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防医学本科不同流行病学实践教学模式效果评价王金桃,武媛媛,丁玲,周芩(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山西 太原,030001)【摘要】目的 评价预防医学本科学生不同流行病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 对某医科大学 2003 级本科预防医学系 166 名学生,在实施流行病学课间实习和三种毕业实习方式的实践教学后,评价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的效果。结果 流行病学课间实习后,在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学习能力、效率和积极性方面均有较大提高,4 分/5 分以上的学生占77.1%以上;流行病学毕业实习后,在对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的深入理解、科学研究能力、学习的综合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均有提高;采取不同的毕
2、业实习方式,在独立工作、医学软件应用、论文写作、文献查阅能力方面均有提高,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9.54, P=0.041),在 CDC 实习组收效较高。结论 流行病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不同模式的毕业实习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能力、综合能力、个人素质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关键词】流行病学;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作为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对预防医学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方法学,流行病学应用广泛 1。要使学生将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必须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预防、社区医疗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
3、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现场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2。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医科类大学采用了多种模式的流行病学实践教学方式,但究竟哪种模式的效果较好目前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效果,为指导今后的流行病学教学,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选择山西省某医科大学 2003 级本科预防医学系的全体学生(共 166人)为研究对象。全部对象在经历了流行病学理论和课间实习的基础上,进入为期 10周的毕业实习阶段,分为三种模式:A 模式为一直在学校流行病学教研室实习, B 模式为一直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实习,C 模式为先在学校实习 5 周后再在 CDC
4、实习。2.研究内容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每一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涉及:课间实习效果:主要包括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学习能力、效率、积极性的提高。毕业实习效果:主要包括文献查阅、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能力、完成综述或译文情况、医学软件应用、实验操作,综合能力、个人素质等。3.资料分析 所有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相关指标的 t 检验、方差分析、 2 检验及 Bonferroni 检验。二、结果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166 份,收回问卷 166 份,回收率 100.0%;有效问卷 166 份,合格率 100.0%。完成 A、B、C 毕业实习模式的人数分别为 56、8
5、4、26人。2.流行病学课间实习评价 在流行病学课间实习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流行病学积极性的提高方面,以满分为 5 分评价,4 分以上的学生均占 77%以上。尤其在有助于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对本实习的欢迎程度、容易掌握重点内容、建立宏观及逻辑思维方面,4 分以上比例达 85%以上(表 1) 。表 1 流行病学课间实习效果评价内 容 4 分比例(%) 内 容 4 分比例(%)掌握知识的全面性 学习效率的提高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 81.3 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 89.2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84.3 容易掌握重点内容 86.1建立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建立宏观及逻辑思维84
6、.985.6减少复习课程时间获取信息丰富81.984.9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流行病学积极性的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9.5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84.3启发宏观思维能力 77.7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81.9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81.3 运用性、趣味性 77.7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84.3 对本实习的欢迎程度 88.63. 流行病学毕业实习评价(1) 流行病学毕业实习过程的自我评价:采取三种毕业实习模式的学生在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掌握论文写作方法方面效果较好,均基本掌握了医学软件的应用和文献查阅的方法,不同实习模式在上述各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表 2)。表 2 流行病
7、学三种毕业实习模式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比较A 模式(n,%) B 模式(n,%) C 模式(n,%) 2 P提高 43(76.8) 71(84.5) 21(80.8)独立工作能力一般 13(23.2) 13(15.5) 5(19.2)1.331 0.514熟练 20(35.7) 30(35.7) 9(34.6)一般 36(64.3) 53(63.1) 15(57.7)医学软件应用未应用 0(0.0) 1(1.2) 2(7.7)4.438 0.321掌握 30(53.6) 55(65.5) 18(69.2)论文写作一般 26(46.4) 29(34.5) 8(30.8)2.698 0.260掌握 2
