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制订 2005 级学分制教学计划的通知教务处2005101 号各教学系(部):根据院发字200544 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生管理规定精神,学校从 2005 年 9 月 1 日起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2005 级教学计划需要按照学分制模式来制订,同时本次教学计划制订后原则上将稳定四届学生。本次教学计划的制订时间紧、任务重,且教学计划制订的实施意见(详见附件)与以往有很大区别,因此希望各系(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逐条学习教学计划制订实施意见的各项内容,切实按时做好本次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此外,为了满足教学评估对加强教学管理现代化进程的要求,本次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求采用教学管理系统软件
2、来完成。现将本次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安排如下:一、制订教学计划的进度安排1、9 月 19 日前:同属二级学科的专业将协调好的学科基础课的表格复印件和电子版交教务处。2、第三周以前(9 月 24 日前):各系(部)自行研讨(须有详细的研讨原始记录),制订学分制教学计划,并拿出初稿。3、第四周以前(9 月 30 日前):各系(部)进行专业教学计划外审,每个专业需要 2 名外校专家审定(并必须有外审书面意见)。4、第五周以前(10 月 8 日前):各系(部)根据外审意见修订教学计划。5、第六周以前(10 月 15 日前):学校组织 2005 级教学计划的答辩和论证工作。26、第七周以前(10 月 22
3、 日前):各系(部)根据答辩意见修订教学计划。系(部)教学主任要亲自把关,系(部)主任最终审阅,确保无误后签字形成终稿。7、第八周(10 月 24 日):星期一下午 6 点以前,各系将形成终稿的教学计划打印 2 份,一份系(部)存档,一份送教务处存档,并通过教学管理系统提交正式的教学计划。24 日下午 6 点以后教学管理系统网上提交教学计划的机能将自动关闭。未在规定时间提交教学计划的,须写出书面原因,经主管院长签字同意后,方能开通网络,提交教学计划。8、第八周以后(10 月 25 日后):教学管理科依据新的教学计划下达下一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定稿后,学校将对教学计划
4、的录入和课程编码进行专门培训,各系(部)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应当参加培训,培训时间另定。 以上各阶段教学计划逐级论证的过程材料原件由各系(部)保存,过程材料复印件于第八周末交教务处。二、其他相关事宜1、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时,新生(含专升本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必须全部制订成必修课,且由于军训,教学计划需从第五周安排课程(专升本除外);原则上毕业学期,计划学制四年的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按 16 周,16 学分计算,其它学期安排课程的教学周数为相应学期周数减去 2 周(考试)。2、2005 级第一学期教学计划制订时必须严格按照上学期已经安排好的计划录入教学管理系统,不得随意变更课
5、程的学时、学分。3、专升本学生单独制订教学计划,毕业学分不低于 80 学分。3教学计划制订时,先将本学期已开设的课程录入系统作为专升本学生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然后再录入其他学期的教学计划。4、学分制实施后,有条件的专业均应开设辅修专业,总学分下限不低于 26 学分。辅修专业的计划在制订本科教学计划的相应栏目设置有窗口,请录入相应栏目。5、本次修订计划时增加了特色课程设置,请各专业按要求录入相应的窗口。6、各系(部)严格按照定稿后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名称、学时、学分,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考试大纲,于 11 月 26 日前交终稿印刷。7、为使我院学分制起点更高,更能发挥学生个性,原则上具有副教授
6、(含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男55岁,女50 岁),至少开出一门全校公共选修课,于第六周(10 月 15日)前,系(部)教学主任签字后,将本系填报的全校公共选修课表格(复印件)和电子版交教务处,原件系(部)保存。原则上该类课程授课时数定为 16 学时,计 1 学分。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制订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2005 年 9 月 19 日4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制订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一、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主动适应 21 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
7、需要,体现学校的发展战略,反映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的整体定位,突出学校“管工结合、文理并重、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3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广泛汲取学校及全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大胆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使学校的培养计划更加科学、合理。二、基本原则1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及有关规定制订教学计划。2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1)建立院级基础课程平台,按照二级学科建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2)增大选修课的比例,因材
8、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3)坚持外语、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进一步加强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学科专业要积极强化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网络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工业工程等专业,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其它专业双语授课课程比例5%(双语授课课程应在教学计划课程名称后加“(双语) ”标注) ,以提升专业的整体层次和教育质量。在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同时,注重上机操作,增加上机时数。(4)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
