基本相同在交际中我们发现英汉两种语言均存在这样一种事实: 陈述句并非都表达“陈述” ;疑问句并非都是“询问” ;祈使句也并非都表达“命令、请求” ,而往往更倾向于用陈述句、疑问句甚至一些缩略句来表达“请求、建议、命令”或“邀请”等。然而,英语和汉语中实现这些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英语主要通过语法手段使措辞显得委婉礼貌
17、,而汉语则通过词汇手段,如采用附加问句“好吗、行吗、怎么样” ,添加疑问词“吧、吗、呢” ,或者将“请 ” 、 “劳5 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8驾 ” 、 “麻烦 ” 、 “拜托”等礼貌动词放在中心请求语的前面,使话语显得更加得体委婉。例如英语和汉语在实行“请求关窗”这一言语行为时分别采用下列不同模式:a. You can +VP./You can close the windows.b. Can/Could you+VP?/Can/C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s?c. Will/Would you+VP?/Will/Would you cl
18、ose the windows?d. Why dont you/not+VP?/Why dont you/not close the windows?e. How about+VP?/How about closing the windows?动词短语+吧/呗。/关上窗户吧/呗。你能+动词短语+吗?/你能关上窗户吗?陈述句+好吗/行吗?/你关上窗户好吗/行吗?为什么不+动词短语+呢?/为什么不关上窗户呢?动词短语+怎么样?/关上窗户怎么样?请+动词短语。/请关上窗户3.表达形式相似,语用含义不同英语和汉语经常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表达相似的语用功能。此外,这两种语言中一些在形式或语义上对应的表达法
19、,可能会表示不同的语用意义。例如:Have you eaten your meal?你吃过饭了吗?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均可使用疑问句来询问对方是否吃过饭,但它们使用的场合和表达的语用功能却大相径庭。对英美人来说,这种询问一般用在吃饭时,它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是位未婚男士询问一位未婚女士,则意味着这位男士有意约请这位女士 6。对于许多中国人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中国人来说,这种询问并非想得到任何信息,也没有邀请对方吃饭的含义,而只是大家常用的打招呼用语,它相当于英美人打招呼用“Hi” 、 “Hello”、 “How are you doing”。此外,汉语中还有一类形式上是在询问或推测对方在干什
20、么或准备干什么,却没有实际意义的招呼用语,如“逛街啊?” “去哪儿?”等。这些表达法在英语中也有用,但使用的频率和语用功能却有很大的差别。对西方人而言,自己在干什么或准备干6 Hu Wenzhou & Groove.C.1991“Encountering the Chinese”Yarmouth. Maine Intercultural Press.9什么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一般不便过问。表达形式相似,语用含义不同的另一例子是“No”与“不”的运用。从语义上分析 No= 不,但在具体运用时, “不”并非总是等于“No” 。Samover ( 1995: 23) 曾指出,为了避免伤感情,中国人说
21、的“Yes”常意味着“No” ,而“No”则意味着“Yes” 。例如,当我们中国人由于种种原因受到赞扬时,尽管心里也认为受之无愧,但嘴上却要说“不行,还差得远呢”等以表示谦虚。当我们反对别人意见时,我们很少直接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 ,而常常用“我们再考虑一下” 、“与某某商量商量”或“过几天再答复你”等表达方式,以暗示反对别人的意见或拒绝某人。4.表达形式空缺,语用功能空缺由于英语和汉语从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受不同文化的制约,所以两种语言在间接语言的应用上,还可能存在形式和功能都空缺的现象。例如汉语中的歇后语在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法。在汉语中,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用
22、一些敬语和谦词如:赐教、高见、光临、久仰、拜读、大作、贵校、惠顾、贵客、拙作、寒舍、薄酒、便饭、不成敬意等。而英语中, 则没有类似的谦词或敬语, 只能通过情态动词来表达尊重或礼貌。如:(16)尊姓大名: Could I have your name?(17)有事请教您: Could you give me some help( advice) ?(18)你有什么高见: What do you think of it?(19)敬请光临: We would like to have your coming 等。(20)有你的帮助, 我将感到万分荣幸: I would appreciate if y
23、ou could do that for me.此外,汉语中有一套自己的等级式的称谓系统, 如: 先生, 老爷, 师父, 陛下, 许老, 王公, 万岁等等。同时常用姓加上某人的职务来称呼别人, 如: 黄局长、马经理、李科长。而英语中,常用用 Mr、Miss、Mrs 等称呼, 只有极少数职务、职称能用来称呼别人, 如医生、博士、教授、总统等。这样, 有可能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语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很不礼貌的,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小”+ 姓、“老” + 姓等等。(美国人极怕“老” old 一词,尤其是女士)。10同时,英语中常用一些否定的形式间接地表达强烈的肯定意义。汉语中往往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如
24、:(21) He didnt half like the girl. ( = He like the girl very much. )(22)One could not be too careful in a new neighborhood.(=One should be very careful in a new neighborhood.)四、英汉间接语言语用差异的原因吕叔湘先生(1990) 在给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题词中写到“ 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他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 ” 英汉间接语言的语用差异除了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两大语系而导致本身固
25、有的差异外(如两种语言在语序上的不同, 英语有冠词, 而汉语语气词丰富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如前面所提到的间接语言的的后两种模式所反映的典型的中国文化。众所周知, 在叠彩纷呈的中国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儒家文化的核心是高度重视为人之道,即“合礼” 。在政教合一的中国古代, “ 合礼”被看得高于一切, 甚至法律 7。 “ 礼”不仅维系着一切社会关系,规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且也制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所以,褒扬他人,贬低自己,谦虚谨慎被认为是美德。现代汉语中的敬词、谦词以及受到赞扬时自贬的回答,正是受这种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文
26、化的另一独特模式是农耕文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人们历来对温饱问题十分关心。同时,农耕生活需要大家协手合作,彼此关心,因此大家见面总要问“吃了吗?”或“ 你吃过饭了吗?”以示关心。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招呼用语常常使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迷惑不解,甚至产生误解。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主流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追求个人自由,个人发展,人人平等(equality) 。在语言上的反映,首先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敬词和谦词,也没汉语那套复杂的等级式的称谓系统。在对长辈、上级等的称谓中可以直呼其名, 这在汉语当中是不允许的。五、结语间接语言现象广泛地存在汉英语言中,它们既有共
27、性,又有差异性。这主要7高万云.“中国礼文化与汉语修辞学习”.修辞学习1997 年第 4 期 11是由于两种语言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决定的。正如钱冠连所说,隶属于不同文化的人,可以共享某些语用策略,但是不同的语言文化又会升华出不同的语用原理。在以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用母语的思考方式来看待问题,而应该站在在西方文化的角度去考虑语言所传达出的信息。参考文献:1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周桂芝. 英汉间接语言现象语用对比分析.福建外语(季刊).2000年第 1期5Searle, J. R. Ind irect Speech Acts. P. Co le and J. M o rgan.Syntax and Sem an tics, Vo.l 3: Speech A cts . New Yo rk: Academ ic Press, 19756高万云.“中国礼文化与汉语修辞学习”.修辞学习1997年第4期 7邓 芳. 汉英礼貌用语差异.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2 期8胡曙中. 汉英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9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