8、3(41.1) 34(40.5) 10(38.5)查阅文献一般 33(58.9) 50(69.5) 16(61.5)0.051 0.975(2)不同实习模式实验技能评价:三种毕业实习模式在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9.54, P=0.041) 。进一步使用 Bonferroni 检验水准调整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除 B 模式与 C 模式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外( 2=8.28, P=0.016) ,其余各模式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表 3)。表 3 三种毕业实习模式实验操作能力的比较A 模式 (n,%) B 模式(n,%) C 模式(n,%)熟练 33(58.9) 40(47.6
9、) 16(61.5)一般未应用20(35.7)3(5.4)39(46.4)5(6.0)5(19.2)5(19.2)注:三组间比较: 2 =9.54,P=0.041 两组间比较: 2AB=1.79,P=0.421, 2BC=8.28,P=0.016, 2AC=5.11,P=0.063(3)流行病学毕业实习效果综合评价:经过毕业实习环节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对流行病学的理解和认识(包括预防为主的观念、群体观念、现场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解、学习流行病学的必要性)、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查阅利用文献的能力、组织调查及实验动手能力、基本能进行课题设计、正确收集资料的方法、撰写科研论文、数据处理及统
10、计分析、基本熟悉如何进行医学研究) 、学习的综合能力(包括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拓宽、自学能力与学习的主动性、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号召力与感染力、口头表达能力) 、个人素质(包括吃苦耐劳与勇于克服困难、富有爱心与奉献精神、胆量与自信心、心理等整体素质、工作与生活魄力、科学作风和工作态度)方面均较实习前有较大提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4 流行病学毕业实习前后效果比较 ( )sx得分范围 实习前得分 实习后得分 Z P对流行病学的理解和认识 5-25 17.983.72 22.822.47 -10.669 0.001科学研究能力 7-35 22
11、.426.14 29.663.84 -10.483 0.001学习的综合能力 8-40 27.706.21 35.604.01 -10.722 0.001个人素质 6-30 22.274.62 27.492.77 -10.334 0.001三、讨论流行病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有研究表明,实践教学较单一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加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实现对流行病学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 3。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等理论知识,并激发他们的探求、创
12、新意识。本研究显示,经过流行病学课间实习,在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流行病学积极性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有助于理论知识的记忆理解、容易掌握重点内容、建立宏观及逻辑思维方面有明显的提升。提示,流行病学课间实习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宏观性的掌握知识,尤其是课间实习为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了面对面交流、讨论的平台,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记忆理解、掌握重点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积极性,充分证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能够加速书本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流行病学毕业实习是连结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的桥梁。自 20 世
13、纪 80 年代,国内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采用教研室毕业专题实习、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现场实习以及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 5,但究竟采取何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为优,缺乏资料。本研究显示,采取三种不同毕业实习模式,均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独立工作的能力,掌握了论文写作、医学软件的应用和文献查阅的基本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流行病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科研能力、综合能力和实验技能,学生的个人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提示,采取不同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获得相近的实习效果。在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方面,以在 CDC 实习的学生更为突出,显示了 CDC 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特点。
14、在未来的流行病学实践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和技能的全面培养是核心内容。参考文献1.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第 6 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2.忠贵良,刘爱忠.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J.疾病控制杂志,2004,8(4):315-317.3. 余红平,曾小云,周红霞,等.临床医学流行病学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6-98.4. 王增珍,陈咏梅,陈立功.临床医学生采用不同的预防医学实习模式及其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7(3):257-258.5. 张永红,滕国兴.高校流行病学学科定位及其教学模式J.疾病控制杂志,2004,
15、8(4):309-311.附: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n epidemiological practice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WANG Jin-Tao*, WU Yuan-Yuan, DING Ling, ZHOU Qin.*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China 作者简介 王金桃,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行病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联系方式:电话:0351-4135245,13934043015Email:通讯地址:太原市新建南路 56 号,山西医科大学 90 号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