9、。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对学生在修业期限的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安排,5保证实践环节不断线。根据理论课程的改革实际,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调整更新实验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比例。(5)推进研究性教学提倡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有体现本专业前沿性的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除理工类和英语专业外,我校其他专业使用案例教学应不少于 2 门课程(案例授课课程应在教学计划课程后加“(案例) ” 标注) 。(6)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每个专业应当开设不少于 2 门的特色课程(优势课程)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3坚持课程体
10、系整体优化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舍弃过时的课程和内容;通过课程重组、删减、更新、优化等手段,采用系统化、模块化处理方法,提高课程设置的综合化程度。4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认真执行教育部和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的统一规定的前提下,各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专业特色课程、选修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各自的特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三、课程分类和课程结构1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对于必修课,每位学生必须修读,并履行必要的选课手续,自主选择学习进程。(1)公共基础课: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均需修读的课程。此
11、类课程可分为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计算机、外语、体育课、国防教育、数学等全校各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此类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有关系(部)研究确定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有条件的课程可开出相应的高学分课程以适应分级教学的需要。(2)学科基础课:同一个二级学科所属专业共同修读的课程,选择了该学科所属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此类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有关系(部)研究确定课程名称、学时、学分。(3)专业课:是各专业(方向)的主要课程,选择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修6读,此类课程由有关系(部)研究确定课程名称、学时、学分。(4)实践教学: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金工实习、
12、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课程。此类课程除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外,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进程。3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全校公共选修课三种。(1)专业选修课:能够拓展本专业领域、体现本专业特色,能够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2)跨专业选修课:是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求学生获得 4 学分的跨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3)全校公共选修课:在全校范围内为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开设的选修课,体现新学科、交叉学科和传统学科新发展、新应用领域的选修课。此类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技术技能类等。学生可根据
13、自己的兴趣和个性自由选择课程,不为自己的学科专业所局限。四、学分、学时计算与分配1学分计算(1)学分规定通常以课内教学周学时相对应,原则上理论课每授课 16 学时计 1学分,每周上课 1 学时满 16 周计 1 学分,总学时/16,所得结果为课程学分(为便于计算,课程的总学时应调整为 8 的整数倍,即16、24、32、40、48、56、64、72、80) 。(2)理论课内的上机学时不包含在总学时内,按理论课学时计学分,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授课 40 学时,上机 32 学时,学分为 40/16=2.5。(3)理论课内的实验计入理论课内总学时计算学分,例如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理论授课 5
14、0 学时,实验 6 学时,学分为 56/16=3.5。(4)习题课、讨论课、以及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环节每 32 学时计 1 学分,16 学时计 0.5 学分。(5)体育课每周 2 学时,按照理论教学周数计算,每学期计 1 学分。(6)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每 1 周计 1 学分,不足 1 周的计 0.5学分。7(7)假期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调查等,每 2 周计 1 学分。不足一周的不计学分。2学时、学分分配(1)理论课程教学基本学制为四年的本科课堂教学总学时控制在 2500 学时左
15、右,约合 150160 学分;基本学制为五年的本科总学时控制在 3000 学时左右,约合 180190 学分。其中:必修课、选修课的比例原则上为 64。以四年制为例:原则上必修课学时与学分为 1450-1550 学时,约合 91-97 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 9001000 学时 约合 56-63 学分;学科基础课 300400 学时 约合 1925 学分;专 业 课 250 学时 约合 16 学分。选修课学时与学分为 9001000 学时, 约合 63 学分左右。其中:专业选修课为 680 学时左右 约合 43 学分;跨专业选修课为 70 学时左右 约合 4 学分;全校公共选修课为 250
