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淀粉水解”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在“淀粉水解”的教学中,我改变过去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探究模式引入课堂,通过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感悟科学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先用小麦芽滤液、稀释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和多酶片溶液分别与淀粉进行实验,再用碘液对反应产物进行检验,均未检测到淀粉的存在,说明以上四种物质都含淀粉酶(提示:多酶片含淀粉酶、胃蛋白酶、胰淀粉酶)。这时我提出:“病人口服多酶片后,淀粉酶是否有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淀粉酶是否被蛋白酶水解”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讨论开了。通过讨论,学生们逐渐统一了思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2、必须知道“主要的消化场所胃和小肠里的消化酶及酸碱条件”【聚合思维,学生思维逐渐指向问题的实质】。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可能”【发散思维、形成假设和猜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假设:在胃内淀粉酶仍具有生物活性;在胃内受胃酸影响,淀粉酶暂时失活,但淀粉并未分解,进入小肠仍具生活活性;在胃内淀粉酶被胃蛋白酶水解而失活。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研究方案验证这些假设?学生们分组讨论,由一个组的学生汇报,其他学生提出补充、质疑、评价,确定研究方向:胃酸性条件(pH1.5 一 2.2)的模拟实验:多酶片中含淀粉酶和胃蛋白酶,只需控制适宜的 pH 值(0. 04molL 的1Lmol盐酸加淀粉溶液稀释两倍
3、,即可模拟胃酸条件);小肠弱碱性条件(pH78)的模拟实验:用 0.04 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盐酸,控制溶液的 pH 值接近 8。制订实验方案1Lmol【“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科学方法的获得,在于平时的引导和实际的情景中感悟】。实验方案和结果预期见下表: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加入物质试管 1 试管 2 试管 3 试管 4 试管 5 试管 61 2%多酶片溶液 1mL 1mL 1mL 1mL 1mL 1mL2 0.04 盐酸1Lmol/ / 2mL 2mL 2mL 2mL3 37水浴 / / 15 分钟15 分钟15 分钟15 分钟4 0.04 溶液1lNaOH/ / / / 2m
4、L 2mL5 3%水浴 2mL 2mL 2mL 2mL 2mL 2mL6 37%水浴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 5min7 2%碘液 0.5mL / 0.5mL / 5min /8 斐林试剂 / 2mL / 2mL / 2mL9 沸水浴 1min 1min 1min10 结果预期 无明显现象砖红色沉淀无明显现象砖红色沉淀无明显现象砖红色沉淀11 实验结果 无明显现象砖红色沉淀变蓝 无明显现象变蓝 无明显现象接下去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实验的结果见上表。上述实验验证,推翻了第一种假设和第二种假设。面对结果,许多学生迷惆了,他们原以为各组的实验结果应该一致【学生
5、原有认知与事实现象发生冲突】。这时候,学生情绪高涨,自发地讨论开了【利用学生的心理佳境将科学探究引向深入】。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逐渐统一了:假设胃酸导致淀粉酶发生化学变化;在胃酸环境下,胃蛋白酶导致淀粉酶发生化学变化。新的实验方案又逐渐明朗起来。方案四:在淀粉酶中加入稀盐酸,15 分钟后用碱中和,再加入淀粉液,37水浴 5分钟,用碘液检验;用碱液代替方案三中的盐酸重新实验。接着学生们分组实验、讨论,得出实验结论:胃酸使淀粉酶暂时失活,胃蛋白酶是导致淀粉酶发生水解的根本原因;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上述的科学探究,是以酶的知识为学习载体,通过“还原”和“再现”科学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探究能力。资料来源 生物学教学2003.4