16、学时左右 约合 16 学分。(2)实践教学工学类专业:35 学分左右其他专业: 25 学分左右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教学实习、会计手工实验、课程设计安排在假期进行。金工实习、实验、上机采取预约式、开放式管理模式。(3)课外附加学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为此设置课外附加学分。本科学生毕业时,除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取得不低于 3 个课外附加学分。课外附加学分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可通过读名著写心得体会文章,参加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搞社会调查撰写的小论文,参加艺术、体育、演讲、数学建模、网页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活动取得成绩,
17、经评审小组认可取得学分。3全校各科类总学分及各培养环节学分毕业最低要求8(1)计划学制 4 年的专业培养环节学分 工学类专业 理学类专业 经济管理学类专业文、法学类专业总学分下限 180+3 170+3 170+3 170+3理论课程教学 150 150 150 150实践教学 35 左右 25 左右 25 左右 25 左右课外附加学分 3 3 3 3(2)计划学制 5 年的专业:总学分下限:230 学分左右。其中理论课程教学 180学分左右,实践环节 50 学分左右,课外附加 3 学分。(3)专升本的专业:总学分下限:80 学分(含实践教学) 。理论课程教学中,形势政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为
18、必修。参照计划学制 4 年的专业制订。(4)辅修专业:总学分下限:26 学分。4艺术类专业制订教学计划时,可根据专业特色进行适当调整。五、教学计划编写要求及内容要求:教学计划按专业的基本学制编制;周学时原则上控制在 25 学时;各专业应开设出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各专业主要课程。内容: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要求; 毕业标准(要求) ;基本学制四年、五年的学生毕业时总修学分应不少于( )学分,其中各类课程应修的最低学分下限见下表必修课()学分, 占 %. 选修课()学分,占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专业课 实践教学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全校公共选修课学分比
19、例4授予学位95主要课程6特色课程 7主要实践教学环节8主干学科9专业教学计划实施表六、制定教学计划的程序和要求制订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要采取“统一认识、调查研究、分块制定、综合平衡、专家论证、领导审批”的步骤。各系(部) 应按照制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制订原则及各项具体规定,在广泛深入调查、论证、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并将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的论证材料复印件交教务处(原件系(部)保存) 。教学计划经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报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后生效。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有关审批程序执行。七、时间安排表序号 学
20、 期 教学周数 教 学 起 止 日 期 假期周数 备 注一 2005-2006一 21 2005.8.29-2006.1.22 4 1.29 日春节二 2005-2006二 19 2006.2.20 -2006.7.2 9三 2006-2007一 21 2006.9.4 -2007.1.28 4 2.18 日春节四 2006-2007 二 19 2007.2.26 -2007.7.8 8五 2007-2008一 21 2007.9.3 -2008.1.27 4 2.7 日春节六 2007-2008二 19 2008.2.25-2008.7.6 8七 2008-2009. 一 20 2008.9
21、.1-2009.1.18 4 1.26 日春节八 2008-2009二 19 2009.2.16-2009.6.28 9九 2009-2010. 一 21 2009.8.31-2010.1.22 5 2.14 日春节十 2009-2010. 二 19 2010.3.1-2010.7.9附件:1公共基础课一览表2全校公共选修课10附件 1 :1.公共基础课一览表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备注思想道德修养 30+21 3法律基础 34 2毛泽东思想概论(甲) 40+14 3 文、法类必修毛泽东思想概论(乙) 30+6 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0+30 4马克思主义哲
22、学 54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4+6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36 2 文、法类必修两课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 20+16 2军训 3 周 3体育 30 1体育 32 1体育 32 1军体体育 32 1大学英语 64 4大学英语 72 4.5大学英语 72 4.5外语大学英语 72 4.5计算机应用基础 32+33 2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VB 或 C) 56+33 3.5高等数学(甲) 80 5高等数学(甲) 104 6.5 理工科必修高等数学(乙) 56 3.5高等数学(乙) 80 5线性代数 40 2.5数学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4 4文、法类除外注: “两课” 、国防教育课分为理论和实践
23、教学两部分。最终核算总学时时,不计算实践和上机学时。112全校公共选修课一览表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开课教师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技术技能类注:填报时尽量不要和 2004 级教学计划中的任选课重复123学科基础课一览表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备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合计工商管理类合计公共管理类合计管理学图书档案学类合计13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备注经济学经济学类合计数学类合 计理学统计学类合计14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备注机械类合计电气信息类合计土建类合计工科环境与安全类合计15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时 学分 备注法学法学类合计外国语言文学类合计文学艺术类合计注:本表于 19 日下午 6 时以前将电子文档及复印件交教务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